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具有杆状体结构的肌肉病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与鉴别诊断
1
作者 郑丹枫 李春瑶 +4 位作者 刘向一 郭文阳 孟庆阳 钟延丰 张英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7-258,共12页
目的 总结具有杆状体结构的肌肉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与结果 纳入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经肌肉组织活检证实的22例具有杆状体结构的肌肉病患者,最终诊断为先天性杆状体肌病3例(13.64%)、肌萎缩侧索硬... 目的 总结具有杆状体结构的肌肉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与结果 纳入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经肌肉组织活检证实的22例具有杆状体结构的肌肉病患者,最终诊断为先天性杆状体肌病3例(13.64%)、肌萎缩侧索硬化12例(54.54%)、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2例(9.09%),以及结蛋白病、腓骨肌萎缩症、非特异性肌炎、GRN基因变异的额颞叶痴呆、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各1例(4.55%)。改良Gomori三色染色可见肌浆内数量不等的颗粒状、杆状或片状紫红色物质。免疫组化染色肌收缩蛋白和(或)α-肌动蛋白阳性。超微结构观察,部分具有杆状体超微结构特征。先天性杆状体肌病杆状体形态较典型且数量较多,肌收缩蛋白和α-肌动蛋白均免疫阳性;其他疾病除存在杆状体结构外,固有病理改变各有特点,肌萎缩侧索硬化常见神经源性肌萎缩,结蛋白病肌纤维可见结蛋白异常聚集,肌营养不良常见圆形萎缩、多量核内移、间质纤维化,非特异性肌炎常见较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等。因此,杆状体肌病的诊断不能仅依靠HE染色和电子显微镜检查。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存在NEB基因变异(3例)、CAPN3基因杂合突变(1例)、DYSF基因变异(1例)、SH3TC2基因杂合突变(1例)、GRN基因变异(1例)和DES基因杂合突变(1例)。结论 杆状体结构可见于多种肌肉病和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结合临床病理学特点有助于诊断杆状体肌病,明确诊断依靠基因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病 杆状体 免疫组织化学 显微镜检查 电子 透射 病理学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肿瘤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标志物选择专家共识 被引量:25
2
作者 贺慧颖 饶秋 +1 位作者 赵明 滕晓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7-243,共7页
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肿瘤包含肾、膀胱、前列腺、睾丸等主要器官的肿瘤,2016年WHO出版了相关肿瘤的新分类。近年来,该系统的肿瘤发病率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尽管该系统大部分肿瘤可根据镜下形态结合临床特点做出诊断,但仍有部分肿瘤... 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肿瘤包含肾、膀胱、前列腺、睾丸等主要器官的肿瘤,2016年WHO出版了相关肿瘤的新分类。近年来,该系统的肿瘤发病率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尽管该系统大部分肿瘤可根据镜下形态结合临床特点做出诊断,但仍有部分肿瘤需进行免疫组化标记以判断具体的组织学类型,并做出正确的诊断。本共识简要总结免疫组化在肾肿瘤、膀胱肿瘤、前列腺肿瘤和睾丸肿瘤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免疫标志物 诊断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Slit引导配体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吴西抗 王跃 贺慧颖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4-359,共6页
目的观察Slit引导配体3(Slit guidance ligand 3,Slit3)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中的表达及其与UTUC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lit3在UTUC中的表达,并运用相关统... 目的观察Slit引导配体3(Slit guidance ligand 3,Slit3)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中的表达及其与UTUC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lit3在UTUC中的表达,并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Slit3表达与UTUC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分期和大片坏死等)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在UTUC患者中,Slit3表达随着肿瘤组织学分级和分期的增高而减低(P=0.014和P=0.006),Slit3还与肿瘤膀胱复发具有相关性(P=0.011)。在单因素生存分析中,Slit3低表达与UTUC患者的较短无病生存期和癌特异性生存期均相关(P=0.006,P=0.015),但在多因素生存分析中无统计学意义(P=0.213,P=0.332)。结论 Slit3的低表达与肿瘤高分级、高分期以及膀胱复发相关,但不影响UTUC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Slit引导配体3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尿酸性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增殖、表型转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关系 被引量:5
4
作者 孙锁柱 程波 +2 位作者 吴西钊 周艳敏 邹万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1-275,共5页
采用腺嘌呤灌胃法建立了大鼠实验性尿酸肾病动物模型,应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检测了6例正常及30例模型大鼠肾组织肾小管凋亡、增殖、表型转化现象及促纤维化细胞因子TGF-β1蛋白及基因表达状况.研究发现:尿酸性... 采用腺嘌呤灌胃法建立了大鼠实验性尿酸肾病动物模型,应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检测了6例正常及30例模型大鼠肾组织肾小管凋亡、增殖、表型转化现象及促纤维化细胞因子TGF-β1蛋白及基因表达状况.研究发现:尿酸性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存在明显的凋亡、增殖及表型转化现象.伴随着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形成,损伤肾小管凋亡、增殖、表型转化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呈增高趋势,且阳性表达细胞分布趋势一致:多位于尿酸盐沉积处损伤及再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凋亡、增殖、表型转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在肾小管上皮细胞间伴随发生的现象.在病变晚期,肾小管明显萎缩及扩张,肾间质异物肉芽肿形成及弥漫纤维化,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增殖、表型转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数量随残存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减少而呈下降趋势,但仍可见凋亡、增殖、表型转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在肾小管上皮细胞间伴随发生的现象.这些结果均表明尿酸性肾病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增殖、表型转化是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重要病理变化形式,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增殖,完成损伤肾小管的再生;通过细胞凋亡,清除坏死细胞并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增殖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表型转化及TGFβ1表达,成为细胞外基质和促纤维化细胞因子的重要来源细胞,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性肾病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凋亡 增殖 表型转化 转化生长因子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增殖及与胃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9
5
作者 庄小强 郑杰 +3 位作者 林三仁 袁世珍 孙桂华 周本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74-176,共3页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不同胃黏膜增殖性病变演进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 ,并着重探讨HP感染对胃癌预后的意义。方法 :对 14 5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同胃黏膜病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NA标记指数 (LI) ,W...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不同胃黏膜增殖性病变演进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 ,并着重探讨HP感染对胃癌预后的意义。方法 :对 14 5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同胃黏膜病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NA标记指数 (LI) ,Warthin Starry(W S)法检测HP感染。结果 :在浅表性胃炎 (CSG)、萎缩肠化性胃炎 (CAG +IM)、异型增生 (DYS)、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中 ,PCNA LI为 2 4 0 0± 17 88,4 6 5 9± 18 15 ,6 0 5 9± 2 0 2 6 ,5 7 92± 15 15 ,71 0 8± 2 1 2 5。在IM、DYS、胃癌组织均高于CSG(P <0 0 5 )。PCNA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类型、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而且Bor rmannIV高于早期胃癌 (P <0 0 5 )。PCNA阳性表达与肠型胃癌HP感染有关。CAG +IM、DYS和GC组PCNA阳性表达中HP感染者高于阴性者。胃癌HP阳性者 5年存期短于HP阴性者。结论 :PCNA基因表达与胃黏膜增殖和恶化有关。HP感染和胃黏膜增殖和恶化有关 ,HP感染与胃癌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黏膜增殖 胃癌 预后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A肾病的激素治疗及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崔专 刘海静 +2 位作者 唐雯 阿拉坦 王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7-260,共4页
目的观察激素对于IgA肾病的疗效及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影响。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期间经肾活检确诊的IgA肾病90例,分为激素治疗组和非激素治疗组,随访观察1年,以患者eGFR下降>15%为终点。结果 38例(42.2%)IgA肾病患... 目的观察激素对于IgA肾病的疗效及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影响。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期间经肾活检确诊的IgA肾病90例,分为激素治疗组和非激素治疗组,随访观察1年,以患者eGFR下降>15%为终点。结果 38例(42.2%)IgA肾病患者使用了激素,其治疗前的尿蛋白、血肌酐、尿AGT及尿IL-6水平显著高于非激素治疗组,且肾脏病理的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新月体比例高于非激素治疗组(P <0.01)。随访期间,激素治疗组患者的尿蛋白量、血管紧张素Ⅱ和IgA水平显著下降(P <0.05),而血肌酐无显著性变化,其尿蛋白在第12个月时与非激素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18例(20.0%)患者的eGFR较基线下降超过15%,激素治疗组与非激素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gA肾病使用激素治疗,能在短期内有效地抑制炎症及减少蛋白尿、降低RAS活性,从而有利肾功能维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糖皮质激素 牛津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成釉细胞瘤中蛋白激酶C-α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钟鸣 张陆荘 +3 位作者 张波 候琳 张允凯 王洁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96-699,共4页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α(PKCα)在人成釉细胞瘤(AB)中的表达及与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关系,探讨其临床生物学意义。方法: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了AB中hTERT mRNA及PKCα蛋白的表达。同时选取牙源性角化囊肿(OKC)16例,正常...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α(PKCα)在人成釉细胞瘤(AB)中的表达及与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关系,探讨其临床生物学意义。方法: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了AB中hTERT mRNA及PKCα蛋白的表达。同时选取牙源性角化囊肿(OKC)16例,正常口腔黏膜7例做对比研究。结果:hTERT mRNA在AB中阳性率为94.4%(51/54),OKC中为87.5%(14/16)及1/7正常口腔黏膜有hTERT mRNA表达,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伴随AB的复发与恶变hTERT的表达逐渐增高。PKCα在AB中阳性表达为85.1%(46/54),OKC中为56.2%(9/16),4/7正常口腔黏膜有PKCα阳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伴随AB的复发与恶变PKCα阳性表达也随之增高(P<0.05)。hTERT阳性表达与PKCα阳性表达之间经Kendall相关分析rk=1.000,P=0.005呈高度正相关。结论:hTERT与AB的发生发展及临床生物学行为相关,端粒酶活性的释放激活与PKCα的高表达可能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釉细胞瘤 端粒 末端转移酶 蛋白激酶C-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瘤误诊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楠 谷从友 +3 位作者 冯振中 赵艳 高子芬 钱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18-1122,共5页
目的提高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淋巴瘤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及组织病理学切片,增加免疫标记予以协助确诊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误诊为淋巴结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与对BCL-... 目的提高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淋巴瘤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及组织病理学切片,增加免疫标记予以协助确诊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误诊为淋巴结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与对BCL-2阴性低级别FL的形态学认识不足有关。例2,乳腺ALK-1^+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小细胞变异型,误诊为套细胞淋巴瘤,与对ALK-1^+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小细胞变异型的形态学认识不足和对免疫标记Cyclin D1(+)定位误判有关。例3,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误诊为直肠黏膜溃疡伴穿孔,与诊断时对增生、浸润细胞观察不细,缺乏相关标志物协助有关。例4,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误诊为反应性增生,与对边缘区淋巴瘤形态学认识不足有关。结论淋巴瘤的诊断是建立在形态学基础之上,并合理选择免疫标志物、密切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的结果,必要时借鉴基因学及遗传学检测协助诊断,必须提高对该类淋巴瘤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以指导临床为患者提供规范化、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误诊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胆管癌间质-免疫微环境内成分及其相互作用
9
作者 张秋露 李卓 +1 位作者 刘从容 郭丽梅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4-600,共7页
肝内胆管癌(IC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肝脏肿瘤,由于早期无明显症状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5年生存率极低。肿瘤间质-免疫微环境(TSIME)是肿瘤发生与演进过程中局部所处的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生态系统,由多种细胞成分和非细胞成分共同组成... 肝内胆管癌(IC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肝脏肿瘤,由于早期无明显症状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5年生存率极低。肿瘤间质-免疫微环境(TSIME)是肿瘤发生与演进过程中局部所处的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生态系统,由多种细胞成分和非细胞成分共同组成,在ICC的发生、增殖、侵袭与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ICC的异质性及恶性程度。本文就ICC-TSIME内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等多种细胞成分,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等非细胞成分,以及其与肿瘤细胞间复杂多变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同时对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ICC的免疫治疗提供潜在的研究方向,为未来更高效、更精确的ICC治疗带来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上皮癌 肿瘤微环境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神经束膜瘤16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10
作者 董荣芳 郑丹枫 +1 位作者 孙晓淇 丁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32-1235,1240,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神经束膜瘤(intraneural perineurioma,In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InP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6例InP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5~56岁,平均年龄27.4岁,14例为单发病变(分别... 目的探讨神经内神经束膜瘤(intraneural perineurioma,In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InP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6例InP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5~56岁,平均年龄27.4岁,14例为单发病变(分别位于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腓总神经),2例为多发病变(分别位于双侧臂丛神经及C1-3神经根)。患者术前病程2~360个月,常表现为病变神经对应区域缓慢进展的运动功能障碍,部分有感觉功能异常;影像学提示局部神经增粗呈纺锤形或长梭形,边界尚清,肌电图提示周围神经损伤;光镜下见梭形的神经束膜细胞以轴突-施万细胞复合体为中心形成假洋葱球样结构。电镜下见长而细的神经束膜细胞胞质内富含吞噬囊泡,与其伴随的施万细胞一起围绕轴突呈同心圆状排列。免疫表型:神经束膜细胞EMA、Glut-1、Claudin-1阳性,中心的轴突-施万细胞复合体NF、S-100及SOX10阳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InP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神经束膜的良性肿瘤,易与肥大性周围神经病、腓骨肌萎缩症、混杂性神经鞘膜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等混淆,熟练掌握其特征性的组织学表现及免疫表型是诊断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束膜瘤 神经内神经束膜瘤 假洋葱球样结构 周围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转移癌血脑屏障变化的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王瑞林 宋文广 +4 位作者 付占昭 张志勇 吴瑜 钟延丰 王胜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7期977-979,共3页
目的:探讨脑转移癌的免疫组化和电镜特征以阐明其局部血脑屏障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对16例脑转移癌和16例脑胶质瘤标本作CD34、F-Ⅷ、S-100、GFAP、NF、NSE、SYN和MBP染色,观察其在两类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对4例... 目的:探讨脑转移癌的免疫组化和电镜特征以阐明其局部血脑屏障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对16例脑转移癌和16例脑胶质瘤标本作CD34、F-Ⅷ、S-100、GFAP、NF、NSE、SYN和MBP染色,观察其在两类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对4例脑转移癌和2例脑胶质瘤新鲜标本作电镜观察。结果:CD34、F-Ⅷ在脑转移癌瘤组织和脑胶质瘤组织中均有丰富表达,提示脑转移癌和脑胶质瘤组织中均有新生血管的建立;脑转移癌组织中几乎不表达S-100、GFAP、NF、NSE、SYN和MBP等神经组织标记,而脑胶质瘤组织中则强烈表达,提示脑转移癌中没有血脑屏障的基本结构—胶质膜成分;电镜观察显示,脑转移癌血管保留原发病灶的特性,内皮细胞常见空泡变性,连接松紧不一,基底膜较薄,周围没有胶质细胞终足。结论:脑转移癌组织缺乏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血管内皮也非均一的紧密连接,所以脑转移癌组织不存在完整的血脑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血脑屏障 免疫组织化学 电镜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与bcl-2在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洁 钟鸣 +3 位作者 姜晓宏 王兆元 张波 侯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41-443,共3页
目的 研究成釉细胞瘤 (AB)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和bcl_2的表达。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或免疫组化方法对AB(分原发、复发和恶变组 )中hTERTmRNA和bcl_2进行检测 ,并与正常口腔黏膜作对照。结果 hTERTmRNA阳性表达率在AB中为 94 4 ... 目的 研究成釉细胞瘤 (AB)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和bcl_2的表达。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或免疫组化方法对AB(分原发、复发和恶变组 )中hTERTmRNA和bcl_2进行检测 ,并与正常口腔黏膜作对照。结果 hTERTmRNA阳性表达率在AB中为 94 4 % ,正常口腔黏膜中为 14 3% (P <0 0 0 1) ;bcl_2蛋白阳性率在AB中为88 0 % ,正常口腔黏膜中为 4 4 4 % (P <0 0 0 1)。从表达趋势看伴随着AB的复发与恶变 ,hTERTmRNA与bcl_2表达均增强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和bcl_2可作为评价AB预后的有效指标。端粒酶的活化和bcl_2表达的增强在AB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逆转录酶 BCL-2 成釉细胞瘤 表达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化在甲状腺乳头状病变诊断中的意义探讨 被引量:5
13
作者 柳剑英 廖松林 +1 位作者 吴秉铨 张燕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09-613,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系。方法:对36例普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11例微小乳头状癌、9例伴发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乳头状增生性病变和7例Grave’s病伴滤泡上皮乳头状增生标本进行HBME-1和CD15免疫组化染...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系。方法:对36例普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11例微小乳头状癌、9例伴发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乳头状增生性病变和7例Grave’s病伴滤泡上皮乳头状增生标本进行HBME-1和CD15免疫组化染色,并将染色结果与HE切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36例普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1例微小乳头状癌均为HBME-1表达阳性;CD15在普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微小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8.9%和27.3%,HBME-1和CD15在普通型乳头状癌和微小癌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伴发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良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HBME-1表达阳性率为66.7%,阳性程度与乳头结构和细胞核特点密切相关;CD15表达均为阴性。Grave’s病伴乳头状增生性病变HBME-1和CD15表达均为阴性。结论:伴发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乳头状病变在形态和免疫表型上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有部分重叠,是一类介于良性增生和乳头状癌之间的性质未明、有组织学和免疫表型异质性的病变;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变内的网状瘢痕提示恶性可能。对这两种病变的认识有助于甲状腺疾病的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微小癌 乳头状增生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釉细胞瘤中细胞周期素D1及其抑制因子和hTERT的表达 被引量:3
14
作者 钟鸣 吴琳 +2 位作者 王洁 张波 侯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95-498,共4页
目的研究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因子p16INK4、p21WAF1mRNA和p27KIP1蛋白在人成釉细胞瘤(ABs)中的表达。方法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ABs中hTERT、cyclinD1、p16INK4、p21WAF1mRNA... 目的研究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因子p16INK4、p21WAF1mRNA和p27KIP1蛋白在人成釉细胞瘤(ABs)中的表达。方法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ABs中hTERT、cyclinD1、p16INK4、p21WAF1mRNA和p27KIP1蛋白的表达。结果hTERTmRNA在ABs中有较强表达,51例为阳性表达,cyclinD1mRNA在ABs中23例为阳性表达,而p16INK4、p21WAF1mRNA和p27KIP1蛋白在ABs中分别有17、12、9例为阳性表达。伴随ABs的复发和恶变,hTERT、cyclinD1mRNA阳性率逐渐上升,p16INK4、p21WAF1mRNA和p27KIP1蛋白阳性表达丢失。经Kendall相关性分析得出,hTERTmRNA与p16INK4、p21WAF1mRNA、p27KIP1蛋白之间在ABs中rk分别为-0.587、-0.652、-0.783,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hTERT在ABs中的活性可能与p16INK4、p21WAF1mRNA、p27KIP1蛋白丢失等多种因子共同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釉细胞瘤 端粒酶逆转录酶 细胞周期素D1 P16^INK4 P21^WAF1 mRNA P27^KI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7-1与CD40L在淋巴瘤免疫治疗中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灵芝 王晶 +1 位作者 李敏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17-321,共5页
为了研究B7-1与CD40L共刺激途径在淋巴瘤的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探讨治疗淋巴瘤疫苗有效的作用方式,将A20淋巴瘤细胞株接种在BALB/c小鼠身上以构建荷瘤小鼠模型,将B7-1与CD40L表达载体单独或联合导入肿瘤内,以PBS和空载体作为对照,观察肿... 为了研究B7-1与CD40L共刺激途径在淋巴瘤的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探讨治疗淋巴瘤疫苗有效的作用方式,将A20淋巴瘤细胞株接种在BALB/c小鼠身上以构建荷瘤小鼠模型,将B7-1与CD40L表达载体单独或联合导入肿瘤内,以PBS和空载体作为对照,观察肿瘤生长的情况;应用肿瘤病理切片和HE染色技术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及淋巴细胞浸润情况,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荷瘤小鼠脾CTL杀伤效应。结果显示,瘤内注射B7-1或CD40L表达载体可导致肿瘤生长延缓或体积缩小,两者联合注射较对照组和单独注射组的肿瘤消退效应明显增强。肿瘤形态学观察表明,治疗小鼠肿瘤局部有炎性细胞浸润并伴有大面积的坏死,肿瘤局限化;CCK8试剂盒检测显示小鼠脾CTL杀伤能力增强。结论:B7-1与CD40L疫苗对淋巴瘤具有治疗效应,两者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一治疗。质粒载体瘤内注射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肿瘤疫苗作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7—1 CD40L 基因治疗 肿瘤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力训练对大鼠心肌JAKs和SOCS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蕴红 赵明华 +4 位作者 梁蕾 张丽琴 席利利 崔秀亭 唐朝枢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1-183,191,共4页
目的:观察耐力训练大鼠心肌JAKs和SOCSs家族成员的表达,探讨耐力训练后JAK/STAT信号通路在心肌调节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进行10周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后,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末次运动后即刻和24小时心肌JAK1、JAK2、JAK3和SOCS1、SOCS2... 目的:观察耐力训练大鼠心肌JAKs和SOCSs家族成员的表达,探讨耐力训练后JAK/STAT信号通路在心肌调节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进行10周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后,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末次运动后即刻和24小时心肌JAK1、JAK2、JAK3和SOCS1、SOCS2、SOCS6表达,计算阳性细胞率。结果:耐力训练大鼠运动后即刻心肌JAK1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运动后24小时组和安静对照组(P<0.01,P<0.05),JAK2阳性细胞率无论在运动后即刻还是运动后24小时均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P<0.05,P<0.01),而JAK3阳性细胞率与安静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耐力训练大鼠心肌SOCS1阳性细胞率在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24小时均较安静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P<0.05),SOCS2阳性细胞率也较安静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0.05),而SOCS6阳性细胞率与安静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耐力训练诱发大鼠心肌JAK1、JAK2与JAK3表达变化趋势不同,JAK1、JAK2表达升高可能影响JAK/STAT信号通路对耐力训练大鼠心肌功能和形态的调节;而耐力训练后SOCS1、SOCS2表达显著升高提示其对心肌JAK/STAT信号通路的内源性负性调节作用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心肌 JANUS激酶 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瘀消瘤方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婷秀 由江峰 +6 位作者 陈振发 邱幸凡 胡京 许湘 王秀莲 黄敏 胡孝国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11-1213,共3页
目的:探讨化瘀消瘤方含药血清对肺癌细胞周期的作用。方法:制备高、中、低剂量含药血清、西药血清和对照血清,作用于人肺癌细胞。MTT法观察血清对细胞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时相分析。结果:高剂量含药血清组与对照血清组之... 目的:探讨化瘀消瘤方含药血清对肺癌细胞周期的作用。方法:制备高、中、低剂量含药血清、西药血清和对照血清,作用于人肺癌细胞。MTT法观察血清对细胞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时相分析。结果:高剂量含药血清组与对照血清组之间的吸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剂量血清组、高剂量血清组的S期细胞所占比例与对照血清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剂量血清组P<0·05,高剂量血清组P<0·01)。结论:本实验提示化瘀消瘤方含药血清可能是通过干扰细胞DNA合成而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术 瓜萎 细胞周期 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原发粒层细胞瘤伴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晓艳 王华 +3 位作者 梅放 钟延丰 王盛兰 郑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57-660,共4页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粒层细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r)伴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例肝脏原发粒层细胞瘤伴海绵状血管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超微结构及临床影像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CT及MR...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粒层细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r)伴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例肝脏原发粒层细胞瘤伴海绵状血管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超微结构及临床影像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CT及MRI提示肝脏右叶可见一巨大实性肿物,低密度。肉眼见肿物突向肝脏下方,切面呈实性;另外,在肝脏膈面被膜下见一灰红色出血区,呈疏松海绵状。镜下巨大肿物中肿瘤细胞椭圆形或梭形,呈微滤泡状、小梁状排列,部分区域呈实性弥漫状分布,类似于卵巢粒层细胞;部分区域呈束状排列,间质中可见较多胶原纤维瘢痕形成,似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肿瘤细胞核内可见小核仁,并可见纵形核沟。免疫组化结果示肿瘤细胞CD99、α-inhibin、CK8、CK18、SMA和BCL-2均(+),Ki-67增殖指数<1%。超微结构显示肿瘤细胞可见各种形式的核皱叠形成,部分细胞呈Call-Exner小体样结构排列,偶见桥粒结构,提示该肿瘤与卵巢粒层细胞瘤极其相似。结论粒层细胞瘤原发于肝脏且合并海绵状血管瘤,非常罕见,目前其临床生物学行为难以确定,需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粒层细胞瘤 性索-间质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莪术瓜蒌汤含药血清抑制PGLH7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婷秀 陈振发 +6 位作者 邱幸凡 由江峰 胡京 许湘 王秀莲 黄敏 胡孝国 《中医药学刊》 2005年第8期1407-1409,共3页
目的:探讨莪术瓜蒌汤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PGLH7细胞增生、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不同剂量莪术瓜蒌汤含药血清处理体外培养的PGLH7细胞后,采用MTT法观察血清对细胞增殖的作用;PI染色、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时相分析;AnnexinV-FI... 目的:探讨莪术瓜蒌汤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PGLH7细胞增生、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不同剂量莪术瓜蒌汤含药血清处理体外培养的PGLH7细胞后,采用MTT法观察血清对细胞增殖的作用;PI染色、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时相分析;AnnexinV-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高剂量莪术瓜蒌汤血清组能明显抑制PGLH7细胞增生;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中、高剂量莪术瓜蒌汤血清组处理PGLH7细胞24h、48h后,S期细胞百分率下降;细胞凋亡率上升,呈剂量依赖性。结论:本实验提示莪术瓜蒌汤含药血清可能是通过阻滞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而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术瓜蒌汤 人肺癌细胞 血清药理学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与端粒酶表达活性研究
20
作者 马兰 王晶 +4 位作者 江滨 刘艳荣 张波 常乃柏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1409-1412,共4页
本研究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端粒、端粒酶表达,探讨二者与CLL预后的关系。用TelFISH半定量法分析外周血和/或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端粒长度;用TRAP-ELISA法定量检测外周血和/或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酶表达活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ZA... 本研究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端粒、端粒酶表达,探讨二者与CLL预后的关系。用TelFISH半定量法分析外周血和/或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端粒长度;用TRAP-ELISA法定量检测外周血和/或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酶表达活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ZAP70及CD38的表达。结果表明:不同分期患者端粒长度进行比较时,端粒长度有随分期增高而增长的趋势,两两间比较时RaiⅢ-Ⅳ期与Rai0期、Ⅰ-Ⅱ期之间,Binet C期与A期、B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ai0期与Ⅰ-Ⅱ期之间、BinetA期与B期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ZAP70阴性组和阳性组端粒长度近似,CD38阳性组较阴性组端粒长度有缩短的趋势,但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分期患者进行比较时端粒酶表达活性,有随分期增高而升高的趋势;Rai分期各期间进行比较时,端粒酶表达活性有随分期增高而升高的趋势。有1例CLL患者缓解期无端粒酶表达,复发期端粒酶表达升高,提示端粒酶表达可能与疾病活跃程度相关。结论:端粒长度与Rai和Binet分期相关,晚期患者较早、中期患者端粒长度短;端粒酶表达有随分期增高而升高的趋势。初诊和治疗后CLL患者端粒酶表达无差异,表达稳定,未见治疗对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端粒 端粒酶 单个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