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构建儿童青少年近视与肥胖共病综合干预实施性研究结局指标,为儿童青少年多病共防及实施性研究结局测量提供依据。方法:基于RE-AIM框架初步构建指标集,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通过函询问卷对初步制定的指标集进行评分和建议...目的:构建儿童青少年近视与肥胖共病综合干预实施性研究结局指标,为儿童青少年多病共防及实施性研究结局测量提供依据。方法:基于RE-AIM框架初步构建指标集,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通过函询问卷对初步制定的指标集进行评分和建议征询,每一轮专家咨询结束后计算专家积极指数、专家权威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和专家意见集中程度,整理专家意见,结合专家咨询结果和筛选标准修改、删除或新增指标,并进行下一轮专家咨询,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意见一致后形成最终指标集。结果:两轮专家咨询实际纳入专家28名,Kendall协调系数W分别为0.352(χ^(2)=413.952,P<0.001)和0.499(χ^(2)=405.044,P<0.001),经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可取。最终构建的儿童青少年近视与肥胖共病综合干预实施性研究结局指标包含人群覆盖、干预效果、机构采纳、干预实施和效果维持5个(维度)一级指标下13条二级指标和20条三级指标。人群覆盖维度包括参与项目儿童青少年人数、项目参与者代表性和项目全程参与者代表性;干预效果维度包括共病新发率、近视新发率、等效球镜度数、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超重肥胖患病率、腰围身高比、综合健康知识水平得分和综合健康行为水平得分;机构采纳维度包括参与项目学校的代表性和参与项目执行的校医、教师代表性;干预实施维度包括保真度、内容调整和成本;效果维持维度包括个体健康结局和机构持续采用。结论:构建了基于RE-AIM框架的儿童青少年近视与肥胖共病综合干预实施性研究结局指标,可以为中国儿童青少年常见多病干预策略优化提供借鉴。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基因(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2 gene,SREBP2) rs2228314多态性与儿童青少年肥胖和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前期工作中收集的两批样本,共2030名7岁至18岁中小学生...目的:研究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基因(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2 gene,SREBP2) rs2228314多态性与儿童青少年肥胖和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前期工作中收集的两批样本,共2030名7岁至18岁中小学生,对这些学生进行身体测量和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的检测。采用基质支持的激光释放/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检测rs2228314多态性基因型。在显性模型下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基因型组间血脂水平(计量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s2228314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异常(分类资料)和肥胖的关系。结果:rs2228314多态性GC/CC基因型组的HDL-C水平低于GG纯合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0&#177;0.35 vs.0.14&#177;0.36,P=0.020),在显性模型下,调整研究样本、性别和年龄后,rs2228314多态性与 HDL-C 水平的异常相关( OR =1.400,95% CI:1.027~1.907, P =0.033)。调整研究样本、性别、年龄和HDL-C 水平后,rs2228314多态性与肥胖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OR =1.178,95%CI:0.971~1.430, P=0.096)。结论:携带SREBP2基因rs2228314多态性GC/CC基因型的儿童青少年发生HDL-C水平异常的风险高于GG基因型携带者。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2014年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学生血压状况的流行病学现状及其与营养状况之间的关联性,为制定儿童血压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中7~18岁的儿童青少年数据,依据我国儿童青少年...目的:分析2014年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学生血压状况的流行病学现状及其与营养状况之间的关联性,为制定儿童血压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中7~18岁的儿童青少年数据,依据我国儿童青少年分年龄、性别、身高百分位血压标准来评价血压状况,包括儿童血压偏高前期、血压偏高、单纯性收缩压偏高、单纯性舒张压偏高和混合性血压偏高。按照国际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标准评价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包括消瘦(重度消瘦和轻度消瘦)、正常BMI、超重和肥胖(重度肥胖和轻度肥胖)。利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血压偏高与营养状况之间的关联性,并计算人群归因危险度评估超重肥胖控制对于预防儿童血压偏高的公共卫生学意义。结果:2014年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和血压偏高前期的检出率分别为14.9%和9.2%,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者中收缩压偏高、舒张压偏高和混合性血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3.1%、8.8%和3.0%。血压偏高状况整体呈现为男生高于女生,乡村高于城市,随年龄逐渐增高,随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逐渐降低,随BMI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重度肥胖组的血压偏高检出率最高,男女生分别为44.2%和38.8%,分别是正常组(15.8%和10.6%)的2.8倍和3.7倍。血压偏高与消瘦(重度消瘦和轻度消瘦)呈负相关,与超重肥胖呈正相关。血压偏高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危险度为16.2%,控制超重肥胖后,血压偏高的期望检出率为12.5%,且对单纯性收缩压偏高和混合性血压偏高影响较大,归因危险度分别为28.7%和35.1%。结论:我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率较高,且以单纯性舒张压偏高为主。超重肥胖可显著增加血压偏高的风险,尤其是对单纯性收缩压偏高和混合性血压偏高影响较大,通过控制超重肥胖可显著降低全国儿童高血压的发生风险,从而对预防成年期慢性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构建儿童青少年近视与肥胖共病综合干预实施性研究结局指标,为儿童青少年多病共防及实施性研究结局测量提供依据。方法:基于RE-AIM框架初步构建指标集,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通过函询问卷对初步制定的指标集进行评分和建议征询,每一轮专家咨询结束后计算专家积极指数、专家权威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和专家意见集中程度,整理专家意见,结合专家咨询结果和筛选标准修改、删除或新增指标,并进行下一轮专家咨询,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意见一致后形成最终指标集。结果:两轮专家咨询实际纳入专家28名,Kendall协调系数W分别为0.352(χ^(2)=413.952,P<0.001)和0.499(χ^(2)=405.044,P<0.001),经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可取。最终构建的儿童青少年近视与肥胖共病综合干预实施性研究结局指标包含人群覆盖、干预效果、机构采纳、干预实施和效果维持5个(维度)一级指标下13条二级指标和20条三级指标。人群覆盖维度包括参与项目儿童青少年人数、项目参与者代表性和项目全程参与者代表性;干预效果维度包括共病新发率、近视新发率、等效球镜度数、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超重肥胖患病率、腰围身高比、综合健康知识水平得分和综合健康行为水平得分;机构采纳维度包括参与项目学校的代表性和参与项目执行的校医、教师代表性;干预实施维度包括保真度、内容调整和成本;效果维持维度包括个体健康结局和机构持续采用。结论:构建了基于RE-AIM框架的儿童青少年近视与肥胖共病综合干预实施性研究结局指标,可以为中国儿童青少年常见多病干预策略优化提供借鉴。
文摘目的:研究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基因(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2 gene,SREBP2) rs2228314多态性与儿童青少年肥胖和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前期工作中收集的两批样本,共2030名7岁至18岁中小学生,对这些学生进行身体测量和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的检测。采用基质支持的激光释放/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检测rs2228314多态性基因型。在显性模型下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基因型组间血脂水平(计量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s2228314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异常(分类资料)和肥胖的关系。结果:rs2228314多态性GC/CC基因型组的HDL-C水平低于GG纯合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0&#177;0.35 vs.0.14&#177;0.36,P=0.020),在显性模型下,调整研究样本、性别和年龄后,rs2228314多态性与 HDL-C 水平的异常相关( OR =1.400,95% CI:1.027~1.907, P =0.033)。调整研究样本、性别、年龄和HDL-C 水平后,rs2228314多态性与肥胖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OR =1.178,95%CI:0.971~1.430, P=0.096)。结论:携带SREBP2基因rs2228314多态性GC/CC基因型的儿童青少年发生HDL-C水平异常的风险高于GG基因型携带者。
文摘目的:分析2014年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学生血压状况的流行病学现状及其与营养状况之间的关联性,为制定儿童血压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中7~18岁的儿童青少年数据,依据我国儿童青少年分年龄、性别、身高百分位血压标准来评价血压状况,包括儿童血压偏高前期、血压偏高、单纯性收缩压偏高、单纯性舒张压偏高和混合性血压偏高。按照国际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标准评价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包括消瘦(重度消瘦和轻度消瘦)、正常BMI、超重和肥胖(重度肥胖和轻度肥胖)。利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血压偏高与营养状况之间的关联性,并计算人群归因危险度评估超重肥胖控制对于预防儿童血压偏高的公共卫生学意义。结果:2014年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和血压偏高前期的检出率分别为14.9%和9.2%,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者中收缩压偏高、舒张压偏高和混合性血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3.1%、8.8%和3.0%。血压偏高状况整体呈现为男生高于女生,乡村高于城市,随年龄逐渐增高,随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逐渐降低,随BMI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重度肥胖组的血压偏高检出率最高,男女生分别为44.2%和38.8%,分别是正常组(15.8%和10.6%)的2.8倍和3.7倍。血压偏高与消瘦(重度消瘦和轻度消瘦)呈负相关,与超重肥胖呈正相关。血压偏高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危险度为16.2%,控制超重肥胖后,血压偏高的期望检出率为12.5%,且对单纯性收缩压偏高和混合性血压偏高影响较大,归因危险度分别为28.7%和35.1%。结论:我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率较高,且以单纯性舒张压偏高为主。超重肥胖可显著增加血压偏高的风险,尤其是对单纯性收缩压偏高和混合性血压偏高影响较大,通过控制超重肥胖可显著降低全国儿童高血压的发生风险,从而对预防成年期慢性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