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参加第6届亚洲微循环会议
1
作者 王芳 王传社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1-171,共1页
关键词 微循环 天士力 北京大学医学部 会议 亚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和靶器官损伤的多环节改善作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韩晶岩 樊景禹 +1 位作者 郭治昕 刘育英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年第3期87-93,共7页
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是创伤、扩血管药物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器官移植和休克复苏治疗后再损伤的主要病理基础。I/R引起的微循环障碍是包括过氧化物产生、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细胞粘附增多、血浆白蛋白漏出、肥... 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是创伤、扩血管药物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器官移植和休克复苏治疗后再损伤的主要病理基础。I/R引起的微循环障碍是包括过氧化物产生、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细胞粘附增多、血浆白蛋白漏出、肥大细胞脱颗粒、炎性因子释放等复杂的病理变化过程。对微循环障碍某一环节进行干预的传统疗法,并没有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丹参作为活血中药,临床上广泛地用于心脑肝肾等脏器血瘀的治疗。近年来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丹参可以多环节地改善微循环障碍,在预防和治疗微循环障碍和靶器官损伤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介绍丹参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和靶器官损伤的多环节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缺血再灌注 器官损伤 细胞黏附 过氧化物 肥大细胞脱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血清脑颗粒对双侧颈动脉结扎-再通引起的蒙古沙鼠脑皮层微循环障碍和脑灌流量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徐想顺 王芳 +6 位作者 刘育英 廖福龙 樊景禹 新见英幸 马治中 王传社 韩晶岩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年第3期112-117,共6页
目的:研究养血清脑颗粒(Cerebralcare Granule,CG)对双侧颈动脉结扎再通引起的蒙古沙鼠脑皮层微循环障碍和脑灌流量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蒙古沙鼠双侧颈动脉缺血再灌注(is—chemia/erperfusion,I/R)模型,在正立显微镜微循环观察系统... 目的:研究养血清脑颗粒(Cerebralcare Granule,CG)对双侧颈动脉结扎再通引起的蒙古沙鼠脑皮层微循环障碍和脑灌流量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蒙古沙鼠双侧颈动脉缺血再灌注(is—chemia/erperfusion,I/R)模型,在正立显微镜微循环观察系统下,观察脑皮层细静脉管径、细静脉红细胞流速、dihydrorhodamine 123(DHR)萤先强度和血浆白蛋白漏出的变化,记录脑表面血流量。一部分沙鼠在缺血前90min灌胃给予CG0.8 g/kg。结果:I/R 30min后,粘附于细静脉壁的白细胞数量、细静脉过氧化物、血浆白蛋白漏出显著增加,脑血流量降低。CG可以显著地抑制上述变化。结论:CG前给药可以抑制双侧颈动脉结扎再通引起的脑微循环障碍和脑灌流量,该作用可能与抑制过氧化物产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损伤 脑微循环障碍 白细胞黏附 白蛋白漏出 过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丹参滴丸及其主要成分丹参、三七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的多环节改善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韩晶岩 秋叶保忠 +4 位作者 堀江义则 永田博司 石井裕正 日比纪文 三浦总一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年第3期99-105,共7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复方丹参滴丸(cardiotonic pill@,CP)及其主要成分丹参、三七对(is—chemia/reperfusion,I/R)引起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用连接于彩色摄影机、高敏感摄影机的倒置生物显微镜观察和纪录Wistar雄性大鼠... 目的:本研究探讨复方丹参滴丸(cardiotonic pill@,CP)及其主要成分丹参、三七对(is—chemia/reperfusion,I/R)引起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用连接于彩色摄影机、高敏感摄影机的倒置生物显微镜观察和纪录Wistar雄性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动态。将肠系膜动静脉同时结扎10min,然后解除结扎,建立I/R模型。假手术组(Sham)不做I/R处理。I/R处理60分前,Sham和I/R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CP+I/R组、丹参+I/R组、三七+I/R组分别灌胃给予CP、丹参水提物和三七水提物(各0.4g/Kg)。结果:丹参水提物可以抑制白细胞的粘附,抑制细静脉血管壁过氧化物,抑制FITC标记白蛋白的漏出。三七水提物可以抑制白细胞的粘附、肥大细胞脱颗粒。CP可以抑制白细胞的粘附、细静脉血管壁过氧化物、肥大细胞脱颗粒和FITC标记白蛋白的漏出。结论:CP多环节改善作用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微循环障碍的作用是其所含有的丹参水提物和三七水提物相须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滴丸 缺血再灌注 过氧化物 细胞黏附 肥大细胞 白蛋白漏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后给药对脂多糖引起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杨继英 刘育英 +3 位作者 孙凯 韩冬 叶正良 韩晶岩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年第3期139-144,111,共7页
观察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后给药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LPS)引起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用微循环观察系统记录Wistar雄性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动态。静脉滴注LPS 20min后,静推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小剂量30mg/kg、... 观察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后给药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LPS)引起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用微循环观察系统记录Wistar雄性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动态。静脉滴注LPS 20min后,静推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小剂量30mg/kg、中剂量80mg/kg、大剂量160mg/kg),90min后计数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结果: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的小剂量后投入,在投入60min时抑制LPS引起的细静脉过氧化物的产生。中剂量和大剂量的后投入抑制了细静脉血管壁白细胞的粘附和过氧化物产生。三个剂量的后投入均能显著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结论: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后投入通过抑制白细胞与细静脉的粘附,抑制过氧化物产生和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改善了LPS引起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 微循环障碍 白细胞粘附 过氧化物 肥大细胞 脂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对小鼠血小板P-选择素抑制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21
6
作者 林志坚 郭淮莲 +1 位作者 孙凯 韩晶岩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0-173,共4页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对小鼠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4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每组10只。分别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溶媒)、阿司匹林混悬液、氯吡...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对小鼠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4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每组10只。分别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溶媒)、阿司匹林混悬液、氯吡格雷混悬液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混悬液灌胃7d,眼球摘除采血,加入血小板活化剂胶原后,流式细胞技术测血小板膜P-选择素阳性率。其中对照组小鼠血标本又分为阴性对照组和胶原活化组。结果胶原活化组血小板膜P-选择素阳性率(54.14%±6.37%),与阴性对照组(9.94%±1.3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血小板膜P-选择素阳性率分别为(41.89%±3.26%)、(48.10%±2.24%)、(40.69%±7.44%),与胶原活化组(54.14%±6.3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阿司匹林组血小板膜P-选择素阳性率(41.89%±3.26%)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48.10%±2.24%)(P<0.05);阿司匹林组血小板膜P-选择素阳性率(41.89%±3.26%),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40.69%±7.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血小板膜P-选择素阳性率(40.69%±7.44%)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48.10%±2.24%)(P<0.05)。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能抑制胶原引起的血小板活化,阿司匹林对胶原诱导的小鼠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较氯吡格雷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胶原诱导的小鼠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与单用阿司匹林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血小板 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对光化学反应诱导的大鼠肠系膜细静脉血栓的抑制作用——三七主要成分抑制细静脉血栓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芳 刘育英 +4 位作者 刘涟祎 曾庆江 樊景禹 王传社 韩晶岩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年第3期106-111,共6页
目的:三七总皂苷(PNS)、三七皂苷R1(R1)、人参皂苷Rb1(Rb1)、人参皂苷Rg1(Rg1)是三七的主要水溶性成份。含有PNS、R1、Rb1、Rg1的中药复方制剂复方丹参滴丸(CP)能抑制光化学反应诱导的大鼠肠系膜细静脉血栓的形成。但是有关PNS、R1、Rb1... 目的:三七总皂苷(PNS)、三七皂苷R1(R1)、人参皂苷Rb1(Rb1)、人参皂苷Rg1(Rg1)是三七的主要水溶性成份。含有PNS、R1、Rb1、Rg1的中药复方制剂复方丹参滴丸(CP)能抑制光化学反应诱导的大鼠肠系膜细静脉血栓的形成。但是有关PNS、R1、Rb1、Rg1对血栓形成的在体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PNS、R1、Rb1、Rg1对光化学反应(PR)诱导的大鼠肠系膜细静脉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麻醉的雄性SD大鼠(200~250g)的肠系膜展开至观察板上,经大鼠股静脉注入血啉甲醚(HMME,1mg/ kg),用倒置荧光显微镜100瓦汞灯作光源经蓝光滤光片照射在选定的大鼠肠系膜细静脉上。在照射开始时,设定显示器的时间为0分,在血栓达到细静脉管径的1/2时停止照射,通过连接在显微镜上的CCD连续观察并记录30min内细静脉血栓出现的时间、血栓到达细静脉直径一半的时间、血栓与照射的血管面积比。一部分大鼠在光化学反应前10min,经颈静脉分别一次性注入PNS、R1、Rb1、Rg1(各10mg/kg.BW)、或阿斯匹林(ASP,200mg/kg.BW)提前60min灌胃。结果:光化学反应组在照射13.67±2.67s后细静脉开始出现血栓,血栓与血管径的面积比迅速增加。PNS、R1、Rb1、Rg1、ASP可以延长由照射开始到血栓出现的时间,减少血栓的面积。结论:PNS、R1、Rb1、Rg1可以抑制光化学反应后细静脉血栓的形成,其效果与ASP近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皂苷 血栓形成 光化学反应 微循环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丹参滴丸一次性预给药对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心脏血流量和心肌损伤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6
8
作者 赵娜 刘育英 +8 位作者 卫晓红 王芳 胡白和 刘连祎 赵新荣 郭治昕 王卓然 王传社 韩晶岩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年第3期94-98,122,共6页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一次性预给药对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心脏血流量和心肌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230g±10g)麻醉后,用3/0缝合线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后解除结扎,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仪...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一次性预给药对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心脏血流量和心肌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230g±10g)麻醉后,用3/0缝合线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后解除结扎,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仪测定缺血前和再灌注60min时心脏表面的血流量。在再灌注90min后,用氯化2,3,5-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塞面积;用原位凋亡细胞(TUNEL)染色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一部分大鼠在手术前90min,一次性灌胃给予复方丹参滴丸(0.8g/kg)。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心脏血流量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细胞凋亡显著增加。复方丹参滴丸一次性预给药可以显著地抑制大鼠心脏血流量的降低,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结论:复方丹参滴丸一次性预给药可以预防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心脏血流量的降低,减少心肌细胞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复方丹参滴丸 心肌损伤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屏障损伤引起的微血管渗漏及中医固摄理论和方药的机理 被引量:18
9
作者 刘博通 李泉 韩晶岩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79-1692,共14页
微血管屏障损伤和微血管渗漏,及其引起的微血管周围水肿和血容量降低,常发生在多种重大疾病过程中,增加急性肺损伤、急性肾损伤、心力衰竭、脓毒症、休克等的病死率,增加医疗成本。一般认为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组织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微血管屏障损伤和微血管渗漏,及其引起的微血管周围水肿和血容量降低,常发生在多种重大疾病过程中,增加急性肺损伤、急性肾损伤、心力衰竭、脓毒症、休克等的病死率,增加医疗成本。一般认为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组织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渗透压和毛细血管壁通透性的变化是引发微血管渗漏和水肿的主要因素,因此,增加血管内胶体或晶体渗透压的血浆白蛋白、羟基淀粉、甘露醇,以及减少血管内流体压的利尿剂被用于微血管渗漏和水肿性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屏障 微血管渗漏 胞膜小窝 细胞间连接 基底膜 中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酸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Ca^(2+)释放的调控物质
10
作者 邵森垚 潘春水 +1 位作者 毛小伟 韩晶岩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8-302,共5页
烟酸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ic acid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ADP)是于1987年发现的,存在于无脊柱动物海胆卵和哺乳动物的肌肉、神经、腺体等组织细胞中的,与Ca2+释放有关的物质。NAADP可作用于细胞内溶酶体和溶酶体样的... 烟酸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ic acid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ADP)是于1987年发现的,存在于无脊柱动物海胆卵和哺乳动物的肌肉、神经、腺体等组织细胞中的,与Ca2+释放有关的物质。NAADP可作用于细胞内溶酶体和溶酶体样的酸性小泡的双孔通道,引起小泡内Ca2+的释放,也可作用于细胞内质网膜上的三磷酸肌醇和环二磷酸腺苷核糖受体,引起细胞质网的Ca2+释放,具有Ca2+第二信使样作用。本文简述NAADP的生成、分布、生理作用、受体、引起细胞内Ca2+释放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酸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CA2+ 酸性小泡 双孔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