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畸内收上切牙对上颌牙槽骨改建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9
1
作者 许天民 刘妍 +1 位作者 江久汇 张海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1-433,共3页
目的 :调查上切牙内收过程中牙槽骨的增生与吸收情况。方法 :以 5 5例拔牙治疗病例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的头颅侧位片为研究样本 ,测量他们在这 3个阶段切牙的位移以及其牙根前方和后方牙槽骨的厚度变化及牙槽突总厚度的变化情况。... 目的 :调查上切牙内收过程中牙槽骨的增生与吸收情况。方法 :以 5 5例拔牙治疗病例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的头颅侧位片为研究样本 ,测量他们在这 3个阶段切牙的位移以及其牙根前方和后方牙槽骨的厚度变化及牙槽突总厚度的变化情况。测量方法采用腭结构重叠法 ,以治疗前的前颅底平面为参照平面建立同一坐标系 ,双人定点取均值的方法在计算机上完成测量及重叠计算。结果 :上切牙阻力中心治疗后向腭侧移动了 1.8mm(P <0 .0 0 1) ,向上移动了 0 .4mm(P >0 .0 5 )。阻力中心水平的唇侧牙槽骨厚度增加了 0 .2mm (P<0 .0 1) ,腭侧牙槽骨厚度减小了 0 .8mm(P <0 .0 0 1) ;随访期切牙阻力中心向唇向复发了 0 .8mm(P <0 .0 1) ,阻力中心水平的唇侧牙槽骨厚度相应减小了 0 .2mm(P <0 .0 5 ) ,但腭侧牙槽骨厚度却并没有明显的增加。结论 :在上前牙唇腭侧向移动的过程中 ,牙槽骨的生物学改建是以骨吸收为主 ,骨增生十分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齿移动 骨吸收 骨增生 治疗 拔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成骨正畸(AOO)过程中破骨细胞的形成情况 被引量:5
2
作者 陈雅文 高龙华 +6 位作者 江久汇 李翠英 王海丞 刘畅 许舒宇 杨月 彭靖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5-208,共4页
目的:加速成骨正畸能增加骨改建及牙移动的速率,但仅仅只有部分关于加速成骨正畸的机制被获知。本实验进一步探讨骨改建过程中破骨细胞的分化形成情况,以更好地了解加速成骨正畸的机制。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 目的:加速成骨正畸能增加骨改建及牙移动的速率,但仅仅只有部分关于加速成骨正畸的机制被获知。本实验进一步探讨骨改建过程中破骨细胞的分化形成情况,以更好地了解加速成骨正畸的机制。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下颌左侧作为加速成骨正畸实验侧,右边作为常规正畸对照侧。左右两侧均用4盎司的力值。在1、3、5、7、14d将实验动物处死。每个时间点上的3只动物用作形态学观察,另外5只用作分子生物研究。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加速成骨实验组压力侧破骨细胞计数及骨改建活跃程度均较对照组高,而且有2次连续明显的增长。在加速成骨正畸(AOO)中,可观察到破骨细胞不同的分化因子在同一时期表达趋势不同:在第5天,实验组,CTSK,TRAP的mRNA显著上调并达到高峰;CTR的mRNA表达量在1~7d较平缓;JDP2、NFATC1的mRNA的表达量趋势相一致,在第7天达到高峰;Fra2的mRNA在第5天开始增加,之后持续升高。结论:提示在AOO过程中,破骨细胞可能有2次明显的连续分化,继而能持续的加速牙齿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移动 加速成骨正畸 骨改建 因子 破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正畸弓丝成形规划方法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姜金刚 陈厚鋆 +2 位作者 马雪峰 张永德 刘怡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23-1330,1336,共9页
传统手工弯制正畸弓丝弯制效率低、弯制精度不高,使用正畸弓丝弯制机器人弯制正畸弓丝能够克服上述缺点。根据临床上正畸医师常用的牙位标识方法对牙位进行了标识,使用贝塞尔曲线量化正畸弓丝在三维空间内的形状、位置和约束关系,采用... 传统手工弯制正畸弓丝弯制效率低、弯制精度不高,使用正畸弓丝弯制机器人弯制正畸弓丝能够克服上述缺点。根据临床上正畸医师常用的牙位标识方法对牙位进行了标识,使用贝塞尔曲线量化正畸弓丝在三维空间内的形状、位置和约束关系,采用插补的方式以离散的运动形式表达连续的状态,以实现正畸弓丝空间曲线的弯制,提出了基于有限点展成法的成形控制点的规划方法以及基于投影面角度合成的空间角度规划方法。通过对一例临床患者一组上颌的三维节点信息进行正畸弓丝弯制实验研究,证明了正畸弓丝机器人弯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正畸弓丝 数字化表达 成形规划方法 有限点展成法 机器人弯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患者唾液参数与牙菌斑的相关性 被引量:8
4
作者 韩磊 李洪发 +5 位作者 曾晨光 贾杰英 李伟伟 刘东菲 刘洪 赵东强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1-526,共6页
目的:探讨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患者唾液参数与牙菌斑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44例固定矫治器治疗的患者。于患者正畸治疗第0、1、3、6、9、12月时测量患者唾液参数;于治疗12个月时,记录患者牙菌斑指数(PLI)情况;根据患者牙菌斑指数中位数分... 目的:探讨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患者唾液参数与牙菌斑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44例固定矫治器治疗的患者。于患者正畸治疗第0、1、3、6、9、12月时测量患者唾液参数;于治疗12个月时,记录患者牙菌斑指数(PLI)情况;根据患者牙菌斑指数中位数分为高水平组(PLI≥2.4)和低水平组(PLI<2.4),使用Logistic回归方程及列线图模型分析患者唾液参数与牙菌斑的相关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治疗后唾液流速改变量(OR=0.611)、治疗后pH值改变量(OR=0.012)、治疗后总蛋白浓度改变量(OR=0.354)、治疗后钙水平改变量(OR=0.002)与高牙菌斑指数具显著相关性,通过列线图模型预测正畸治疗患者高牙菌斑指数C-index为0.885,绝对误差为0.025。结论: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后pH值及治疗后总蛋白浓度、钙水平及唾液流速与牙菌斑的形成具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治疗 唾液 牙菌斑 动态分析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le Ⅱ~1与正常牙弓形态差异——应用欧几里德距离矩阵分析法 被引量:6
5
作者 聂琼 林久祥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59-662,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Angle Ⅱ1 和正常(牙合)牙弓形态差异.方法:以年龄均为13~17 岁的Angle Ⅱ1和正常(牙合)各60 名为研究对象,利用YM-2115 三维测量仪在所有个体的上下颌模型上标定对应于牙尖及切缘中点的标志点,用欧几里德距离矩阵分析法(... 目的:分析比较Angle Ⅱ1 和正常(牙合)牙弓形态差异.方法:以年龄均为13~17 岁的Angle Ⅱ1和正常(牙合)各60 名为研究对象,利用YM-2115 三维测量仪在所有个体的上下颌模型上标定对应于牙尖及切缘中点的标志点,用欧几里德距离矩阵分析法(Euclidean-distance matrix analysis, EDMA)分析Angle Ⅱ1和正常(牙合)的牙弓形态差异. 结果:(1)无论男女性,Angle Ⅱ1的上牙弓长度大于正常(牙合)的上牙弓,女性大1.8%,男性大2.7%;二者的牙弓形态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且后牙对形态差异所起的作用较前牙大,其中Angle Ⅱ1 的后上牙弓宽度较正常(牙合)窄是一主要因素.(2)无论男女性,Angle Ⅱ1 的下牙弓长度稍大于正常(牙合)的下牙弓,二者的牙弓形态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临床上扩展Angle Ⅱ1 的后上牙弓宽度可能是协调上下牙弓形态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弓形态 欧几里德距离矩阵分析法(EDMA) 牙弓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13~18岁颅面部宽度生长发育的纵向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周文莲 林久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分析正常人颅面部宽度生长发育的特点,探讨其发育规律。方法对26名正常青少年每年同期摄取头颅定位后前位片,连续6年,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13~18岁,除前颅底宽、眶间距、鼻宽外,颅面部宽度多有性别差异... 目的分析正常人颅面部宽度生长发育的特点,探讨其发育规律。方法对26名正常青少年每年同期摄取头颅定位后前位片,连续6年,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13~18岁,除前颅底宽、眶间距、鼻宽外,颅面部宽度多有性别差异,男性大于女性;随年龄增加,出现性别差异的项目数渐稳定。(2)相对于18岁,13岁时颅面部宽度的发育量均完成92%以上;颅宽、前颅底宽、上面骨宽和上颌基骨宽及上下磨牙间宽度已基本完成;女性眶间距、全面宽、鼻宽的发育完成量大于男性。(3)男性乳突间距(后颅底宽)、鼻宽、全面宽的发育可以持续到18岁;女性上颌基骨宽在13岁时发育已接近完成,男性在13~17岁增宽,以13~14岁长幅最大,17岁后趋于稳定。(4)在观察期内,牙弓宽度保持稳定,而下尖牙尖存在向心性聚合的趋势。结论本文结果可为正畸临床制定矫治计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He 颅面部宽度 生长发育 纵向研究 X线头影测量 错HE畸形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界病例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对颅颌面软组织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许天民 刘妍 +1 位作者 黄微 林久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50-654,共5页
目的:比较拔牙或不拔矫治对临界病例颌面部软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以5位正畸专家临床判断出的33个临界病例为样本,在头颅定位侧位片上测量上述病例治疗前后颌面部软组织的变化,再根据这33名患者实际接受的拔牙还是不拔牙、以... 目的:比较拔牙或不拔矫治对临界病例颌面部软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以5位正畸专家临床判断出的33个临界病例为样本,在头颅定位侧位片上测量上述病例治疗前后颌面部软组织的变化,再根据这33名患者实际接受的拔牙还是不拔牙、以及拔第一双尖牙还是拔第二双尖才治疗进行分组 33例中有12例采用了不拔牙治疗,13例采用了拔4个第一双尖牙治疗,8例采用了拔4个第二双尖牙治疗。用头影测量学上常用的15项软组织测量项目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临界病例拔牙组与临界病例不拔牙组在治疗前的软组织侧貌没有一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拔4个第一双尖牙组的患者颏部倾斜度(PosBs/FH)明显小于不拔牙组;而其软组织颌凸角(Ns-Sn-Pos)明显小于拔4个第(?)双尖牙组。治疗后拔4个第 双尖牙组与不拔牙组的软组织侧貌无一项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但拔4个第二双尖牙组与不拔牙组之间有6项测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拔牙与非拔牙相比,软组织变化量最大的是:颏部倾斜度(PosBs/FH)、下唇突度(LL-SnPos)和软组织 B 点相对于审美平面的突度(Bs-EP)结论:虽然治疗前拔第二双尖牙组与不拔牙组的软组织侧貌比较接近,但冶疗后拔第(?)双尖牙组与不拔牙组的侧貌更加趋于相同;与不拔牙组相比,拔牙矫治对软组织侧貌改变更多的是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拔牙 治疗后 软组织侧貌 第一双尖牙 病例 矫治 治疗前 结论 实际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牙周膜细胞骨保护因子和破骨细胞分化因子蛋白的表达及1α,25(OH)_2维生素D_3的调节 被引量:9
8
作者 张丁 杨雁琪 +1 位作者 李小彤 傅民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6-649,共4页
目的:研究人牙周膜细胞骨保护因子(osteoprotegerm,OPG)和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RANKL)蛋白的表达,以及骨吸收促进因子1α,25(OH)_2维生素 D_3对 OPG 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系... 目的:研究人牙周膜细胞骨保护因子(osteoprotegerm,OPG)和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RANKL)蛋白的表达,以及骨吸收促进因子1α,25(OH)_2维生素 D_3对 OPG 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系列酶消化法体外培养人牙周膜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上表达的 RANKL 蛋白,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无外源性刺激以及1α,25(OH)_2维生素 D_3诱导2、4、6 d 时细胞分泌到培养基中的 OPG 蛋白。结果:人牙周膜细胞胞膜和胞浆上表达 RANKL 蛋白,分泌 OPG 蛋白到培养基中。1α,25(OH)_2维生素 D_3降低 OPG蛋白的分泌。结论:人牙周膜细胞表达 OPG 和 RANKL,1α,25(OH)_2维生素 D_3影响 OPG 的表达,推测其通过OPG/RANKL 通路参与骨改建。这一结论为进一步研究牙周膜细胞参与骨改建的机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G 人牙周膜细胞 表达 RANKL 蛋白 维生素D3 骨保护因子 细胞分泌 破骨细胞分化因子 酶消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3例无鼾男性上气道及周围组织的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向东 高雪梅 曾祥龙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0-194,共5页
目的:获取成年无鼾男性人群的上气道及周围组织形态的核磁共振数据,为相关呼吸疾患人群提供对比资料.方法:从453名男性志愿者中选取83名无鼾者,青年组(22~29岁)30人,中青年组(36~45岁)31人,中老年组(46~57岁)22人.所有志愿者在严格... 目的:获取成年无鼾男性人群的上气道及周围组织形态的核磁共振数据,为相关呼吸疾患人群提供对比资料.方法:从453名男性志愿者中选取83名无鼾者,青年组(22~29岁)30人,中青年组(36~45岁)31人,中老年组(46~57岁)22人.所有志愿者在严格固位条件下进行核磁共振扫描.利用核磁共振设备的固有软件及特定公式进行测量和计算.结果:获得上气道各段及周围组织形态的线距、面积和体积共93项测量指标.结论: 建立了3个年龄段的无鼾男性人群上气道及周围组织形态的均值和变异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气道 磁共振研究 周围组织 组织形态 核磁共振扫描 核磁共振设备 男性人群 中青年组 测量指标 志愿者 无鼾者 老年组 年龄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丝弓矫治器滑动法关闭间隙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建模及数值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卢燕勤 高雪梅 +2 位作者 韩景芸 李彦生 曾祥龙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01-305,共5页
目的建立直丝弓矫治器滑动法关闭间隙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分析其生物力学特点。方法采用激光扫描、计算机三维重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几何建模,生成全牙列的牙齿及其牙周组织、矫治器、矫治弓丝的整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将弓丝... 目的建立直丝弓矫治器滑动法关闭间隙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分析其生物力学特点。方法采用激光扫描、计算机三维重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几何建模,生成全牙列的牙齿及其牙周组织、矫治器、矫治弓丝的整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将弓丝与托槽、牙齿与牙齿之间设定为接触关系,进行非线性分析计算。结果实验条件下牙周膜绝大部分的应力为73~145kPa,应力分布均匀,高应力集中区小;第一磨牙上接触点1个,接触正压力为1.4N;前牙向后的初始位移大于后牙前移,这些特点均有利于弓丝滑动。结论该有限元模型运算的结果与临床结果基本一致,初步验证了本模型的有效性,为进一步研究连续弓丝的其他矫治力学特点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 有限元方法 直丝弓矫治器 滑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微螺钉种植体支抗远中移动牙齿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曾晨光 周彦恒 +1 位作者 林久祥 丁鹏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6-98,共3页
目的:研究国产微螺钉种植体支抗远中移动牙齿过程中的稳定性,观察种植体-骨界面的组织学特点。方法:4只成年beagle犬,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将国产微螺钉种植体MAS系统(长7 mm,直径1.4 mm)分别植入双侧上颌后牙根分歧或牙根间牙槽骨,... 目的:研究国产微螺钉种植体支抗远中移动牙齿过程中的稳定性,观察种植体-骨界面的组织学特点。方法:4只成年beagle犬,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将国产微螺钉种植体MAS系统(长7 mm,直径1.4 mm)分别植入双侧上颌后牙根分歧或牙根间牙槽骨,每侧上颌3枚,植入后即刻以其中1枚种植体为支抗,另2枚为对照,对上颌尖牙施以0.98 N远中牵引力,牵引时间为3个月。共植入24枚种植体,其中8枚加载,另16枚为对照。加力结束后检查种植体松动度和位移变化,同时测量种植体-骨界面骨结合率。结果:8枚加载种植体均保持了稳固,在加载过程中发生了微小位移,平均位移0.74 mm;加载结束后发生部分种植体-骨结合,平均骨整合率为43.75%。结论:微螺钉种植体在受到持续负载的情况下达到良好稳固度,可以作为正畸支抗移动牙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 支抗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SAS患者的颅面上气道结构的矢状面测量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长涛 高雪梅 +2 位作者 李瑛 李惠兰 刘瑛年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0-462,共3页
目的:研究OSAS患者的颅面上气道形态异常,探讨OSAS患者的结构性致病因素。方法:31名男性OSAS患者与16名无自觉症状的男性组成的对照组进行颅面结构上气道的头影测量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OSAS患者存在ANB角大,颌凸角大,具有安氏II类... 目的:研究OSAS患者的颅面上气道形态异常,探讨OSAS患者的结构性致病因素。方法:31名男性OSAS患者与16名无自觉症状的男性组成的对照组进行颅面结构上气道的头影测量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OSAS患者存在ANB角大,颌凸角大,具有安氏II类骨型的趋势。表现出舌骨位置靠前,舌体长大,骨性鼻咽高度降低,软腭后间隙窄。结论:OSAS患者颅面形态倾向于安氏II类骨型,气道狭窄处在鼻咽、腭咽,说明结构性致病因素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颅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气道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鼾男性上气道最小截面积与周围组织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向东 高雪梅 曾祥龙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2-316,共5页
目的:探讨无鼾男性人群上气道周围组织对上气道最小截面积的影响:方法:对83名无鼾男性志愿者(22~57岁)进行上气道核磁共振扫描,利用计算机固有软件测量,对上气道最小截面积与周围组织的线距、面积和体积测量项目数值进行相关分... 目的:探讨无鼾男性人群上气道周围组织对上气道最小截面积的影响:方法:对83名无鼾男性志愿者(22~57岁)进行上气道核磁共振扫描,利用计算机固有软件测量,对上气道最小截面积与周围组织的线距、面积和体积测量项目数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上气道最小截面积位于腭咽或舌咽,上气道横径/升支间距(r=0、700),上气道横径/咽侧壁厚度(r=0.680)和脂肪体积(r=-0.290)是上气道周围组织中影响上气道最小截面积的主要因素;腭咽最小截面积受周围软组织影响最大,影响因素分别为咽旁脂肪分布的位置.咽侧壁厚度和咽旁脂肪沉积量。结论:周围组织对无鼾男性人群上气道最小截面积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核磁共振 相关分析 呼吸 无鼾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角及低角型深覆矫治机制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妍 许天民 +1 位作者 杨敏志 林久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5-428,共4页
目的:比较高角及低角型深覆牙合病例正畸矫治及治疗后复发的结构特征,以探讨两者在矫治机制及复发特点的差异。方法: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门诊挑选出治疗后2年以上的高角组深覆牙合病例10例,低角组深覆牙合病例9例。将两组病例进行... 目的:比较高角及低角型深覆牙合病例正畸矫治及治疗后复发的结构特征,以探讨两者在矫治机制及复发特点的差异。方法: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门诊挑选出治疗后2年以上的高角组深覆牙合病例10例,低角组深覆牙合病例9例。将两组病例进行测量并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高角组中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ANB)角、颌凸(NA-PA)角减小,后下面高/前下面高之比(Ar-Go/ANS-Me)增大,上下磨牙均升高;低角组仅表现为下颌磨牙升高。复查阶段高角组与低角组在覆牙合稳定性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角组复查阶段覆牙合的变化主要与治疗中上切牙舌倾有关;低角组与治疗中磨牙的升高相关。结论:治疗后高角组下颌升支表现出较强的生长潜力,从而维持下颌平面的倾斜度。覆牙合的复发主要与牙齿因素的变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学 矫正 错殆 矫正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载条件下国产微螺钉种植体的支抗稳定性及组织学表现 被引量:6
15
作者 曾晨光 周彦恒 +1 位作者 林久祥 丁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0-303,429,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载荷下微型种植体的稳定性及种植体骨界面组织学表现,为其成功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微型螺钉种植体(长度7mm,直径1.4mm)植入兔的胫骨,共植入种植体120枚。将其分成4组,每组30枚。在种植体植入后即刻分别对种植... 目的:研究不同载荷下微型种植体的稳定性及种植体骨界面组织学表现,为其成功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微型螺钉种植体(长度7mm,直径1.4mm)植入兔的胫骨,共植入种植体120枚。将其分成4组,每组30枚。在种植体植入后即刻分别对种植体施加0、150、300及450g的载荷,加载时间为20周。加载结束后检查种植体是否发生移位、松动和脱落,同时观察种植体骨结合界面组织学表现。结果:所有种植体均保持稳定,未发生松动和脱落。其中,450g组加载前后位移减小了0.60mm(P<0.05),而其他力值组加载前后位移也有所减小,0g组,0.09mm;150g组,0.20mm;300g组,0.16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0g组和150g组种植体骨结合界面主要发生在骨皮质区,300g组种植体骨结合界面明显增宽,450g种植体骨结合界面进一步增宽,几乎发生在种植体全长。结论:种植体在一定载荷范围下可以保持稳定,当载荷达到一定程度,种植体可以发生位移。随着载荷的增加,种植体与骨结合程度亦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 支抗 动物实验 正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部弓形的大小变化对Bolton分析预测最终关系准确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宋宇 周彦恒 林久祥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46-549,共4页
目的:探讨前部弓形的大小变化是否对Bolton分析预测最终关系的准确性产生影响。方法:利用数学模型来模拟。结果:随着上下前部弓形尺寸的增大,则上颌牙量相对不足。要达到半径改变前后上下尖牙矢向位置关系的一致,前牙比应变小,反之亦... 目的:探讨前部弓形的大小变化是否对Bolton分析预测最终关系的准确性产生影响。方法:利用数学模型来模拟。结果:随着上下前部弓形尺寸的增大,则上颌牙量相对不足。要达到半径改变前后上下尖牙矢向位置关系的一致,前牙比应变小,反之亦然。结论:Bolton分析对预测最终的良好关系是有一定的局限,受前部弓形的大小变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弓大小 BOLTON指数 咬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各类错软硬组织侧貌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郑旭 林久祥 谢以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5-89,共5页
目的:比较正常袷及安氏各类错[牙合]软硬组织侧貌形态间的差异,加深对错[牙合]畸形面型特征的认识。方法:选择12~15岁间袷型与骨型一致的错[牙合]患者共260例,Ⅰ类错[牙合]97例,男50,女47;Ⅱ类错[牙合]95例,男51,女44;Ⅲ类错... 目的:比较正常袷及安氏各类错[牙合]软硬组织侧貌形态间的差异,加深对错[牙合]畸形面型特征的认识。方法:选择12~15岁间袷型与骨型一致的错[牙合]患者共260例,Ⅰ类错[牙合]97例,男50,女47;Ⅱ类错[牙合]95例,男51,女44;Ⅲ类错[牙合]68例,男29,女39。另选择12~15岁正常恒牙[牙合]者49例做对照,男25例,女24例。选择能充分体现软硬组织侧貌表面形态特征的13对指标,在正常袷、安氏各类错[牙合]之间,对这13对指标的差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反映软硬组织侧貌面型差异的对应指标的差值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软组织侧貌比骨性侧貌凸,变凸的程度随Ⅱ、Ⅰ、Ⅲ类增大;上下唇突距与对应硬组织指标的差值、女性上下唇倾度与对应硬组织指标的差值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反映出软组织分布随Ⅱ、Ⅰ、Ⅲ类的变化增大上唇突度、减小下唇突度的趋势。结论:安氏各类错[牙合]间软组织覆盖分布特征存在差异,软组织分布对矢状向骨骼发育异常、前牙关系不协调有一定的补偿和掩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错[牙合] 软组织覆盖特征 侧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颈椎骨龄定量分期法的上颌发育不足患者最佳矫形时机的探讨 被引量:8
18
作者 袁正林 林久祥 陈莉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6-160,166,共6页
目的基于颈椎骨龄定量分期法(quantitative cervical vertebral maturation,QCVM),探讨上颌发育不足的Ⅲ类错畸形的最佳矫形治疗时机。方法随机选择2007年12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 目的基于颈椎骨龄定量分期法(quantitative cervical vertebral maturation,QCVM),探讨上颌发育不足的Ⅲ类错畸形的最佳矫形治疗时机。方法随机选择2007年12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上颌发育不足、表现为Ⅲ类错畸形的患者,根据陈莉莉、林久祥等研制的颈椎骨龄定量分期法,双盲法将患者分为4期:QCVM第Ⅰ期(加速期)、QCVM第Ⅱ期(高峰期)、QCVM第Ⅲ期(减速期)、QCVM第Ⅳ期(结束期),每期30例共120例患者入选,年龄8.5~15.6岁(平均年龄12.5岁,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分别利用正畸前牵引面具对4组患者上颌骨前牵,解除面中部凹陷和前牙反,疗程约6个月。然后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X线片进行比较,观察在QCVM 4期中各个阶段的患者上颌骨骨骼参数的变化,利用t检验对各组治疗前后的参数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矢状方向的变化显示:在QCVMⅠ期、Ⅱ期和Ⅲ期SNA、A-N perp、Co-A、ANB、颌凸角、Wits、ANS-PNS⊥SN’等矢状向参数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变化;上颌垂直方向的变化显示:在QCVMⅠ期、Ⅱ期,ANS⊥SN’、PNS⊥SN’等参数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变化。4期治疗前后的参数变化绝对值的大小顺序依次为:QCVMⅠ期>QCVMⅡ期>QCVMⅢ期>QCVMⅣ期。结论 QCVM作为一种新的评估颅面部生长发育的量化标准,在预测上颌骨矫形治疗的最佳时机方面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骨龄定量分期法 生长发育 上颌前牵 Ⅲ类错[牙合]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底板托槽体外粘结强度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新强 张丁 +1 位作者 陈杰 孙志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 :对目前最常用的燕尾底板托槽和网状底板托槽的粘结强度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选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前磨牙为实验样本 ,将离体牙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10颗牙齿。在 1、3组牙面上粘结燕尾底板托槽 ,在 2、4组牙面上粘结网状底板托槽。... 目的 :对目前最常用的燕尾底板托槽和网状底板托槽的粘结强度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选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前磨牙为实验样本 ,将离体牙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10颗牙齿。在 1、3组牙面上粘结燕尾底板托槽 ,在 2、4组牙面上粘结网状底板托槽。以材料力学实验机分别对 1、2组进行即刻抗剪切强度的测定 ,对 3、4组进行即刻抗张强度的测定 ,并对每一牙面上的粘合剂残留量进行统计。结果 :无论是剪切强度还是抗张强度 ,两种底板托槽之间的粘结强度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结 托槽 粘结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扩弓后上颌牙列位置三维改变的螺旋CT测量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杜航 曾祥龙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使用螺旋CT观察快速扩弓(RME)前后上颌牙列位置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使用螺旋CT获得临床患者颅面部三维数据模型,通过颅部的固有解剖标志点建立测量三维坐标系,使矫治前后的变化都在同一个测量坐标系下直接对比研究。观测10... 目的:使用螺旋CT观察快速扩弓(RME)前后上颌牙列位置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使用螺旋CT获得临床患者颅面部三维数据模型,通过颅部的固有解剖标志点建立测量三维坐标系,使矫治前后的变化都在同一个测量坐标系下直接对比研究。观测10例恒牙早期患者在快速扩弓前后上颌牙列各标志点间的位置和角度改变。结果:1)后牙在宽度方向上为整体移动和倾斜移动相结合的移动方式,但第一磨牙和第一双尖牙稍有差别;牙齿和骨对宽度增加的贡献各占约1/2;2)后牙在垂直方向有伸长的趋势;3)第一磨牙和第一双尖牙均向前整体移动,轴倾度保持不变;4)中切牙整体随上颌骨前部向前向下移动,其牙长轴发生直立,轴倾度增加;5)上颌平面发生顺时针旋转。结论:上颌牙列位置RME前后在矢状向、垂直向和水平向3个方向上均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螺旋CT可以对这种三维位置变化进行详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快速扩弓 螺旋CT 三维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