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晔 张妮 +1 位作者 刘晓筱 周传香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唾液腺腺样囊性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病率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治并经病理确诊为腺样囊性癌的79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82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进行详细... 目的:回顾性分析唾液腺腺样囊性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病率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治并经病理确诊为腺样囊性癌的79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82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病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腺样囊性癌患者798例,腭部、舌下口底区域和腮腺区是腺样囊性癌常见的发病部位。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者82例,总体转移率约10.3%(82/798),其中原发于颌下腺、舌下口底区及舌部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分别为20.8%、16.1%、15.1%,而腭部、腮腺原发病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分别为6.1%、3.4%。颈Ⅰ、Ⅱ区为常见转移区域,极少累及Ⅳ、Ⅴ区淋巴结。主要转移模式是由癌细胞沿经典的淋巴管/血管通路转移(70.7%),部分颌下及舌下病例不除外直接侵犯淋巴结。82例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7.4%和20.6%。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显著低于转移阴性组,且组织学呈现实性型的腺样囊性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筛孔型和管状型肿瘤。结论:舌下、口底及颌下腺为唾液腺腺样囊性癌颈部淋巴转移常见原发部位,实性型组织学结构与转移率显著正相关,在临床诊治及随访中需要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腺 腺样囊性 淋巴结 肿瘤转移 病理学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CT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玉冰 孙丽莎 +5 位作者 孙志鹏 谢晓艳 张建运 张祖燕 赵燕平 马绪臣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3-89,共7页
目的:初步建立腮腺CT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Parot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PI-RADS),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因腮腺肿物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并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例,回顾性评估所有病例的... 目的:初步建立腮腺CT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Parot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PI-RADS),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因腮腺肿物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并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例,回顾性评估所有病例的影像资料,获取相关影像特征,评估肿瘤恶性风险概率,并分为6个等级(1级,正常腮腺;2级,基本确定为良性病变或肿瘤;3级,无明确恶性病变证据但不能确定为良性病变;4级,怀疑为恶性肿瘤病变但证据不充分;5级,恶性肿瘤影像征象较充分;6级,有恶性肿瘤病理学证据)。结果:共纳入腮腺肿物病例897例次,其中良性病变905例次、恶性肿瘤98例次,影像诊断为2级、3级、4级和5级的病变中,恶性肿瘤的构成比分别为0.4%、5.7%、35.5%和96.7%,随PI-RADS分级呈逐渐增高趋势(Z=-15.579,P<0.001)。相邻等级[2级与3级(χ^2=12.048,P=0.001)、3级与4级(χ^2=75.231,P<0.001)、4级与5级(χ^2=32.266,P<0.001)]之间的恶性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hen’s Kappa检验表明两位研究者分级诊断具有中度一致性(κ=0.614,P<0.001,95%CI:0.569~0.695)。结论:应用影像诊断分级方法对腮腺肿瘤性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7例上颌根尖周囊肿的三维影像特点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孟圆 张丽琪 +3 位作者 赵雅宁 柳登高 张祖燕 高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6-401,共6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和螺旋CT分析上颌根尖周囊肿的三维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病理诊断及锥形束CT或螺旋CT影像的上颌根尖周囊肿患者67例,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包括病变大小...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和螺旋CT分析上颌根尖周囊肿的三维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病理诊断及锥形束CT或螺旋CT影像的上颌根尖周囊肿患者67例,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包括病变大小、形态、膨隆情况、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根据病变累及牙的范围分为三型:(1)单牙型:病变仅累及1枚病原牙的根周骨质;(2)邻牙受累型:病变除累及1枚病原牙的根周骨质外,向近中和/或远中累及1枚邻牙牙根;(3)多牙型:病变累及≥4枚相邻牙位的根周骨质。另外,根据矢状位图像囊肿与牙根长轴的关系分为向心(病原牙牙根长轴指向病变中心)、偏腭(囊肿主体位于病原牙根的腭侧)及偏唇颊(囊肿主体位于病原牙根的唇颊侧)三种。结果:共纳入67例患者,男性38例,女性29例,年龄13~77岁,其中46例(68.7%)位于上颌前部,65例(97.0%)为类圆形或椭圆形,43例(64.2%)唇颊侧骨板膨隆,37例(55.2%)腭侧骨板膨隆,27例(40.3%)累及鼻底,26例(38.8%)突入上颌窦,9例(13.4%)可见牙根吸收。近远中最大径为(20.89±8.11)mm,唇(颊)腭向最大径为(16.70±5.88)mm。4例患者的病原牙已拔除,其余63例患者根据病变范围分为单牙型14例、邻牙受累型26例、多牙型23例,根据病变与牙长轴关系分为向心46例、偏腭15例、偏唇颊2例。结论:根尖周囊肿以上颌前部多见,多表现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少数病变尺寸较大。根据病变与病原牙的近远中向累及范围分为单牙型、邻牙受累型和多牙型。矢状面上,病变与病原牙长轴多为向心关系,少数偏腭或偏唇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尖周囊肿 上颌骨 影像诊断 螺旋CT 锥形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的CT影像特点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崇珂 张建运 +4 位作者 孙志鹏 傅开元 赵燕平 张祖燕 马绪臣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38-1143,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促结缔组织型成釉细胞瘤(desmoplastic ameloblastoma,DA)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2000年7月至2017年8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治的颌骨成釉细胞瘤病例,分析各类型成釉细胞瘤的构成比和一般特征。选取具有完整病历和... 目的:回顾性分析促结缔组织型成釉细胞瘤(desmoplastic ameloblastoma,DA)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2000年7月至2017年8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治的颌骨成釉细胞瘤病例,分析各类型成釉细胞瘤的构成比和一般特征。选取具有完整病历和影像资料的DA病例28例、实性多囊型和单囊型成釉细胞瘤连续病例各50例进行对比分析,提取关键影像特征,包括边界、周围骨质、三维形态、内部结构、牙和牙周膜情况、密质骨等,并比较病变的CT值。结果:1269例颌骨成釉细胞瘤中DA构成比为3.9%,上颌发病率达46.0%,好发于前牙区(62.0%)和前磨牙区(30.0%)。DA在CT中多表现为边界呈扇贝样,内部含有骨化结构的实性肿物。肿瘤平均高度与长轴径比值为0.76,平均颊舌径与长轴径比值为0.63,大于其他两类成釉细胞瘤。根据成骨密度特点,DA可见3种类型:成骨致密型(Ⅰ型)、蜂窝/皂泡型(Ⅱ型)和成骨稀疏型(Ⅲ型);Ⅰ~Ⅲ型CT值分别为:(488.8±164.0)HU、(171.7±102.8)HU和(42.1±8.8)HU,均高于其他两种类型成釉细胞瘤。结论:DA在CT中表现为内部含不同程度骨化的实性病变,对于影像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釉细胞瘤 颌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