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T磁共振大鼠肾脏血氧水平依赖成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学东 曹菊 +3 位作者 王霄英 李晓玫 许玉峰 蒋学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09-811,共3页
目的评价用3.0TMR行大鼠肾脏功能成像的可行性,评价R2*值在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可重复性。方法12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别行肾脏T2WI及BOLD成像,两位医师分别对T2WI及BOLD图像按照5分法进行质量评价。在T2图像上由一位医师分别测量左... 目的评价用3.0TMR行大鼠肾脏功能成像的可行性,评价R2*值在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可重复性。方法12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别行肾脏T2WI及BOLD成像,两位医师分别对T2WI及BOLD图像按照5分法进行质量评价。在T2图像上由一位医师分别测量左右肾皮髓质信噪比。使用工作站进行BOLD图像重建,由两位医师分别独立测量肾皮髓质R2*值,其中一位医师2周后再次测量。然后对测量及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观察者分别认为T2WI有91.7%(11/12)和83.3%(10/12)达到5分(Kappa值0.625,P=0.02);BOLD图像两者判断分别有83.3%(10/12)和91.7%(11/12)达到4分及以上(Kappa值0.586,P=0.008)均达到测量要求。Bland-Altman分析显示观察者间和观察者自身测量皮髓质R2*值重复性较好,相关系数分别达到观察者间:0.96,0.98;观察者自身:0.97,0.98。R2*值的变异系数为皮质17.80%;髓质17.96%。结论3.0TMR行大鼠肾脏BOLD成像所测数据在不同观察者间和同一观察者内的可重复性较好,能够用来进行肾脏功能成像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肾脏 血氧水平依赖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MR上LAVA肾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与CEMRA对照 被引量:11
2
作者 杨学东 王霄英 +1 位作者 许玉峰 蒋学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92-1396,共5页
目的评价3.0T MR扫描仪上常规上腹部LAVA扫描动脉期图像重建对肾动脉的显示情况。方法随机选择因怀疑肝脏病变而行肝LAVA扫描的病人15例,选取动脉早期图像,在横轴位测量双肾动脉信噪比(SNR)、肾动脉与肾周脂肪的对比噪声比(CNR),将横轴... 目的评价3.0T MR扫描仪上常规上腹部LAVA扫描动脉期图像重建对肾动脉的显示情况。方法随机选择因怀疑肝脏病变而行肝LAVA扫描的病人15例,选取动脉早期图像,在横轴位测量双肾动脉信噪比(SNR)、肾动脉与肾周脂肪的对比噪声比(CNR),将横轴位图像进行三维MIP重建。随机选择因怀疑肾动脉病变而行CEMRA检查的病人15例,在冠状位分别测量肾动脉的SNR、CNR,后进行三维MIP重建。由两位观察者单独评价两组的三维图像质量、肾动脉分支及肾静脉伪影。对测量结果和图像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LAVA组与CEMRA组肾动脉的SNR分别为94.99±24.30和94.73±36.43;CNR分别为82.16±21.40和76.35±34.14。SNR及CNR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VA组重建所得肾动脉图像达到诊断要求者:前后位66.7%;上下位93.3%。前后位观察LAVA组肾动脉图像质量低于CEMRA组,而上下位、肾静脉伪影以及肾动脉分支方面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LAVA序列具有较高的信噪比,而且一次扫描除了获得血管的信息外还可同时获得更多的额外信息。已行上腹部LAVA扫描者若怀疑肾动脉病变可用动脉期横轴位图像进行肾动脉重建进行初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 动态增强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范围扩散加权成像在3.0T MR应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春燕 王霄英 +1 位作者 孙非 蒋学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45-1247,共3页
目的评价3.0T磁共振大范围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方法在3.0T磁共振上采用STIR-DWI序列对10例正常志愿者进行扫描。为研究大范围DWI的可重复性,1周内对志愿者进行2次大范围STIR-DWI扫描,扫描范围从头到小腿,共1664mm,b=8... 目的评价3.0T磁共振大范围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方法在3.0T磁共振上采用STIR-DWI序列对10例正常志愿者进行扫描。为研究大范围DWI的可重复性,1周内对志愿者进行2次大范围STIR-DWI扫描,扫描范围从头到小腿,共1664mm,b=800s/mm2。评价图像的可读性,记录严重变形和出现伪影的部位。应用Functool2软件进行后处理,测量部分正常组织的ADC值,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次大范围DWI上所测组织ADC值的一致性。结果大范围DWI仅在颈部处有轻微的变形和伪影。统计结果表明两次扫描所测组织ADC值一致性较好。结论在3.0TMR扫描仪上行大范围DWI扫描是可行的,且重复性较好,可用于开展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加权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直肠内线圈进行前列腺扩散加权成像的可行性研究
4
作者 郭雪梅 王霄英 +2 位作者 崔志伟 李飞宇 蒋学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1-584,共4页
目的以腹部相控阵线圈获得的前列腺常规DWI成像为标准,研究以1.5T磁共振系统进行直肠内线圈DWI成像所得前列腺ADC值的准确性。方法随机选择20例同时进行了常规DWI和直肠内DWI的前列腺病例,比较两种DWI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以第三... 目的以腹部相控阵线圈获得的前列腺常规DWI成像为标准,研究以1.5T磁共振系统进行直肠内线圈DWI成像所得前列腺ADC值的准确性。方法随机选择20例同时进行了常规DWI和直肠内DWI的前列腺病例,比较两种DWI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以第三方软件逐点测量前列腺的ADC值,并手动测量ADC值,与常规方法所得ADC值进行对比,分析直肠内线圈所得ADC值的可用性。结果直肠内DWI的空间分辨率明显高于常规DWI,两种DWI信噪比无显著性差异。观察获得的散点图,发现与直肠内线圈表面相距22.9 mm以内的ADC值与常规ADC值差异不大。在前列腺外周带手工测量两种ADC值,无统计学差异,相关系数为0.820。结论前列腺直肠内线圈DWI图像分辨率高,但仅距离线圈前表面约22.9 mm以内的ADC值与常规ADC值具有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 磁共振成像 直肠内线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自制线圈对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行磁共振成像的可行性研究
5
作者 朱宝玉 杨学东 +5 位作者 谷会东 曹菊 王霄英 李晓玫 许玉峰 蒋学祥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用自制3in表面线圈在3.0T MR上进行大鼠肾积水成像的可行性。方法:5只Wistar大鼠制备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于第5天和第10天分别行T1WI、T2WI,扩散加权(DWI)和MR尿路造影(MRU)检查。使用GE3.0T MR扫描仪,3英寸自制表面线圈。两... 目的:探讨用自制3in表面线圈在3.0T MR上进行大鼠肾积水成像的可行性。方法:5只Wistar大鼠制备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于第5天和第10天分别行T1WI、T2WI,扩散加权(DWI)和MR尿路造影(MRU)检查。使用GE3.0T MR扫描仪,3英寸自制表面线圈。两名医师分别独立评价各序列图像质量,一名医师测量两次扫描梗阻侧肾实质厚度和肾盂宽度。结果:两观察者均认为T1WI和T2WI有10/10图像质量为"好",T1WI中"优"分别为7/10和6/10;T2WI中"优"分别为8/10和7/10;两观察者均认为DWI有8/10达到"好",3/10达"优";MRU中"优"分别为6/10和5/10。第5天到第10天梗阻侧肾积水程度显著加重(P<0.05)。结论:自制的三英寸线圈在3.0T MR上进行肾积水大鼠模型常规T1WI、T2WI和DWI成像能够获得较满意的图像,满足大鼠肾积水实验对积水程度观测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输尿管梗阻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外周带癌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标准 被引量:40
6
作者 郭雪梅 王霄英 +1 位作者 吴冰 蒋学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35-1238,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所得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前列腺外周带癌的量化诊断效能及诊断标准。方法对40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非癌20例,外周带癌20例,以六分区法为基础,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每一扫描层面内两...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所得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前列腺外周带癌的量化诊断效能及诊断标准。方法对40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非癌20例,外周带癌20例,以六分区法为基础,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每一扫描层面内两侧外周带归为非癌区或癌区,获得外周带各分区内的最小ADC值。判断诊断效能采用ROC分析。结果癌区ADC值平均(0.98±0.30)×10-3mm2/s,非癌区ADC值平均(1.59±0.29)×10-3mm2/s。根据ROC分析,ADC值诊断前列腺外周带癌的最佳临界值为≤1.24×10-3mm2/s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0.58%、92.42%、86.73%;只考虑获得较大特异性可选择临界值≤1.04×10-3mm2/s,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6.56%、96.95%和86.26%,只考虑获得较大敏感性可选择临界值<1.69×10-3mm2/s,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8.63%、37.07%和58.82%。结论可选择分区内最小ADC值≤1.24×10-3mm2/s作为前列腺外周带癌诊断标准。当分区内最小ADC值介于(1.04~1.24)×10-3mm2/s之间时,有可能发生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 MR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3
7
作者 郭雪梅 王霄英 +1 位作者 李飞宇 蒋学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05-1207,共3页
目的研究3.0T磁共振系统扩散加权成像所得ADC值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54例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病例,其外周带病理正常者18例(第一组),炎症13例(第二组),癌23例(第三组),每一例外周带以六分区法分为六区,并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各个外周... 目的研究3.0T磁共振系统扩散加权成像所得ADC值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54例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病例,其外周带病理正常者18例(第一组),炎症13例(第二组),癌23例(第三组),每一例外周带以六分区法分为六区,并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各个外周带区域归类为正常组、炎症组及癌组。测量各分区的ADC值(b值=800s/mm2),对三个不同病理组进行方差分析。癌与非癌组之间进行ROC分析。结果正常组、炎症组、癌组ADC值依次降低,分别为(1.55±0.25)×10-3mm2/s、(1.40±0.23)×10-3mm2/s和(1.07±0.30)×10-3mm2/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上临界点取1.17×10-3mm2/s时,癌和非癌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61.3%,特异性为84.5%,准确性为80.0%。结论3.0T扩散加权成像可见前列腺外周带癌区、炎症区及正常区ADC值存在明显差异,可用于鉴别病变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评估——不同测量方法比较 被引量:9
8
作者 武春雪 王霄英 +2 位作者 秦乃姗 蒋学祥 孙晓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036-2039,共4页
目的分析新辅助化疗(NAC)前后乳腺癌灶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NAC病理反应性的评估效能。方法36例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反应性结果(Miller&Payne分级)分为MHR与NMHR两组,采用最小ADC值法于b=1000s/mm2图像上测量癌灶的ADC值。对每... 目的分析新辅助化疗(NAC)前后乳腺癌灶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NAC病理反应性的评估效能。方法36例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反应性结果(Miller&Payne分级)分为MHR与NMHR两组,采用最小ADC值法于b=1000s/mm2图像上测量癌灶的ADC值。对每个病理组癌灶及正常腺体的ADC值、两组NAC前、NAC第2周期后、NAC第4周期后MR测量的癌灶最小ADC值及其变化率(△ADC%)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ROC曲线评估癌灶最小ADC值对NAC病理反应性。结果NAC第2周期后,MHR组癌灶最小ADC值[(1.19±0.18)×10-3mm2/s]及△ADC1%[中位21.18%,(范围4.27%~50.00%)]分别与NMHR组最小ADC值[(0.98±0.16)×10-3mm2/s]及△ADC1%[中位8.53%,(范围-24.52%~64.7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C第4周期后,最小ADC值[(1.45±0.22)×10-3mm2/s]及△ADC2%[中位1.04%,范围1.71%~117.24%]均显著高于NMHR组[(1.06±0.19)×10-3mm2/s、中位16.84%,(范围7.68%~6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C第2周期后癌灶最小ADC值及△ADC1%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0.82。NAC第4周期后癌灶最小ADC值及△ADC2%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89。结论最小ADC值法比平均ADC值法能更早期评估进展期乳腺癌NAC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新辅助化疗 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范围扩散加权成像检测恶性肿瘤骨转移瘤:与骨扫描相对照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春燕 任转琴 +2 位作者 孙洪跃 王霄英 蒋学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58-1261,共4页
目的评价大范围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瘤检测中的应用。方法18例手术证实的各种恶性肿瘤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在1个月内同时接受大范围DWI检查和99mTc-MDP骨扫描检查。结果18例患者中,15例经常规MRI证实存在骨转移瘤... 目的评价大范围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瘤检测中的应用。方法18例手术证实的各种恶性肿瘤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在1个月内同时接受大范围DWI检查和99mTc-MDP骨扫描检查。结果18例患者中,15例经常规MRI证实存在骨转移瘤,其中7例为多发骨转移瘤(>10处),另8例共证实23处转移瘤;余3例未见转移瘤。除外7例全身多发骨转移瘤(>10处)患者,对其余11例有(8例)或无(3例)骨转移瘤患者计数病灶数,以患者为单位计算的大范围DWI和骨扫描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性均为100%,特异性分别为100%、33.33%;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00和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以病灶为单位计算的大范围DWI和骨扫描诊断骨转移瘤灶的敏感性分别为86.96%、78.26%,特异性均为60.00%;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和0.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范围DWI可用于恶性肿瘤骨转移瘤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 骨肿瘤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前列腺中央腺体癌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学琴 王霄英 +9 位作者 陆健 缪小芬 张涛 郭雪梅 李飞宇 刘婧 丁丁 姜吉锋 李玮 蒋学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65-768,共4页
目的探讨根据DWI所得ADC值诊断前列腺中央腺体癌的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前列腺中央腺体癌患者(前列腺中央腺体癌组)和6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的资料,测量两组患者的ADC值,绘制ROC曲线,寻找最佳临界点,确定中央腺... 目的探讨根据DWI所得ADC值诊断前列腺中央腺体癌的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前列腺中央腺体癌患者(前列腺中央腺体癌组)和6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的资料,测量两组患者的ADC值,绘制ROC曲线,寻找最佳临界点,确定中央腺体癌的ADC值的诊断标准。结果①中央腺体ADC值:前列腺中央腺体癌组为(1.22±0.20)×10-3mm2/s,良性前列腺增生组为(1.51±0.14)×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62,P<0.001);根据ROC分析,Youden指数最大为0.656,最佳临界点为1.316×10-3mm2/s,此时诊断前列腺中央腺体癌的敏感度为70.40%,特异度为95.20%,准确率为87.64%。②最小ADC值:前列腺中央腺体癌组为(0.82±0.16)×10-3mm2/s,良性前列腺增生组为(1.15±0.11)×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16,P<0.001);根据ROC分析,Youden指数最大为0.762,最佳临界点为0.953×10-3mm2/s,此时诊断前列腺中央腺体癌的敏感度为77.80%,特异度为98.40%,准确率为92.13%。结论制定ADC值标准有助于DWI诊断前列腺中央腺体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增生 扩散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 T2加权成像与增强CT对原发直肠癌术前T分期诊断的比较 被引量:5
11
作者 容蓉 孙晓伟 +1 位作者 王霄英 蒋学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13-1217,共5页
目的比较MR T2WI和增强CT对原发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诊断效能。方法 51例经活检病理证实的原发直肠腺癌,术前其中27例接受常规MR检查,43例接受CT检查,19例接受MR和CT检查。用MR T2WI和增强CT图像对肿瘤浸润深度进行判断,并与术后病理结果... 目的比较MR T2WI和增强CT对原发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诊断效能。方法 51例经活检病理证实的原发直肠腺癌,术前其中27例接受常规MR检查,43例接受CT检查,19例接受MR和CT检查。用MR T2WI和增强CT图像对肿瘤浸润深度进行判断,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MR T2WI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与术后病理的一致性优于增强CT(Kappa值0.72 vs 0.52,P<0.05),对原发直肠癌T1/T2和T3/T4分期准确率高于增强CT(88.89%vs79.07%);MR T2WI鉴别T1/T2、T3/T4期肿瘤的特异度(94.74%vs 81.25%)、阳性预测值(85.71%vs 57.14%)均优于增强CT。MR T2WI对T1/T2和T3/T4期肿瘤的分期效能优于CT。结论 MR T2WI在原发直肠癌术前T分期评价中的效能优于增强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肿瘤分期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比剂增强肾动脉MRA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杨学东 房刚 +5 位作者 郭雪梅 申皓 朱海滨 王霄英 孙晓伟 蒋学祥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65-1269,共5页
目的:探讨流入反转恢复(IFIR)稳态自由进动(FIESTA)结合呼吸激发技术进行肾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GE1.5T和3.0TMR机,对疑诊上腹部病变的24例患者采用IFIR-FIESTA序列和基于薄层LAVA技术增强扫描进行肾动脉成像,采用MIP法进行图像... 目的:探讨流入反转恢复(IFIR)稳态自由进动(FIESTA)结合呼吸激发技术进行肾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GE1.5T和3.0TMR机,对疑诊上腹部病变的24例患者采用IFIR-FIESTA序列和基于薄层LAVA技术增强扫描进行肾动脉成像,采用MIP法进行图像重组,对2组肾动脉图像的总体质量、肾静脉伪影及肾动脉分支显示情况,由2位观察者采用5级评分法进行对照分析,并记录2组检出的副肾动脉以及肾动脉狭窄情况。结果:2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IFIR-FIESTA和LAVA扫描。观察者1评价结果:IFIR-FIESTA组图像质量评分为4.0分、2例(2/24)未达诊断要求者均为腹水患者;LAVA组为3.8分,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者2对IFIR-FIESTA组图像质量评分为4.2分(仅1例未达到诊断要求),优于LAVA组(3.7分),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者1对IFIR-FIES-TA组图像上肾静脉伪影及肾动脉分支显示情况的评分分别为4.8分和2.5分,显著高于LAVA组的3.4分和1.6分;观察者2对IFIR-FIESTA组这2项的评分分别为4.9分和2.6分,也高于LAVA组的3.5分和1.7分(P<0.05)。结论:使用IFIR-FIESTA技术肾动脉成像无需对比剂且成功率高,在临床上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 对比剂 磁共振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评价前列腺癌骨转移病灶内分泌治疗效果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鹤 王霄英 +2 位作者 李飞宇 郭雪梅 蒋学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833-1836,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病灶内分泌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40例临床确诊为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连续病例接受扩散加权成像序列(DWI)检查:治疗组17例,为前列腺癌骨转移经过内分泌治疗后患者;对照组23例,均为前列腺癌伴骨...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病灶内分泌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40例临床确诊为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连续病例接受扩散加权成像序列(DWI)检查:治疗组17例,为前列腺癌骨转移经过内分泌治疗后患者;对照组23例,均为前列腺癌伴骨转移的初诊病例,未经过任何治疗。治疗组所有患者为治疗有效病例,无临床复发表现。在b=0及b=800s/mm2的DWI中,测量骨转移病灶、正常肌肉(右侧臀大肌)、正常骨(通常取右侧股骨头)及充盈膀胱的ADC值。应用非参数独立样本检验比较两组患者骨转移病灶的ADC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骨转移灶ADC值为(1.10±0.50)10-3mm2/s,对照组骨转移灶ADC值为(1.12±0.30)10-3mm2/s(P>0.05)。结论MRDWI不能反映前列腺癌骨转移灶内分泌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骨转移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中央腺体偶发癌与中央腺体癌的MR扩散加权成像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学琴 王霄英 +5 位作者 陆健 缪小芬 郭雪梅 李飞宇 刘婧 蒋学祥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运用MR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中央腺体偶发癌和中央腺体癌的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值)进行定量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前列腺中央腺体偶发癌和32例中央腺体癌患者病例资料,比较两者ADC值。结果:①中央腺体ADC值:前列腺中央腺体偶发... 目的:运用MR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中央腺体偶发癌和中央腺体癌的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值)进行定量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前列腺中央腺体偶发癌和32例中央腺体癌患者病例资料,比较两者ADC值。结果:①中央腺体ADC值:前列腺中央腺体偶发癌组与中央腺体癌组分别为(1.48±0.18)×10-3mm2/s(、1.20±0.22)×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0,P<0.05);②最小ADC值:中央腺体偶发癌组与中央腺体癌组分别为(1.15±0.10)×10-3mm2/s、(0.81±0.16)×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99,P<0.05)。结论:前列腺中央腺体偶发癌与中央腺体癌的ADC值不同;DWI有助于中央腺体癌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自旋标记序列对前列腺癌血流灌注无创定量测量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晓东 蔡文超 +3 位作者 王晶 张珏 杨学东 王霄英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5期469-473,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流动敏感交替反转恢复标记技术(FAIR)结合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成像技术的动脉自旋标记(ASL)序列无创定量测量前列腺血流灌注(PBF)的可行性。方法:15例经临床活检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纳入本组研究,每例患者同时采集... 目的:探讨基于流动敏感交替反转恢复标记技术(FAIR)结合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成像技术的动脉自旋标记(ASL)序列无创定量测量前列腺血流灌注(PBF)的可行性。方法:15例经临床活检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纳入本组研究,每例患者同时采集4个不同反转时间(1000、1200,1400和1600ms)下的ASL数据,以获得最优的标记血流到前列腺时间来估算其PBF。结果:前列腺正常组织区域测得的PBF为(52.04±8.69)ml/min/100g,前列腺癌区测得的PBF为(79.28±28.89)ml/min/100g,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优TI),表明前列腺癌区有更大的血流灌注。结论:初步结果表明基于流动敏感交替反转恢复标记技术结合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成像技术的动脉自旋标记序列(FAIR-SSFSE-ASL)可以无创、定量测量前列腺血流灌注,可探测到由于前列腺癌而引起的血流灌注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灌注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技术定量测量单侧肾动脉狭窄动物模型肾脏氧摄取分数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晓东 米悦 +9 位作者 王晶 孙艳 张锐 吴静云 王成彦 赵凯 罗健 杨学东 张珏 王霄英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9-524,共6页
目的:验证基于血氧水平依赖(BOLD)的多回波梯度自旋回波(MEGSE)序列无创定量测量肾脏氧摄取分数(OEF)等氧代谢指标参数的可行性。方法:1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入组研究。对每只兔子施行左肾动脉部分结扎手术以造成单侧肾动脉狭窄(RAS)动... 目的:验证基于血氧水平依赖(BOLD)的多回波梯度自旋回波(MEGSE)序列无创定量测量肾脏氧摄取分数(OEF)等氧代谢指标参数的可行性。方法:1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入组研究。对每只兔子施行左肾动脉部分结扎手术以造成单侧肾动脉狭窄(RAS)动物模型。行MRI扫描采集3个不同时刻的MEGSE数据,分别为基础状态、RAS术后30min(RAS-30min)和RAS术后60min(RAS-60min),以获得肾脏动脉狭窄造模前后的肾脏OEF值。结果:15只兔子均造模成功。在RAS术前测得的肾脏基础状态下OEF值为(0.36±0.08)(皮质)和(0.39±0.11)(髓质)。RAS术后30min和60min测得的OEF显著增大分别为(0.46±0.14)(皮质,RAS-30min,P<0.05)、(0.51±0.12)(髓质,RAS-30min,P<0.05)、(0.46±0.13)(皮质,RAS-60min,P<0.05)、(0.56±0.09)(髓质,RAS-60min,P<0.05)。结论:本研究验证了MEGSE序列可以无创、定量测量肾缺血状态下的OEF改变,为将来进一步应用于人类肾脏氧摄取分数的测量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摄取分数 肾动脉狭窄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AIR-FIESTA的3.0T MR肾脏灌注成像技术开发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学东 王晶 +4 位作者 刘冬冬 党祎 王霄英 张珏 方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637-1642,共6页
目的在3.0T MR上采用流动敏感交互反转恢复(FAIR)灌注准备和稳态自由进动序列(FIESTA)的方法实现肾脏动脉自旋标记(ASL)成像。方法采用FAIR准备的单激发FIESTA,分别采用屏气法和非屏气法对5名健康受试者进行肾脏ASL成像,并评价其成像可... 目的在3.0T MR上采用流动敏感交互反转恢复(FAIR)灌注准备和稳态自由进动序列(FIESTA)的方法实现肾脏动脉自旋标记(ASL)成像。方法采用FAIR准备的单激发FIESTA,分别采用屏气法和非屏气法对5名健康受试者进行肾脏ASL成像,并评价其成像可行性、质量及肾血流量。结果屏气序列扫描时间20 s,非屏气序列扫描时间55 s。5名受试者均成功进行成像,图像质量能够接受,获得的肾脏血流量(RBF)分别为:屏气法全肾(220±41)ml/(100 g.min),皮质(303±65)ml/(100 g.min),髓质(103±11)ml/(100 g.min);非屏气法(221±52)ml/(100 g.min),皮质(302±67)ml/(100 g.min),髓质(107±17)ml/(100 g.min)。结论在3.0T MR上可用FAIR-FI-ESTA法进行肾脏ASL成像,推荐使用屏气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动脉自旋标记 稳态自由进动快速采集 流动敏感交互反转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扩散加权成像鉴别前列腺中央腺体偶发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 被引量:14
18
作者 陆健 王霄英 +9 位作者 张学琴 缪小芬 张涛 郭雪梅 李飞宇 刘婧 丁丁 姜吉锋 李玮 蒋学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26-1929,共4页
目的运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前列腺中央腺体偶发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定量分析并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接受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的前列腺中央腺体偶发癌(8例)和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85例)的MRI资料,计... 目的运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前列腺中央腺体偶发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定量分析并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接受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的前列腺中央腺体偶发癌(8例)和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85例)的MRI资料,计算并比较中央腺体偶发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中央腺体ADC值及最小ADC值。结果①中央腺体ADC值:前列腺中央腺体偶发癌组[(1.48±0.18)×10-3mm2/s]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1.50±0.14)×10-3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2,P=0.756)。②最小ADC值:中央腺体偶发癌组[(1.15±0.10)×10-3mm2/s]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1.15±0.11)×10-3mm2/s]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132,P=0.895)。结论 DWI不能鉴别前列腺中央腺体偶发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增生 扩散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外周带癌的ADC值与其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被引量:18
19
作者 郭雪梅 王霄英 +1 位作者 吴冰 蒋学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74-677,共4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所得ADC值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1.5TMR扫描仪对40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行DWI扫描,b值采用0和800s/mm2。以六分区法为基础,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每一扫描层面内两... 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所得ADC值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1.5TMR扫描仪对40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行DWI扫描,b值采用0和800s/mm2。以六分区法为基础,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每一扫描层面内两侧外周带归为非癌区或癌区。获得外周带各分区的分区内最小ADC值。将每个病例的ADC值与穿刺活检所得的Gleason评分及临床分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癌区平均ADC值为(1.01±0.27)×10-3mm2/s,ADC值与Gleason评分及临床分期之间均具有负相关性,中分化癌灶的ADC值明显高于低分化癌灶,限局性癌灶的ADC值明显高于进展期癌灶。以分区内最小ADC值1.03×10-3mm2/s为临界点,区分中分化与低分化癌灶的诊断敏感性71.43%,特异性63.79%,准确性65.57%。以分区内最小ADC值1.09×10-3mm2/s为临界点,区分限局性与进展性癌灶的诊断敏感性75.02%,特异性78.63%,准确性77.21%。结论前列腺外周带癌的ADC值与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有预测癌灶恶性程度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GLEASON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ADC值变化与病理反应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9
20
作者 石桥 王霄英 +4 位作者 郭丽 李苗 秦乃姗 蒋学祥 高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480-2484,共5页
目的探讨MR DWI早期ADC值变化对评估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疗效及预测肿瘤病理反应性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的MRI及临床资料。分别在化疗前、化疗2个周期及4个周期后测量肿瘤最小ADC值,按照病理反应... 目的探讨MR DWI早期ADC值变化对评估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疗效及预测肿瘤病理反应性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的MRI及临床资料。分别在化疗前、化疗2个周期及4个周期后测量肿瘤最小ADC值,按照病理反应性分级分为组织学显著反应组(MHR组)与组织学非显著反应组(NMHR组)。对两组化疗前后ADC值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化疗后ADC值变化率,用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对评估病理反应性的效能。结果 MHR组51例,NMHR组52例。两组患者化疗前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HR组化疗2个、4个周期后ADC值、ADC值变化率均高于NMHR组(P<0.05);化疗前后两组患者3次MRI测得最小ADC值均呈上升趋势,MHR组的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NMHR组化疗4个周期后ADC值较化疗前显著升高(P<0.001);2个、4个周期化疗后ADC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P<0.01)、0.80(P<0.001),ADC值变化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P<0.05)、0.72(P<0.001)。结论化疗前ADC值不能预测乳腺癌对新辅助化疗的病理反应性;化疗2个周期后ADC值及ADC值变化率可早期预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病理反应性分级,以4个周期后ADC值及ADC值变化率的评估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新辅助化疗 扩散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