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辅酶Q10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丽娟 曲进锋 +5 位作者 白玉婧 孙摇遥 于文贞 黄旅珍 黎晓新 赵明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37-1044,共8页
背景有多种因素参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发病,其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与AMD的发病密切相关。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辅酶Q10是一种强抗氧化剂,探讨其对人RPE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对于AMD的防... 背景有多种因素参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发病,其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与AMD的发病密切相关。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辅酶Q10是一种强抗氧化剂,探讨其对人RPE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对于AMD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辅酶Q10对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RPE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培养基培养)、不同浓度(0.01、1、100μmol/L)辅酶Q10预处理组和单纯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处理组,其中各浓度辅酶Q10预处理组以辅酶Q10预处理后暴露于TBHP,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RPE细胞的形态;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RPE细胞活性的变化;AnnexinV—FITC/PI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BARS法检测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水平;用DCFH—DA荧光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水平;实时定量PCR法检测RPE细胞中促凋亡基因Fas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中Fas蛋白的表达。结果单纯TBHP处理组RPE细胞贴壁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而0.01、1、100μmol/L辅酶Q10预处理组贴壁细胞数较单纯TBHP处理组增加,高浓度辅酶Q10预处理组细胞形态的改善和细胞存活的数目更接近正常对照组。与单纯TBHP处理组比较,1μmol/L、100μmol/L辅酶Q10预处理组RPE细胞吸光度(A450)值明显增高(0.52±0.10VS.0.25±0.03、0.59±0.06VS.0.25±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02);RPE细胞的凋亡率明显下降[(72.1±6.6)%VS.(91.7±2.3)%、(69.0±4.4)%VS.(91.7±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04);0.01、1、100μmol/L辅酶Q10预处理组的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依次降低,与单纯TBHP处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30、0.015),与单纯TBHP组相比,0.01、1、100μmol/L辅酶Q10预处理组细胞内ROS水平逐渐下降,I;xmol/L、100μmol/L辅酶Q10预处理组细胞内ROS水平明显低于单纯TBHP处理组(5.25±0.90 vs11.39±2.30、7.91±0.80VS.11.39±2.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07);与单纯TBHP处理组相比,辅酶Q10预处理组细胞中FasmRNA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μmol/L、100μmol/L辅酶Q10预处理组细胞中FasmRNA表达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9、0.008);0.01、1、100μmol/L辅酶Q10预处理组细胞中Fas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0.000)。结论辅酶Q10对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减少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酶Q10 视网膜 色素上皮细胞 氧化应激 损伤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前膜合并白内障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前后屈光状态改变 被引量:15
2
作者 余盈盈 黎晓新 鲍永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25-1029,共5页
背景 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是老年人常见的眼部疾病,其主要治疗方法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玻璃体切割术,而确定术前计算IOL屈光度时所用的IOL 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的眼轴长度是... 背景 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是老年人常见的眼部疾病,其主要治疗方法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玻璃体切割术,而确定术前计算IOL屈光度时所用的IOL 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的眼轴长度是否受黄斑前膜的影响对术眼术后获得准确的屈光度至关重要.目的 了解IMEM患者行白内障联合玻璃体手术后屈光变化的特征.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确诊为IMEM合并ARC的患者42例42眼为IMEM合并ARC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同期纳入单纯ARC患者47例47眼为单纯ARC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术.术前应用IOL 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术眼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应用SRK-T公式计算出IOL植入后的预期屈光度.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和医学验光,计算其等效球镜度数作为术后实际屈光度,并对术后实际屈光度与预期屈光度进行对比分析.对两个组间术眼手术前后屈光度的误差进行比较,对IMEM合并ARC患者术后屈光度误差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两个组间患者年龄、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63、0.704、0.770).IMEM合并ARC组和单纯ARC组患者术后3个月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IMEM合并ARC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实际屈光度绝对值均明显高于术前预期屈光度绝对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纯ARC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实际屈光度绝对值明显高于术前预期屈光度绝对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O01);但IMEM合并ARC组与单纯ARC组间手术前后的屈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417,P=0.520).IMEM合并ARC组术眼术后1个月、3个月的屈光度误差分别为(-0.727±0.666)D和(-0.628±0.627)D,单纯ARC组分别为(-0.664±0.644)D和(-0.642±0.550)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36,P=0.849;F时间=1.523,P=0.221);IMEM合并ARC组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为(474.89±135.76) μm,术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值为(-83.84±91.12)μm,术后3个月为(-158.53±113.03)μm.IMEM合并ARC组术眼术后1个月和3个月屈光度误差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间均无明显相关性(r=0.200,P=0.229;r=0.065,P=O.698).结论 IMEM合并ARC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玻璃体手术后呈现的近视漂移现象和程度与单纯ARC患者术后相似,证实IOL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的眼轴长度不受黄斑前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 白内障/手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玻璃体切割术 屈光度 眼轴 近视漂移 生物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反应和炎性因子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3
作者 马燕(综述) 姜燕荣(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6-90,共5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低视力和致盲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DR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有文献报道,炎症反应以及C反应蛋白(CRP)、单核...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低视力和致盲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DR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有文献报道,炎症反应以及C反应蛋白(CRP)、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等炎性因子与该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应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盐酸米诺环素及炎性因子拮抗剂抑制炎症反应过程可为治疗DR开辟新的途径。就炎症反应和炎性因子在DR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以及利用抑制炎症反应及炎性因子的方法治疗DR的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炎症反应 炎性因子 抗炎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性囊膜剥脱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曹婷婷 鲍永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50-953,共4页
假性囊膜剥脱综合征(PEX)是一种以纤维状剥脱物广泛沉积于眼部及全身其他组织为特征的年龄相关性疾病,在发病过程中可加速白内障的进展,部分患者可继发青光眼。目前研究表明,PEX的发病与基底膜损伤、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以及遗传因素... 假性囊膜剥脱综合征(PEX)是一种以纤维状剥脱物广泛沉积于眼部及全身其他组织为特征的年龄相关性疾病,在发病过程中可加速白内障的进展,部分患者可继发青光眼。目前研究表明,PEX的发病与基底膜损伤、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以及遗传因素相关,但确切的发生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就PEX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PEX的预防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囊膜剥脱综合征 发病机制 基底膜学说 免疫学说 遗传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乳头旁萎缩区与视野损害程度的相关性
5
作者 陶勇 权敏 +1 位作者 黎晓新 李璀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41-843,共3页
目的:分析视乳头旁萎缩区与视野检查中的光敏感度和平均视野缺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1年4月至2002年10月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2周之内完成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idelberg retinal tomo-graphy,HRT)和视野两项检查的201例(... 目的:分析视乳头旁萎缩区与视野检查中的光敏感度和平均视野缺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1年4月至2002年10月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2周之内完成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idelberg retinal tomo-graphy,HRT)和视野两项检查的201例(402眼)患者进行筛选,其中视野平均缺损超过2 dB,且屈光度及眼底表现不符合排除标准的103例患者(161眼)数据纳入分析。结果:无论是β区最大直径,还是α区最大直径,与屈光度、视盘面积、视杯面积和盘沿面积的相关性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β区最大直径(r=-0.188,P=0.017)、α区最大直径(r=0.209,P=0.008)均与平均光敏感度显著相关。β区最大直径(r=0.159,P=0.044)、α区最大直径(r=-0.191,P=0.015)也均与视野平均缺损显著相关,但不同的是,β区最大直径是视野平均缺损的危险因子,而α区最大直径是保护因子。结论:在存在明显视野损害的人群中,视乳头旁萎缩区的最大直径与视野损害的程度是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视野 脉络膜 视网膜 显微镜检查 共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