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排龈方法修复龈下楔状缺损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1
作者 闫雪冰 彭红 +2 位作者 刘利 宋爱平 孙凤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0-73,共4页
目的:评估不同排龈方法修复龈下楔状缺损(楔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部边缘位于龈下0~2 mm内较难充填的楔缺,分3组:I组:龈边缘位于龈下0~1 mm的楔缺40个,使用排龈线排龈;II组:龈边缘位于龈下0~1 mm的楔缺40个,使用推龈器排龈;III... 目的:评估不同排龈方法修复龈下楔状缺损(楔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部边缘位于龈下0~2 mm内较难充填的楔缺,分3组:I组:龈边缘位于龈下0~1 mm的楔缺40个,使用排龈线排龈;II组:龈边缘位于龈下0~1 mm的楔缺40个,使用推龈器排龈;III组:龈边缘位于龈下1~2 mm的楔缺20个,使用推龈器排龈;IV组:龈边缘位于龈上的楔缺40个,直接充填,作为对照。各组均使用可乐丽菲露自酸蚀粘接剂粘接,3M Z250树脂进行充填。治疗后1年随访,以改良的USPHS直接临床评价系统评估疗效。数据行卡方检验。结果:I-III组病例修复体均无脱落,对照组有2个脱落。楔缺修复1年后4组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在充填体脱落、边缘适合性、继发龋、边缘着色、新发缺损、牙龈反应及牙髓反应7个方面,4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对于任何一组,基线与1年后复查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采用有效排龈方法的前提下,龈下楔状缺损的修复可取得满意疗效,颈部边缘于龈下的深度并不影响治疗效果;推龈器的使用对于龈下楔状缺损的治疗有较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状缺损 排龈 临床疗效 自酸蚀粘接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早期诊断牙根纵裂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闫雪冰 彭红 +2 位作者 刘利 宋爱平 孙凤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CT对牙根纵裂(简称根裂)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3颗临床检查可疑为根裂且通过X线根尖片不能确诊的患牙,拍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察是否存在根裂影像,分别记录为明确根裂、可疑或非根裂。... 目的:探讨锥形束CT对牙根纵裂(简称根裂)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3颗临床检查可疑为根裂且通过X线根尖片不能确诊的患牙,拍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察是否存在根裂影像,分别记录为明确根裂、可疑或非根裂。根裂的CT诊断标准为:至少连续2个牙根断面上可见明显的低密度裂隙影或折断片明显移位。结果:CBCT显示23颗患牙中明确根裂17颗,可疑4颗,非根裂2颗。17颗明确根裂患牙均经拔除证实;4颗可疑患牙经4~6月观察后亦拔除并确诊为根裂;CT图像未见根裂表现的2颗患牙经临床证实无根裂。经拔除后确诊根裂的21颗患牙中,活髓牙10颗,已牙髓治疗的无髓牙11颗。CBCT的诊断敏感度为81%。结论:锥形束CT有助于牙根纵裂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根纵裂 X线根尖片 锥形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yflex CM机用镍钛锉预备磨牙弯曲根管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闫雪冰 肖瑶 +4 位作者 罗树生 翁金龙 彭红 刘利 宋爱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0-413,共4页
随机选择临床上弯曲度15°~40°(Schneider法)的磨牙根管各30个分别使用Hyflex CM和ProTaper Universal进行预备,拍摄预备前后定位平行投照数字X线根尖片,比较Hy Flex CM和ProTaper预备前后根管弯曲度的改变,评价其对弯曲根管... 随机选择临床上弯曲度15°~40°(Schneider法)的磨牙根管各30个分别使用Hyflex CM和ProTaper Universal进行预备,拍摄预备前后定位平行投照数字X线根尖片,比较Hy Flex CM和ProTaper预备前后根管弯曲度的改变,评价其对弯曲根管的预备效果。发现Hyflex CM与ProTaper预备后弯曲度分别减少4.54°±3.25°(P<0.001)及5.63°±3.84°(P<0.001);Hyflex CM变直量比ProTaper小1.09°,但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Hyflex CM可满足临床对弯曲根管的预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形能力 弯曲根管 根管弯曲度 根管变直 Hyflex CM锉 ProTaper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沉积基底冠熔结镍铬桥体烤瓷桥修复3年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周团锋 张桂荣 +1 位作者 孙萍 王新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1-203,共3页
目的:观察金沉积基底冠熔结镍铬桥体烤瓷桥的临床修复效果,为临床利用金沉积技术制作烤瓷桥修复提供参考。方法:26例门诊患者,用镍铬桥体支架与金沉积固位体基底冠熔结后烤瓷的方法制作烤瓷桥29件,临床观察3年,采用牙龈出血指数(PBI)和... 目的:观察金沉积基底冠熔结镍铬桥体烤瓷桥的临床修复效果,为临床利用金沉积技术制作烤瓷桥修复提供参考。方法:26例门诊患者,用镍铬桥体支架与金沉积固位体基底冠熔结后烤瓷的方法制作烤瓷桥29件,临床观察3年,采用牙龈出血指数(PBI)和菌斑指数(PI)评价修复前后基牙的牙龈健康状况,同时对修复体的完整性、边缘密合性进行评判。结果:金沉积基底冠熔结镍铬桥体烤瓷桥修复后基牙PBI高于修复前,PI在修复后低于修复前。修复体无边缘着色,边缘密合性高,修复成功率89.7%。结论:金沉积基底冠熔结镍铬桥体烤瓷桥的修复方法是一种可选择的固定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科材料 金属烤瓷合金 牙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眶骨折标准诊断CT层面的确定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贺洋 张益 张智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5-389,共5页
目的:确定眼眶骨折的CT标准诊断层面,描述CT标准层面上的眼眶形态。方法:42侧正常眼眶和21例单侧骨折眼眶,摄取CT数据,输入图像软件。在设定的CT标准诊断层面上描述眶底、眶内壁、两者交界区的形态特征。与手术所见对照,评价眼眶骨折在... 目的:确定眼眶骨折的CT标准诊断层面,描述CT标准层面上的眼眶形态。方法:42侧正常眼眶和21例单侧骨折眼眶,摄取CT数据,输入图像软件。在设定的CT标准诊断层面上描述眶底、眶内壁、两者交界区的形态特征。与手术所见对照,评价眼眶骨折在标准层面的检出率。结果:设定9个标准层面。在4个矢状层面上,眶底形态靠外侧呈I型,靠内侧呈II型。圆孔层面眶底最深〔男性(36.26±4.72)mm,女性(34.81±4.76)mm〕。在3个冠状层面上,眶内下壁交角由前向后逐渐增大,男性分别为(128.33±19.11)°、(132.57±22.17)°和(137.44±20.87)°,女性分别为(129.55±22.32)°、(134.95±25.50)°和(139.46±22.80)°。在轴位层面上,眶内/外缘到视神经管内口内/外壁距离男性分别为(38.47±4.41)mm和(47.13±4.10)mm,女性分别为(38.21±5.63)mm和(45.79±5.41)mm。冠状层面的眶底和眶内壁骨折检出率93.75%~100%,9个层面的总检出率为100%。结论:提出的9个CT标准层面可作为眼眶骨折的常规诊断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 骨折 CT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isolv化学机械去腐技术的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小贤 葛立宏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0-82,共3页
目的:临床比较和评价Carisolv化学机械去腐技术和慢速球钻在乳牙龋齿去腐应用中的效率及被患儿接受的程度。方法:选择年龄6~9岁、有对称的乳牙中龋或者深龋的32名儿童,采用自身半口对照,分别用Carisolv和球钻去腐并树脂充填,记录... 目的:临床比较和评价Carisolv化学机械去腐技术和慢速球钻在乳牙龋齿去腐应用中的效率及被患儿接受的程度。方法:选择年龄6~9岁、有对称的乳牙中龋或者深龋的32名儿童,采用自身半口对照,分别用Carisolv和球钻去腐并树脂充填,记录去腐时间;问卷调查患者对2种方法的接受程度;6个月后复查充填体的情况。结果:在均未使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Carisolv去腐时间较球钻长[分别是(4.33±1.25)min、(2.58±0.82)min](P〈0.0001)。78%的患儿认为Carisolv去腐时疼痛轻于球钻;97%的患儿认为Carisolv凝胶的味道可接受,多数患儿倾向于使用Carisolv去腐。6个月后的复查表明Carisolv和球钻去腐后的充填体在微隙、继发龋率及脱落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arisolv去腐时患儿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但去腐时间较球钻稍长。与球钻去腐相比多数患儿倾向于Carisolv。Carisolv去腐不增加充填体的微隙形成和继发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机械去腐 患者满意 继发龋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化泡沫治疗龈下刮治后牙齿敏感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孙昌洲 黄晓曼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98-700,共3页
目的:比较龈下刮治后使用氟化泡沫对减轻牙齿敏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牙周洁治后患者100例,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在龈下刮治后1周连续使用2次氟化泡沫脱敏,对照组单纯进行龈下刮治,观察治疗后1、2、3个月两组PD、VA... 目的:比较龈下刮治后使用氟化泡沫对减轻牙齿敏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牙周洁治后患者100例,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在龈下刮治后1周连续使用2次氟化泡沫脱敏,对照组单纯进行龈下刮治,观察治疗后1、2、3个月两组PD、VAS值及牙髓电活力值的变化情况。结果:龈下刮治后3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PD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VAS值显著降低(1.96±1.78)及牙髓电活力值显著增高(32.11±1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化泡沫在龈下刮治后应用可以起到减轻牙本质敏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本质敏感 龈下刮治 氟化泡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方牵引对早期前牙反患者软组织侧貌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丁云 徐宝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56-658,共3页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矫治对早期前牙反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选择前牙反伴有颜面形态异常(审美线明显异常)的儿童60人,男27人,女33人,年龄范围8~11岁,平均年龄9.3岁,将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前方牵引治疗组,观察及治疗周期为11~13...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矫治对早期前牙反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选择前牙反伴有颜面形态异常(审美线明显异常)的儿童60人,男27人,女33人,年龄范围8~11岁,平均年龄9.3岁,将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前方牵引治疗组,观察及治疗周期为11~13个月,平均12.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组矫治后的面突角、全面突角、下唇基角及鼻唇角明显减小,上下唇基角明显增大,上唇突点到审美线距离明显改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呈高度显著性,而上唇基角及下唇突点到审美线的距离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前方牵引矫治后面部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凹面型变为直面型或者接近正常面型,鼻、上唇、下唇以及颏部四者间的关系趋于协调,唇部曲线变得平缓、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反[牙合] 头影测量分析 前方牵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DIAGNOdent激光荧光龋诊断仪对年轻恒牙着色窝沟的纵向观察
9
作者 陈小贤 王欢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55-758,共4页
目的:探讨年轻第一恒磨牙着色窝沟的转归,尝试建立预测着色窝沟转变为龋的回归模型,筛查危险因素。方法:7~9岁儿童65名,应用DIAGNOdent激光荧光龋诊断仪对其87个第一恒磨牙的着色窝沟部位进行连续1年的监测,记录其转变为龋的时间以及d... 目的:探讨年轻第一恒磨牙着色窝沟的转归,尝试建立预测着色窝沟转变为龋的回归模型,筛查危险因素。方法:7~9岁儿童65名,应用DIAGNOdent激光荧光龋诊断仪对其87个第一恒磨牙的着色窝沟部位进行连续1年的监测,记录其转变为龋的时间以及dmft、患牙菌斑指数,进行口腔问卷调查,应用二值回归分析筛查危险因素,有序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并检验方程预测的有效性。结果:年轻恒磨牙的着色窝沟中1年内共48%转变为龋,有显著影响的危险性指标由强到弱分别是:dmft,患牙菌斑指数,甜食频率。结论:年轻恒牙的着色窝沟应结合龋易感性及时采取预防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色窝沟 激光荧光龋诊断 年轻恒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