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定量分析和评价北京市日均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市某三甲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急诊呼吸系统患者病例资料、同期北京市的气象因素及大气污染物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广义相加模型,通过三次样...目的:定量分析和评价北京市日均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市某三甲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急诊呼吸系统患者病例资料、同期北京市的气象因素及大气污染物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广义相加模型,通过三次样条函数控制长期趋势、短期波动、星期几效应及其他可能的混杂因素,拟合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并探讨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影响差异。结果:共收集呼吸系统急诊病例总计35073人次,其中男性14 707(41.93%,14 707/35073)人次,女性19 122(54.52%,19 122/35073)人次,性别缺失1244(3.55%,1244/35073)人次。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之间的关系基本呈"V"字型,最适日均温度在4℃左右,日均气温滞后0~3 d的效应明显。日均气温低于最适温度时,日均气温每降低1℃,当天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发生急诊治疗的超额危险度,总人群为3.75%(95%CI of RR:0.9383~0.9653),男性3.10%(95% CI of RR:0.9492~0.9891),女性4.09%(95%CI of RR:0.9407~0.9778);日均气温高于该最适温度时,日均气温每升高1℃,当天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发生急诊治疗的超额危险度,总人群为1.54%(95%CIof RR:1.0066~1.0243),男性为1.80%(95%CI of RR:1.0053~1.0309),女性为1.51(95%CI of RR:1.0032~1.0272)。低温的效应随年龄增大而增大,高温对45~59岁人群的效应最大。结论:北京市日均气温与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关系基本呈"V"字型,最适日均温度在4℃左右。日均气温在低于最适温度时降低以及在高于最适温度时升高,均造成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急诊的危险度增大,而且前者的效应比后者的大,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人群的气温效应有差异。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particulate matter of aerodynamic diameter〈10μm)和细颗粒物PM2.5(particulate matter of aerodynamic diameter〈2.5μm)对健康学龄儿童肺功能的短期影响。方法:于2008年10月选取北京市两所...目的:研究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particulate matter of aerodynamic diameter〈10μm)和细颗粒物PM2.5(particulate matter of aerodynamic diameter〈2.5μm)对健康学龄儿童肺功能的短期影响。方法:于2008年10月选取北京市两所小学的216名7~11岁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统一测量其反映呼吸道大气道功能和小气道功能的8项肺功能指标,同时监测肺功能测量当天及前4天校园中PM2.5的水平及温度和相对湿度,并同时收集由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学校附近监测站的PM10的浓度数据;采用岭回归分析PM10和PM2.5对肺功能的短期影响。结果:在累计滞后1d(Lag0-1)和2d(Lag0-2)时,随着PM10和PM2.5浓度的增加,反映大气道功能的缓慢肺活量(slowvital capaci-ty,SVC)、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和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0)以及反映小气道功能的最大呼气中段流速(forced expiratory flow between25%and75%of vital capacity,FEF25-75)、75%用力肺活量时的呼气流速(forced expiratory flow after25%of vital capacity has been expelled,FEF25)和50%用力肺活量时的呼气流速(forced expiratory flow after50%of vital capacity has been expelled,FEF50)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以大气道功能指标下降更为明显,且女生的SVC、FVC和FEV1.0的下降程度略大于男生。结论:大气PM10和PM2.5对儿童肺功能存在短期负效应,并存在一定滞后性,且在反映大气道功能的指标FVC和FEV1.0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女生的大气道功能对于颗粒物的不良影响更为敏感。展开更多
目的:调查视疲劳及干眼的流行情况,并进一步探索可能存在的职业有害因素,为视疲劳及干眼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的调查对象为银行、高校、政府部门等工作单位的视屏作业人员,利用课题组自行研制的电子问卷进行人群横断面调查,收...目的:调查视疲劳及干眼的流行情况,并进一步探索可能存在的职业有害因素,为视疲劳及干眼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的调查对象为银行、高校、政府部门等工作单位的视屏作业人员,利用课题组自行研制的电子问卷进行人群横断面调查,收集一般情况、工作情况、工作环境、眼视光健康、工效学条件等信息。根据是否罹患视疲劳和干眼对调查对象进行分析,通过t检验、卡方检验筛选视疲劳和干眼的相关因素,之后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视屏作业人员视疲劳及干眼的危险因素。结果:视屏作业人员视疲劳的总体患病率为52.5%(235/448),干眼的总体患病率为36.8%(165/448)。视疲劳及干眼的患病率在性别、各年龄组、各视屏作业工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体重者的干眼患病率最高(42.9%),其次分别为正常体重(40.6%)、超重(28.0%)和肥胖(17.4%)者,不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组别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05,P=0.023);视疲劳的患病率在证券工作人员中最低(22.6%),在企业(59.5%)和其他工作单位(68.8%)人员中较高,在不同工作单位类型间视疲劳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32,P=0.02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长的视屏作业工龄(OR=1.006,P<0.001)、较长的工作外电子设备使用时长(OR=1.002,P=0.032)、显示器亮度过高(OR=2.875,P=0.022)、工作时存在眩光(OR=1.500,P=0.038)、较大的工作环境噪声(OR=1.586,P=0.012)、罹患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s)(OR=4.366,P<0.001)等为视疲劳的独立危险因素;佩戴框架眼镜(OR=0.452,P=0.037)为视疲劳的独立保护因素。工作时存在眩光(OR=2.198,P<0.001)和罹患WMSDs(OR=2.226,P=0.001)为干眼的独立危险因素,超重(OR=0.448,P=0.006)和肥胖(OR=0.228,P=0.032)为干眼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视屏作业人员视疲劳及干眼的患病率较高,多种危险因素与之相关,防控时应注重合理进行工间休息,控制眩光,加强视觉健康培训与宣传。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定量分析和评价北京市日均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市某三甲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急诊呼吸系统患者病例资料、同期北京市的气象因素及大气污染物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广义相加模型,通过三次样条函数控制长期趋势、短期波动、星期几效应及其他可能的混杂因素,拟合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并探讨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影响差异。结果:共收集呼吸系统急诊病例总计35073人次,其中男性14 707(41.93%,14 707/35073)人次,女性19 122(54.52%,19 122/35073)人次,性别缺失1244(3.55%,1244/35073)人次。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之间的关系基本呈"V"字型,最适日均温度在4℃左右,日均气温滞后0~3 d的效应明显。日均气温低于最适温度时,日均气温每降低1℃,当天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发生急诊治疗的超额危险度,总人群为3.75%(95%CI of RR:0.9383~0.9653),男性3.10%(95% CI of RR:0.9492~0.9891),女性4.09%(95%CI of RR:0.9407~0.9778);日均气温高于该最适温度时,日均气温每升高1℃,当天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发生急诊治疗的超额危险度,总人群为1.54%(95%CIof RR:1.0066~1.0243),男性为1.80%(95%CI of RR:1.0053~1.0309),女性为1.51(95%CI of RR:1.0032~1.0272)。低温的效应随年龄增大而增大,高温对45~59岁人群的效应最大。结论:北京市日均气温与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关系基本呈"V"字型,最适日均温度在4℃左右。日均气温在低于最适温度时降低以及在高于最适温度时升高,均造成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急诊的危险度增大,而且前者的效应比后者的大,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人群的气温效应有差异。
文摘目的:研究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particulate matter of aerodynamic diameter〈10μm)和细颗粒物PM2.5(particulate matter of aerodynamic diameter〈2.5μm)对健康学龄儿童肺功能的短期影响。方法:于2008年10月选取北京市两所小学的216名7~11岁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统一测量其反映呼吸道大气道功能和小气道功能的8项肺功能指标,同时监测肺功能测量当天及前4天校园中PM2.5的水平及温度和相对湿度,并同时收集由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学校附近监测站的PM10的浓度数据;采用岭回归分析PM10和PM2.5对肺功能的短期影响。结果:在累计滞后1d(Lag0-1)和2d(Lag0-2)时,随着PM10和PM2.5浓度的增加,反映大气道功能的缓慢肺活量(slowvital capaci-ty,SVC)、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和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0)以及反映小气道功能的最大呼气中段流速(forced expiratory flow between25%and75%of vital capacity,FEF25-75)、75%用力肺活量时的呼气流速(forced expiratory flow after25%of vital capacity has been expelled,FEF25)和50%用力肺活量时的呼气流速(forced expiratory flow after50%of vital capacity has been expelled,FEF50)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以大气道功能指标下降更为明显,且女生的SVC、FVC和FEV1.0的下降程度略大于男生。结论:大气PM10和PM2.5对儿童肺功能存在短期负效应,并存在一定滞后性,且在反映大气道功能的指标FVC和FEV1.0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女生的大气道功能对于颗粒物的不良影响更为敏感。
文摘目的:调查视疲劳及干眼的流行情况,并进一步探索可能存在的职业有害因素,为视疲劳及干眼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的调查对象为银行、高校、政府部门等工作单位的视屏作业人员,利用课题组自行研制的电子问卷进行人群横断面调查,收集一般情况、工作情况、工作环境、眼视光健康、工效学条件等信息。根据是否罹患视疲劳和干眼对调查对象进行分析,通过t检验、卡方检验筛选视疲劳和干眼的相关因素,之后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视屏作业人员视疲劳及干眼的危险因素。结果:视屏作业人员视疲劳的总体患病率为52.5%(235/448),干眼的总体患病率为36.8%(165/448)。视疲劳及干眼的患病率在性别、各年龄组、各视屏作业工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体重者的干眼患病率最高(42.9%),其次分别为正常体重(40.6%)、超重(28.0%)和肥胖(17.4%)者,不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组别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05,P=0.023);视疲劳的患病率在证券工作人员中最低(22.6%),在企业(59.5%)和其他工作单位(68.8%)人员中较高,在不同工作单位类型间视疲劳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32,P=0.02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长的视屏作业工龄(OR=1.006,P<0.001)、较长的工作外电子设备使用时长(OR=1.002,P=0.032)、显示器亮度过高(OR=2.875,P=0.022)、工作时存在眩光(OR=1.500,P=0.038)、较大的工作环境噪声(OR=1.586,P=0.012)、罹患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WMSDs)(OR=4.366,P<0.001)等为视疲劳的独立危险因素;佩戴框架眼镜(OR=0.452,P=0.037)为视疲劳的独立保护因素。工作时存在眩光(OR=2.198,P<0.001)和罹患WMSDs(OR=2.226,P=0.001)为干眼的独立危险因素,超重(OR=0.448,P=0.006)和肥胖(OR=0.228,P=0.032)为干眼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视屏作业人员视疲劳及干眼的患病率较高,多种危险因素与之相关,防控时应注重合理进行工间休息,控制眩光,加强视觉健康培训与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