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癌术后患者吞咽障碍管理的证据总结 被引量:3
1
作者 许佳琪 张静 +2 位作者 朱永康 吴洪芸 杨悦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3年第12期1854-1859,共6页
目的:汇总口腔癌术后患者吞咽障碍管理相关证据,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指南、专业学会网站和期刊数据库中的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及实验性研究,经文献质量评价后,对证据进行提取和整合,并通过专家论证确定适用于我... 目的:汇总口腔癌术后患者吞咽障碍管理相关证据,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指南、专业学会网站和期刊数据库中的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及实验性研究,经文献质量评价后,对证据进行提取和整合,并通过专家论证确定适用于我国临床情境的证据内容。结果:共纳入26篇文献,汇总并遴选得到19条证据,涉及管理团队、功能评估、吞咽康复训练和并发症预防4个方面。结论:本研究总结的口腔癌术后患者吞咽障碍管理证据可为证据转化和临床应用提供循证依据,未来还需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和患者特点开展循证护理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吞咽障碍 康复管理 证据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颌外科规划软件中下颌运动交互模块的初步构建
2
作者 蔡安东 王晓霞 +2 位作者 王铁军 杜平功 柳忠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73-877,共5页
目的:基于下颌运动轨迹构建数字化正颌外科规划软件中的下颌交互模块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基于CCMF Plan正颌规划软件,使用空间矩阵算法解算下颌运动轨迹数据,实现下颌运动的还原,根据距离重要性采样算法拟合患者个性化的下颌旋转轴并... 目的:基于下颌运动轨迹构建数字化正颌外科规划软件中的下颌交互模块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基于CCMF Plan正颌规划软件,使用空间矩阵算法解算下颌运动轨迹数据,实现下颌运动的还原,根据距离重要性采样算法拟合患者个性化的下颌旋转轴并验证模拟下颌运动的精确性。使用下颌旋转轴指导手术规划,验证术中髁突位置实现的准确性。结果:开发出可再现患者下颌运动,以下颌旋转轴指导升支旋转的下颌运动交互模块。该模块还原模拟的下颌运动轨迹与真实轨迹误差约1 mm,同一开口度时的下颌骨模型表面距离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值约0.3 mm。其指导的正颌手术术后髁突的角度偏差约为3°,距离偏差约1.5 mm。结论:该下颌运动交互模块可以较为精确地拟合下颌旋转轴,并还原患者个性化的下颌运动,术后髁突位置实现的精确性满足临床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颌外科 虚拟手术规划 骨性Ⅲ类 下颌旋转轴 下颌运动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来昔布超前镇痛对正颌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3
作者 杨晨 彭歆 伊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69-972,共4页
目的:探究塞来昔布超前镇痛用于正颌外科手术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71例接受双颌正颌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于术前2 h给予塞来昔布400 mg口服,术后每日予塞来昔布200 mg,1日2次,口服至术后4 d,对照组于... 目的:探究塞来昔布超前镇痛用于正颌外科手术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71例接受双颌正颌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于术前2 h给予塞来昔布400 mg口服,术后每日予塞来昔布200 mg,1日2次,口服至术后4 d,对照组于同时间点予安慰剂。所有患者均完成正颌外科手术,术中麻醉方式及术后其他治疗措施完全相同,于麻醉清醒后及手术后1~4 d采用Wong-Baker脸谱评定量表评估术后疼痛,并记录术中失血量、额外镇痛需求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疼痛主诉发生率及额外镇痛药使用显著减少。但其中接受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的患者麻醉清醒后至术后1 d两组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未见其余用药相关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塞来昔布超前镇痛显著降低正颌外科患者术后的疼痛,但在常规剂量下对接受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的患者作用不显著,且不增加术中失血量和术后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颌外科 超前镇痛 塞来昔布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口内扫描配准的下颌运动模拟的精确性检验与初步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陈俊鹏 王晶 +9 位作者 吕列夫 王洋 毛驰 陈克难 袁若水 许向亮 王佃灿 郭玉兴 苏家增 郭传瑸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23-1028,共6页
目的:验证基于口内扫描配准的下颌运动模拟方法的精确性,并在颌骨重建术后患者中进行初步应用。方法:使用电子面弓记录受试的下颌运动,拍摄CT,并通过口内扫描将运动轨迹和CT配准,进行下颌运动模拟。选用2个不同尺寸的头颅模型,在上下颌... 目的:验证基于口内扫描配准的下颌运动模拟方法的精确性,并在颌骨重建术后患者中进行初步应用。方法:使用电子面弓记录受试的下颌运动,拍摄CT,并通过口内扫描将运动轨迹和CT配准,进行下颌运动模拟。选用2个不同尺寸的头颅模型,在上下颌分别旋入标记钛钉,模拟大张口、前伸、侧方,记录运动并固定运动末位置,测量上下颌钛钉间的实际距离、CT影像距离、模拟运动后的距离,比较3个距离的差值。纳入12例下颌重建术后患者和5例正常志愿者,应用上述方法模拟下颌边缘运动,并分析比较髁突运动特点。结果:使用基于口内扫描配准的方法模拟运动后的上下颌钛钉间距离与实测距离的差值为(0.61±0.05)mm,95%置信区间为(0.51,0.71)mm。患者患侧髁突向外侧方动度[(2.70±0.62)mm]大于正常志愿者[(1.23±0.26)mm,P<0.05],健侧髁突向内侧方动度[(2.91±0.63)mm]也大于正常志愿者[(1.59±0.28)mm,P<0.05]。结论:模型试验证实了基于口内扫描配准的下颌运动模拟的误差较小,该方法可以用于测量和评价下颌骨重建术后髁突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下颌重建 下颌髁突 关节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埋伏阻生智齿引起邻牙牙根外吸收的预后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王衎 何筝 张雷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3-247,共5页
目的:针对骨性埋伏阻生智齿引起相邻第二磨牙牙根外吸收的现象,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牙根外吸收第二磨牙预后的影响。方法:以52颗因骨性埋伏阻生智齿引起牙根外吸收的无临床症状的第二磨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实验组(拔除阻生智... 目的:针对骨性埋伏阻生智齿引起相邻第二磨牙牙根外吸收的现象,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牙根外吸收第二磨牙预后的影响。方法:以52颗因骨性埋伏阻生智齿引起牙根外吸收的无临床症状的第二磨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实验组(拔除阻生智齿)和对照组(保留阻生智齿)并进行随访,分别记录不同治疗方法对相邻第二磨牙的牙根外吸收程度、牙髓活力、远中牙周探诊深度(PD)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第二磨牙在观察期内牙根外吸收均未出现进展。实验组中5颗第二磨牙术后出现了牙髓症状,其中2颗可复性牙髓炎随诊观察至今、2颗因牙髓坏死后行根管治疗、1颗最终拔除。实验组其余27颗及对照组所有第二磨牙均未出现牙髓症状。实验组第二磨牙术后远中探诊PD较术前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随访前后远中探诊PD无显著变化;实验组与对照组随访前后PD差值(末次复查PD-初次就诊PD)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骨性埋伏阻生智齿引起的相邻第二磨牙牙根外吸收的病例,立即拔除阻生智齿可能不是唯一的选择。若必须拔除此类阻生智齿,术中亦应注意保护相邻外吸收第二磨牙的牙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根外吸收 阻生齿 牙髓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下颌骨短期稳定性的三维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焦星琦 李阳 伊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31-935,共5页
目的:本研究利用三维测量方法分析下颌骨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短期内的复发趋势。方法:收集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接受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并行下颌升支矢状截骨手术的患者共49例,分为下颌前徙患者22例,下颌后退患者27例,收集术前4 d(... 目的:本研究利用三维测量方法分析下颌骨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短期内的复发趋势。方法:收集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接受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并行下颌升支矢状截骨手术的患者共49例,分为下颌前徙患者22例,下颌后退患者27例,收集术前4 d(T0)、术后4 d(T1)、术后4~6周(T2)、3个月(T3)的CBCT数据,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Pro Plan进行三维头颅重建,建立坐标系并测量下颌骨相关指标。利用SPSS 20.0软件对T1、T2时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在接受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的患者中,下颌前徙患者的下颌骨在B点、Pg点存在水平向的复发趋势,下颌平面存在顺时针旋转的倾向。下颌后退患者的下颌骨在B点存在水平向的复发趋势,Pg点存在水平向和垂直向的复发趋势。结论: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术后下颌骨在短期内存在复发倾向,但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下颌骨 三维分析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咀嚼肌虚拟建模技术及应用进展
7
作者 陈俊鹏 王晶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76-1079,共4页
随着数字化外科技术日渐成熟,虚拟建模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咀嚼肌动力学和下颌功能性运动的仿真,咀嚼肌虚拟建模技术在颌面部整体建模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本文就咀嚼肌虚拟建模技术及应用... 随着数字化外科技术日渐成熟,虚拟建模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咀嚼肌动力学和下颌功能性运动的仿真,咀嚼肌虚拟建模技术在颌面部整体建模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本文就咀嚼肌虚拟建模技术及应用进展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介绍虚拟建模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咀嚼肌虚拟建模的基本过程,并简要介绍其应用,分析当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患者个性化建模 咀嚼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