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厌氧菌检测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包振英 林琴 +3 位作者 孟彦宏 何淳 苏家增 彭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厌氧菌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61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脓液标本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应用API 20A试剂盒对耐氧试验阴性菌株进行菌种鉴定...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厌氧菌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61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脓液标本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应用API 20A试剂盒对耐氧试验阴性菌株进行菌种鉴定,采用Etest方法检测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确定病原菌类型及厌氧菌耐药情况。收集61例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记录临床治疗效果。结果:61例脓液标本均培养分离出细菌,其中单纯需氧菌感染6例(9.8%),单纯厌氧菌感染7例(11.5%),厌氧菌与需氧菌混合感染48例(78.7%)。厌氧菌感染总例数为55例(90.2%),共分离出81株厌氧菌。分离率最高的革兰阳性厌氧菌为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疮疱丙酸杆菌(Pemphigus propionbacterium),上述3类革兰阳性厌氧菌均未出现对头孢西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菌株;分离率最高的革兰阴性厌氧菌为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和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上述两类革兰阴性厌氧菌均未出现对甲硝唑、头孢西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菌株。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治疗48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临床治愈率达到81.3%。结论:口腔颌面部感染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性感染,其中厌氧菌占有较高比例,厌氧菌的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对临床治疗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感染 细菌 厌氧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口腔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沉降法分离抗凝全血建立生物样本库的特点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智滨 林琴 +2 位作者 马长华 刘凯宁 孟焕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114,共4页
目的:评估用自然沉降法分离EDTA抗凝外周静脉全血(抗凝全血)建立血浆、白细胞、基因组DNA生物样本库的特点.方法:采集符合纳入标准的29名志愿者抗凝全血,进行血常规检测作为对照组;然后将抗凝全血分装到4支EP管中,每支1 mL,分为0.5... 目的:评估用自然沉降法分离EDTA抗凝外周静脉全血(抗凝全血)建立血浆、白细胞、基因组DNA生物样本库的特点.方法:采集符合纳入标准的29名志愿者抗凝全血,进行血常规检测作为对照组;然后将抗凝全血分装到4支EP管中,每支1 mL,分为0.5、1、2、3 h 4个试验组,于室温静置自然沉降0.5、1、2、3 h后吸取血浆层,测量其体积,检测血浆层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将含有白细胞的血浆层离心后,分装为无细胞血浆管和白细胞沉淀管,用部分白细胞提取DNA,建立血浆、白细胞、DNA 3种生物样本库.结果:0.5 h组血浆体积(241.72±101.52)μL显著低于1 h组(317.24±97.50)μL、2 h组(371.03±91.66)μL和3 h组(408.97±97.43)μL,P〈0.05.1 h组血浆体积显著低于2 h组和3 h组,P〈0.05;2 h组显著低于3 h组,P〈0.05.0.5 h组白细胞总数[(2.50×106)±(1.48×106)]显著高于2 h组[(1.47×106)±(7.19×105) ]和3 h组[(1.21×106)±(7.41×105)]的白细胞总数,P〈0.05,与1 h组[(2.29×106)±(1.17×1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h组显著高于2 h和3 h组,P〈0.05;2 h组与3 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试验组白细胞总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5 h组(54.14%±11.65%)显著高于1、2、3 h组(46.66%±12.70%,39.17%±12.33%,43.25%±14.54%),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60.53%±8.46%),P〈0.05;1 h组显著高于2 h组,P〉0.05; 1 h组与3 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h组与1 h、2 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百分比:0.5 h组(35.09%±10.84%)显著低于1、2、3 h组(41.48%±12.20%、47.96%±12.27%、45.50%±13.71%),显著高于对照组(30.98%±7.33%),P〈0.05;1 h组显著高于对照组、0.5 h组,显著低于2 h、3 h组,P〈0.05;2 h组显著高于对照组、0.5 h、1 h组,P〈0.05,与3 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全血自然沉降法是一种无化学试剂干扰、低物理因素影响、低消耗、操作简单的分离白细胞血浆层的方法;0.5~1 h是抗凝全血自然沉降获取含白细胞血浆层的最佳时间段;利用一份抗凝全血可以分离出血浆、白细胞和DNA 3种生物样本,建立3种生物样本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沉 生物标本库 血浆 白细胞计数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牙周炎的代谢综合征者动脉硬化早期指标的检测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蓬 张大鹍 +1 位作者 张继睿 陈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4-39,共6页
目的:探索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和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协同作用。方法:口腔门诊就诊的CP患者59人,由内科医师依据病史、物理和血清检测结果,按照MS最新诊断标准分组,其中MS组26人,非MS... 目的:探索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和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协同作用。方法:口腔门诊就诊的CP患者59人,由内科医师依据病史、物理和血清检测结果,按照MS最新诊断标准分组,其中MS组26人,非MS对照组33人。同一名牙周医师记录口内缺失牙,存留牙近中颊和远中舌2个位点菌斑指数、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low-mediated dilatation,FMD),以这两项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血管改变。结果:MS组的AL显著高于对照组[(2.91±1.84)vs.(1.97±1.74)mm,P=0.03],MS组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左侧差异达到统计学意义[左侧IMT(1.00±0.45)vs.(0.80±0.26)mm,P=0.04,右侧IMT(0.87±0.44)vs.(0.78±0.31)mm,P=0.23;左侧斑块检出率34.62%vs.9.09%,P=0.02,右侧斑块检出率19.23%vs.9.09%,P=0.26]。MS组FMD较对照组差,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7±5.06)vs.(11.82±7.00),P=0.02)。随着全身情况和CP程度加重,IMT呈增加趋势,FMD呈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性别、吸烟后,年龄是影响颈动脉IMT的重要因素(OR=0.016,95%CI0.01~0.02,P<0.01),在调整性别、年龄和吸烟因素后,CP程度(OR=-2.67,95%CI-4.70^-0.62,P=0.01)和患MS(OR=-3.36,95%CI-6.61^-0.10,P=0.04)均是影响FMD的重要因素。结论:CP和MS可能协同影响FMD,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代谢综合征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