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虚拟设计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王顺吉 章文博 +3 位作者 于尧 谢晓艳 杨宏宇 彭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9-123,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数字化技术虚拟设计股前外侧皮瓣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可行性及精确性。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0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患者。术前应用高频彩色多... 目的:探讨术前数字化技术虚拟设计股前外侧皮瓣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可行性及精确性。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0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患者。术前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进行定位,明确穿支位置;利用螺旋CT对患者下肢进行扫描,获取DICOM格式的CT数据,将之导入Proplan CMF 3.0软件,进行股前外侧皮瓣虚拟设计,并计算皮瓣体积;术中按照术前设计进行股前外侧皮瓣制备,并利用排水法对皮瓣实际体积进行测量,计算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的股前外侧皮瓣穿支位置与术中穿支实际穿出位置的符合率。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术前虚拟设计的股前外侧皮瓣体积与术中排水法所测得的皮瓣实际体积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前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共发现皮瓣内穿支15支,术中实际发现穿支16支,总体符合率为87.5%。术前虚拟设计的股前外侧皮瓣体积与术中排水法所测得的皮瓣实际体积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8,P=0.758)。结论:采用数字化技术对股前外侧皮瓣进行术前虚拟设计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精确性,可用于指导术中制备股前外侧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重建 股前外侧皮瓣 数字化技术 虚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3
2
作者 陶船思博 董凡 +1 位作者 王佃灿 郭传瑸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9-963,共5页
目的:探索以无创、无电离辐射暴露、经济快捷的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并通过联合诊断试验评价其诊断效能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因口腔鳞状细胞癌... 目的:探索以无创、无电离辐射暴露、经济快捷的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并通过联合诊断试验评价其诊断效能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因口腔鳞状细胞癌住院治疗,拟行颈淋巴清扫术的患者共74例,收集受试者的基线资料及术前常规临床检查结果,如体格检查和增强CT,并在术前对受试者行红外热成像检查。根据诊断试验的基本原理,以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金标准,计算红外热成像检查的诊断效能指标。结果: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癌的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69.0%,符合率为71.6%,阳性预测值为64.9%,阴性预测值为78.4%。红外热成像与其他常规术前检查并联试验的灵敏度为87.9%,串联试验的特异度为97.6%。结论: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纳入术前临床检查,可以同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联合作为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 口腔鳞状细胞癌 颈淋巴结转移癌 诊断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部位口腔鳞癌的延迟诊断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徐韬 王佃灿 +1 位作者 单小峰 蔡志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48-752,共5页
目的:通过科学设计的调查表,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患者的延迟诊断情况进行临床调查,从而辨别影响口腔鳞癌患者患源性延迟的影响因素以及延迟特点。方法:共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原发口腔鳞癌患者514例... 目的:通过科学设计的调查表,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患者的延迟诊断情况进行临床调查,从而辨别影响口腔鳞癌患者患源性延迟的影响因素以及延迟特点。方法:共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原发口腔鳞癌患者514例,包括334例男性和180例女性,男女构成比例为1.85 ∶ 1,年龄21~89岁,中位年龄57.6岁。发病部位按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0分为唇、颊、牙龈、磨牙后区、腭、口底、舌及口咽部共8个部位,年龄分组以10年为分隔,教育程度分为未受教育、初级教育水平(高中以下学历)和高级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上学历),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以18 kg/m^2 和25 kg/m^2 为界分为3个等级,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患者术前的疼痛情况。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以了解其延迟诊断的可能因素和特点,并运用SPSS 18.0软件,采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来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口腔鳞癌发生的部位按延迟时间长短排序依次为唇部(6.1个月)、颊部(4.1个月)、口底(3.9个月)、舌部(3.6个月)、口咽部(2.9个月)、磨牙后区(2.7个月)、腭部(2.4个月)、牙龈(2.4个月),不同部位间延迟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48);不同性别、教育程度、疼痛、吸烟、饮酒、疼痛程度间延迟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所在部位与延迟诊断具有相关性,唇部是最容易发生延迟诊断的口腔部位,对于唇明显变大的肿物,应建议患者及时就诊,同时接诊医师尽早采取合适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鳞状细胞 延迟诊断 口腔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下颌运动记录及咀嚼肌肌电图在下颌骨肿瘤患者口颌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晶 陈俊鹏 +2 位作者 王洋 许向亮 郭传瑸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1-578,共8页
目的:将数字化下颌运动记录与肌电图相结合,观察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肿瘤患者术前、术后下颌运动和咀嚼肌功能临床特点,初步探索运动和咀嚼肌功能的相互关系和产生机制。方法:纳入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病变术前患者6例以及下颌骨单侧... 目的:将数字化下颌运动记录与肌电图相结合,观察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肿瘤患者术前、术后下颌运动和咀嚼肌功能临床特点,初步探索运动和咀嚼肌功能的相互关系和产生机制。方法:纳入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病变术前患者6例以及下颌骨单侧病变节段性切除及颌骨重建术后患者3例。采用下颌运动记录系统及表面肌电图系统,采集患者下颌边缘运动、咀嚼运动的运动轨迹,同时记录双侧咬肌、颞肌表面肌电图,采集患者静息、最大力咬合时双侧咬肌、颞肌表面肌电图。在数字化虚拟模型上观测运动轨迹,并分析下颌边缘运动的幅度和方向。分析患者健、患侧静息,最大力咬合,双侧咀嚼时的咀嚼肌电活动特点,计算不对称指数、活动指数。结果:术前患者最大开口度均值为(35.20±6.87) mm,3例患者轻度张口受限,所有患者张口轨迹均偏向患侧。侧向运动中患侧运动平均幅度(10.34±1.27) mm,健侧(6.94±2.4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最大开口度均值为(30.65±17.32) mm,下颌边缘运动特点与术前患者一致。术前患者最大力咬合时,患侧咬肌肌电活动[44.20 (5.70, 197.90)μV]和颞肌的肌电活动中位数[42.15 (22.90, 155.00)μV]略低于健侧咬肌[45.60 (7.50, 235.40 )μV]和健侧颞肌[63.30 (44.10, 126.70)μV],咀嚼时未见异常。术后则出现了个性化的改变,部分患者患侧肌电活动减弱,部分患者患侧肌电活动亢进。结论:良、恶性肿瘤及手术均可造成下颌运动和双侧咬肌和颞肌的肌电活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运动 肌电图 头颈部肿瘤 修复重建 咀嚼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三叉神经半月节的穿刺精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朱建华 王晶 +1 位作者 刘筱菁 郭传瑸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3-976,共4页
目的:验证自主研发的穿刺机器人辅助三叉神经半月节穿刺的精确性及可行性。方法:使用仿真头颅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橡皮泥模拟软组织,术前对模型进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扫描,将影像数据导入计算机的术前设计系统,分割卵圆孔作为... 目的:验证自主研发的穿刺机器人辅助三叉神经半月节穿刺的精确性及可行性。方法:使用仿真头颅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橡皮泥模拟软组织,术前对模型进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扫描,将影像数据导入计算机的术前设计系统,分割卵圆孔作为目标点,选取“皮肤进针点”后生成穿刺路径。将模型固定于模拟手术床的实验台,使用点配准的方式完成系统配准,发送穿刺路径数据至机器人控制器,经过医生确认穿刺路径后,在导航引导下机器人系统自动完成穿刺手术操作。穿刺完成后导航仪获取针尖即刻位置坐标,通过配准矩阵转换,计算针尖点与设计靶点的几何距离对穿刺精度进行术中验证,将穿刺针从执行器末端松解,对模型进行CBCT扫描再次获取术后图像数据,将术前、术后头颅进行图像融合,选取术后图像中针尖坐标数据,经过配准矩阵转换,计算针尖点与设计靶点的几何距离进行术后精度验证。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统计软件,以配对t检验方法对术中导航验证精度与术后图像融合验证精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例穿刺手术均一次成功穿过卵圆孔,术中导航验证平均穿刺误差为(0.56±0.07)mm,术后图像融合验证平均穿刺误差为(1.49±0.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机器人辅助三叉神经半月节穿刺手术高效、可靠,导航精度是影响机器人辅助穿刺手术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手术 计算机辅助 三叉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磷酸三钙用于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骨缺损修复的自身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曹畅 王菲 +1 位作者 王恩博 刘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7-102,共6页
目的:评价β-磷酸三钙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牙槽窝内的成骨效果,同时评价其对于第二磨牙远中牙周的预后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6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15例双侧下颌第三磨牙水平阻生需拔除的患者,拔牙同时随机选... 目的:评价β-磷酸三钙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牙槽窝内的成骨效果,同时评价其对于第二磨牙远中牙周的预后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6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15例双侧下颌第三磨牙水平阻生需拔除的患者,拔牙同时随机选择在一侧拔牙窝内植入β-磷酸三钙(easy-graft TM CLASSIC)作为实验组,另一侧自然愈合作为对照组。在拔牙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牙槽骨高度的变化,并利用MCTIPS软件计算形成新生骨的体积分数,术后6个月进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探诊,记录远中颊侧探诊深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BCT测量试验组新生骨体积分数为63.3%±2.2%,对照组为50.1%±1.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为(5.53±0.39)mm,对照组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为(1.53±0.27)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第二磨牙远中颊角探诊深度为(3.0±0.7)mm,对照组为(6.6±0.8)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β-磷酸三钙进行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骨缺损修复可以显著增加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并能促进拔牙窝内新生骨的形成,降低第二磨牙远中牙周袋探诊深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锥形束CT Β-磷酸三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唾液腺肿大的鉴别诊断及处理 被引量:1
7
作者 俞光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共4页
唾液腺是口腔颌面部的重要功能器官,其分泌的唾液对于维护口腔及全身健康发挥重要作用。多种疾病可以引起唾液腺肿大,有的是单个腺体肿大,有的则为多个腺体肿大,并可伴有同属外分泌腺的泪腺肿大。唾液腺肿大的病因可以是局部病变所致,... 唾液腺是口腔颌面部的重要功能器官,其分泌的唾液对于维护口腔及全身健康发挥重要作用。多种疾病可以引起唾液腺肿大,有的是单个腺体肿大,有的则为多个腺体肿大,并可伴有同属外分泌腺的泪腺肿大。唾液腺肿大的病因可以是局部病变所致,也可以是系统性疾病在口腔颌面部的表现,疾病性质不同,治疗原则各异,因此,多发性唾液腺肿大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腺 腮腺 下颌下腺 IgG4相关唾液腺炎 干燥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前突患者鼻唇区软组织三维形态测量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添文 王晓霞 +3 位作者 李自力 伊彪 梁成 王兴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4-948,共5页
目的:利用3dMD照相机建立上颌前突患者鼻唇区软组织形态及其正颌手术前后变化的三维测量方法。方法:30例女性上颌前突患者,术前及术后均采用3dMD照相机拍摄面部三维照片,利用3dMD patient软件在三维照片上定位鼻唇区标志点,并进行软组... 目的:利用3dMD照相机建立上颌前突患者鼻唇区软组织形态及其正颌手术前后变化的三维测量方法。方法:30例女性上颌前突患者,术前及术后均采用3dMD照相机拍摄面部三维照片,利用3dMD patient软件在三维照片上定位鼻唇区标志点,并进行软组织线距、角度、曲线距离、术前术后三维体积变化等10个指标的测量。3位测量者,每位测量者间隔1周各测量2次数据,分别对每位测量者2次测量结果及3位测量者之间做标准一致性检验,验证其可重复性。结果:每位测量者2次测量的10个测量指标组内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均大于0.8;3位测量者之间做标准一致性检验,其中内眦宽度、鼻高度、鼻尖突度、鼻唇角、人中长度、上唇红曲线高度、上唇高的组内相关系数大于0.8,鼻翼基底宽度、鼻背长与上唇三维体积变化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0.627与0.528。结论:利用3dMD照相机及3dMD patient软件可较全面准确地对术前术后患者鼻唇区软组织三维形态进行测量和分析,但鼻尖点与鼻翼基底点的三维定位以及上唇区手术前后三维体积变化的重复性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MD 鼻唇区 三维测量 软组织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颌位在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合并颌骨畸形同期矫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陈硕 贺洋 +1 位作者 安金刚 张益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4-958,共5页
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下虚拟颌位引导儿童关节强直患者同期矫治颌骨畸形的可行性。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将患者颌骨与牙列的影像数据导入计算机软件,进行虚... 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下虚拟颌位引导儿童关节强直患者同期矫治颌骨畸形的可行性。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将患者颌骨与牙列的影像数据导入计算机软件,进行虚拟设计,完成肋骨肋软骨移植和颌骨畸形的同期矫治,设计制作数字化咬合导板备用。术中完成关节强直松解后,在数字化咬合导板的引导下使下颌骨就位,并完成肋骨移植。对术前和术后即刻的颏点偏斜程度以及下颌升支高度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该方法的可靠性。结果:5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术前设计的虚拟颌位下颏点至面中线的距离平均为(0.58±0.20)mm,术后测量值为(0.70±0.27)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虚拟颌位下患侧下颌升支的长度平均为(48.19±3.20)mm,术后测量值为(48.17±3.62)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虚拟颌位引导下,能够在重建关节的同时实现颌骨畸形的同期矫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颌位 颞下颌关节 关节强直 颌畸形 计算机辅助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后缩伴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患者正颌术后颌骨稳定性及髁突体积变化的评价 被引量:6
10
作者 侯磊 叶国华 +1 位作者 刘筱菁 李自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3-118,共6页
目的:探讨下颌后缩伴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患者正颌手术前的髁突表面骨质结构完整性对术后颌骨稳定性及髁突体积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至2019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断为下颌后缩畸形伴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并接受正颌... 目的:探讨下颌后缩伴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患者正颌手术前的髁突表面骨质结构完整性对术后颌骨稳定性及髁突体积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至2019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断为下颌后缩畸形伴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并接受正颌手术且满足条件的患者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例,女性36例,年龄(28.03±6.52)岁(21~34岁),依据术前髁突表面骨质情况分为表面光滑组和表面不光滑组,其中光滑组19例,不光滑组18例,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1年拍摄头颅侧位片及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头颅侧位片进行坐标系建立及头影测量分析明确术后颌骨稳定性,对CBCT进行三维重建分割获取髁突的三维模型及体积,评价术后髁突体积的变化,通过CBCT影像资料评估术后髁突骨质改变情况,明确术后髁突骨质改变与颌骨稳定性的相关性,应用SPSS 20.0软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及Mann-Whitney检验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髁突表面光滑组在术后3个月(T1)、术后6个月(T2)、术后12个月(T3)颌骨复发率分别为36.85%、47.37%、42.11%,术前髁突表面不光滑组T1、T2、T3颌骨复发率分别为27.78%、44.44%、55.56%,两组在各时间段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髁突表面光滑组与不光滑组在各时间段的髁突体积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光滑组术后3个月的髁突进展与颌骨的稳定性有相关性。结论:对于下颌后缩伴颞下颌关节重度骨关节病且术前观察髁突一年无显著变化者,术前髁突表面是否光滑对于术后颌骨的稳定性没有确切影响,对于术前髁突不光滑的重度骨关节病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髁突吸收会引起正颌术后颌骨位置的不稳定,术前髁突表面是否光滑对术后髁突体积的改建没有明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骨关节病 下颌后缩 正颌手术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预测正颌手术患者上颌及颏部理想矢状向位置的可行性评估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现涛 何伟 +2 位作者 刘筱菁 李自力 王兴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0-96,共7页
目的:对于使用传统头影测量分析法辅助、并采用手术优先方式治疗的骨性Ⅲ类畸形患者,本研究使用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后颌骨矢状向位置变化,评估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预测上颌骨及颏部矢状向理想位置的可行性。方... 目的:对于使用传统头影测量分析法辅助、并采用手术优先方式治疗的骨性Ⅲ类畸形患者,本研究使用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后颌骨矢状向位置变化,评估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预测上颌骨及颏部矢状向理想位置的可行性。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骨性Ⅲ类畸形患者共35例,收集治疗前(T0),治疗结束后(T1)的定位头颅侧位片、侧位面相和三维面部照片资料;使用Dolphin Imaging软件测量分析上颌鼻腭点(NP)、颏部颏下点(Me)矢状向位置参考线L1、L2与颅底前线(C1)的夹角∠C1-L1、∠C1-L2等头影测量数据;由正颌、正畸专业医生各4名,以及4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患者侧貌美学以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方式进行评分,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0期男性:∠C1-L1=80.85°±3.81°,∠C1-L2=89.37°±4.10°;女性:∠C1-L1=82.87°±4.25°,∠C1-L2=89.69°±4.95°;T1期男性:∠C1-L1=83.93°±2.99°,∠C1-L2=89.08°±2.48°,女性:∠C1-L1=85.67°±3.60°,∠C1-L2=88.30°±4.20°。男女患者T0期测量值与中国美貌人群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期上颌NP点测量值与中国美貌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期颏部Me点与中国美貌人群比较,相对靠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侧貌美学评分结果,男性、女性T1期上颌、颏部和整体的评分均较T0期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eliare头影测量分析法有助于更准确分析患者颌骨畸形状态,能够很好地反映患者治疗后上颌骨和颏部矢状向位置,可以帮助预测颌骨理想的矢状向位置,有望成为制定手术优先正颌手术方案的重要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影测量分析法 正颌外科 手术优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碘液浸染在Micro-CT下识别小鼠颅底-颞下区肿瘤组织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榕 李庆祥 +5 位作者 王逸飞 周闻 王雯 郭传瑸 刘浩 郭玉兴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98-601,共4页
目的:建立颅底-颞下区恶性肿瘤动物模型,探索碘液浸染技术在Micro-CT图像中识别肿瘤组织的作用。方法:对12只BABL/c裸鼠采用异氟烷吸入镇静麻醉,在小动物超声系统引导下经颌下区注射头颈鳞状细胞癌WSU-HN6细胞至右侧颞下窝。观察3周后... 目的:建立颅底-颞下区恶性肿瘤动物模型,探索碘液浸染技术在Micro-CT图像中识别肿瘤组织的作用。方法:对12只BABL/c裸鼠采用异氟烷吸入镇静麻醉,在小动物超声系统引导下经颌下区注射头颈鳞状细胞癌WSU-HN6细胞至右侧颞下窝。观察3周后解剖头颅标本,用4%多聚甲醛固定,并行Micro-CT扫描,3.75%复方碘液浸染后重复扫描。将头部标本包埋、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形成情况。结果:经Micro-CT分析发现颅骨有明显破坏,但无法辨别肿瘤组织;经3.75%复方碘液浸染后,在Micro-CT阅读软件中可以清晰观察肿瘤及周围软组织形态。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证实,颅底-颞下区形成鳞状细胞癌,同时伴有明显颅骨破坏。结论:采用颌下注射方式可以成功构建颅底-颞下区肿瘤动物模型;Micro-CT可以观察到颅骨骨质改变,采用复方碘液浸染后有利于观察肿瘤及周围软组织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肿瘤 裸鼠 复方碘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现为耳后区巨大肿物的口外型舌下腺囊肿1例
13
作者 杨洁 张然 +1 位作者 刘宇楠 王佃灿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3-195,共3页
口外型舌下囊肿发病较少,其主要表现为无口内表征的颌下或颏下区囊性肿物,临床上易造成误诊误治。本文报道1例以耳后区巨大肿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后区反复肿胀半年,皮肤表面破溃后有黄色黏稠液... 口外型舌下囊肿发病较少,其主要表现为无口内表征的颌下或颏下区囊性肿物,临床上易造成误诊误治。本文报道1例以耳后区巨大肿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后区反复肿胀半年,皮肤表面破溃后有黄色黏稠液体溢出。首次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时以左侧鳃裂囊肿继发感染为临床诊断,并于2018年11月在全身麻醉下行“左颈部肿物、瘘管切除术”,术中向颈部解剖追踪瘘道至口底舌下腺附近。术后1个月,患者左侧外耳道有可拉丝的“蛋清样”透明黏性液体流出,考虑为舌下腺囊肿口外型,遂于2019年1月在全身麻醉下于口腔内完整摘除同侧舌下腺。经9个月随访,肿物未见复发,外耳道未见溢液。因此,本病例最后诊断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本病例提示:口外型舌下腺囊肿也可位于耳后区,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含有“蛋清样”可拉丝的黏性液体,其治疗方法是口内摘除患侧舌下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外型舌下腺囊肿 耳后区 误诊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