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公共卫生专家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交流访问
1
作者 金昱 周小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101,共1页
关键词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专家 日本 交流访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某厂电焊作业职业卫生评价及对工人呼吸、神经系统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王薇 林英 +18 位作者 朱瑞 刘丽霞 吴丹 赵培青 金国平 陈斌 胡志平 高燕伶 王萍 于贵新 苏英 李春素 罗环 白韶英 伍岳 王京 杨礼萍 贾光 李国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6-359,共4页
关键词 焊接 呼吸系统 神经系统 职业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污染对中老年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基于CHARLS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单娇 李宏宇 +5 位作者 刘国峰 杨玄 董伟 简伟研 邓芙蓉 郭新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0-464,共5页
目的:探讨大气污染对中老年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为我国环保政策和卫生服务政策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和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中17个省62个市的高血压、心脏病以及脑卒中患者的自评... 目的:探讨大气污染对中老年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为我国环保政策和卫生服务政策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和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中17个省62个市的高血压、心脏病以及脑卒中患者的自评健康、门诊需求和住院需求的调查数据,并收集2011年和2013年各省市的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10,PM_(10))、二氧化硫(SO_2)、二氧化氮(NO_2)的年均浓度,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大气污染物对自评健康及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结果:NO_2和SO_2浓度对高血压、心脏病以及脑卒中患者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存在拐点,具体表现为:随着NO_2浓度的升高,其对高血压患者住院需求的影响趋势起初为正向,当浓度到达35.1μg/m^3时转为负向;随着SO_2浓度的升高,其对心脏病和脑卒中患者自评健康的影响趋势起初为负向,当浓度到达63.8μg/m^3时,趋势转为正向。此外,本研究未观察到大气PM_(10)与卫生服务需求之间的联系。结论:大气污染可能会对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卫生服务需求产生影响,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下的大气污染物的影响可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卫生服务需求 高血压 心血管疾病 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大气污染对成人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的长期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欣 邓芙蓉 +2 位作者 吕海波 吴少伟 郭新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6-359,共4页
目的:研究长期生活在不同污染程度地区的成人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以便为将来开展更为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08年10月,在北京市选取污染程度相对严重的某城区和相对洁净的某郊区为研究地点,采用整群抽... 目的:研究长期生活在不同污染程度地区的成人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以便为将来开展更为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08年10月,在北京市选取污染程度相对严重的某城区和相对洁净的某郊区为研究地点,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选择4所和3所小学的学生家长为研究对象(共计9 052名成人),使用国际标准化问卷对成人呼吸系统症状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通过环境状况公报、环境保护局和统计年鉴等了解研究该地区近5年的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城、郊区成人(居住时间2年及以上)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率和年龄标准化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与郊区相比,城区成人的持续性咳痰(3.06%vs.2.43%,P<0.05)和哮喘样症状(0.65%vs.0.31%,P<0.01)的年龄标准化发生率相对较高,而气短的年龄标准化发生率则相对较低(0.75%vs.1.12%,P<0.05),其他呼吸系统症状的发生率在两区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提示大气污染物对成人呼吸系统症状的发生存在一定的长期效应,其具体作用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体征和症状 呼吸系统 长期效应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颗粒物(PM_(10)/PM_(2.5))与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关系的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76
5
作者 董凤鸣 莫运政 +2 位作者 李国星 胥美美 潘小川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8-404,共7页
目的:探讨北京市大气颗粒物(PM10及PM2.5)污染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连续监测2007年至2008年北京市大气中PM2.5日均浓度,并收集同时期海淀区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据、北京市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资料,应用双向对称性病... 目的:探讨北京市大气颗粒物(PM10及PM2.5)污染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连续监测2007年至2008年北京市大气中PM2.5日均浓度,并收集同时期海淀区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据、北京市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资料,应用双向对称性病例交叉研究和条件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同时调整了性别、年龄及季节等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在控制当日气温、相对湿度、平均气压、风速的影响后,PM2.5每升高10μg/m3,所关联的总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分别为0.78%(95%CI:0.07%-1.49%)、0.85%(95%CI:-0.28%1.99%)和0.75%(95%CI:-0.17%1.68%);PM10每升高10μg/m3,所关联的总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分别为0.36%(95%CI:-0.07%0.78%)、0.63%(95%CI:-0.02%1.28%)和0.33%(95%CI:-0.26%0.92%),其中PM2.5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颗粒物在温暖季节(4月至9月)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联比寒冷季节时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海淀区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增加可能与颗粒物污染浓度的升高有关,该效应在温暖季节更强,大气PM2.5对健康的影响比PM10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空气污染 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交叉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相关性的时间序列分析 被引量:45
6
作者 莫运政 郑亚安 +5 位作者 陶辉 胥美美 李国星 董凤鸣 刘俊含 潘小川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16-420,共5页
目的:定量分析和评价北京市日均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市某三甲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急诊呼吸系统患者病例资料、同期北京市的气象因素及大气污染物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广义相加模型,通过三次样... 目的:定量分析和评价北京市日均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市某三甲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急诊呼吸系统患者病例资料、同期北京市的气象因素及大气污染物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广义相加模型,通过三次样条函数控制长期趋势、短期波动、星期几效应及其他可能的混杂因素,拟合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并探讨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影响差异。结果:共收集呼吸系统急诊病例总计35073人次,其中男性14 707(41.93%,14 707/35073)人次,女性19 122(54.52%,19 122/35073)人次,性别缺失1244(3.55%,1244/35073)人次。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之间的关系基本呈"V"字型,最适日均温度在4℃左右,日均气温滞后0~3 d的效应明显。日均气温低于最适温度时,日均气温每降低1℃,当天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发生急诊治疗的超额危险度,总人群为3.75%(95%CI of RR:0.9383~0.9653),男性3.10%(95% CI of RR:0.9492~0.9891),女性4.09%(95%CI of RR:0.9407~0.9778);日均气温高于该最适温度时,日均气温每升高1℃,当天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发生急诊治疗的超额危险度,总人群为1.54%(95%CIof RR:1.0066~1.0243),男性为1.80%(95%CI of RR:1.0053~1.0309),女性为1.51(95%CI of RR:1.0032~1.0272)。低温的效应随年龄增大而增大,高温对45~59岁人群的效应最大。结论:北京市日均气温与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关系基本呈"V"字型,最适日均温度在4℃左右。日均气温在低于最适温度时降低以及在高于最适温度时升高,均造成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急诊的危险度增大,而且前者的效应比后者的大,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人群的气温效应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呼吸系统 急症 气象因素 时间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某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对儿童肺功能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42
7
作者 王欣 邓芙蓉 +4 位作者 吴少伟 郑迎东 孙秀明 刘红 郭新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0-344,共5页
目的:研究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particulate matter of aerodynamic diameter〈10μm)和细颗粒物PM2.5(particulate matter of aerodynamic diameter〈2.5μm)对健康学龄儿童肺功能的短期影响。方法:于2008年10月选取北京市两所... 目的:研究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particulate matter of aerodynamic diameter〈10μm)和细颗粒物PM2.5(particulate matter of aerodynamic diameter〈2.5μm)对健康学龄儿童肺功能的短期影响。方法:于2008年10月选取北京市两所小学的216名7~11岁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统一测量其反映呼吸道大气道功能和小气道功能的8项肺功能指标,同时监测肺功能测量当天及前4天校园中PM2.5的水平及温度和相对湿度,并同时收集由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学校附近监测站的PM10的浓度数据;采用岭回归分析PM10和PM2.5对肺功能的短期影响。结果:在累计滞后1d(Lag0-1)和2d(Lag0-2)时,随着PM10和PM2.5浓度的增加,反映大气道功能的缓慢肺活量(slowvital capaci-ty,SVC)、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和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0)以及反映小气道功能的最大呼气中段流速(forced expiratory flow between25%and75%of vital capacity,FEF25-75)、75%用力肺活量时的呼气流速(forced expiratory flow after25%of vital capacity has been expelled,FEF25)和50%用力肺活量时的呼气流速(forced expiratory flow after50%of vital capacity has been expelled,FEF50)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以大气道功能指标下降更为明显,且女生的SVC、FVC和FEV1.0的下降程度略大于男生。结论:大气PM10和PM2.5对儿童肺功能存在短期负效应,并存在一定滞后性,且在反映大气道功能的指标FVC和FEV1.0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女生的大气道功能对于颗粒物的不良影响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细颗粒物 呼吸功能试验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大气污染程度地区学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及症状发生的比较 被引量:37
8
作者 朱一丹 魏建荣 +3 位作者 黄露 王绍华 田寒梅 郭新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5-399,共5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不同大气污染程度地区学龄儿童呼吸系统健康状况的差异。方法:在北京市选取污染程度较重的城区A区和较轻的郊区B区作为研究地点,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A区的4所小学和B区的3所小学1~4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国... 目的:了解北京市不同大气污染程度地区学龄儿童呼吸系统健康状况的差异。方法:在北京市选取污染程度较重的城区A区和较轻的郊区B区作为研究地点,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A区的4所小学和B区的3所小学1~4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标准化问卷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及症状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与污染程度较轻的B区相比,A区儿童的咳嗽(62.2% vs.59.9%)、持续性咳嗽(6.3% vs.3.1%)、咳痰(42.4% vs.37.4%)、持续性咳痰(3.6% vs.2.4%)、喘鸣(13.3% vs.9.9%)和哮喘(9.5% vs.5.4%)等症状的发生率均较高,且经统计学检验,除咳嗽、感冒时咳嗽、不感冒时咳嗽外,儿童呼吸系统其他疾病及症状发生率在两区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混杂因素后,A区儿童持续性咳嗽、不感冒时咳痰、哮喘发生的危险性仍高于B区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污染程度较重的地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及症状发生率高于污染程度较轻的地区,提示大气污染与学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和症状发生情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儿童 体征和症状 呼吸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空气污染对湿疹患者门诊量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吕宏梅 王旭英 +3 位作者 王巧伟 李咏荷 刘玮 潘小川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8-331,共4页
目的:研究大气污染与湿疹日门诊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4月—2014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皮肤科湿疹患者的日门诊量资料,从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获得同期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以及从国家气象共享平台获得同期气象监测数据... 目的:研究大气污染与湿疹日门诊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4月—2014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皮肤科湿疹患者的日门诊量资料,从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获得同期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以及从国家气象共享平台获得同期气象监测数据,采用基于广义相加模型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控制长期和季节趋势、控制节假日效应、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期间大气主要污染物(PM_(2.5)、PM_(10)、SO_2及NO_2)的日平均浓度与湿疹患者日门诊量的关系。结果:大气污染物与湿疹日门诊量显著相关,单污染物模型显示,大气PM_(2.5)、PM_(10)、SO_2及NO_2浓度每升高10μg/m^3,湿疹患者的日门诊量分别增加0.3%(0.1,0.4)、0.3%(0.2,0.4)、0.4%(0,0.9)及1.6%(1.1,2.0),各污染物浓度均在当日浓度(Lag0)最为显著;双污染物模型显示,气态污染物之间关联强度最强。结论:大气主要污染物PM_(2.5)、PM_(10)、SO_2及NO_2能增加湿疹患者的日门诊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空气污染 时间序列分析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某地区冬季大气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污染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倪洋 涂星莹 +2 位作者 朱一丹 郭新彪 邓芙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9-394,共6页
目的:研究北京市某地区冬季大气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污染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以北京市某地区为监测点,对冬季大气中的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进行连续实时监测,同时采集每日气象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对不同时期的大... 目的:研究北京市某地区冬季大气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污染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以北京市某地区为监测点,对冬季大气中的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进行连续实时监测,同时采集每日气象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对不同时期的大气颗粒物浓度进行比较,并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监测期间该地区的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平均值为(157.2±142.8)μg/m3,超细颗粒物的数浓度平均值为(25 018±9 309)个/cm3,其中雾霾天气时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和超细颗粒物数浓度分别为非雾霾天气时的2.91倍和1.27倍。监测点细颗粒物的平均浓度远高于附近北京市固定监测点的平均浓度,大气超细颗粒物的小时浓度均值变化趋势与上、下班高峰期相一致。燃放烟花爆竹可导致大气颗粒物浓度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但可在短时间内降低至正常水平。当风速较低、相对湿度较高时,大气颗粒物的浓度较高,且浓度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结论:该地区大气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的水平相对较高。交通、燃放烟花爆竹以及气象因素可能是影响该地区颗粒物浓度的几个主要因素,其中燃放烟花爆竹所导致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表现为瞬时性,气象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空气污染物 质量浓度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158家企业流动工人职业健康监护现状调查 被引量:13
11
作者 许迎春 何丽华 +4 位作者 王建新 岳朋朋 俞文兰 宋文质 王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5-587,共3页
关键词 暂居者和移居者 职业卫生 危险因素 健康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某区医院肾结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姣 罗功唐 +5 位作者 牛伟静 宫曼漫 刘璐 周杰 周雪薇 何丽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71-974,共4页
目的:探讨肾结石发病的相关因素,为提出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基于北京市某区医院的病例对照研究,以调查时间范围内经B超、X线或静脉肾盂造影确诊为肾结石的住院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同一调查时期,与病例同性别且... 目的:探讨肾结石发病的相关因素,为提出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基于北京市某区医院的病例对照研究,以调查时间范围内经B超、X线或静脉肾盂造影确诊为肾结石的住院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同一调查时期,与病例同性别且年龄相差5岁以内,排除尿路结石及内分泌代谢疾病者100人作为对照组,进行1∶1配对;以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面对面调查,内容涉及一般人口学特征、用水问题、膳食习惯及结构、遗传和疾病史。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10个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进入模型的变量有:经常饮茶(OR=1.463,95%CI:1.033~2.071)、继往尿路结石史(OR=2.127,95%CI:1.065~90.145)、劳动强度(OR=0.622,95%CI:0.435~0.889)、常饭后饮水(OR=0.316,95%CI:0.122~0.815)、平时喜欢饮水(OR=0.232,95%CI:0.084~0.642)、多食蔬菜(OR=0.571,95%CI:0.328~0.993)。结论:经常饮茶、继往尿路结石史、脑力劳动是肾结石发病的危险因素,平时喜欢饮水、多食蔬菜是肾结石发病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结石 病例对照研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铬酸盐低水平长期职业接触与劳动者早期健康效应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佳兴 胡贵平 +6 位作者 赵琳 张永明 王丽 贾光 刘瑞祥 冯慧敏 徐华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7-314,共8页
目的:从肺功能、免疫毒性及遗传损伤方面综合探讨铬酸盐长期低水平职业接触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期发现潜在的早期健康效应标志物。方法:以内蒙古某职业卫生环境监测下长期符合国家标准的电镀企业22名铬酸盐接触工人和44名非铬酸盐接... 目的:从肺功能、免疫毒性及遗传损伤方面综合探讨铬酸盐长期低水平职业接触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期发现潜在的早期健康效应标志物。方法:以内蒙古某职业卫生环境监测下长期符合国家标准的电镀企业22名铬酸盐接触工人和44名非铬酸盐接触工人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收集工人基本情况、吸烟饮酒史、疾病史等信息;分别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胞滞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测定铬酸盐接触工人肺功能、全血铬(whole blood Cr,WB-Cr)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micronuclei frequency,MNF);采用流式微球阵列法检测两组工人血清细胞因子IL-1β、IL-6、IL-8、IL-10、IL-12P70和TNFα含量,分析铬酸盐接触对上述生物内暴露、肺功能、免疫应答、遗传损伤各指标的影响及不同损伤效应间的相关性。结果:(1)铬酸盐接触工人平均工龄为31年,WBCr浓度为1.11~4.19μg/L,按中位数1.72μg/L将铬酸盐接触者分为高暴露组和低暴露组,高暴露组平均WB-Cr水平(2.17μg/L)高于低暴露组(1.58μg/L)和健康人群参考值(1.74μg/L,P<0.05);(2)肺功能检测发现10名(45.45%)铬酸盐接触工人出现单个或多个肺功能指标异常情况,其中大气道损伤指标呼气流量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与小气道损伤指标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aximum ventilation volume,MVV)和FEF25%~75%分别与WB-Cr呈负相关(r=-0.53,P<0.05;r=-0.52,P<0.05;r=-0.44,P<0.05);(3)铬酸盐接触工人血清IL-1β,IL-6,IL-8和TNFα均高于对照人群(P<0.05),且TNFα与WB-Cr间存在正相关,各细胞因子之间两两正相关(P<0.05);(4)铬酸盐接触工人淋巴细胞MNF平均为1.341%,高于一般人群参考值0.436%(P<0.01),Poisson多元回归结果显示高暴露工人MNF高于低暴露工人,OR(95%CI)值为1.323(1.049,1.669);(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肺功能指标用力呼气中段流量(forced expiratory flow rate 25%~75%,FEF25%~75%)随TNFα升高而降低(P<0.05),未发现其他细胞因子、MNF、肺功能指标之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结论:长期低水平铬酸盐职业接触引起劳动者肺功能下降、免疫炎症反应、遗传损伤的发生,其中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与肺功能下降有关。肺功能指标PEF、FEF25%~75%、MVV,血清细胞因子IL-1β、IL-6、IL-8、TNFα水平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可能作为铬酸盐暴露的早期健康效应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酸盐 肺功能 细胞因子 微核率 炎症反应 遗传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肺功能与其居住区大气污染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金良 李艳宏 +5 位作者 王燕玲 金昱 邓芙蓉 刘红 王昕 郭新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78-579,共2页
关键词 儿童 病理生理学 空气污染 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HL2基因多态性与噪声性听力损失易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秋月 徐相蓉 +7 位作者 焦洁 何丽华 余善法 谷桂珍 陈国顺 周文慧 吴辉 李艳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9-413,共5页
目的:探讨粒状头样2(grainyhead-like 2,GRHL2)基因多态性与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使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某钢铁厂3 790名噪声暴露作业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听力学测试,通过相... 目的:探讨粒状头样2(grainyhead-like 2,GRHL2)基因多态性与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使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某钢铁厂3 790名噪声暴露作业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听力学测试,通过相关标准和匹配条件,共确定286例病例作为病例组和286例作为对照组。根据《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噪声》(GBZ/T189.8-2007)检测噪声暴露强度,抽取病例组和对照组人群空腹外周静脉血2 m L,用于基因组DNA抽提,通过中高通量SNP分型检测技术检测GRHL2基因的5个单核苷酸位点的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GRHL2基因的5个SNP与NIHL的关系,利用Haploview软件和Phase软件进行基因单体型的构建和分析。结果:5个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在共显性模型下,调整累积噪声暴露量(cumulative noise exposure,CNE)、身高、吸烟、饮酒和血压状况后,与携带rs3735715位点GG基因型个体相比,GA基因型发生NIHL的危险性降低,OR=0.644(95%CI:0.442-0.939,P=0.022);通过对CNE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在CNE≥98 d B(A)组,rs3735715位点与NIHL的患病风险仍有关,与携带GG型人群相比,OR值为0.509(95%CI:0.281-0.923,P=0.030)。单体型分析显示,四位点构成的单体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RHL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NIHL易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HL2 多态现象 遗传 听觉丧失 噪声性 疾病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PM_(2.5)与健康:从暴露、危害到干预的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6
作者 吴少伟 邓芙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97-801,共5页
大气PM_(2.5)污染已成为危害人群健康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如何对其健康危害进行识别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我国大气PM_(2.5)污染水平较高,准确评价个体对大气PM_(2.5)的暴露水平是开展深入研究的基础。大气PM_... 大气PM_(2.5)污染已成为危害人群健康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如何对其健康危害进行识别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我国大气PM_(2.5)污染水平较高,准确评价个体对大气PM_(2.5)的暴露水平是开展深入研究的基础。大气PM_(2.5)污染来源广,组成成分复杂,可通过多种生物学机制引起一系列短期和长期健康危害。目前,国内外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流行病学人群研究和毒理学研究。此外,大气PM_(2.5)健康危害的干预研究方兴未艾,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PM2.5 个体暴露 健康危害 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与温度对人群非意外死亡影响的交互作用 被引量:12
17
作者 伍燕珍 张金良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03-1410,共8页
使用Poisson回归和广义相加模型(GAM)相结合,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包括ρ(TSP)和ρ(PM10)〕与人群非意外死亡的关系,分析了北京市1998年1月—2000年6月ρ(TSP)和ρ(PM10)与温度对人群非意外死亡影响的交互作用.结果表... 使用Poisson回归和广义相加模型(GAM)相结合,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包括ρ(TSP)和ρ(PM10)〕与人群非意外死亡的关系,分析了北京市1998年1月—2000年6月ρ(TSP)和ρ(PM10)与温度对人群非意外死亡影响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温度越高,ρ(TSP)和ρ(PM10)与温度对人群非意外死亡影响的联合作用就越大.采用温度的P5和P95分位数将温度分为低、中、高温度层后,ρ(TSP)每增加10μg/m3,每日非意外死亡人数分别增加0.177%,0.052%和0.311%;ρ(PM10)每增加10μg/m3,每日非意外死亡人数分别增加0.090%,0.185%和0.568%.高温度层ρ(TSP)和ρ(PM10)对人群非意外死亡的影响高于中温度层,表明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和高温对人群非意外死亡的影响有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作用 大气颗粒物 温度 非意外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管滴注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大鼠的系统性氧化应激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卢秀玲 张馨如 +1 位作者 邓芙蓉 郭新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2-355,共4页
目的:探讨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大鼠的氧化应激作用。方法:将24只体重为320~360 g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颗粒物低、中、高剂量组(3.75、7.5、15 mg/kg)。染毒采用一次性气管滴注颗粒物,24 h后处死动物,测定血... 目的:探讨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大鼠的氧化应激作用。方法:将24只体重为320~360 g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颗粒物低、中、高剂量组(3.75、7.5、15 mg/kg)。染毒采用一次性气管滴注颗粒物,24 h后处死动物,测定血液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以及心肺组织中SOD活性、MDA和蛋白羰基(protein carbonyl)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染毒组大鼠血液中SOD活性降低,中、高剂量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中MDA含量升高,高剂量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染毒组大鼠心肺组织高剂量组的SOD活性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脏MDA水平升高,中、高剂量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MDA水平升高,高剂量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脏蛋白羰基含量升高,高剂量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蛋白羰基含量无明显改变。结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能引起大鼠体内氧化和抗氧化系统的失衡,产生氧化应激效应,膜脂质较蛋白质更易受到氧化应激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颗粒物质 氧化性应激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屏作业人员视疲劳及干眼的流行病学调查
19
作者 杨龙傲 金旭 +2 位作者 黄文初 何丽华 陈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4-561,共8页
目的:调查视疲劳及干眼的流行情况,并进一步探索可能存在的职业有害因素,为视疲劳及干眼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的调查对象为银行、高校、政府部门等工作单位的视屏作业人员,利用课题组自行研制的电子问卷进行人群横断面调查,收... 目的:调查视疲劳及干眼的流行情况,并进一步探索可能存在的职业有害因素,为视疲劳及干眼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的调查对象为银行、高校、政府部门等工作单位的视屏作业人员,利用课题组自行研制的电子问卷进行人群横断面调查,收集一般情况、工作情况、工作环境、眼视光健康、工效学条件等信息。根据是否罹患视疲劳和干眼对调查对象进行分析,通过t检验、卡方检验筛选视疲劳和干眼的相关因素,之后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视屏作业人员视疲劳及干眼的危险因素。结果:视屏作业人员视疲劳的总体患病率为52.5%(235/448),干眼的总体患病率为36.8%(165/448)。视疲劳及干眼的患病率在性别、各年龄组、各视屏作业工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体重者的干眼患病率最高(42.9%),其次分别为正常体重(40.6%)、超重(28.0%)和肥胖(17.4%)者,不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组别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05,P=0.023);视疲劳的患病率在证券工作人员中最低(22.6%),在企业(59.5%)和其他工作单位(68.8%)人员中较高,在不同工作单位类型间视疲劳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32,P=0.02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长的视屏作业工龄(OR=1.006,P<0.001)、较长的工作外电子设备使用时长(OR=1.002,P=0.032)、显示器亮度过高(OR=2.875,P=0.022)、工作时存在眩光(OR=1.500,P=0.038)、较大的工作环境噪声(OR=1.586,P=0.012)、罹患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s)(OR=4.366,P<0.001)等为视疲劳的独立危险因素;佩戴框架眼镜(OR=0.452,P=0.037)为视疲劳的独立保护因素。工作时存在眩光(OR=2.198,P<0.001)和罹患WMSDs(OR=2.226,P=0.001)为干眼的独立危险因素,超重(OR=0.448,P=0.006)和肥胖(OR=0.228,P=0.032)为干眼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视屏作业人员视疲劳及干眼的患病率较高,多种危险因素与之相关,防控时应注重合理进行工间休息,控制眩光,加强视觉健康培训与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显示终端 视疲劳 干眼综合征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大气超细颗粒物的水平和粒径分布 被引量:2
20
作者 童建勇 苏畅 +3 位作者 郭玉明 王佳佳 K.Max ZHANG 潘小川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5-339,共5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超细颗粒物的浓度、粒径分布特点,并探寻对超细颗粒物浓度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方法:采用TSI公司生产的超细颗粒物监测仪每天监测24h20~500nm粒径颗粒物数量浓度,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并进行描述性分... 目的:了解北京市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超细颗粒物的浓度、粒径分布特点,并探寻对超细颗粒物浓度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方法:采用TSI公司生产的超细颗粒物监测仪每天监测24h20~500nm粒径颗粒物数量浓度,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20~100nm粒径范围超细颗粒物数量浓度的平均值为5920.43个/cm3,30~50nm粒径范围颗粒物占数量浓度比例最大,为23.49%,每天24h内超细颗粒物数量浓度有中午及晚上两个高峰。结论: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北京市超细颗粒物的数量浓度比以往有较大程度的降低,粒径为20~30nm、>30~50nm的超细颗粒物浓度可能与光照强度有关,超细颗粒物数量浓度与温度、湿度及光照时间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颗粒物质 粒子大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