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脏器病变术前经腹超声检查漏诊及误诊原因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真真 杨萌 +8 位作者 张一休 戴晴 李建初 韩洁 李康宁 张晓燕 徐雯 牛司华 王红燕 《协和医学杂志》 2015年第3期173-178,共6页
目的评估腹腔脏器病变患者术前经腹超声检查报告并分析超声漏诊及误诊的原因。方法通过病理工作站导出2013年3月1日至8月31日因腹腔脏器(肝脏、胆囊、胆管、胰腺、脾脏、肾脏、肾上腺和阑尾)病变于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 目的评估腹腔脏器病变患者术前经腹超声检查报告并分析超声漏诊及误诊的原因。方法通过病理工作站导出2013年3月1日至8月31日因腹腔脏器(肝脏、胆囊、胆管、胰腺、脾脏、肾脏、肾上腺和阑尾)病变于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病理资料,评估相应超声报告,记录漏、误诊报告信息,分析漏、误诊原因。结果共评估超声报告1081份,漏、误诊报告58份(5.37%,58/1081),其中肝脏病变6例(5.77%,6/104),均为误诊;胆囊和胆管病变6例(1.30%,6/462),漏诊5例、误诊1例;胰腺病变14例(19.72%,14/71),均为漏诊;肾脏和肾上腺病变20例(6.47%,20/309),漏诊11例、误诊9例;阑尾病变12例(16.00%,12/75),漏诊11例、误诊1例。漏诊结节样病变最大径平均值显著低于误诊病变(P=0.001)。结论不同腹腔脏器病变因性质、部位、体积以及超声本身的局限性等原因导致超声漏诊或误诊,超声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应做到全面、仔细、谨慎,了解各腹腔脏器病变的自身特点以及超声显像的局限性,不断积累经验,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诊断 质量控制 漏诊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会阴超声评价不同类型膀胱膨出患者盆底结构的价值 被引量:11
2
作者 南淑良 穆靓 +4 位作者 刘莉 韦爱华 徐姣姣 刘玮 刘菲菲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72-1276,共5页
目的 应用经会阴超声观察膀胱膨出患者的盆底信息,分析Ⅱ型和Ⅲ型膀胱膨出患者盆底结构改变及临床表现的差异,以期为探索膀胱膨出亚型的发病机制提供影像学依据。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经盆底超声诊... 目的 应用经会阴超声观察膀胱膨出患者的盆底信息,分析Ⅱ型和Ⅲ型膀胱膨出患者盆底结构改变及临床表现的差异,以期为探索膀胱膨出亚型的发病机制提供影像学依据。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经盆底超声诊断为膀胱膨出的患者253例,其中Ⅱ型膀胱膨出141例,Ⅲ型膀胱膨出112例。依据POP-Q分期系统标定2种类型膀胱膨出患者阴道前壁Aa点和Ba点位置,随后应用经会阴实时动态三维超声观察患者最大Valsalva状态尿道内口是否呈漏斗状开放、测量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以及静息期和最大Valsalva状态盆膈裂孔面积,并于缩肛期观察肛提肌损伤情况。比较Ⅱ型膀胱膨出和Ⅲ型膀胱膨出患者临床表现、超声测量参数、肛提肌损伤发生率以及Aa点和Ba点位置的差异。结果 与Ⅱ型膀胱膨出组比较,Ⅲ型膀胱膨出组年龄较大(t=14.016,P<0.001)、产次较多(t=3.506,P<0.001),膀胱颈移动度较大(t=2.446,P<0.001),膀胱最低点位置较低(t=8.291,P<0.001),同时POP-Q分期系统显示Aa点和Ba点均较Ⅱ型膀胱膨出组位置更低(t=2.291、 2.280,P=0.022、0.023),与超声测量结果一致;其排尿困难、排空功能障碍以及肛提肌损伤发生率较高(χ^(2)=23.731、36.582、20.067,P均<0.001)。与Ⅲ型膀胱膨出组比较,Ⅱ型膀胱膨出组尿道内口漏斗状开放和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高(χ^(2)=40.146、16.330,P均<0.001)。结论 不同类型膀胱膨出的临床表现和盆底解剖结构改变不同,经会阴超声可为膀胱膨出亚型的诊断及其发病机制的探索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P-Q分期 经会阴超声 膀胱膨出 分型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测量产后女性腹直肌间距的重复性 被引量:9
3
作者 南淑良 刘菲菲 +2 位作者 穆靓 刘莉 韦爱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20-923,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测量产后早期女性腹直肌间距(IRD)的重复性和一致性,为产后腹直肌分离(DRA)患者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资料与方法由同一位检查者对30例产后6~8周DRA女性的IRD进行前后2次测量,分别在静息状态及腹直肌收缩状态...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测量产后早期女性腹直肌间距(IRD)的重复性和一致性,为产后腹直肌分离(DRA)患者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资料与方法由同一位检查者对30例产后6~8周DRA女性的IRD进行前后2次测量,分别在静息状态及腹直肌收缩状态下测量脐上3 cm、脐部及脐下2 cm处的IRD。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和Bland-Altman检验评价检查者各部位IRD测量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结果高频超声测量产后女性IRD的ICC均在0.9以上,Bland-Altman图显示测量结果均在95%可信区间内,静息状态下IRD测量的ICC值均高于收缩状态,不同部位IRD测量的ICC值大小依次为:脐上3 cm>脐部>脐下2 cm。结论高频超声测量产后早期DRA女性不同部位、不同状态IRD的重复性和一致性好,其中静息状态较腹直肌收缩状态IRD测量的一致性更高;与脐下2 cm相比,脐部和脐上3 cm测量IRD的一致性更高。高频超声可作为产后DRA诊断和随访恢复情况的可靠的影像学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 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间距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产后期 可重复性 结果 女(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超声检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骨侵蚀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文雪 刘芳 +3 位作者 朱家安 刘芳 陈征 李殿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29-832,共4页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抗环瓜氨酸肽(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ACCP)抗体与超声检出的骨侵蚀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1987年RA分类标准的RA患者的双侧腕关节、第1~5掌指关节及第2~3近节指间关节...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抗环瓜氨酸肽(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ACCP)抗体与超声检出的骨侵蚀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1987年RA分类标准的RA患者的双侧腕关节、第1~5掌指关节及第2~3近节指间关节进行常规灰阶超声和能量多普勒(power Doppler,PD)超声检查,观察关节骨侵蚀、滑膜增厚及PD血流信号情况,分析ACCP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的骨侵蚀、滑膜增厚、PD血流信号评分之间的差异,并探讨ACCP、病程与骨侵蚀的关系。结果RA患者101例,其中女性81例,ACCP抗体阳性患者75例,ACCP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的骨侵蚀总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而滑膜增厚及PD血流信号总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程>3年的患者中,ACCP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的骨侵蚀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CCP抗体阳性、病程>3年的RA患者有较高的骨侵蚀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超声 骨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评价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类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明珠 牛敏昌 +3 位作者 刘菲菲 董景云 唐丽玮 高岩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01-205,共5页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对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DRA)的类型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4月我院行超声检查且产后时间为8~12周的产妇157例,应用高频超声测量脐上3 cm、脐上2 cm、脐部、脐下2 cm及脐下3 cm五个位置的腹直肌间距(IRD)...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对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DRA)的类型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4月我院行超声检查且产后时间为8~12周的产妇157例,应用高频超声测量脐上3 cm、脐上2 cm、脐部、脐下2 cm及脐下3 cm五个位置的腹直肌间距(IRD)。根据2019年疝学会发布的指南,任一位置IRD≥2 cm诊断为DRA;IRD<2 cm诊断为无DRA,并对DRA类型进行细分。同时,分析常见DRA类型的腹直肌最大间距及分娩方式的差异。结果:136例产妇经高频超声诊断为DRA,IRD宽度为2.00~7.71 cm,其中脐上分离型11例,脐水平分离型31例,脐及脐上分离型64例,脐及脐下分离型1例,全程分离型29例;常见DRA分离类型中全程分离型的IRD最大,其次为脐及脐上分离型,全程分离型选择性剖宫产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类型(P<0.012)。结论:产后女性脐及脐上部同时发生DRA最常见,全程分离DRA程度最大,且选择性剖宫产女性比例大。高频超声可为产后女性DRA类型特征提供影像学依据,进而指导产后康复运动和手术方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