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康人口的颌面部定量躯体感觉功能数据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广聚 曹烨 +2 位作者 张磊 秦雪英 谢秋菲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21-528,共8页
目的:通过系统的定量感觉测试初步建立健康汉族人性别、年龄、位点分层的口颌面部躯体感觉功能数据,研究性别、年龄和位点对口颌面部的躯体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德国神经疼痛研究网络建立的定量感觉测试程序,包括7项机械、温度... 目的:通过系统的定量感觉测试初步建立健康汉族人性别、年龄、位点分层的口颌面部躯体感觉功能数据,研究性别、年龄和位点对口颌面部的躯体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德国神经疼痛研究网络建立的定量感觉测试程序,包括7项机械、温度感觉测试,13个测试指标。70名健康志愿者分为两组:年轻组(女性16名,男性16名,年龄24~40岁)和年长组(女性20名,男性18名,年龄41~69岁)。通过对70名志愿者6个位点的测试(双侧眶下、颏部和手部),评价性别,年龄,位点和左、右侧对躯体感觉功能的影响。结果:70名汉族人性别、年龄、位点分层的11项定量感觉测试数据表明,女性在大多数测试项目上比男性敏感(P〈0.05)。年轻组与年长组相比,在大多数感觉参数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轻组较年长组更敏感(P〈0.01)的感觉参数有:热痛阈值:年轻组(38.07±2.94)℃、年长组(39.85±3.52)℃,温感知阈值:年轻组(1.40±0.74)℃、年长组(1.89±1.14)℃,触觉阈值:年轻组(0.73±1.66) mN、年长组(1.41±2.82) mN,压痛阈值:年轻组(171.71±92.51) kPa、年长组(196.36±73.73) kPa,冷痛阈值:年轻组(25.90±5.38)℃、年长组(21.64±6.78)℃,冷感知阈值:年轻组(-0.97±0.55)℃、年长组(-1.36±0.90)℃,叠加效应:年轻组3.33±2.20、年长组2.67±1.68。然而两组相比,年长组较年轻组更敏感(P〈0.05)的感觉参数有:力疼痛阈值:年轻组(111.50±88.93) mN、年长组(104.49±94.94) mN,力刺激评分:年轻组6.96±5.61、年长组8.93±6.53,振动阈值:年轻组(7.44±0.52) scale、年长组(7.55±0.48) scale。身体不同部位的感觉功能有差异,对于冷感知阈值、热痛阈值、温感知阈值、温度感觉阈、触觉阈值、力疼痛阈值、力疼痛敏感性评分、压痛阈值测试指标来说,面部的感觉敏感性高于手部(P〈0.001),而对于振动感知阈值来说,手部较面部敏感(P〈0.001)。结论:通过对健康汉族人系统的定量感觉测试,初步建立了汉族人性别、年龄、位点分层的躯体感觉功能数据,评价了性别、年龄、位点对躯体感觉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感觉测试 躯体感觉功能 性别因素 年龄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CAD/CAM氧化锆种植体表面显微形貌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丁茜 张磊 +1 位作者 孙玉春 谢秋菲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52-757,共6页
目的:研究采用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CAD/CAM氧化锆种植体表面显微形貌特征及粗糙度的影响。方法:通过CAD/CAM技术加工氧化锆圆盘与一段式氧化锆种植体(Y-TZP,WIELAND),根据表面处理方式分为终烧结表面、喷砂表面及喷砂加热酸蚀处理表面;... 目的:研究采用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CAD/CAM氧化锆种植体表面显微形貌特征及粗糙度的影响。方法:通过CAD/CAM技术加工氧化锆圆盘与一段式氧化锆种植体(Y-TZP,WIELAND),根据表面处理方式分为终烧结表面、喷砂表面及喷砂加热酸蚀处理表面;标准对照组选用BEGO钛种植体表面。各组圆盘试件及种植体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Keyence 3D激光显微形貌测量显微镜进行表面显微形貌观察与测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统计学差异。结果:各组CAD/CAM氧化锆试件表面显微形貌观察显示,喷砂后表面出现边缘锐利的凹坑及沟槽;喷砂加热酸蚀处理后,氧化锆表面可见纳米级的微小孔隙及沟纹。氧化锆种植体粗糙度测量结果显示:终烧结组的表面粗糙度值(Ra=0.69μm)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01),喷砂组Ra值(Ra=1.30μm)显著低于喷砂加热酸蚀组(Ra=1.49μm)及BEGO钛种植体组(Ra=1.57μm)(P<0.01),而喷砂加热酸蚀组与BEGO钛种植体组则无显著差异(P=0.196)。结论:CAD/CAM氧化锆试件终烧结后喷砂或喷砂加热酸蚀处理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表面粗糙度,热酸蚀处理能够改变氧化锆表面的纳米级微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 表面处理 种植体 CAD/C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咬合干扰对大鼠咬肌痛觉敏感的易化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莫思怡 徐啸翔 +2 位作者 曹烨 颉慧菲 谢秋菲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目的:分析初次咬合干扰对再次咬合干扰致大鼠咀嚼肌痛觉敏感的影响。方法:于大鼠右上第一磨牙粘固0.4mm厚金属冠,建立咬合干扰;初次干扰2d后去除,再次干扰2d或4d后去除,测试2次干扰前后多个时间点双侧咬肌机械摆头阈值。结果:初次干扰2... 目的:分析初次咬合干扰对再次咬合干扰致大鼠咀嚼肌痛觉敏感的影响。方法:于大鼠右上第一磨牙粘固0.4mm厚金属冠,建立咬合干扰;初次干扰2d后去除,再次干扰2d或4d后去除,测试2次干扰前后多个时间点双侧咬肌机械摆头阈值。结果:初次干扰2d去除后阈值需8d恢复至基线;初次干扰2d后再次干扰2d去除,阈值需10d恢复至基线;初次干扰2d后再次干扰4d去除,阈值需19d恢复至基线;初次假手术后再次干扰4d去除,阈值仅需12d恢复至基线。结论:初次咬合干扰2d对再次咬合干扰2d、4d致咬肌痛敏有易化作用,表现在延长了再次咬合干扰致咬肌痛敏的恢复时间。本研究成功建立了重复咬合干扰易化咀嚼肌痛敏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咀嚼肌 痛觉敏感 创伤性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后肢长期抗阻训练对慢性咬肌机械痛觉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闫树东 杨广聚 +2 位作者 莫思怡 刘云 谢秋菲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7,共7页
目的:研究长期抗阻训练对大鼠慢性咬肌机械痛觉敏感性的影响,为临床慢性咀嚼疼痛的非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1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20~250 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抗阻训练组、慢性咬肌痛组、慢性咬肌痛抗阻训练组4个... 目的:研究长期抗阻训练对大鼠慢性咬肌机械痛觉敏感性的影响,为临床慢性咀嚼疼痛的非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1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20~250 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抗阻训练组、慢性咬肌痛组、慢性咬肌痛抗阻训练组4个组,每组4只,慢性咬肌痛大鼠(慢性咬肌痛组和慢性咬肌痛抗阻训练组)采用咬合干扰模型建模,抗阻训练大鼠(抗阻训练组和慢性咬肌痛抗阻训练组)采用食物诱导法进行负重蹲起训练,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训练5 d,总计14周。每天记录大鼠抗阻训练情况,采用改良电子测痛仪每周测定各组大鼠双侧咬肌机械刺激反应阈值,每周记录体重变化。长期抗阻训练结束后,采用自制抓力计测定大鼠后肢抓力,分离后肢肌肉(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及腓骨,测定肌肉质量和腓骨长度,计算后肢肌肉质量、肌肉质量/体重比和肌肉质量/腓骨长度比。结果:空白对照组和抗阻训练组第0~4周双侧咬肌机械刺激反应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第5~14周抗阻训练组的阈值较空白对照组高(P <0. 05)。慢性咬肌痛组和慢性咬肌痛抗阻训练组在第0~6周双侧咬肌机械刺激反应阈值均先下降后上升,组间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第7~14周慢性咬肌痛抗阻训练组的阈值较慢性咬肌痛组的显著增高(P <0. 05)。14周抗阻训练后,非抗阻训练大鼠体重明显大于抗阻训练大鼠[(462±6) g vs.(418±14) g,P <0. 05],大鼠后肢抓力在抗阻训练组明显更高[(6. 75±0. 13) N vs.(5. 41±0. 15) N,P <0. 01]。结论:长期抗阻训练可降低健康大鼠和慢性咬肌痛觉过敏大鼠双侧咬肌机械痛觉敏感性,为长期抗阻训练临床治疗慢性咀嚼肌痛提供了基础研究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阻训练 咬合干扰 慢性咀嚼肌痛 机械痛觉过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