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功完成国内首例胸腔镜下胸椎间盘突出手术
1
作者 刘海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胸腔镜 胸椎间盘突出 微创手术 脊柱外科 胸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输血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海鹰 吕厚山 +4 位作者 周殿阁 张健 王会民 施英 康晓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自体输血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作用及优点。方法:对213名进行脊柱手术的患者作了比较,患者分为对照组(103例)和实验组(110例)。实验组采用术前预存血和术中自体血回收技术输入自体血,对照组全部使用异体输血。结果:对照组患... 目的:探讨自体输血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作用及优点。方法:对213名进行脊柱手术的患者作了比较,患者分为对照组(103例)和实验组(110例)。实验组采用术前预存血和术中自体血回收技术输入自体血,对照组全部使用异体输血。结果:对照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890ml,实验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120ml。结论:在脊柱外科手术中,行内固定和椎间融合等中、大型手术的出血量较多,采用术前预存自体血及术中引流血回输技术可以大大减少异体输血量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异体输血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输血 异体输血 脊柱外科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组学技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洺 杨一卓 +5 位作者 宋哈楠 徐帅 史伟豪 许玉雄 张岩 于彦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0-547,共8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以结构性侧凸、轴向旋转和矢状面畸形为特征的三维脊柱畸形,它是青少年脊柱畸形中最常见的疾病,全球患病率约为0.47%~5.2%[1]。在青春期,AIS可随患者年龄的增长逐渐加...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以结构性侧凸、轴向旋转和矢状面畸形为特征的三维脊柱畸形,它是青少年脊柱畸形中最常见的疾病,全球患病率约为0.47%~5.2%[1]。在青春期,AIS可随患者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确定AIS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是进一步认识本病、及时诊断治疗和科学预防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机制 脊柱畸形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病因学研究 组学技术 科学预防 及时诊断 矢状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中小学生脊柱侧凸的患病特点:关于72项研究的Meta分析 被引量:62
4
作者 徐帅 苏永佳 +3 位作者 王振波 刘辰君 靳林煜 刘海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01-910,共10页
目的:基于流行病学调查进行Meta分析,明确中国大陆中小学生脊柱侧凸的患病率和时间-空间分布特征。方法:检索数据库为PubMed、Scopus、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及维普网,检索时间为1980年1月~2020年12月。纳入文献... 目的:基于流行病学调查进行Meta分析,明确中国大陆中小学生脊柱侧凸的患病率和时间-空间分布特征。方法:检索数据库为PubMed、Scopus、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及维普网,检索时间为1980年1月~2020年12月。纳入文献为中小学生脊柱侧凸筛查相关横断面研究,诊断方法涉及初筛、二筛或三筛的物理检查、躯干旋转角测量、云纹图和X线检查等,两名人员独立提取数据(包括文献作者和发表年份、地区、筛查人数、初筛、二筛、三筛的阳性人数和侧凸类型等)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本研究依据文献时间(2000年前后)和调查地区(东、中、西部)进行亚组分析;整体Meta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用比值比(odds ratios,ORs)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CI)表示。研究主要结果为侧凸初筛阳性率和确诊率,此外该研究还拟探讨患病率与地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纳入72篇文献涉及28省共2493217名研究对象。整体初筛和二筛阳性率分别为(4.40±2.81)%和(2.18±1.68)%,确诊率平均为(1.23±1.06)%,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平均患病率为(1.16±0.94)%。Meta分析提示初筛和三筛女性阳性率均高于男性(OR=1.36,95%CI=1.14-1.62和OR=1.57,95%CI=1.37-1.80)。不论研究在2000年前后以及不论在东、中、西部开展筛查,亚组分析结果均与整体一致。轻度侧凸者占79.5%,IS在东部地区患病率低于中部地区(P=0.030)。患病率与年份和地理因素(经济发达程度、纬度、海拔)均无明确线性相关性,但患病率在2008年后存在逐年上升趋势。结论:中国大陆脊柱侧凸患病率为1.23%且女性为男性的1.57倍;患病率自2008年后存在逐年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中小学生 中国大陆 流行病学调查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卧位脊柱手术后眼部并发症2例报道 被引量:31
5
作者 刘海鹰 周殿阁 +3 位作者 胡其翼 黎晓欣 姜艳荣 杨拔贤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14-414,共1页
关键词 俯卧位 脊柱手术 眼部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和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 被引量:8
6
作者 刘海鹰 周殿阁 +5 位作者 王会民 易斌 王波 金朝晖 张健 吕厚山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 :探讨后路经椎弓根系统和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 1997年 9月至2 0 0 2年 6月经手术治疗的 3 2例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全组病例术后平均侧弯矫正率为 4 7.9% ,疼痛缓解率... 目的 :探讨后路经椎弓根系统和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 1997年 9月至2 0 0 2年 6月经手术治疗的 3 2例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全组病例术后平均侧弯矫正率为 4 7.9% ,疼痛缓解率 90 .6% ,假关节形成 1例 ,腔隙性脑梗塞 1例。平均随访 15个月 (6~ 5 7个月 ) ,随访期间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无丢失 ,融合器无移位。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外科学 椎管狭窄 椎弓根螺钉 后路腰椎间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内镜减压治疗高龄腰椎退变性脊柱侧凸合并神经根管狭窄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新锋 王琨 靳林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探讨局麻下脊柱内镜减压治疗高龄腰椎退变性脊柱侧凸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局部麻醉下经椎间孔入路,从背侧和腹侧减压受压神经根。术后症状改善采用下肢痛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 目的探讨局麻下脊柱内镜减压治疗高龄腰椎退变性脊柱侧凸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局部麻醉下经椎间孔入路,从背侧和腹侧减压受压神经根。术后症状改善采用下肢痛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手术疗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结果术中1例硬膜撕裂,术后出现随体位变化的疼痛不适感,3周后症状改善。12例侧凸腰椎冠状面Cobb角39.3°±6.8°。12例随访(19.4±3.4)月。下肢痛VAS评分从术前(6.5±1.2)分,改善为末次随访(1.2±0.9)分(P=0.000)。ODI从术前(67.5±6.1)%,改善为末次随访(29.0±6.6)%(P=0.000)。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83.3%(10/12)。结论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处理需要考虑患者自身条件,局麻脊柱内镜下减压能够有效缓解神经压迫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是一种可供选择且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腰椎 神经根管狭窄 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Andersson损伤 被引量:7
8
作者 梁彦 赵永飞 +2 位作者 朱震奇 刘海鹰 王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67-971,共5页
目的 :探讨脊柱后路经损伤处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Andersson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采用脊柱后路经损伤处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Andersson损伤的15例患者。男14例,女1例;年龄22~44... 目的 :探讨脊柱后路经损伤处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Andersson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采用脊柱后路经损伤处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Andersson损伤的15例患者。男14例,女1例;年龄22~44岁,平均35.7±6.1岁。患者均有腰背痛及后凸畸形,VAS评分6.8±0.8分,ODI为(55.4±12.8)%,局部后凸角51.9°±15.1°,整体后凸角61.6°±27.5°,4例伴有神经功能损伤,术前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1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楔形截骨,术中进行截骨矫形前对Andersson损伤处的纤维组织和硬化骨进行彻底清除直至显露新鲜的松质骨。随访时间均为2年以上,收集患者随访期间的临床疗效评分(VAS和ODI)和影像学参数(局部后凸角、整体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收集患者术后2年的全脊柱CT检查来评估螺钉置入和固定的情况,应用Bridwell椎间融合评估系统来评估损伤的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279.4±32.9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066.1±466.1ml。1例患者术中出现硬膜破裂,术中修补。1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应用抗生素治疗后痊愈。随访时间24~32个月,平均27.1±2.4个月。术后2年随访时,局部后凸角减小为7.9°±19.0°,平均矫正了44.6°±9.1°。整体后凸角减小为21.3°±10.6°(P<0.05)。腰背疼VAS评分改善为0.7±0.6分(P<0.05),ODI改善为(15.6±4.3)%(P<0.05)。术后2年随访时原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1例及D级3例均恢复为E级。CT显示Andersson损伤处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均为Ⅰ级愈合。结论:脊柱后路经损伤处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Andersson损伤能够获得良好的融合和矫形效果,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骨 Andersson损伤 强直性脊柱炎 VAS评分 ODI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峰市548名小学生姿势性脊柱侧弯的干预效果 被引量:4
9
作者 王玉娥 武珊珊 +4 位作者 刘佐相 高天奎 徐鑫 徐帅 孙凤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88-891,931,共5页
目的评价“学生-家庭-学校-医疗”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干预模式对小学生姿势性脊柱侧弯的预防效果。方法按照知情同意,自愿参加的原则,随机抽取赤峰市两所城区小学的四、五年级学生进行脊柱弯曲异常的筛查,结合学校对干预措施的配合意愿,... 目的评价“学生-家庭-学校-医疗”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干预模式对小学生姿势性脊柱侧弯的预防效果。方法按照知情同意,自愿参加的原则,随机抽取赤峰市两所城区小学的四、五年级学生进行脊柱弯曲异常的筛查,结合学校对干预措施的配合意愿,将筛查无异常者按校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跟踪干预,干预措施采取“学生-家庭-学校-医疗”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干预模式进行,对照组采取空白对照,主要结局为姿势性脊柱侧弯的发生率。结果该研究纳入无脊柱弯曲异常者共计548人(干预组266人,对照组282人)。经过6个月干预,干预组和对照组姿势性脊柱侧弯的发生率分别为19.2%和26.6%(χ2=4.26,P=0.039);按性别分层分析,女生中干预组和对照组脊柱侧弯的发生率分别为14.3%和26.8%(χ2=5.56,P=0.018),男生两组间无差异;按年级分层分析,四年级学生中,干预组和对照组脊柱侧弯的发生率分别为12.2%和22.0%(χ2=4.65,P=0.031),五年级学生中两组间无差异。脊柱侧弯部位以胸段为主(52例,41.3%);侧弯方向以右凸异常居多(76例,60.3%),脊柱侧弯Ⅰ度共124例,占98.4%。结论四位一体的综合干预模式,可以有效预防姿势性脊柱侧弯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姿势性脊柱侧弯 干预 小学生 预防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检测与诊断技术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甘治航 王首占 +3 位作者 梁彦 郭辰 刘海鹰 徐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56-661,共6页
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是一种三维脊柱畸形,根据患者的发病年龄分为婴幼儿型(出生~2岁)、儿童型(3~9岁)和青少年型(10岁及以上),是导致脊柱畸形最为常见的儿童青少年骨骼肌肉系统疾病[1]。由于IS在身体发育较为迅速... 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是一种三维脊柱畸形,根据患者的发病年龄分为婴幼儿型(出生~2岁)、儿童型(3~9岁)和青少年型(10岁及以上),是导致脊柱畸形最为常见的儿童青少年骨骼肌肉系统疾病[1]。由于IS在身体发育较为迅速的阶段(青少年期)更易出现,因此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临床中最常见的脊柱畸形,约占所有脊柱侧凸患病率的80%~90%,且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1.3~1.9倍[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脊柱畸形 女性患病率 发病年龄 人工智能 身体发育 青少年期 检测与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移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永昊 李玉乔 +2 位作者 夏威威 朱震奇 王凯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2-535,共4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丢失、骨脆性增加、骨折发生率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该病引起的骨折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 compressed fracture,OVCF)最为常见,我国OVCF的发病率正不断增加,造成...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丢失、骨脆性增加、骨折发生率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该病引起的骨折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 compressed fracture,OVCF)最为常见,我国OVCF的发病率正不断增加,造成了沉重的医疗负担[1]。以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为代表的椎体成形术近20年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治疗OVCF。椎体成形术创伤较小,不仅能够减轻、缓解患者疼痛,避免长时间卧床带来的并发症,而且能够有效地恢复椎体强度、稳定骨折,对抗甚至部分逆转椎体骨折后躯体承重向脊柱后柱的转移[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折发生率 骨量丢失 医疗负担 椎体骨折 全身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连续双节段颈椎病的中长期疗效对比 被引量:11
12
作者 段硕 朱震奇 +4 位作者 钱亚龙 王凯丰 刘辰君 徐帅 刘海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04-1012,共9页
目的 :比较前路颈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颈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颈椎椎间融合(Hybrid手术)治疗连续双节段颈椎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3月在我科行ACDF及Hybrid手术... 目的 :比较前路颈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颈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颈椎椎间融合(Hybrid手术)治疗连续双节段颈椎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3月在我科行ACDF及Hybrid手术治疗的连续双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完整且随访时间>60个月者共68例,其中ACDF 39例(ACDF组),Hybrid手术29例(Hybrid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随访时间、手术节段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整体活动度、C2-C7颈椎曲度、相邻节段活动度、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的JOA、NDI及VAS评分均较同组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Odom标准,Hybrid组的优良率为93.1%,ACDF组为92.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C2-C7曲度较术前均有所恢复,Hybrid组较ACDF组改善更好(P<0.05);Hybrid组整体颈椎活动度及相邻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ACDF组颈椎活动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相邻节段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颈椎X线片评估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Hybrid组17.2%vs ACDF组20.5%,P>0.05);末次随访时Hybrid组人工间盘置换节段异位骨化发生率为34.5%(10/29),其中Mobi-C假体发生率为41.2%(5/12),Pro Disc-C假体发生率为29.4%(5/17)。结论 :Hybrid手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5年以上随访临床疗效及安全有效性与ACDF相当,但Hybrid手术可以更好地重建颈椎曲度,减少邻近节段代偿性活动的同时保持颈椎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双节段 椎间融合术 人工间盘置换 Hybrid手术 邻近节段退变 异位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比较研究的Meta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徐帅 朱震奇 +4 位作者 钱亚龙 王凯丰 刘辰君 段硕 刘海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6-304,共9页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邻近节段病(ad...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邻近节段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发生的影响。方法 :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指南,通过Pub 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检索2002年1月~2016年6月之间关于TDR和ACDF术后出现ASDeg、ASDis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章。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和偏倚风险通过Cochrane系统评价指南进行评价,提取数据包括ASDeg、ASDis以及再手术率的相关信息,研究结果以ASDeg和ASDis的发生作为直接结果,以邻近节段再手术率作为间接结果评估邻近节段病变的发生,并根据随访时间和研究地点分层进行亚组分析,最终对整篇Meta分析通过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the 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进行质量评估。结果 :共纳入了11篇RCTs,包括2632名研究对象。对于整体的ASD(包括直接和间接结果),TDR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CDF(OR=0.6;95%CI[0.38,0.73];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Deg和再手术率方面,TDR相对于ACDF具有明显优势(分别为OR=0.58,95%CI[0.46,0.72],P<0.00001和OR=0.52,95%CI[0.30,0.87],P=0.01)。以随访时间5年为分界点,不论随访<5年还是≥5年,在ASDeg发生率上,TDR的优势都比ACDF显著(分别为OR=0.63,P=0.001;OR=0.49,P=0.0002),并且这种优势可能随时间延长有扩大趋势。以研究地点分层,不论在美国(7篇RCTs)还是中国(4篇RCTs),TDR在邻近节段退变(ASDeg)发生率上均有优势(P<0.0001,P=0.03)。根据GRADE评分,该Meta分析的质量级别为中等质量。结论:与ACDF相比,TDR在降低ASDeg和再手术率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邻近节段病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侧髋、膝关节同时置换术后康复 被引量:19
14
作者 周殿阁 吕厚山 +1 位作者 寇伯龙 袁燕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04-206,共3页
目的:探讨同侧髋膝关节同时置换术的康复方法。方法:对1992年—1999年间收治的30例43侧严重风湿病下肢同侧髋膝关节同时置换术患者进行术后康复治疗,针对这些严重的风湿病患者制订一系列康复措施,并针对同侧髋膝关节同时置换术后的病例... 目的:探讨同侧髋膝关节同时置换术的康复方法。方法:对1992年—1999年间收治的30例43侧严重风湿病下肢同侧髋膝关节同时置换术患者进行术后康复治疗,针对这些严重的风湿病患者制订一系列康复措施,并针对同侧髋膝关节同时置换术后的病例特点进行康复。结果:术前术后对比,髋关节术后总活动度平均提高93.7°,髋关节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45分。膝关节活动度平均较术前提高44°,HSS平均较术前提高46.5分。全部患者经过平均5.2年的随访。随访期内,1例1膝患者复发屈膝挛缩,1例1膝出院后家庭康复时不慎摔倒致左股骨干骨折,经手术治疗后骨折愈合。其余患者均对患肢功能主观评价满意,术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出院时所有患者的不扶拐行走距离均超过100m。结论:同侧髋膝关节同时置换术患者的康复应在术前详细制订康复计划,针对病人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康复措施,严格遵守循序渐进、因人而异、随时调整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 风湿病 康复治疗 康复锻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椎间隙狭窄程度与颈椎不稳的关系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波 刘海鹰 +2 位作者 王会民 周殿阁 张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24-526,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患者椎间隙狭窄程度与颈椎不稳和脊髓压迫部位的关系及其对术式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伴有椎间隙明显狭窄的CSM患者的动态X线和MRI表现,观察颈椎不稳和脊髓压迫部位...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患者椎间隙狭窄程度与颈椎不稳和脊髓压迫部位的关系及其对术式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伴有椎间隙明显狭窄的CSM患者的动态X线和MRI表现,观察颈椎不稳和脊髓压迫部位与狭窄椎间隙的关系,并与同期75例椎间隙接近正常的CSM患者比较。结果伴有椎间隙明显狭窄的CSM患者组中,25例狭窄椎间隙上方的邻近椎体出现不稳(71.4%),21例上方邻近椎间盘明显退变(60%)。椎间隙接近正常的CSM患者组,17例存在节段性颈椎不稳(22.7%)。结论CSM患者明显狭窄椎间隙的上方邻近椎体有失稳倾向,上方邻近椎间盘有加速退变的趋势。手术时应注意对邻近节段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椎间隙狭窄程度 颈椎不稳 动态X线 MRI 脊髓乐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19年中国颈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0
16
作者 刘辰君 周脉耕 +2 位作者 刘海鹰 徐婷玲 夏威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90-396,共7页
目的:研究1990~2019年中国颈脊髓损伤的发病率、患病率、致病原因、地域分布及年度变化趋势等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全球疾病、伤害和风险因素负担研究报告(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Injuries,and Risk Factors Study,GBD)2019相关... 目的:研究1990~2019年中国颈脊髓损伤的发病率、患病率、致病原因、地域分布及年度变化趋势等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全球疾病、伤害和风险因素负担研究报告(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Injuries,and Risk Factors Study,GBD)2019相关数据来计算中国整体颈脊髓损伤的发病率、患病率、年龄标化发病率和年龄标化患病率,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不包含台湾地区在内的33个省级行政区数据(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对各行政区的颈脊髓损伤致病原因、地域分布及年度变化趋势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从1990~2019年,中国不包含台湾地区在内的33个省级行政区颈脊髓损伤患病人数从103.4万人增加到248.6万人,增加了140.51%,年龄标化患病率从0.09%增加至0.13%。1990年颈脊髓损伤的患病率在65~69岁达到峰值(男性50~54岁,女性75~79岁),而2019年在90~94岁年龄段达到峰值(男性65~69岁,女性85~89岁)。2019年,东部发达地区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和年龄标化患病率最高,如浙江分别为[11.44(7.34~17.48)/10万]和[212.00(196.52~229.10)/10万],上海分别为[10.84(7.15~16.24)/10万]和[226.43(209.93-246.36)/10万],江苏分别为[9.68(6.31~14.70)/10万]和[180.44(167.29~193.92)/10万]。此外,1990~2019年四川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和年龄标化患病率变化最大,变化值分别为[0.79(0.64~0.92)/10万]和[0.85(0.73~1.01)/10万]。2019年颈脊髓损伤的主要致病原因是跌倒和道路损伤,但各省级行政区的患病率和具体病因又各有不同。结论:1990~2019年间中国颈脊髓损伤的疾病负担明显加重,但因地域不同又有所差异。鉴于致病原因以跌倒和道路损伤为主,对发达地区和老年患者,应制定精准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从而尽快控制和降低沉重的个人、家庭和社会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脊髓损伤 流行病学调查 2019年全球疾病、伤害和风险因素负担研究报告 发病率 患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与Topping-off术对腰椎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海鹰 王捷夫 朱震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23-727,共5页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Topping-off术对融合节段的相邻节段的影响.方法:建立L1~L5正常腰椎有限元模型,经与文献结果对比验证有效性后分别建立2种手术模型:(1)L4/L5节段融合的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vertebra...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Topping-off术对融合节段的相邻节段的影响.方法:建立L1~L5正常腰椎有限元模型,经与文献结果对比验证有效性后分别建立2种手术模型:(1)L4/L5节段融合的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PLIF)模型,(2)L4/L5节段融合及L3/L4节段植入棘突间固定装置(interspinous spacer,ISP)的Topping-off模型.分别对两者L1椎体上终板施加500 N垂直压缩载荷以及10 Nm前屈、后伸、(左)侧屈和(右)旋转力矩载荷,观察L3/L4节段活动度、椎间盘压力、小关节应力及L3、L4棘突应力情况,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前屈、后伸载荷下,Topping-off模型L3椎体相对位移、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压力、双侧小关节应力小于PLIF模型(P〈0.05),L3、L4椎体棘突应力大于PLIF模型(P〈0.05).在左侧屈载荷下,Topping-off模型L3/L4节段左侧小关节应力小于PLIF模型(P〈0.05).结论:Topping-off术能够降低融合相邻节段的椎间盘和小关节负荷,具有潜在的预防融合相邻节段退变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腰椎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Topping—off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和诊疗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徐帅 梁彦 +1 位作者 朱震奇 刘海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46-1052,共7页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的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见于手足,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炎。而颈椎受累(cervical spine involvement,CSI)程度仅次于手部,尤其是上颈椎,有报道指出RA累及颈椎的发生率高达86%[...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的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见于手足,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炎。而颈椎受累(cervical spine involvement,CSI)程度仅次于手部,尤其是上颈椎,有报道指出RA累及颈椎的发生率高达86%[1],因此既往关于CSI的研究广泛、概念明确且具有详细的诊疗策略,但RA患者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诊疗则缺乏相应的指南和参考数据[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腰椎退行性疾病 诊疗 临床特点 自身免疫性疾病 腰椎退变性疾病 上颈椎 原因不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腹主动脉与腰椎椎体相对位置的影像学测量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帅 梁彦 +2 位作者 朱震奇 夏威威 刘海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8,共8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腰椎左侧凸和右侧凸情况下,腹主动脉与腰椎椎体的解剖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8年6月142例DLS患者和132例无脊柱侧凸的正常人群(对照组),DLS患者包含8...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腰椎左侧凸和右侧凸情况下,腹主动脉与腰椎椎体的解剖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8年6月142例DLS患者和132例无脊柱侧凸的正常人群(对照组),DLS患者包含80例左侧凸患者(左侧凸组)和62例右侧凸患者(右侧凸组),观察对象均处于矢状位平衡,两组在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上与对照组匹配。通过X线片测量DLS患者腰椎侧凸方向、Cobb角、顶椎位置及冠状位偏移距离;通过MRI T1加权像建立笛卡尔坐标系,测量主动脉-椎体角度(α)、旋转角度(γ)、主动脉-椎体距离(d)及主动脉后壁-椎体前缘间隙(Int)。α、γ、d和Int分别在左侧凸组与对照组、右侧凸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Cobb角及冠状位偏移距离与α、γ、d和Int的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左侧凸组Cobb角为23.7°±12.7°(10.4°~42.5°),冠状位偏移距离为45.2±10.7mm(25.5~77.7mm);右侧凸组Cobb角为20.8°±10.4°(11.0°~48.4°),冠状位偏移距离为47.8±15.1mm(25.4~77.5mm),两侧凸组的顶椎分布(P=0.280)、Cobb角(P=0.311)和冠状位偏移距离(P=0.394)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α平均为-2.96°±6.40°,从T12~L4逐渐减小,而左侧凸组α(-2.57°±6.14°)无该规律,两组α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54);左侧凸组γ平均为5.57°±5.32°;左侧凸组d(4.62±0.57cm)自T12~L4逐渐增大,且与对照组(4.44±0.43cm)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左侧凸组Int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32),即相对于正常人群,DLS左侧凸患者腹主动脉相对于椎体角度无改变,但距离稍远离左侧椎体。右侧凸组α(-3.41°±9.44°)自T12~L4逐渐减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62);γ为-9.02°±6.71°;d为4.54±1.84cm,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30);Int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07),即相对于对照组,DLS右侧凸患者腹主动脉与椎体的角度和距离无明显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左侧凸组和右侧凸组Cobb角和冠状位偏倚距离与γ均存在相关性(均为P<0.001),而与α、d和Int无明确相关性。结论:DLS右侧凸患者腹主动脉与椎体相对位置维持正常的解剖关系,左侧凸患者腹主动脉稍远离左侧椎弓根。DLS患者腹主动脉与腰椎相对解剖关系较正常人变化不大,但腰椎手术尤其是侧凸矫形过程中仍需要警惕腹主动脉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腹主动脉 主动脉-椎体角度 主动脉-椎体距离 旋转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其矢状位平衡代偿机制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辰君 朱震奇 +4 位作者 段硕 夏威威 王凯丰 徐帅 刘海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8-163,共6页
目的 :对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矢状面平衡进行影像学分析,探讨其代偿机制。方法 :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影像学上表现为腰椎退变性后凸7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47例,年龄48~82岁,平均65.8±8.0岁。根据胸腰椎交界角(... 目的 :对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矢状面平衡进行影像学分析,探讨其代偿机制。方法 :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影像学上表现为腰椎退变性后凸7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47例,年龄48~82岁,平均65.8±8.0岁。根据胸腰椎交界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angle,TLJA)的大小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组(A组,TLJA≥10°,43例)和退变性胸腰交界区非后凸组(B组,TLJA<10°,34例)。通过对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对比分析两组的C7矢状面垂直轴(C7-sagittal vertical axis,C7-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结果 :A组和B组的LL分别为17.30°±11.55°和22.54°±8.72°。A组及B组的TLJA分别为-15.26°±3.65°和-3.67°±4.74°。在A组中,LL与TK(r=-0.345,P=0.024),SS(r=0.595,P=0.000)以及PT(r=-0.363,P=0.017)均有相关性。在B组中,LL与TK(r=-0.400,P=0.019),SS(r=0.681,P=0.000)以及C7-SVA(r=-0.402,P=0.018)均有相关性。两组间,LL(t=2.230,P=0.029)、TK(t=3.325,P=0.001)、SS(t=2.939,P=0.004)和PI(t=2.130,P=0.036)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可能是因胸腰交界区独特的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特性所致,为了维持矢状位平衡,其骨盆后倾可能更加重要;不伴有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的患者,其胸椎曲度的改变可能更加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 退变性腰椎后凸 骨盆后倾 胸椎后凸 矢状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