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完成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突破百例
1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2-402,共1页
关键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 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腔内隔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对趋化素样因子1的研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2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65-965,共1页
趋化素样因子1(Cklf1)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韩文玲教授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在国际上首次克隆到的一个新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细胞因子,初步研究认为它是一种具有广谱趋化活性的趋化因子,而正是趋化因子对炎性细胞的吸... 趋化素样因子1(Cklf1)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韩文玲教授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在国际上首次克隆到的一个新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细胞因子,初步研究认为它是一种具有广谱趋化活性的趋化因子,而正是趋化因子对炎性细胞的吸引和活化引起炎性细胞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素样因子1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 炎性细胞浸润 北京大学医学部 自主知识产权 趋化因子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前降支不同旁路移植方式对自身及桥血管血液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3
作者 韩傲 刘刚 +3 位作者 张韬 史艺 朱光宇 刘永辉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4-500,共7页
目的:应用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技术,评价左前降支不同旁路移植方式对自身及桥血管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为优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SimVascular软件重建左前降支重度狭窄(90%~95%)患者的左前降支旁路移植模型... 目的:应用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技术,评价左前降支不同旁路移植方式对自身及桥血管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为优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SimVascular软件重建左前降支重度狭窄(90%~95%)患者的左前降支旁路移植模型,包括1种乳内动脉原位移植模型(模型1)及3种不同直径桥血管的游离移植模型(模型2为直径2 mm的乳内动脉游离移植模型,模型3和模型4分别为直径3 mm和4 mm的大隐静脉游离移植模型),分析比较上述4种旁路移植方式下左前降支和桥血管的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4种旁路移植方式均可为重度狭窄的左前降支提供充分血供,乳内动脉原位移植模型(模型1)的左前降支血流量稍少。当桥血管为游离乳内动脉时,桥血管血流量较大,壁面剪切应力较高。直径为4 mm的大隐静脉桥血管血流量最大,但壁面剪切应力最低,而直径为3 mm的大隐静脉桥血管血液动力学稳定性较好。结论:通过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技术评估不同桥血管和旁路移植方式对左前降支和桥血管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乳内动脉游离移植方案表现出较好的血液动力学效果,而直径较大的桥血管移植方案会导致壁面剪切应力下降,可能影响长期通畅率。该研究结果可为左前降支旁路移植方案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左前降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液动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后肿瘤预后的影响
4
作者 李伟浩 李晶 +3 位作者 张学民 李伟 李清乐 张小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2-276,共5页
目的:探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和远期转移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择期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的患者共6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使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者14例,... 目的:探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和远期转移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择期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的患者共6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使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者14例,未使用者47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以及术后随访结果,分析比较术中自体输血对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后患者肿瘤预后的影响。结果:自体输血组ShamblinⅢ型占比85.7%,显著高于非自体输血组的31.9%(P=0.003)。14例自体输血的患者中,8例(57%)需同时使用异体血;而47例非自体输血患者,6例(13%)需要使用异体血输血,自体输血组同时使用异体血的比例更高(P=0.002)。术后30 d内神经损伤发生率29.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没有发生早期死亡病例。平均随访(76±37)个月,局部复发1例,发生于非自体输血组。没有远处转移,没有肿瘤相关死亡。估计5年总体生存率96.4%,10年总体生存率83.8%。两组之间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6)。结论:使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不会增加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输血 术中血液回收 颈动脉体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导航联合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
5
作者 黄婵 李硕 +7 位作者 张海燕 张鹍 张宝宏 霍花 郑孝词 王颜 战颖 张学民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44-949,共6页
目的 :探索磁导航联合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方案及初步效果,为国内开展此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 :结合既往研究和国内相关标准,制订并论证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案。根据临床应用方案,应用该技术为10例癌症患者置入PICC... 目的 :探索磁导航联合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方案及初步效果,为国内开展此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 :结合既往研究和国内相关标准,制订并论证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案。根据临床应用方案,应用该技术为10例癌症患者置入PICC,观察穿刺置管过程;分析磁导航、心腔内电图和X线检查3种定位方式的定位情况;记录X线定位实际耗时及医疗支出;观察置管后28天内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感染(含穿刺点感染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访谈护士应用该技术的体验。结果 :10例患者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应用磁导航及时纠正原发性异位2例;心腔内电图均可见P波最大振幅,4例可见双向P波;X线定位确认尖端均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X线定位实际耗时(20.1±4.8)min,实际医疗支出91.5元/例;导管留置28天内未发生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或感染。置管护士认为该技术可以减少异位发生,愿意应用该技术。结论 :初步提示,磁导航联合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能够即刻纠正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的异位,护士接受度较高,需要进一步探索该技术在国内应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导航 心腔内电图 尖端定位系统 异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趋化素样因子1对人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趋化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宣成睿 陈瑶 +1 位作者 何培英 沈晨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8-151,共4页
目的:观察人趋化素样因子1(chemokine-like factor1,CKLF1)对人外周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ASMCs)的趋化作用。方法:收集用CKLF1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EGFP-N1-CKLF1)瞬时转染293T细胞72h后的上清培养液,采用细... 目的:观察人趋化素样因子1(chemokine-like factor1,CKLF1)对人外周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ASMCs)的趋化作用。方法:收集用CKLF1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EGFP-N1-CKLF1)瞬时转染293T细胞72h后的上清培养液,采用细胞迁移实验检测CKLF1对ASMCs的趋化作用。结果:未稀释和10倍稀释的上清培养液孵育后的实验组迁移细胞数与对照组(pEGFP-N1)迁移细胞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4±4vs41±4,P<0.05;74±4vs34±3,P<0.01)。而100倍和1000倍稀释的上清培养液孵育后实验组迁移细胞数和对照组的迁移细胞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4vs25±5,P>0.05;26±5vs23±5,P>0.05)。ASMCs分别被不同浓度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X)处理后,PTX浓度为0和2μg/L时,10倍稀释的上清培养液实验组迁移细胞数与对照组迁移细胞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4vs34±3,P<0.01;45±3vs34±3,P<0.01)。PTX浓度为10μg/L,10倍稀释的上清培养液实验组迁移细胞数与对照组迁移细胞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4vs34±3,P>0.05)。结论:CKLF1对人动脉平滑肌细胞具有明显趋化作用,且该趋化作用可被PTX所阻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类 肌细胞 平滑肌 趋化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闭合器简介 被引量:10
7
作者 卿洪琨 张小明 +1 位作者 蒋京军 张学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48-552,共5页
血管闭合器是经皮血管穿刺后用于穿刺点止血的医疗器械,根据其原理大致可分为主动血管闭合器、压迫辅助闭合器及表面止血贴。它们可缩短介入治疗术后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患者创伤,提高患者舒适度,同时亦减轻医护人员工作... 血管闭合器是经皮血管穿刺后用于穿刺点止血的医疗器械,根据其原理大致可分为主动血管闭合器、压迫辅助闭合器及表面止血贴。它们可缩短介入治疗术后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患者创伤,提高患者舒适度,同时亦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担。但每款闭合器均有其适用范围及学习曲线等,应用不当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因此介入医师在采用闭合器前应熟知其特点并掌握常见并发症处理。本文综合闭合器厂家资料及近年相关研究文献,就数款常见血管闭合器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及使用技巧等作一简单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闭合器 人工压迫 胶原栓子 基于缝线的血管闭合器 预置缝线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导管溶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青云 高建国 +7 位作者 陈泳 张弘 张琳娜 耿艳侠 高畅 李平 杨植 张小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887-1890,共4页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42例我科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住院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22~79(48±15)岁。依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3组(n=14):...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42例我科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住院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22~79(48±15)岁。依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3组(n=14):A组,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全身溶栓、抗凝治疗;B组,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经溶栓导管溶栓、抗凝治疗;C组,抗凝治疗。以肢体周径差、血栓溶解程度,介入治疗并发症及肺栓塞发生情况为指标评价近期疗效,半年后随访。结果各组健、患肢周径差值均减小,B组患肢肿胀消退较A、C组快(P<0.01)。B组血栓完全消失5例(35.71%),与A、C两组比较,溶栓疗效显著(P<0.01)。B组尿激酶用量(1.56±5.80)×106U,较A组[(3.06±8.24)×106U]明显减少(P<0.01)。A组出现肉眼血尿、滤器移位各1例,C组出现肺栓塞1例。34例患者取得随访,随访6~18个月。无滤器移位及血栓形成。B组中仅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症状。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结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滤器 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溶栓 尿激酶 肺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接触溶栓与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早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6
9
作者 张学民 张韬 +6 位作者 张小明 刘慧鑫 蒋京军 李伟 焦洋 贺致宾 何长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8-232,共5页
目的探讨经不同途径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和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1月我科85例DVT的临床资料,其中CDT组47例... 目的探讨经不同途径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和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1月我科85例DVT的临床资料,其中CDT组47例(动脉CDT组25例,静脉CDT组22例),静脉系统溶栓组38例,3组均在抗凝基础上给予尿激酶100万U/d持续泵入,CDT组同期行下腔静脉临时滤器植入术,比较3组患肢深静脉溶栓率、消肿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中央型DVT血栓溶栓率静脉CDT组最高(81.3±18.4)%,显著高于动脉CDT组(45.1±17.6)%(q=6.648,P〈0.05)和静脉系统溶栓组(32.1±10.1)%(q=9.524,P〈0.05)。周围型DVT血栓溶栓率动脉CDT组最高(66.7±22.3)%,与静脉CDT组(45.8±21.7)%无统计学差异(q=2.807,P〉0.05),但显著高于静脉系统溶栓组(43.7±15.2)%(q=3.614,P〈0.05)。混合型DVT血栓溶栓率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其中静脉CDT组最高(71.7±18.2)%,显著高于动脉CDT组(55.1±9.3)%(q=3.714,P〈0.05)和静脉系统溶栓组(38.6±12.5)%(q=7.817,P〈0.05))。静脉CDT组消肿率(61.7±19.1)%,显著高于动脉CDT组(41.2±10.1)%(q=7.157,P〈0.05)和静脉系统溶栓组(33.6±12.2)%(q=10.540,P〈0.05)。3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0%(3/25)、9.1%(2/22)、22.6%(8/35),无统计学差异(χ2=2.319,P=0.314)。结论 CDT治疗下肢DVT疗效好于外周静脉系统溶栓。中央型和混合型DVT,静脉CDT为首选方案;周围型DVT,动脉CDT疗效优于静脉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接触溶栓 静脉系统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缝合与股动脉切开在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蒋京军 卿洪琨 +5 位作者 张小明 张学民 李伟 沈晨阳 李清乐 焦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0-854,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与传统股动脉切开行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的临床资料,评估预置缝合线技术(preclose technique)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EVAR...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与传统股动脉切开行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的临床资料,评估预置缝合线技术(preclose technique)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EVAR手术的81例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CT显示存在肾下腹主动脉瘤或降主动脉真性动脉瘤,瘤体最大直径>4.5 cm,达到手术治疗指征,且双侧股动脉、髂动脉条件良好,管腔无中重度狭窄,股动脉前壁无严重钙化,既可行经皮穿刺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percutaneous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PEVAR),也可行传统切开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open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OEVAR),根据患者对手术切口意向分为PEVAR组与OEVAR组。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技术成功率、术后住院时间、切口并发症等数据,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EVAR组共44例患者78处股动脉切口,OEVAR组共37例患者65处股动脉切口。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伴随疾病、平均植入支架数量、支架输送系统外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VAR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OEVAR组[(119.1±102.0)min vs.(163.6±61.9)min,P=0.025],术中出血量少于OEVAR组[(64.7±97.0)m L vs.(98.6±88.3)m L],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6);两组技术成功率(94.9%vs.95.4%,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VAR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OEVAR组明显缩短[(7.8±2.8)d vs.(12.3±7.2)d,P<0.001];PEVAR组术后2处切口出现皮下血肿,OEVAR组术后出现7处切口并发症,其中3处淋巴漏,3处入路动脉狭窄导致的下肢缺血,1处皮下血肿,OEVAR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较PEVAR组多(2.6%vs.10.8%),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结论:采用预置缝合线技术经皮穿刺途径完成EVAR安全有效,与传统股动脉切开相比,其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 主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 穿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膨式裸支架治疗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被引量:8
11
作者 蒋京军 张小明 +5 位作者 张学民 李伟 沈晨阳 李清乐 孙占国 何长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61-864,共4页
目的探讨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并行介入治疗的10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均为男性,年龄44~66岁,平均(53±8)岁,均表现为... 目的探讨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并行介入治疗的10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均为男性,年龄44~66岁,平均(53±8)岁,均表现为急性上腹痛或脐周痛,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后行自膨式裸支架植入治疗。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7例植入1枚,3例植入2枚),术中肠系膜上动脉真腔血流恢复,残余狭窄率小于15%,技术成功率为100%;8例腹痛在术后当天缓解,2例在术后2d缓解。术后随访7~71个月(平均36个月),随访率100%,患者未再出现腹部不适症状;术后6、12、24个月腹部增强CT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未见明显瘤样扩张。结论自膨式裸支架植入治疗SISMAD是安全可行的,中长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介入治疗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的布加综合征根治术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小明 张学民 +2 位作者 李伟 沈晨阳 汪忠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总结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9月-2006年10月在我科行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地在直视下完全切除病变,其中3例在体外循... 目的总结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9月-2006年10月在我科行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地在直视下完全切除病变,其中3例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52例采用右房插管法,4例采用细胞回收机,1例采用自家回收血完成,回收血为300—4000ml。14例需输血400—2000ml,其余病例未予输血。1例于围手术期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下腔静脉血栓术后症状复发为新生隔膜。再次根治成功;1例术后下腔静脉再狭窄,无症状未予处理;其余病例术后症状体征消退。结论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布加综合征根治术视野更清晰,能更彻底地切除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 肝静脉 布加综合征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SC-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现状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艳奎 吴义生 张小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44-547,共4页
2007年泛大西洋协作组织共识(TASCⅡ)会议指南将主髂动脉和股腘动脉病变分为4型,建议对TASC-A型病变行腔内介入治疗,对B、C型病变参考多种因素行个体化治疗,对D型病变选择外科手术治疗。近年随着影像学及材料学研究进展、介入操作者技... 2007年泛大西洋协作组织共识(TASCⅡ)会议指南将主髂动脉和股腘动脉病变分为4型,建议对TASC-A型病变行腔内介入治疗,对B、C型病变参考多种因素行个体化治疗,对D型病变选择外科手术治疗。近年随着影像学及材料学研究进展、介入操作者技能提升,临床上对相对复杂的TASCD型主髂动脉、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也越来越多地采用创伤相对小的介入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就TASC-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闭塞症 介入治疗 球囊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电刺激术治疗不可手术的慢性严重肢体缺血1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伟浩 张学民 +5 位作者 贺致宾 张小明 蒋京军 张韬 李伟 李清乐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62-364,共3页
肢体动脉闭塞导致的静息痛、肢体溃疡、坏疽等慢性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 CLI)症状是威胁人类肢体健康、导致截肢的重要原因。周围动脉疾病年发病率为2.35%,年患病率达10.69%,其中每年有1%~3%的患者会进展为CLI,造成极... 肢体动脉闭塞导致的静息痛、肢体溃疡、坏疽等慢性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 CLI)症状是威胁人类肢体健康、导致截肢的重要原因。周围动脉疾病年发病率为2.35%,年患病率达10.69%,其中每年有1%~3%的患者会进展为CLI,造成极大的社会负担[1]。虽然以球囊扩张支架成形为代表的微创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在近20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因为疾病病变的复杂性,以及全身合并症的制约,而无法接受开放或腔内手术治疗[2-3],不得不饱受疼痛的折磨,最终选择截肢或因并发症死亡[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肢体缺血 脊髓电刺激 外周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覆膜支架治疗鼻咽癌放疗后严重出血1例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彬 张小明 李清乐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07-709,共3页
Bleeding is a rare but fatal complication after radiotherapy for nasoparyngeal carcinoma(NPC).In this article,we report an NPC case treated with radiotherapy complicated with bleeding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CCA)... Bleeding is a rare but fatal complication after radiotherapy for nasoparyngeal carcinoma(NPC).In this article,we report an NPC case treated with radiotherapy complicated with bleeding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CCA).A 44-year-old man with NPC was treated with external radiotherapy 19 years ago,and a second course of treatment to the same field was administrated because of local nasoparyngeal recurrence 4 years ago.The patient wa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or massive bleeding.Conservative therapy including routine medication,blood transfusion and local compression showed almost no effect.Emergency carotid angiography revealed bleeding from the left CCA,and a self-expanding covered stent was deployed through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femoral approach.After the placement of the co-vered stent,angiography showed the bleeding was successfully controlled.So self-expanding covered stenting may be a safe,effective and minimal-invasive option for bleeding of the carotid artery.Long-term follow-up is required for further evaluation.Abstract:SUMM ARY B leed ing is a rare but fatal complication after rad iotherapy for nasoparyngeal carcinoma(NPC).In this article,we report an NPC case treated with rad iotherapy complicated with bleed ing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CCA).A 44-year-old man with NPC was treated with external rad iotherapy 19 years ago,and a second course of treatment to the same field was adm inistrated because of local nasopa-ryngeal recurrence 4 years ago.The patientwas adm itted to our hospital formassive bleed ing.Conserva-tive therapy includ ing routine med ication,blood transfusion and local compression showed almost no effect.Emergency carotid angiography revealed bleed ing from the leftCCA,and a self-expand ing covered stentwas deployed through percutaneous translum inal femoral approach.After the placement of the co-vered stent,angiography showed the bleed ing was successfully controlled.So self-expand ing covered stenting may be a safe,effective and m inimal-invasive option for bleed ing of the carotid artery.Long-term follow-up is required for further eval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支架 鼻咽肿瘤 放射疗法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学习曲线初探 被引量:5
16
作者 蒋京军 张小明 +6 位作者 李伟 张学民 贺致宾 李清乐 焦洋 张韬 何长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探讨完全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percutaneous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PEVAR)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8月我科同一主治医师完成的40例PEVAR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时间顺序分为4组(G1~G4组),每组10例,对4组手术... 目的探讨完全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percutaneous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PEVAR)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8月我科同一主治医师完成的40例PEVAR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时间顺序分为4组(G1~G4组),每组10例,对4组手术时间、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出血量、缝合器数量进行比较。结果 G1组手术时间(19.9±4.3)min,显著长于G2组(16.4±3.9)min、G3组(10.4±2.1)min和G4组(10.3±1.5)min(q=3.484,P<0.05;q=9.458,P<0.05;q=9.557,P<0.05),G2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G3组和G4组(q=5.973,P<0.05;q=6.073,P<0.05),G3组和G4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q=0.100,P>0.05)。G1、G2组技术成功率均为80%,与G3、G4组(均为100%)无统计学差异(χ~2=4.444,P=0.217)。4组在并发症、出血量和使用缝合器数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EVAR存在学习曲线,20例后完成PEVAR学习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 血管缝合器 血管腔内手术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伴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大隐静脉曲张 被引量:29
17
作者 袁链 尹立伟 张小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3期246-248,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伴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5月32例大隐静脉曲张并发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资料。发病2周内行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 目的探讨早期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伴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5月32例大隐静脉曲张并发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资料。发病2周内行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结果全部患者术后局部红肿疼痛于3天内消退,切口全部甲级愈合,住院时间10~16 d,平均12.6 d。全部患者随访5~32个月,平均13.6月,其中11例>1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早期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伴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大隐静脉曲张是安全的,术后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手术治疗 大隐静脉曲张 血栓性浅静脉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亚急性股腘动脉支架内血栓21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韬 张学民 +5 位作者 张小明 李伟 李清乐 焦洋 蒋京军 李伟浩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目的探讨机械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治疗急性-亚急性股腘动脉支架内血栓的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月对21例因急性-亚急性股腘动脉支架内血栓行PMT(16例选择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5例选择Angio... 目的探讨机械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治疗急性-亚急性股腘动脉支架内血栓的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月对21例因急性-亚急性股腘动脉支架内血栓行PMT(16例选择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5例选择AngioJet机械血栓切除系统),17例辅助动脉置管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支架成形术。结果病变长度(15.5±4.9) cm。技术成功率Angiojet组100%(5/5);Rotarex组68.8%(11/16),5例联合CDT后成功率100%。辅助CDT 5例,残余病变行单纯PTA 12例,PTA辅助支架成形2例。临床成功率90.5%(19/21)。术后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中位数0.72(0.40~1.20),明显高于术前中位数0.26(0.00~0.76)(Z=-3.640,P=0.001)。远端动脉栓塞发生率28.6%(6/21),穿刺点出血3例(14.3%),无穿孔、夹层、支架移位和肾功能衰竭并发症。21例随访(13.5±6.1)月,6个月一期通畅率81.1%(17/21),二期通畅率100.0%(21/21),无死亡,1例(4.8%)术后2个月患足因坏疽合并感染行足部截肢。结论机械血栓清除术适用于急性-亚急性股腘动脉支架内血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血栓清除术 血栓 支架 股动脉 腘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诊断静脉内平滑肌瘤病(附7例报告)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力 李建国 +2 位作者 丁茜 张韬 张小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021-2023,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超声表现,提高对IVL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确诊为IVL临床资料,总结所累及脏器的超声表现。结果7例均为女性,6例有子宫肌瘤病史,5例已行子宫切除手术,1例超声见子宫... 目的回顾性分析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超声表现,提高对IVL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确诊为IVL临床资料,总结所累及脏器的超声表现。结果7例均为女性,6例有子宫肌瘤病史,5例已行子宫切除手术,1例超声见子宫肌壁间多发结节及盆腔多发肿物。7例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均发现一侧髂内静脉伴髂外静脉或髂总静脉占位,并见下腔静脉不同段实性中等回声占位:4例累及下腔静脉下段;3例累及下腔静脉全程,其中2例向上延伸至右心房。结论IVL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超声表现有一定的特点,掌握IVL超声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肌瘤病 静脉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加综合征诊治现状 被引量:29
20
作者 张小明 李清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5-28,I0009,共5页
布加综合征(BCS)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部分隔膜型BCS的隔膜可能为下腔静脉血栓吸收机化后所致。目前的各种人工血管转流手术远期疗效不佳,应推广介入治疗和病变的根治性切除术,而过去分型中的下腔静脉狭窄实际是因肝脏增大压迫所致,不应... 布加综合征(BCS)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部分隔膜型BCS的隔膜可能为下腔静脉血栓吸收机化后所致。目前的各种人工血管转流手术远期疗效不佳,应推广介入治疗和病变的根治性切除术,而过去分型中的下腔静脉狭窄实际是因肝脏增大压迫所致,不应该包括在BCS分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下腔静脉 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