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乡村建设中的艺术实践 被引量:91
1
作者 邓小南 渠敬东 +17 位作者 渠岩 王南溟 郑振满 张圣琳 赵世瑜 吴飞 王铭铭 李人庆 周飞舟 王长百 马琳 梁钦东 李华东 毛丹 江湄 张志强 陈进国 任强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1-78,共28页
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中,乡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时至今日,中国乡村的危机非但没有缓解,反而随着政治运动以及资本侵蚀,陷入到空壳化、原始化的险境之中,陷入到荒漠与冷漠的生态与世态之中。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即是重新探索城乡建设与... 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中,乡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时至今日,中国乡村的危机非但没有缓解,反而随着政治运动以及资本侵蚀,陷入到空壳化、原始化的险境之中,陷入到荒漠与冷漠的生态与世态之中。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即是重新探索城乡建设与社区营造的各种可能性,以此实现对文明传统的再追索及当下社会的再修复。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于2016年7月28日组织召开"乡村建设及其艺术实践"学术研讨会,基于上述主题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艺术实践 传统文化 社会转型 文明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西柏坡到莫斯科:毛泽东宣布向苏联“一边倒”--关于中苏同盟建立之背景和基础的再讨论(之二) 被引量:22
2
作者 沈志华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33,共20页
1949年2月米高扬访问西柏坡,斯大林了解到中共的意向,双方明确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一致性;7至8月刘少奇访问莫斯科,毛泽东知道了苏共的态度,双方进一步明确了各项方针政策的一致性。至此,中苏同盟的政治基础已经确立,毛泽东不再考虑与美国... 1949年2月米高扬访问西柏坡,斯大林了解到中共的意向,双方明确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一致性;7至8月刘少奇访问莫斯科,毛泽东知道了苏共的态度,双方进一步明确了各项方针政策的一致性。至此,中苏同盟的政治基础已经确立,毛泽东不再考虑与美国接触,公开宣布向苏联"一边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高扬访华 刘少奇访苏 中苏关系 一边倒 司徒雷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教无类:中古文化与政治的互动——读陈寅恪隋唐两论札记 被引量:7
3
作者 罗志田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3-132,共10页
陈寅恪先生曾以“有教无类”一语来概括南北朝时段种族、文化之互动 ,强调“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 ;这一睿见有其时代学术背景 ,还值得进一步探索。当时北方各族间的胡化、汉化可能是多层次反反复复进行的 ,其“胡”的程度... 陈寅恪先生曾以“有教无类”一语来概括南北朝时段种族、文化之互动 ,强调“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 ;这一睿见有其时代学术背景 ,还值得进一步探索。当时北方各族间的胡化、汉化可能是多层次反反复复进行的 ,其“胡”的程度和含义尤其充满了构建出的认知成分。那一时段的政治争夺与文化竞争息息相关 ,大致形成一种文化为体、政治为用的格局。在多文化及多政治实体竞争的差序格局中 ,“华夏”和“夷狄”一定程度上成为“正统”和“非正统”的代称 ;当这一华夏概念被各方接受为共同的秩序规范时 ,其本身的文化含义却被淡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族与文化 夷夏之辨 族群意识 文化竞争 南北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都邑的钟楼与鼓楼--从一个物质文化侧面看佛道两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辛德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37,共18页
钟楼和鼓楼,是中国古代都邑当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性景观。在当代社会民众的一般印象中,当这两座建筑成对组合配置时,通常是钟楼居东,鼓楼在西,常言所说"晨钟暮鼓",正与这种东西方位相对应。然而,若是追溯它的历史渊源,则可... 钟楼和鼓楼,是中国古代都邑当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性景观。在当代社会民众的一般印象中,当这两座建筑成对组合配置时,通常是钟楼居东,鼓楼在西,常言所说"晨钟暮鼓",正与这种东西方位相对应。然而,若是追溯它的历史渊源,则可以看到,这种配置形式并不是亘古不变的传统,而是唐代以来佛教在全国各地普遍兴盛之后才逐渐形成的现象。首先是在唐代世俗社会的建置当中,以东鼓西钟作为定制,而佛寺则以东钟西经作为定制,佛寺的制度并且迅速为道观所仿效。至南宋时期,在一部分介于世俗建置与道教宫观之间的祠庙当中,率先出现了融合仙凡两界的东钟西鼓对置形式,情况开始发生改变。紧随其后,元朝在道观中比较普遍地采用了这种新的布局形式。进入明代,它又被佛寺接纳成为通行的定制,并在清代发展成为佛、道两教和世俗三界共同行用的钟、鼓楼配置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楼 鼓楼 都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督教道德审视下的战争与和平--“9·11”事件发生后的美国天主教会与美国外交政策 被引量:2
5
作者 彭小瑜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3,共7页
罗马天主教会的政治和社会思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历来有系统的看法,是流行于西方的"正义战争"理论的重要渊源。这一理论,以及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备受重视的国家主权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仍然得... 罗马天主教会的政治和社会思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历来有系统的看法,是流行于西方的"正义战争"理论的重要渊源。这一理论,以及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备受重视的国家主权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仍然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但是也面临严峻的挑战。"9.11"事件以后,美国天主教会及其神学家发展了基督教非暴力和平主义的传统,对美国政府应对恐怖主义的政策提出异议和批评,试图改变以暴易暴的地缘政治思维,在"正义战争"理论和国家主权观念以外寻找推进世界和平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与和平 美国天主教会 美国外交政策 国际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前半期有关国家意识的阐释及其批判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一皋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6-114,共9页
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表明,现行国际秩序和中国国家制度,都紧密地系于抗战历史的解释,抗战历史遗产中最可宝贵的内容,就是寻求国家独立、富强和伟大复兴的民族精神。因此,厘清战时有关国家意识的阐释及其批判,... 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表明,现行国际秩序和中国国家制度,都紧密地系于抗战历史的解释,抗战历史遗产中最可宝贵的内容,就是寻求国家独立、富强和伟大复兴的民族精神。因此,厘清战时有关国家意识的阐释及其批判,以及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演变和影响,十分重要。本文以战时同时期出版的《战国策》和《解放》为分析对象,指出两刊物对于国家意识的阐述,均非深刻的学术研究,只是当时环境下不同政治位置的反映。然而,随着政治位置的变换,阐述观点和批判武器亦发生相应变化,并深刻影响中国现实社会发展。是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对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战国策》 《解放》 国家意识 历史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展现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状况的学术成果——评《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
7
作者 张注洪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7-128,共2页
由刘明逵、唐玉良主编的《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大型史料专集,已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4册,计1097万字。这与他们1999年主编的《中国工人运动史》大型专著(全书6册,251万字)前后衔接,一为专著,一为史料集,填... 由刘明逵、唐玉良主编的《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大型史料专集,已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4册,计1097万字。这与他们1999年主编的《中国工人运动史》大型专著(全书6册,251万字)前后衔接,一为专著,一为史料集,填补了建国后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工人运动研究和史料编纂的空白。实际上史料集成书前已为专著撰写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人阶级 工人运动史 中共中央党校 99年 建国后 中国近代 丰富 史料 编纂 主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共党史研究述评的佳作——评介《八十年来中共党史研究》
8
作者 张注洪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92-93,共2页
关键词 评介 《八十年来中共党史研究》 述评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帝国:化石燃料与1580年以来的地缘政治 被引量:20
9
作者 约翰·R·麦克尼尔 格非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8-114,共7页
化石燃料对大国的兴衰和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泥炭与荷兰、煤炭和英国以及石油和美国三个案例的分析,从横向上展示了能源与经济和军事发展以及领土扩张的复杂关系,从纵向上揭示了能源与霸权更替的关系。这为我... 化石燃料对大国的兴衰和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泥炭与荷兰、煤炭和英国以及石油和美国三个案例的分析,从横向上展示了能源与经济和军事发展以及领土扩张的复杂关系,从纵向上揭示了能源与霸权更替的关系。这为我们理解世界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分析中国在近代初期的落伍和现在的崛起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燃料 经济优势 军事革命 海外帝国 地缘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