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周基础治疗对口腔幽门螺杆菌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侯海玲 孟焕新 +2 位作者 胡伏莲 成虹 王景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3-357,共5页
目的 :明确牙周基础治疗与口腔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 ,Hp)存在的关系。分析胃Hp与口腔Hp的基因型 ,以明确胃与口腔的Hp是否具有同源性。 方法 :选择 5 6例有慢性中度牙周炎且胃镜活检Hp感染阳性患者分为 2组。提取所有口腔样... 目的 :明确牙周基础治疗与口腔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 ,Hp)存在的关系。分析胃Hp与口腔Hp的基因型 ,以明确胃与口腔的Hp是否具有同源性。 方法 :选择 5 6例有慢性中度牙周炎且胃镜活检Hp感染阳性患者分为 2组。提取所有口腔样本中的DNA ,PCR扩增 ,比较药物治疗组与药物治疗加牙周基础治疗组治疗前后 2组口腔Hp检出率的差别。对比分析其中 5位患者和 1位家属胃和口腔PCR产物的序列。结果 :2组患者不同的治疗后口腔Hp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别 ( 3 .0 %vs 2 6.1% ,P <0 .0 5 )。胃和口腔Hp的序列相比较 ,相同者 1例 ,可能相同者 1例 ,有 1~ 4个碱基不同者 2例。 1例患者及其家属口腔中均检出Hp ,两者的序列有 3个不同。 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有助于口腔Hp的根除。口腔中有可能同时存在多个Hp菌株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牙周炎 牙菌斑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基础治疗对胃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侯海玲 孟焕新 +2 位作者 胡文杰 杨宗萍 王景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8-200,共3页
目的 :分析牙周炎与胃内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 ,Hp)的关系以及牙周基础治疗对胃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慢性牙周炎且胃镜活检尿素酶阳性、病理诊断为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91人进行三联药物治疗 ,其... 目的 :分析牙周炎与胃内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 ,Hp)的关系以及牙周基础治疗对胃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慢性牙周炎且胃镜活检尿素酶阳性、病理诊断为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91人进行三联药物治疗 ,其中 3 3人还同时进行了牙周基础治疗。三联药物治疗后分析胃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与患者牙周临床指数的关系 ,以及牙周基础治疗对胃内Hp根除率的影响。 结果 :4个位点平均牙周袋深 <4mm组的患者三联药物治疗 4周后及 1年后的Hp根除率明显高于平均袋深≥ 4mm组的患者 (80 %vs5 2 .2 % ,62 .9%vs 3 4.5 % ,P <0 .0 5 )。经过牙周基础治疗的患者 1年后的Hp根除率显著高于未做牙周基础治疗的患者 (63 .6%vs 3 4.5 % ,P <0 .0 5 )。结论 :药物治疗Hp的根除率与患者的牙周状况和口腔卫生状况有关。口腔Hp可能是胃Hp再感染的病原因素 ,因此对胃内Hp感染同时伴有牙周炎的患者在进行三联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配合牙周基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幽门螺杆菌 根除率 牙科刮治术 甲硝唑 阿美西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在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牙龈中表达 被引量:18
3
作者 于晓潜 沙月琴 +1 位作者 刘荣坤 陈智滨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0-373,共4页
目的:探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伴发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中的分布及其在牙周组织破坏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名患者共20个位点牙龈组织中RAGE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布,并进行了半定量... 目的:探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伴发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中的分布及其在牙周组织破坏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名患者共20个位点牙龈组织中RAGE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布,并进行了半定量检测。其中慢性牙周炎(CP)患者5名,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伴发牙周炎患者4名。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相应位点龈沟液及外周血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及TNF-α进行测量。结果:RAGE阳性细胞在2组的龈组织中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且RAGE的表达与TNF-α的表达显著相关(P<0.05)。2组龈沟液中IL-6及TNF-α浓度的差异无显著性,但二者的浓度在NIDDM组有高于CP组的趋势。结论:RAGE参与了NIDDM伴发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组织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牙周炎 2型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β-磷酸三钙/胶原支架与犬牙周膜细胞三维复合体的构建 被引量:11
4
作者 钟金晟 欧阳翔英 +2 位作者 梅芳 邓旭亮 曹采方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7-510,共4页
目的:探索用多孔β-磷酸三钙/胶原(β-TCP/col)支架与犬牙周膜细胞(PDLCs)在体外构建三维复合体。方法:分离培养犬PDLCs,并对其来源进行鉴定;利用甲基噻唑基四唑法检测β-TCP/col浸提液对PDLCs增殖的影响;并将第3代PDLCs以2×105/m... 目的:探索用多孔β-磷酸三钙/胶原(β-TCP/col)支架与犬牙周膜细胞(PDLCs)在体外构建三维复合体。方法:分离培养犬PDLCs,并对其来源进行鉴定;利用甲基噻唑基四唑法检测β-TCP/col浸提液对PDLCs增殖的影响;并将第3代PDLCs以2×105/mL的浓度接种于β-TCP/col支架上进行三维复合体的体外构建,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β-TCP/col浸提液对犬PDLCs增殖无不良影响;PDLCs可在材料的三维结构上贴附生长,细胞充分伸展,且表面可见明显分泌物。结论:多孔β-磷酸三钙/胶原支架与犬牙周膜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二者可在体外构建成三维复合体,提示该材料具有成为牙周组织工程理想支架材料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磷酸钙类 牙周膜 支架 组织工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治疗改善口臭的作用 被引量:15
5
作者 朱卫东 沙月琴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 :探讨牙周基础治疗 (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 )对于改善口臭及降低口气中挥发性硫化物 (VSCs)水平的作用 ;牙周治疗配合清除舌苔、单纯牙周治疗和单纯清除舌苔降低VSCs的比较。方法 :全身健康牙周炎患者 117例 ,鼻闻法评价... 目的 :探讨牙周基础治疗 (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 )对于改善口臭及降低口气中挥发性硫化物 (VSCs)水平的作用 ;牙周治疗配合清除舌苔、单纯牙周治疗和单纯清除舌苔降低VSCs的比较。方法 :全身健康牙周炎患者 117例 ,鼻闻法评价口臭程度 (OR)后分成两组 ,口臭组 85例 ,无口臭组 32例。口臭测量仪 (halimeter)测量清除舌苔前后口气中VSCs水平。检查菌斑指数 (PLI)、牙周袋探诊深度 (PD)和出血指数(BI)。口臭组 46例完成牙周基础治疗后重复以上检查。结果 :清除舌苔可明显降低口气中VSCs(口臭组37% ,无口臭组 2 9% ) (P <0 .0 1) ;牙周治疗前OR为 3.1,VSCs为 462 .3μg/L ,治疗后则分别为 1.0和184.3μg/L ,两者均明显降低 (P <0 .0 1) ,其中VSCs下降了约 5 5 % ;牙周治疗后再清除舌苔VSCs为 116.4μg/L ,降低了约 72 %。方差分析显示三种方法降低口气中VSCs水平有明显差异 (P <0 .0 1) ,其中牙周治疗配合清除舌苔最显著 ,单纯牙周治疗次之 ,单纯清除舌苔最小。结论 :牙周炎和舌苔是口臭和口气中VSCs的重要来源 ,尤其是牙周炎。牙周治疗和清除舌苔是改善口臭的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 治疗 口臭 作用 舌苔清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牙周膜细胞与BIO-OSS胶原体外三维复合体的构建 被引量:3
6
作者 韩劼 孟焕新 +3 位作者 唐军民 张凤秋 唐岩 李盛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2-413,共2页
关键词 人牙周膜细胞 BIO-OSS 复合体 三维 体外 胶原 组织工程技术 组织再生 治疗方法 牙周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牙周膜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韩劼 孟焕新 +3 位作者 唐军民 唐岩 张凤秋 李盛林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体外定向诱导人牙周膜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探讨人牙周膜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牙周膜细胞,用地塞米松、吲哚美辛、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和胰岛素诱导其向脂肪细胞定向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透射电子... 目的:体外定向诱导人牙周膜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探讨人牙周膜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牙周膜细胞,用地塞米松、吲哚美辛、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和胰岛素诱导其向脂肪细胞定向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结构的变化,采用油红O染色法进行鉴定。结果:经成脂诱导分化培养后6 d,人牙周膜细胞内有脂滴出现。随着诱导培养时间的延长,脂滴逐渐增多并融合成脂泡,细胞由梭形变为圆形和椭圆形,体积增大。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见脂泡。油红O染色显示细胞内有中性脂肪形成。结论:人牙周膜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牙周膜细胞 脂肪细胞 诱导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臭与牙周炎、舌苔及唾液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朱卫东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2年第4期246-246,共1页
口腔是口臭的主要来源,牙周袋、舌苔和唾液是口臭形成的主要部位,全身的一些生理或病理原因也可能造成口臭。口腔微生物通过腐败消化口腔内的滞留物质产生挥发性硫化物及其它异味物质,导致口臭。口气中的硫化氢与甲基硫醇不仅是引起口... 口腔是口臭的主要来源,牙周袋、舌苔和唾液是口臭形成的主要部位,全身的一些生理或病理原因也可能造成口臭。口腔微生物通过腐败消化口腔内的滞留物质产生挥发性硫化物及其它异味物质,导致口臭。口气中的硫化氢与甲基硫醇不仅是引起口臭最主要的两种挥发性硫化物,同时也可通过增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影响胶原的合成与分解以及某些细胞因子的分泌,加重牙周组织的破坏。本文就口臭、口气中挥发性硫化物与牙周炎的关系,以及舌苔、唾液在口臭形成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臭 挥发性硫化物 牙周炎 舌苔 唾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线共生放线杆菌与牙周疾病
9
作者 孙靖临 孟焕新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1年第4期231-234,共4页
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是牙周主要致病菌之一,近年对其研究较多,并取得不少进展,本文着重描述了放线共生放线杆菌的一些重要特性,包括其传播特征、分类、毒性特征、检测方法、与牙周炎的关系及对... 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是牙周主要致病菌之一,近年对其研究较多,并取得不少进展,本文着重描述了放线共生放线杆菌的一些重要特性,包括其传播特征、分类、毒性特征、检测方法、与牙周炎的关系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共生放线杆菌 白细胞毒素 牙周病 分类 检测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基因7.4kbp大片段缺失突变与侵袭性牙周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园 王啸轩 栾庆先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基因(mtDNA)7.4 kbp大片段缺失突变和侵袭性牙周炎(AgP)的关系。方法:选取20例AgP患者(AgP组)和20例牙周健康者(对照组),收集外周血及牙周翻瓣术及牙冠延长术中切取的牙龈组织,同时收集10例慢性牙周炎者(CP组)牙周翻瓣... 目的:探讨线粒体基因(mtDNA)7.4 kbp大片段缺失突变和侵袭性牙周炎(AgP)的关系。方法:选取20例AgP患者(AgP组)和20例牙周健康者(对照组),收集外周血及牙周翻瓣术及牙冠延长术中切取的牙龈组织,同时收集10例慢性牙周炎者(CP组)牙周翻瓣术中切取的组织。采用长距离PCR方法检测血样本和牙龈组织样本中mtDNA 7.4 kbp大片段缺失,比较3组间的差异。结果:AgP组20例牙龈组织中1例存在mtDNA 7.4 kbp大片段缺失,AgP组2例组织和CP组1例组织中检测到目前尚未报告过的mtDNA 5 537 bp大片段缺失突变。所有血样和对照者牙龈组织中均未检测到大片段缺失突变。结论:AgP患者牙龈组织中存在mtDNA 7.4 kbp大片段缺失,发现一种新的mtDNA 5 537 bp大片段缺失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牙周炎(AgP) 线粒体基因 7 4kbp大片段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刷牙方法清除菌斑效果的对比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京华 沙月琴 曹采方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2-544,共3页
目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清除牙龈沟附近及邻间隙区菌斑的方法。方法:对40名志愿者采用随机、单盲、自身前后交叉的对照试验。结果:改良Bass刷牙法对于整个口腔,尤其是中央龈缘区的菌斑清除效果明显优于竖刷法(P<0.05)。结论:改良Bass刷... 目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清除牙龈沟附近及邻间隙区菌斑的方法。方法:对40名志愿者采用随机、单盲、自身前后交叉的对照试验。结果:改良Bass刷牙法对于整个口腔,尤其是中央龈缘区的菌斑清除效果明显优于竖刷法(P<0.05)。结论:改良Bass刷牙法是较有效地清除菌斑的方法。今后应向人们宣传、指导这一方法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刷牙 牙菌斑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唾液蛋白的高效疏水色谱分离纯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景娟 侯铁舟 +3 位作者 赵东方 王强 阮梅生 侯建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2-84,共3页
目的 探讨高效疏水色谱分离、纯化人全唾液蛋白、腮腺液蛋白及颌 /舌下腺液蛋白的最佳分离条件和临床意义。方法 将收集的唾液样品经低温离心 ,过滤 ,冻干 ,低温保存备用。以不同浓度的 (NH4 ) 2 SO4 、KH2 PO4 溶液分别为A、B流动相 ... 目的 探讨高效疏水色谱分离、纯化人全唾液蛋白、腮腺液蛋白及颌 /舌下腺液蛋白的最佳分离条件和临床意义。方法 将收集的唾液样品经低温离心 ,过滤 ,冻干 ,低温保存备用。以不同浓度的 (NH4 ) 2 SO4 、KH2 PO4 溶液分别为A、B流动相 ,梯度分离 ,收集各个组分峰 ,通过生化方法对蛋白进行定性。结果 全唾液蛋白被分离为 12个峰组分 ,腮腺液被分离为 6个峰组分 ,颌 /舌下腺液被分为 8个峰组分。经统计学处理 ,平均出峰时间标准差小 ,个体间重复性好。目前能初步定性的唾液蛋白为富含脯氨酸蛋白、半胱氨酸蛋白、富酪蛋白和富组蛋白及α 淀粉酶。结论 疏水色谱可用于人全唾液蛋白、腮腺液蛋白及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疏水色谱(HPHIC) 全唾液 腮腺液 颌/舌下腺液 分离 纯化 唾液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吡氯铵牙膏及漱口液对牙菌斑堆积和牙龈炎症的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卫东 安娜 +1 位作者 孟焕新 曹采方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39-740,共2页
关键词 牙龈炎症 菌斑堆积 西吡氯铵 牙膏 漱口液 辅助治疗手段 菌斑控制 抗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超声提取物对hPDLSCs表达VEGF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侯建霞 邵磊 +1 位作者 Peter M Loomer Barron Hong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6-179,共4页
目的:观察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超声提取物对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hPDLSCs)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 目的:观察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超声提取物对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hPDLSCs)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影响。方法:标准厌氧培养环境下培养Pg,收集细菌菌落,离心,制备细菌的超声提取物,然后以不同的浓度加入hPDLSCs的培养液中。培养6d,分别观察第2、4、6天时hPDLSCs的增殖情况。提取蛋白并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VEGF和MMP-9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第2天时,10μg/ml和100μg/mlPg轻度促进hPDLSCs的生长,第4天时,10μg/ml和100μg/mlPg则明显抑制hPDLSCs的生长(P<0.05),第6天时,3种浓度的Pg均明显抑制hPDLSCs的生长(P<0.05);1μg/ml和10μg/mlPg上调VEGF的表达,100μg/mlPg明显抑制VEGF的表达;3种浓度的Pg均上调hPDLSCs中MMP-9的表达。结论:作为牙周炎病原菌,大量的Pg可能通过抑制hPDLSCs的生长增殖,抑制局部血管重建以及加速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而降低了牙周组织的自我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膜干细胞 牙龈卟啉单胞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牙颌发育不良伴Becker痣1例
15
作者 朱卫东 沙月琴 陈喜雪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4-284,共1页
关键词 牙颌发育不良 BECKER痣 牙龈组织学检查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龈炎的细菌成分变化的分析
16
作者 赵亦兵 孟焕新 陈智滨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1-634,共4页
目的:观察实验性龈炎发展过程中细菌成分的变化,分析细菌成分与临床指标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1名受试者,在其停止口腔卫生措施后21d内(第0、2、4、7、14、21天)和恢复口腔卫生措施1周后(第28天)取龈下菌斑作刚果红涂片,分析细菌成分;同... 目的:观察实验性龈炎发展过程中细菌成分的变化,分析细菌成分与临床指标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1名受试者,在其停止口腔卫生措施后21d内(第0、2、4、7、14、21天)和恢复口腔卫生措施1周后(第28天)取龈下菌斑作刚果红涂片,分析细菌成分;同时记录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在实验性龈炎发展过程中,螺旋体的百分含量在基线时最低,随着停止刷牙的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并达到峰值,与基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恢复刷牙后迅速降低。其百分含量与各临床指标(菌斑指数、出血指数、牙龈指数)有显著性正相关(P<0.01),杆菌和球菌所占比例在试验过程中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螺旋体的百分含量在基线、停止刷牙和恢复刷牙1周后存在显著差异,并与各临床指标有显著性正相关,其变化与牙龈炎症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体 菌斑 实验性龈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