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学习对青少年近视眼轴增长与近视度数增加关联性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唐涛 范玉琢 +3 位作者 徐琼 彭子苏 王凯 赵明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预测青少年近视眼轴增长与近视度数增加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就诊的近视患者1011例1011眼,均取右眼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收集的... 目的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预测青少年近视眼轴增长与近视度数增加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就诊的近视患者1011例1011眼,均取右眼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收集的所有患者相关参数用于训练机器学习算法模型,构建模型时输入的参数包括年龄、性别、中央角膜厚度(CCT)、平均角膜曲率(K-mean)、可见虹膜直径(HIVD)、晶状体屈光度和眼轴长度(AL),输出的参数为等效球镜度(SER)。采用5折交叉验证的方法把所有收集的数据随机分为5个组,其中4个组用于训练模型,1个组用于验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整个过程重复5次。根据不同模型训练后的R值和R2值的大小评估各模型的预测准确性。采用预测准确性最好的模型讨论眼轴增长与SER增加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基于5折交叉验证的6种机器学习运算方法的预测准确性R值和R2值比较表明,模型以立方支持向量机(Quadratic SVM)回归模型预测准确性最好,R值为0.99,R2值为0.98。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晶状体屈光度与年龄呈负相关(r=-0.301,P<0.01)。经Bennett-Rabbetts公式计算表明,6岁近视群体较18岁近视群体的平均晶状体屈光力大。该机器学习的模型表明,AL增加1 mm所对应的SER变化并非恒定值,为0^-3.00 D,这主要取决于AL增加1 mm所需要的时间跨度,AL增加1 mm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其所对应的近视增长度数越小。当AL增加1 mm时间跨度为1年时,如6~7岁或12~13岁,AL增加1 mm所对应的SER分别增加-2.50 D和-2.33 D;当时间跨度为3年时,如6~9岁,所对应SER约增加-1.77 D。结论对于学龄期近视者而言,AL增加1 mm所需时间越长或年龄跨度越大,AL增加1 mm所对应的SER增加量越小。机器学习方法可以在临床上较为准确地预测AL增加与近视度数增加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机器学习 眼轴 等效球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深度学习探讨LDL-C对视网膜动脉硬化进展的影响及其阈值效应
2
作者 罗澜 孙摇遥 +6 位作者 周思锦 姚昱欧 张胜楠 马彤 琚烈 常献刚 赵明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27-1133,共7页
目的利用深度学习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对视网膜动脉硬化进展的影响及其阈值效应。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北京怡健殿诊所进行体检的1928人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体格检查、血清学检查及彩色眼... 目的利用深度学习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对视网膜动脉硬化进展的影响及其阈值效应。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北京怡健殿诊所进行体检的1928人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体格检查、血清学检查及彩色眼底照相,利用深度学习模型统一识别视网膜动脉硬化情况。按照LDL-C水平进行五等分分组,其中第1分组(0.64~1.90 mmol/L)389人,第2分组(1.91~2.26 mmol/L)387人,第3分组(2.27~2.57 mmol/L)384人,第4分组(2.58~2.95 mmol/L)385人,第5分组(2.96~6.06 mmol/L)383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回归模型分析LDL-C水平与视网膜动脉硬化进展的关联性以及剂量-反应关系。结果在平均随访时间(66.84±6.58)个月中,视网膜动脉硬化进展的发生率为22.10%(426/1928)。第1、2、3、4、5分组受试者眼底情况出现进展的比例分别为15.68%(61/389)、21.71%(84/387)、21.35%(82/384)、25.71%(99/385)和26.11%(100/383),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7,P=0.003)。以LDL-C第1分组作为参照,LDL-C 2.58~2.95 mmol/L是视网膜动脉硬化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2,95%CI:1.04~2.22)。RCS分析显示两者呈“L”型关联。LDL-C对于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影响呈现阈值效应,当LDL-C<2.34 mmol/L时,视网膜动脉硬化进展风险随LDL-C水平升高而增加(OR=1.97,95%CI:1.10~3.62),当LDL-C≥2.34 mmol/L时风险趋于平缓。结论LDL-C对视网膜动脉硬化进展的影响具有阈值效应,阈值为2.34 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动脉硬化 深度学习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更昔洛韦玻璃体腔注射治疗HSCT术后并发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伟彬(综述) 赵明威 苗恒(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33-1037,共5页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给许多血液病患者带来了延长生存期的可能,但移植术后患者往往因免疫功能低下而并发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更昔洛韦玻璃体腔注射(IVG)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因HSCT术后CMVR的治疗和随访尚缺乏标准化...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给许多血液病患者带来了延长生存期的可能,但移植术后患者往往因免疫功能低下而并发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更昔洛韦玻璃体腔注射(IVG)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因HSCT术后CMVR的治疗和随访尚缺乏标准化共识或指南,现存的IVG方案在给药剂量和给药频率上尚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房水病毒载量和细胞因子监测的大剂量IVG治疗和随访方案开始被应用于临床,并被证实可显著缩短治疗时长并减少注药次数。IVG造成视网膜毒性的病例报道十分罕见,其治疗HSCT术后CMVR是安全且有效的,但安全剂量范围尚需探索。本文从更昔洛韦的作用机制、系统性应用存在的问题、玻璃体腔注射的治疗方案、玻璃体腔注射的视网膜毒性几个方面就IVG治疗HSCT术后并发CMVR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更昔洛韦 玻璃体腔注射 临床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塑形术后治疗区偏位对视觉质量和近视控制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晶欣(综述) 王凯(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18-821,共4页
近年来,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逐年攀升,如何有效地控制近视发展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角膜塑形术以其安全性好、控制效果明确、对日常生活影响小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近视防控领域。角膜塑形术将角膜塑形出相对平坦的中央治疗区和相对... 近年来,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逐年攀升,如何有效地控制近视发展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角膜塑形术以其安全性好、控制效果明确、对日常生活影响小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近视防控领域。角膜塑形术将角膜塑形出相对平坦的中央治疗区和相对陡峭的周边离焦区。角膜塑形术后治疗区的偏位是临床中可观察到的常见现象,以向颞下方偏位最为常见。研究表明,角膜前表面的不对称性越大、基线近视度数越高、镜片直径越小,塑形术后治疗区偏位距离就越大。此外,治疗区的偏位与镜片的重力作用、Bell现象、眼睑作用等因素也有关。较大的偏位距离会导致塑形术后的视觉质量下降,主要表现为重影、眩光等临床症状,可能是由于彗差的增加所引起。治疗区的偏位相对正位会达到较好的近视控制效果,这与瞳孔区内近视离焦明显增大有关。明显的治疗区偏位可以通过增加矢高、调整定位弧、加大镜片直径或改用环曲面镜片的方法来解决。本文就角膜塑形术后影响治疗区偏位的因素以及治疗区偏位对视觉质量和近视控制效果的影响进行综述,探讨解决治疗区偏位的方法,对临床配镜与换镜进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治疗 角膜塑形术 治疗区偏位 影响因素 视觉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康柏西普治疗方案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汤然 汤稷旸 +4 位作者 韩馨瑶 张琳崎 黎晓新 赵明威 曲进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9,共7页
目的比较治疗-延长(TAE)方案与按需治疗(PRN)方案应用于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91... 目的比较治疗-延长(TAE)方案与按需治疗(PRN)方案应用于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91例91眼。所有患者确诊后均接受康柏西普0.5 mg玻璃体内注射;按照患者意愿决定其抗VEGF治疗方案,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按需治疗组(3+PRN组)和治疗-延长组(3+TAE组)。随访时间为1年。所有患眼均接受ETDRS视力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检查,并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最大视网膜厚度(MRT)、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脉络膜息肉样病灶数量及面积、视网膜出血面积、分枝状血管网(BVN)面积。比较2个组在治疗后1年内的治疗间隔时间及治疗次数。结果治疗后1年,3+PRN组和3+TAE组的BCVA提升幅度分别为5.0(-2.0,15.0)和6.0(-1.0,14.0)个字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52,P=0.725);2个组患眼CRT、MRT、PED高度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145、-0.529、-0.985,均P>0.05);2个组患眼息肉数量、息肉面积、不同息肉消退程度眼数、BVN面积和视网膜出血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502、-0.300、-0.047、-0.265、-1.243,均P>0.05)。随访1年时,3+PRN组患眼平均接受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7.6±0.9)次,少于3+TAE组的(8.4±2.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2,P=0.019)。3+PRN组平均随访次数为(11.3±1.5)次,明显多于3+TAE组的(10.1±1.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3,P=0.001)。3+TAE组患眼负荷治疗期后有17.1%(6/35)的患者治疗间隔延长至12周,48.5%(17/35)的患者治疗间隔延长至8周及以上,平均最大延长间隔时间为(9.5±2.0)周。随访期间,3+PRN组和3+TAE组分别有10眼和8眼接受光动力治疗。结论3+PRN和3+TAE方案进行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光动力补救治疗在改善PCV患者的视力和解剖结果方面疗效接近。其中3+TAE方案治疗次数增加,患者随访次数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 康柏西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负载的KV11通过VDAC1和自噬机制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6
作者 陈文倩 杜玮 于文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6,共9页
目的探讨外泌体(EXO)负载的抗新生血管短肽KV11在角膜新生血管(CNV)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EXO锚定肽CP05将KV11结合到血管内皮来源的EXO膜表面,形成EXO-KV11。通过Apogee纳米流式分析EXO负载KV11的效率和最佳浓度比。选取8周龄SPF... 目的探讨外泌体(EXO)负载的抗新生血管短肽KV11在角膜新生血管(CNV)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EXO锚定肽CP05将KV11结合到血管内皮来源的EXO膜表面,形成EXO-KV11。通过Apogee纳米流式分析EXO负载KV11的效率和最佳浓度比。选取8周龄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其中10只大鼠不做任何处理,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在建立碱烧伤诱导CNV大鼠模型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大鼠分为EXO-KV11组、KV11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各30只。从碱烧伤后第1天开始每隔1天,各组分别结膜下注射100μl EXO-KV11(25μg)、KV11(25μg)或生理盐水。观察第1、4、7、14天时CNV的生成情况;采用荧光素心室灌注、角膜血管造影法计算CNV面积;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CNV管腔数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组织中CD31的表达分布;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VDAC1)和内质网应激、自噬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Apogee流式分析确定KV11与EXO最佳浓度比为4∶1,EXO负载KV11效率高达87.5%。碱烧伤后7 d和14 d,各组CNV面积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13、15.590,均P<0.05),其中碱烧伤后7 d,EXO-KV11组CNV面积小于KV11组和生理盐水组;碱烧伤后14 d,EXO-KV11组和KV11组CNV面积均小于生理盐水组,EXO-KV11组CNV面积小于KV1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荧光铺片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KV11组和EXO-KV11组CNV相对荧光面积分别为(8.3±1.7)%、(5.2±1.6)%和(3.4±0.7)%,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35,P<0.01),其中KV11组和生理盐水组CNV相对荧光面积均大于EXO-KV11组,生理盐水组CNV相对荧光面积大于KV1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碱烧伤后14 d,生理盐水组基质内可见大量新生血管管腔;KV11组基质内新生血管管腔数量较生理盐水组少;EXO-KV11组角膜结构趋于正常,少见新生血管管腔。生理盐水组角膜基质内可见大量CD31染色阳性细胞,细胞围成大小不一的管腔结构;KV11组角膜基质内CD31染色阳性细胞围成的管腔数量较生理盐水组少,EXO-KV11组管腔数量较KV11组少。EXO-KV11组、KV11组、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VDAC1、蛋白质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自噬接头蛋白(SQSTM1/p62)、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 3)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5.960、8.947、17.791、101.168,均P<0.01),其中EXO-KV11组VDAC1、PERK、p62、cleaved caspase 3相对表达量高于KV11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各组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LC3B)Ⅱ/LC3BⅠ蛋白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45,P=0.727)。结论与KV11相比,EXO-KV11可通过增加VDAC1表达、刺激PERK产生、抑制自噬流的发生等机制更有效地抑制CN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新生血管 自噬 外泌体 纤溶酶原kringle 5 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海拔地区藏族初中生角膜生物学参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旦增仁青 苗恒 +2 位作者 次旦央吉 德吉 赵明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10-415,共6页
目的分析长期居住在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的藏族初中学生角膜生物学参数。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20年5月采集长期居住在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的1784名藏族初中生的性别、年龄、年级等基本信息及角膜生物学参数,采用电脑随机数字分配法随... 目的分析长期居住在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的藏族初中学生角膜生物学参数。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20年5月采集长期居住在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的1784名藏族初中生的性别、年龄、年级等基本信息及角膜生物学参数,采用电脑随机数字分配法随机选取每位受检者单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共有690名藏族初中生纳入本研究,其中男366眼,女324眼;12~15岁461眼,16~20岁229眼;左、右眼各345眼。采用SIRIUS天狼星三维角膜地形图及眼前节分析系统测定受检者双眼角膜最薄点厚度(TCT)、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虹膜角膜夹角、模拟K1、模拟K2、角膜最薄点位置。采用直方图和Q-Q图法分析除角膜最薄点位置外的其他各角膜生物学连续变量的分布特征,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眼别间各生物学参数的差异,并通过文献复习与其他民族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的藏族初中学生中右眼ACD为(3.31±0.27)mm,左眼为(3.26±0.26)mm,不同眼别间A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745,P=0.012)。受检者中右眼TCT、CCT、虹膜角膜夹角、模拟K1、模拟K2分别为(504.99±30.73)μm、(509.10±35.82)μm、(47.45±5.70)°、(43.15±1.89)D、(44.16±2.29)D,左眼分别为(503.34±29.22)μm、(508.36±28.75)μm、(47.86±5.88)°、(43.06±1.40)D、(44.16±1.53)D,不同眼别间上述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ACD和虹膜角膜夹角值明显高于女性,模拟K1和模拟K2值低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性别间TCT和C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15岁组间与16~20岁组间各角膜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受检眼中右眼角膜最薄点主要分布于颞下象限内,左眼主要分布于颞上象限内。结论久居高海拔地区的藏族初中学生的部分角膜生物学参数可能与其他种族人群存在差异。眼科医生在对久居高海拔地区的藏族青少年进行角膜和屈光性疾病诊治时应据此做出适当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藏族 角膜 生物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后囊膜混浊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8
作者 闫慧超(综述) 鲍永珍(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2-597,共6页
尽管现代白内障手术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但后囊膜混浊(PCO)仍然是白内障术后导致视功能再次下降的常见远期并发症。既往研究表明,PCO的发生与前囊膜和赤道部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迁移、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以及肌成纤维细胞的纤维化密... 尽管现代白内障手术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但后囊膜混浊(PCO)仍然是白内障术后导致视功能再次下降的常见远期并发症。既往研究表明,PCO的发生与前囊膜和赤道部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迁移、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以及肌成纤维细胞的纤维化密切相关。在机制研究方面,近期研究集中于细胞因子,尤其是各类生长因子在上述病理过程中的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细胞外基质变性、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VEGF是纤维化、炎症、神经保护等方面的重要细胞因子;近年来发现VEGF可以直接或与转化生长因子-β2协同促进PCO形成。本文从VEGF的功能及其与EMT的关系切入,就VEGF在眼组织中的作用及其在促进PCO形成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囊膜混浊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上皮-间充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