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急诊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
1
作者 郭华秋 王哲 +1 位作者 杨雪 白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47,共6页
目的:分析口腔急诊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对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口腔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止血方法、就诊次数与患者性别、年龄、全身状况和出血原因等因素的关联性。结果:共... 目的:分析口腔急诊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对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口腔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止血方法、就诊次数与患者性别、年龄、全身状况和出血原因等因素的关联性。结果:共纳入口腔出血患者4764人次,其中男性2660人次(55.84%),女性2104人次(44.16%),平均年龄40.7岁。口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拔牙术后出血(3080例,64.65%),其次为牙龈出血(1386例,29.09%)、门诊手术术后出血(194例,4.07%)、颌面部肿物出血(33例,0.69%)、住院手术术后出血(24例,0.50%)、其他原因出血(47例,0.99%)。使用简单方法止血1867例(39.19%),使用复杂方法止血2897例(60.81%),其中碘条填塞及加压缝合是最常使用的止血方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使用复杂止血方法的比例更高,牙龈出血通常使用简单方法止血,拔牙术后出血通常采用复杂方法止血。患有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的人群更易因出血问题多次就诊,性别及年龄不影响患者的就诊次数。结论:急诊就诊的口腔出血常见原因是拔牙术后出血及牙龈出血,临床上大多数患者通过压迫止血、加压缝合和填塞碘条可有效止血,部分严重出血的患者需进一步处理;少数的出血患者可诱发全身并发症,临床医生应充分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急诊 出血 危险因素 止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急诊科死亡病例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徐训敏 邵校 姬爱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5-189,共5页
为了解口腔专科医院急诊科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提高口腔专科医院的急诊救治水平,我们收集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2010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的数据包括死亡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诉、颌面部疾... 为了解口腔专科医院急诊科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提高口腔专科医院的急诊救治水平,我们收集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2010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的数据包括死亡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诉、颌面部疾病诊断、全身基础疾病状况、抢救情况、死亡原因和死亡的季节分布。结果显示,13年间共发生死亡病例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为40~86岁,中位年龄66岁。8例患者中,5例主诉症状为口腔癌出血,1例为口腔癌术后胸闷、呼吸困难,1例为颌面部创伤后意识丧失,1例为口腔糜烂无法进食。8例患者均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功能衰竭、脑梗塞等基础疾病中的一项及以上,其中2例患者表现为恶液质。5例患者的死亡原因为口腔癌破裂出血或外科手术伤口愈合不良、出血引发呼吸循环衰竭,1例为尿毒症、高钾血症致循环衰竭,1例为颌面部创伤后口底组织肿胀致窒息,另一例为口腔癌术后急性心肌梗死致循环衰竭。6例患者在入院前已发生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2例患者在入院后医生治疗时发生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心肺复苏及部分高级生命支持措施,平均抢救时长46 min。因口腔急诊科患者死亡发生率较低,医务人员参与急救的机会少,应定期组织急救技能培训、演练和考核。急救设施(如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简易呼吸器、氧气供给系统、负压吸引系统、气管内插管与气管切开器械)应常备,急救药品储备要充足,并安排专人定期维护。死亡病例主要发生于伴有全身基础疾病的老年口腔癌出血患者。颌面外科医生对老年口腔癌术后的患者要加强宣教,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急诊意识。急诊医务人员要加强自身的急救技能训练,接诊此类患者时也要加强急救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急诊 死亡 急诊处理 临床工作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急诊颌面部感染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哲 孙伟 +3 位作者 杨雪 宋颖 姬爱平 白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3-547,共5页
目的:分析口腔急诊颌面部感染的病种构成、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以指导口腔急诊颌面部感染的临床诊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有完整电子病历信息的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总结口腔... 目的:分析口腔急诊颌面部感染的病种构成、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以指导口腔急诊颌面部感染的临床诊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有完整电子病历信息的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总结口腔急诊颌面部感染患者的疾病构成、性别、年龄分布、累及牙位等。结果:共纳入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8277例,其中男性患者4378例(52.9%),女性患者3899例(47.1%),男女比例1.12∶1。口腔急诊科常见颌面部感染疾病依次有牙周脓肿(3826例,46.2%)、牙槽脓肿(3537例,42.7%)、间隙感染(740例,9.0%)、唾液腺炎症(108例,1.3%)、面部疖痈(56例,0.7%)、颌骨骨髓炎(10例,0.1%)。不同疾病好发性别不同:牙周脓肿、间隙感染、面部疖痈好发于男性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1.24∶1、1.26∶1、2.50∶1;牙槽脓肿、唾液腺炎症、面部疖痈发病性别差异不明显,男女比例为0.98∶1、0.96∶1、0.7∶1。口腔颌面部感染高发年龄段为5~9岁、24~67岁。不同疾病好发年龄不同:牙槽脓肿发病高发年龄段为5~9岁、27~67岁;牙周脓肿高发年龄段为30~64岁;间隙感染高发年龄段为21~67岁;唾液腺炎症、面部疖痈、颌骨骨髓炎病例数较少,无明显高发年龄段。在所有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中,口腔脓肿患者共7363例(牙周脓肿患者3826例,牙槽脓肿患者3537例),占比88.9%,共累及7999颗患牙,其中乳牙717颗,恒牙7282颗。牙周脓肿通常发生于恒牙,其中以上下颌磨牙最易受累;牙槽脓肿在乳牙和恒牙中均有发生,好发于乳磨牙、上颌乳中切牙,以及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结论:了解口腔急诊常见颌面部感染的发病情况,有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正确处置,也有助于对不同年龄层和不同性别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预防疾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感染 回顾性分析 口腔急诊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口腔颌面部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成血管内皮分化潜能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谢静 赵玉鸣 +7 位作者 饶南荃 汪晓彤 方滕姣子 李晓霞 翟越 李静芝 葛立宏 王媛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00-906,共7页
目的:研究来自口腔颌面部的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human exfoliated deciduous teeth,SHED)、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和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的增殖能力及成... 目的:研究来自口腔颌面部的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human exfoliated deciduous teeth,SHED)、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和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的增殖能力及成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潜能,为血管组织工程再生种子细胞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取临床乳牙和恒牙牙髓组织及颌骨组织并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相应的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相关表面抗原的表达。采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Matrigel三维培养技术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并通过管腔计数及real-time PCR技术比较3种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能力。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hick embryo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技术观察3种不同间充质干细胞新生血管能力。结果:3种干细胞均阳性表达CD73、CD90、CD105、CD146,阴性表达CD34、CD45,符合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规律。SHED和DPSC的CD146表达率多于BMSC,CCK-8法检测显示SHED的增殖能力最强。诱导后的3种细胞均可在Matrigel基质胶上形成管腔样结构,诱导后SHED和BMSC形成的血管总长度大于DPSC,SHED形成的管腔数多于BMSC和DPSC。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几种成血管相关的细胞因子在不同细胞间表达存在差别。诱导后SHED的CD31、VEGFR2、vWF表达显著高于另外两种细胞。BMSC的VEGFR1表达量高于其他组,SHED高于DPSC。VEGF的表达在4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细胞在CAM上计数新生血管数目显示较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HED组血管总长度较空白对照和BMSC大。结论:SHED、DPSC及BMSC均能向成血管内皮细胞方向诱导分化且在Matrigel培养基上形成血管和管腔,SHED具有更强的分化和形成管腔的能力,同时SHED较BMSC及DPSC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 牙髓干细胞 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分化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牙外伤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白洁 姬爱平 于冬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0-93,共4页
目的:分析口腔急诊牙外伤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点,以指导牙外伤的防护、应急处理和治疗。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急诊科的牙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总结急诊牙外伤的性别、时间分布,伤后... 目的:分析口腔急诊牙外伤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点,以指导牙外伤的防护、应急处理和治疗。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急诊科的牙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总结急诊牙外伤的性别、时间分布,伤后就诊时间,外伤原因,牙外伤的数目、部位、类型和应急处理情况等。结果:18岁以下牙外伤就诊患者的高峰年龄段为2~4岁和7~12岁;婴幼儿中男、女构成比差别较小,7岁以上的各年龄组中男性牙外伤患者多于女性;春季牙外伤病例较少,冬季较多;周末发生牙外伤较多;95.3%的患者在发生牙外伤后24 h内到急诊就诊;5岁以下的儿童多在室内受伤,5岁以上的儿童和成人多在室外受伤,成人外伤原因多样;受伤牙位左右基本对称,上中切牙最易受累;64.6%的患者累及两颗及两颗以上牙;各类型牙外伤中,冠折最为多见;71.0%的患者合并不同程度颌面部软组织损伤。结论:了解牙外伤的发病情况,有助于更好地评估牙外伤发生的社会环境因素,能够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牙外伤的宣教,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急诊牙外伤常累及多颗牙齿,并伴发不同程度的颌面部软组织损伤,临床检查及治疗应全面,避免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损伤 急症 流行病学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和青少年牙外伤急诊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杨雪 孙伟 +2 位作者 王哲 姬爱平 白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4-389,共6页
目的:分析口腔急诊18岁以下牙外伤患者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点,指导儿童和青少年的牙外伤防护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有完整电子病历信息的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牙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分析口腔急诊18岁以下牙外伤患者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点,指导儿童和青少年的牙外伤防护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有完整电子病历信息的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牙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急诊儿童和青少年牙外伤的性别、年龄、时间分布,外伤牙的数目、牙位、牙外伤类型及合并伤等情况。结果:纳入儿童和青少年牙外伤初诊患者共5506例,占所有牙外伤患者(10164例)的54.2%。牙外伤的高峰年龄段为3~4岁和7~9岁,各年龄组男童发病率均高于女童。5—6月份及9—11月份牙外伤的发病率较高,牙外伤患者的日就诊高峰时段为19:00~20:00。受伤牙位左右基本对称,上中切牙最易受累,52.3%的患者累及两颗及两颗以上牙。各类型恒牙外伤中,釉质-牙本质折断最为多见。各类型乳牙外伤中,亚脱位最为多见。19.7%的患者合并较严重的颌面部软硬组织损伤。结论:儿童和青少年牙外伤具有明显的年龄双峰特点,常累及发育中的乳牙和年轻恒牙,临床诊疗应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同时应加强家庭、学校和幼托机构中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牙外伤的宣教,提高防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损伤 急症 青少年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罹患重度牙周炎下颌磨牙拔牙微翻瓣牙槽嵴保存效果评价
7
作者 石宇彤 危伊萍 +2 位作者 胡文杰 徐涛 张浩筠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1,共9页
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评价罹患重度牙周炎下颌磨牙拔牙同期微翻瓣牙槽嵴保存的效果,探讨该术式的适应证。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21年6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因重度牙周炎拔除下颌磨牙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微创拔牙... 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评价罹患重度牙周炎下颌磨牙拔牙同期微翻瓣牙槽嵴保存的效果,探讨该术式的适应证。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21年6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因重度牙周炎拔除下颌磨牙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微创拔牙后进行同期微翻瓣牙槽嵴保存术(micro crestal flap-alveolar ridge preservation,MCF-ARP)或仅清创处理后自然愈合分为微翻瓣牙槽嵴保存组(MCF-ARP组)和自然愈合组。通过对拔牙前或拔牙即刻(作为基线)及种植前(拔牙愈合后)拍摄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配准后分析骨高度、宽度和体积及其变化,并比较两组种植时同期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比例。结果:共纳入87例患者96颗下颌磨牙,MCF-ARP组愈合后拔牙窝底中心处距离下颌管骨皮质最冠方的高度(中心骨高度)平均增加了(8.34±2.81)mm,自然愈合组平均增加了(3.82±3.58)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CF-ARP组高骨壁骨嵴顶下1 mm处的牙槽骨宽度平均增加了(3.50±4.88)mm,自然愈合组牙槽嵴宽度减少了(0.16±5.70)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MCF-ARP组愈合后的牙槽骨中心骨高度均大于8 mm,其中97.1%的牙槽骨中心骨高度>10 mm;自然愈合组愈合后有23.1%的牙槽骨中心骨高度<8 mm,仅61.5%的牙槽骨中心骨高度>10 mm。愈合后MCF-ARP组牙槽窝总体积、颊侧体积和舌侧体积增加量及增加比例均大于自然愈合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CF-ARP组68颗种植体有5颗(8.3%)种植同期进行GBR,自然愈合组26颗种植体有8颗(30.8%)种植同期进行GBR,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对于罹患重度牙周炎的下颌磨牙,如果拔牙前拔牙窝底中心处距下颌管骨皮质最冠方距离较小(<7 mm)时,临床医生可考虑进行拔牙同期微翻瓣牙槽嵴保存术,为未来种植治疗时提供充足的骨量,减少种植同期进行引导骨再生的比例,降低种植治疗的难度与风险,提高种植治疗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牙周炎 下颌磨牙 牙槽嵴保存 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活性陶瓷iRoot BP Plus^(■)在儿童年轻恒前牙复杂冠折牙髓切断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郑佳佳 杨雪 +3 位作者 温泉 付元 邵校 丁美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9-184,共6页
目的:观察生物活性陶瓷材料iRoot BP Plus^(■)(Innovative BioCeramix Inc,Vancouver,BC,Canada)在儿童年轻恒前牙复杂冠折牙髓切断术中的应用,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为该术式的更广泛应用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22年9月... 目的:观察生物活性陶瓷材料iRoot BP Plus^(■)(Innovative BioCeramix Inc,Vancouver,BC,Canada)在儿童年轻恒前牙复杂冠折牙髓切断术中的应用,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为该术式的更广泛应用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22年9月因恒前牙复杂冠折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行以生物活性陶瓷iRoot BP Plus^(■)为盖髓剂的牙髓切断术患者。根据患者术前根尖片和初诊病历显示为年轻恒牙者,纳入97颗年轻恒牙进行研究。收集患者初诊及复查时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临床检查包括根尖孔形成情况、松动度、牙冠颜色、牙髓活力测试(冷测)、有无脓肿和瘘管,影像学检查包括根周膜连续性、根尖周低密度影像、复诊时盖髓剂下方牙本质桥形成情况、髓腔及根管钙化情况,并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有复诊记录的64例患者共75颗患牙,其中男性37例(57.8%),女性27例(42.2%),就诊时平均年龄为9.1岁,平均随访时长19.3个月。采用iRoot BP Plus^(■)盖髓的牙髓切断术后6个月成功率为96.0%,术后1年成功率为94.7%。术后复查2年以上者共23例,累计失败6例。成功率在患牙就诊时距外伤的时间是否超过24 h组中(P=0.61)以及是否松动组中(P=0.2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无移位性损伤的年轻恒牙复杂冠折患牙,采用iRoot BP Plus^(■)盖髓的牙髓切断术1年成功率很高,该术式具备广泛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切断术 复杂冠折 年轻恒牙 生物活性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根管上颌磨牙的根管治疗3例
9
作者 陈晨 梁宇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195,共6页
根管的清创与消毒是影响根管治疗成功率的关键因素[1],根管系统内的感染成分即残留的牙髓组织和细菌是根管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2],而遗漏根管则会造成感染清除不全,并可能导致患牙症状的开始或持续存在[3],因此熟悉和了解患牙根管解剖... 根管的清创与消毒是影响根管治疗成功率的关键因素[1],根管系统内的感染成分即残留的牙髓组织和细菌是根管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2],而遗漏根管则会造成感染清除不全,并可能导致患牙症状的开始或持续存在[3],因此熟悉和了解患牙根管解剖是去除根管系统感染、取得根管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多为三牙根,其中近中颊根的根管变异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磨牙 多根管 根管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磨牙拔牙后两种牙槽嵴保存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23
10
作者 赵丽萍 胡文杰 +4 位作者 徐涛 詹雅琳 危伊萍 甄敏 王翠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9-585,共7页
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方法,针对罹患重度牙周病变伴有骨壁缺损的磨牙拔牙即刻植入Bio-Oss 覆盖Bio-Gide 胶原膜,采用翻瓣后冠向复位和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两种创口封闭方法进行牙槽嵴保存,比较6个月后软、硬组织变化。方法:纳入23名患者... 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方法,针对罹患重度牙周病变伴有骨壁缺损的磨牙拔牙即刻植入Bio-Oss 覆盖Bio-Gide 胶原膜,采用翻瓣后冠向复位和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两种创口封闭方法进行牙槽嵴保存,比较6个月后软、硬组织变化。方法:纳入23名患者共24颗重度牙周炎拔除磨牙,根据纳入时间分为牙槽嵴保存一组(翻瓣后冠向复位)和牙槽嵴保存二组(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每组各12颗磨牙。拔牙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颊侧角化龈宽度,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评价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术中及术后6个月种植手术时测量牙槽嵴顶中央处骨宽度。结果:牙槽嵴保存一组及牙槽嵴保存二组的颊侧角化龈宽度分别减少了(1.6±1.5) mm ( P =0.004)和(0.3±1.6) mm ( P >0.05)。术后6个月两组牙槽窝中央牙槽骨高度均显著增加,牙槽嵴保存一组增加了(5.53±4.20) mm,牙槽嵴保存二组增加了(7.70±4.35)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226)。种植手术时,牙槽嵴保存一组的牙槽嵴顶中央颊舌/腭侧骨宽度为(9.5±2.2) mm,牙槽嵴保存二组为(9.3±1.0)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牙槽嵴保存方法均有利于达到保持并改善拔牙位点牙槽骨的高度、减少牙槽骨吸收的目的,术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满足种植要求,微翻瓣覆盖胶原蛋白方法有利于保存更多颊侧角化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疾病 牙槽嵴增量 磨牙 平行投照根尖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牙周炎磨牙拔除运用微翻瓣位点保存术后种植修复效果短期观察 被引量:12
11
作者 徐涛 李丽曼 +2 位作者 刘云松 危伊萍 胡文杰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4-268,共5页
目的:评价重度牙周炎磨牙进行微创拔牙和微翻瓣位点保存术后植体负重1年的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牙周科就诊的18名患者共20颗磨牙,种植修复后负重1个月(基线)和12个月对种植牙进行临床检查,记录菌斑指数(silness&leo... 目的:评价重度牙周炎磨牙进行微创拔牙和微翻瓣位点保存术后植体负重1年的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牙周科就诊的18名患者共20颗磨牙,种植修复后负重1个月(基线)和12个月对种植牙进行临床检查,记录菌斑指数(silness&leo plaque index,PLI)、植体周软组织探诊深度(peri-implant probing depth,PPD)、出血指数(mazza bleeding index,BI)、颊侧角化组织宽度(width of keratinized tissue,KTW);基线和负重1年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测量边缘骨丧失(marginal bone loss,MBL)。结果:20颗种植修复体负重1年后存留率和成功率为100%。负重即刻和负重1年PLI、PPD、BI、KTW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MBL为(0.12±0.24)mm。结论:微翻瓣位点保存术后种植修复负重1年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 重度牙周炎 微创拔牙 位点保存 牙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恒牙全脱出牙周组织预后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白洁 赵玉鸣 秦满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2-316,共5页
目的:对儿童恒牙全脱出后再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再植牙的牙周组织预后类型和各类根吸收出现的时间,分析影响再植牙牙周组织预后的可能因素。方法:对2000年至2012年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儿童恒牙全脱出系统病历进行回顾性研... 目的:对儿童恒牙全脱出后再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再植牙的牙周组织预后类型和各类根吸收出现的时间,分析影响再植牙牙周组织预后的可能因素。方法:对2000年至2012年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儿童恒牙全脱出系统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要求观察期大于12个月,记录再植牙的预后和各类牙根吸收出现的时间,分析影响再植牙预后的相关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牙周膜愈合率为23.0%,替代性吸收发生率为72.1%,通过临床检查诊断替代性吸收的时间早于影像学检查,86.0%(40/47)的根吸收在再植后1年之内出现。保存在良好储存液中(例如牛奶、生理盐水、唾液等)的全脱出牙齿发生牙周膜愈合的比例显著高于干燥保存和保存在自来水、酒精等不良介质中的牙齿(P<0.05)。尖牙和前磨牙发生牙周膜愈合的比例最高,其次为下颌切牙;上颌切牙发生牙根吸收的比例最高。结论:再植牙的保存方式与牙周组织预后有显著相关性。最常见的牙周组织预后方式是替代性吸收,诊断替代性吸收应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牙齿再植后的观察期至少应在1年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撕脱 牙周组织 牙根吸收 牙再植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牙牙髓干细胞CD146阳性/阴性细胞亚群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汪晓彤 饶南荃 +2 位作者 方腾姣子 赵玉鸣 葛立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4-292,共9页
目的:通过磁激活分选法(magnetically activated cell sorting,MACS)技术对人乳牙牙髓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human exfoliated teeth,SHED)进行分选,获得纯度较高的CD146阳性及阴性细胞亚群,比较其生物学特性。方法:用MACS技术对SHED... 目的:通过磁激活分选法(magnetically activated cell sorting,MACS)技术对人乳牙牙髓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human exfoliated teeth,SHED)进行分选,获得纯度较高的CD146阳性及阴性细胞亚群,比较其生物学特性。方法:用MACS技术对SHED进行CD146分选获得未筛选的混合细胞群、CD146阳性和阴性细胞亚群,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和集落形成实验(colony-forming unit,CFU)检测增殖能力;成骨诱导后进行茜素红染色,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RUNX2、OCN、BSP表达;成脂诱导后进行油红O染色,q PCR检测成脂相关基因LPL、PPARG表达;成神经诱导后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神经细胞标志蛋白nestin、NeuN、GFAP,qPCR检测成神经相关基因nestin、MAP2表达。结果:CD146阳性和阴性细胞亚群的增殖能力都显著低于混合细胞群。混合细胞群、阳性细胞亚群、阴性细胞亚群的集落形成率分别为28.6%±3%、17.1%±2.3%和27.5%±2.5%。诱导后,阳性细胞亚群的矿化物沉积最多、成骨相关基因表达升高最显著;阴性细胞亚群的脂滴形成最多、成脂相关基因表达升高最显著;未分选混合细胞群和阳性细胞亚群胶质细胞标志蛋白阳性表达,而阴性细胞亚群的神经前体细胞和神经元标志蛋白和基因表达升高显著。结论:CD146阳性与阴性细胞亚群的增殖能力弱于混合细胞群;阳性细胞亚群的成骨潜能最佳,阴性细胞亚群具有更强的成脂分化潜能;混合细胞群与阳性细胞亚群倾向于胶质细胞分化,阴性细胞亚群神经前体细胞和神经元分化潜能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牙牙髓干细胞 磁激活分选法 增殖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