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食入性和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结果分析 被引量:29
1
作者 马晓蕾 孙青苗 +1 位作者 贾军 蔡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65-769,共5页
目的:了解吸入性和食入性过敏原在过敏性皮肤病发病中的作用,以及环境、饮食暴露因素与患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福克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定量检测试剂盒(免疫捕获法)检测142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的血清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包括尘... 目的:了解吸入性和食入性过敏原在过敏性皮肤病发病中的作用,以及环境、饮食暴露因素与患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福克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定量检测试剂盒(免疫捕获法)检测142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的血清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包括尘螨、艾蒿、上皮组合、霉菌组合、墙草组合、花粉组合、柳树、杨树8种)和食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包括鸡蛋、牛奶、虾、羊肉、牛肉、鲤鱼、螃蟹、小麦面粉8种),并将结果以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吸入物以霉菌组合的阳性率高,其中过敏性皮炎组60%,湿疹组43%,荨麻疹组46%,过敏性紫癜组71%。食入物以牛奶的阳性率高,过敏性皮炎组和湿疹组的阳性率分别为42%和56%,荨麻疹组以海鲜过敏阳性率较高,为34%。暴露因素和疾病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过敏原IgE检测为过敏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提供了有一定价值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疾病 变应原 免疫球蛋白E 食物过敏 空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发性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37例回顾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金江 贾军 +7 位作者 丁晓岚 陈雪 孙青苗 徐健楠 薛晨红 杜娟 蔡林 张建中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39-944,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散发性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感染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皮肤NTM感染诊断方法的准确性及药物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自2000年1月至2014年3月诊治的散发性皮肤NT... 目的:通过分析散发性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感染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皮肤NTM感染诊断方法的准确性及药物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自2000年1月至2014年3月诊治的散发性皮肤NTM感染患者,病原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细菌培养鉴定及PCR扩增病损组织DNA分枝杆菌hsp65基因并鉴定。结果:共37例患者,30例为海分枝杆菌感染,6例为脓肿分枝杆菌感染,1例为龟分枝杆菌和偶发分枝杆菌感染,PCR法较细菌培养更为敏感;21例有外伤史,21例有养鱼史或海产相关工作史,1例有美容手术史。海分枝杆菌感染皮疹多表现为结节和浸润性斑块,沿淋巴管播散常见,脓肿分枝杆菌感染临床缺乏特异性,组织病理上常表现为感染性肉芽肿。海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多采用利福平、乙胺丁醇、克拉霉素二联或三联治疗,治愈率90.00%;6例脓肿分枝杆菌感染患者中4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散发性皮肤NTM感染以海分枝杆菌感染最常见,外伤(包括美容或手术)及鱼类或海产接触为常见诱因;组织病理改变无致病菌特异性,确诊需有病原学诊断依据。海分枝杆菌感染的治疗可选用利福平、乙胺丁醇、克拉霉素中任两种联合治疗,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的治疗应依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制定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核分枝杆菌 皮肤疾病 细菌感染 病理学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质酸修护生物膜与舒敏保湿修复霜辅助治疗敏感性皮肤随机对照观察 被引量:30
3
作者 李娜 施为 +13 位作者 杨森 赖维 陶娟 陈周 李利 涂颖 肖志平 刘盛秀 谢小元 李延 王曦 张丹 潘然 何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35-738,共4页
目的:评价透明质酸修护生物膜辅助治疗敏感性皮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将95例敏感性皮肤受试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5例),分别在皮损处外用透明质酸修护生物膜(膏剂活性敷料)和薇诺娜舒敏保湿修... 目的:评价透明质酸修护生物膜辅助治疗敏感性皮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将95例敏感性皮肤受试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5例),分别在皮损处外用透明质酸修护生物膜(膏剂活性敷料)和薇诺娜舒敏保湿修复霜,每天2次,连续28 d,并在治疗第7 d、14 d和28 d进行临床疗效评估、乳酸刺激试验、皮肤生理功能测试及安全性评估。结果:28 d时,观察组完全改善8例(17.02%),对照组完全改善5例(1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 d时,乳酸刺激试验评分观察组(1.97±1.54)分较治疗前(5.12±0.89)分低,也明显低于对照组28 d时评分(2.63±1.48)分,乳酸刺激试验刺痛开始时间观察组(6.25±2.05)min比治疗前(3.00±1.39)min晚,也较对照组(4.89±1.95)min晚(P<0.05)。观察28 d,观察组经表皮水分丢失(TWEL)(19.15±0.67)g/(cm^2·h)、表皮含水量(27.20±1.58)%及皮脂含量(93.60±2.14)μg/cm^2与对照组[TWEL(19.17±1.04)g/(cm^2.h),表皮含水量(27.61±2.68)%,皮脂含量[(94.2±1.4)μg/cm^2]结果相似(P>0.05),但比治疗前[TWEL(25.35±1.95)g/(cm^2·h),表皮含水量(22.50±1.50)%,皮脂含量(89.95±2.68)μg/cm^2]隋明显改善(P<0.05)。整个观察过程观察组未出现不良反应,而对照组有2例出现刺激反应,不良反应比率为4.44%。结论:透明质酸修护生物膜能促进皮肤屏障功能的恢复,提高皮肤的耐受性,缓解敏感性皮肤症状,且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敏感性 护肤品 医学 透明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枝杆菌在北京水源环境中的分布:M.arupense国内首次报告 被引量:8
4
作者 蔡林 陈雪 +1 位作者 赵亭 张建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研究北京水源中分枝杆菌的分布,应用表型鉴定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分枝杆菌鉴定,并比较两种方法的准确性和优缺点。方法:采集水源环境标本,进行分枝杆菌分离培养,通过生化反应对所有分离株进行鉴定,同时从培养菌落中提取分枝杆... 目的:研究北京水源中分枝杆菌的分布,应用表型鉴定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分枝杆菌鉴定,并比较两种方法的准确性和优缺点。方法:采集水源环境标本,进行分枝杆菌分离培养,通过生化反应对所有分离株进行鉴定,同时从培养菌落中提取分枝杆菌DNA,用PCR扩增65ku热休克蛋白基因,扩增产物分别应用两种限制性内切酶BstEⅡ和HaeⅢ酶切,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PCR产物的测序分析。结果:从30份养鱼水中分离出35株分枝杆菌。①表型鉴定结果:RunyonⅠ群1株,可疑为海分枝杆菌;RunyonⅡ群7株,确定为戈登分枝杆菌或疑似戈登分枝杆菌;RunyonⅢ群9株,未鉴定到种;RunyonⅣ群18株,其中龟-偶发分枝杆菌复合群9株,其余9株未鉴定到种。②PCR-RFLP鉴定结果:戈登分枝杆菌8株,龟-偶发分枝杆菌复合群8株(包括M.peregrinum1株),疑似日内瓦分枝杆菌10株,其余9株未鉴定到种。③PCR产物测序鉴定:戈登分枝杆菌10株,M.arupense9株,偶发分枝杆菌7株,土分枝杆菌6株,不产色分枝杆菌1株,M.peregrinum1株,脓肿分枝杆菌1株。结论: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广泛存在于养鱼水中,分枝杆菌采用65ku热休克蛋白基因PCR扩增配合测序鉴定较传统表型鉴定和PCR-RFLP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非结核 表型鉴定 M.arupense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白血病特异性皮损与病情演变预后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何焱玲 朱铁君 朱学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58-360,共3页
分析了皮肤白血病特异性皮损与病情的演变预后。选择24例皮肤白血病患者(10例皮肤白血病为特异性皮损,14例皮肤白血病为非特异性皮损)进行临床、病理、实验室和细胞免疫学分类等综合分析,将有特异性皮损的患者病情演变过程及预后转归与... 分析了皮肤白血病特异性皮损与病情的演变预后。选择24例皮肤白血病患者(10例皮肤白血病为特异性皮损,14例皮肤白血病为非特异性皮损)进行临床、病理、实验室和细胞免疫学分类等综合分析,将有特异性皮损的患者病情演变过程及预后转归与未发生特异性皮损的皮肤白血病患者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白血病患者发生特异性皮损,病情处于进展加重状态,预后较未发生特异性皮损的白血病患者差,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皮肤白血病患者出现特异性皮损提示病情加重,肿瘤在广泛转移,有迅速发展至死亡的危险,应及时有效治疗控制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白血病 特异性皮损 病情演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长波紫外线多次照射对人体皮肤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田燕 刘玮 +4 位作者 马慧敏 顾伟杰 王毅侠 孟如松 陈周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77-680,共4页
目的:研究小剂量长波紫外线(UVA)辐射对人体皮肤的累积效应。方法:以10名志愿者的臀部作为受试部位,共分为3个区域:阴性对照区域,不进行照射;小剂量照射区域和阳性对照区域分别进行UVA照射,每周照射3次,连续13周,共39次。其中小剂量照... 目的:研究小剂量长波紫外线(UVA)辐射对人体皮肤的累积效应。方法:以10名志愿者的臀部作为受试部位,共分为3个区域:阴性对照区域,不进行照射;小剂量照射区域和阳性对照区域分别进行UVA照射,每周照射3次,连续13周,共39次。其中小剂量照射区域的累积剂量为50 J/cm^2;阳性对照区域的累积剂量为1 000J/cm^2。照射前后测定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经皮水分丢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pH值、皮肤颜色的L~*a~*b~*值和M、E值。取照射区皮肤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弹性纤维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表皮、角质层厚度、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的变化、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人类长寿基因SIRT1的蛋白表达产物在UVA照射后的变化。结果:小剂量照射区域角质层含水量有下降趋势,TEWL有增加趋势,L~*值下降、M、a~*、E值升高,pH值无明显变化。皮肤的角质层和表皮厚度增加,真皮中的胶原纤维细碎、淡染,弹性纤维片断化。MMP-1和SIRT1的表达增加。结论:小剂量UVA照射可以引起皮肤光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长波 光老化 皮肤 人类长寿基因SIRTI 基质金属蛋白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细菌性皮肤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1
7
作者 蔡林 徐前喜 +5 位作者 陈雪 李厚敏 宋秋荷 张述华 张英 张建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0-130,共1页
为评价2%夫西地酸乳膏(商品名:奥络)对细菌性皮肤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笔者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外用2%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细菌性皮肤感染。并与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感染 皮肤 细菌性 夫西地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通型毛母质瘤1例
8
作者 许雯 李心欣 +4 位作者 慕彰磊 胡宇晴 李厚敏 李文海 胡坚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44,共2页
1病历摘要.患者男,57岁。左前臂出现红色结节2年。患者2年前被蚊虫叮咬后左前臂伸侧出现红色粟粒大丘疹,无瘙痒及疼痛。随后丘疹缓慢增大,呈红色结节,中央出现破溃,挤压后可见白色不透明物质。曾自行外用莫匹罗星及夫西地酸乳膏治疗无... 1病历摘要.患者男,57岁。左前臂出现红色结节2年。患者2年前被蚊虫叮咬后左前臂伸侧出现红色粟粒大丘疹,无瘙痒及疼痛。随后丘疹缓慢增大,呈红色结节,中央出现破溃,挤压后可见白色不透明物质。曾自行外用莫匹罗星及夫西地酸乳膏治疗无效。为明确诊断,遂于2022年6月12日来我科就诊。患者儿时曾患“结核”,具体不详;5年前接受脑瘤手术,目前化疗中;过敏体质,过敏时表现为荨麻疹,过敏原不详,余无特殊,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母质瘤 穿通型 虫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5
9
作者 刘盈 徐宏俊 +1 位作者 杜娟 张建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64-566,共3页
报告1例长期复发的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女,47岁。从2岁开始反复发作水肿性红斑、水疱、坏死及痘疮样萎缩性瘢痕形成,冬轻夏重,主要累及面部和四肢。组织病理示真皮层内可见较多淋巴样细胞灶状和散在浸润,可见核分裂象。... 报告1例长期复发的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女,47岁。从2岁开始反复发作水肿性红斑、水疱、坏死及痘疮样萎缩性瘢痕形成,冬轻夏重,主要累及面部和四肢。组织病理示真皮层内可见较多淋巴样细胞灶状和散在浸润,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检测显示淋巴样细胞CD2、CD3、CD4、CD5阳性,CD7、CD8少数细胞阳性,CD20、C1D56阴性,Ki-67约80%细胞阳性。原位杂交:很多细胞EBER阳性。诊断: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T细胞 种痘水疱病样 EPSTEIN-BARR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肿分枝杆菌性皮肤溃疡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雪 赵亭 +1 位作者 孙秋宁 张建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39-340,共2页
报告1例院外散发的皮肤脓肿分枝杆菌病。患者女,52岁。左颞部慢性皮肤溃疡3年,常规细菌学和真菌学检查阴性,多种抗生素(包括异烟肼和利福平)治疗无效。皮损分枝杆菌培养及菌株鉴定为脓肿分枝杆菌,该分离株对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耐... 报告1例院外散发的皮肤脓肿分枝杆菌病。患者女,52岁。左颞部慢性皮肤溃疡3年,常规细菌学和真菌学检查阴性,多种抗生素(包括异烟肼和利福平)治疗无效。皮损分枝杆菌培养及菌株鉴定为脓肿分枝杆菌,该分离株对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耐药,对链霉素临界耐药。给予阿米卡星、克拉霉素及左旋氧氟沙星治疗后明显好转。提示在我国有院外散发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例,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可疑病例做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 皮肤 脓肿分枝杆菌性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龟分枝杆菌和偶发分枝杆菌皮肤感染 被引量:9
11
作者 蔡林 宋英 张建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19-520,共2页
报告1例皮肤龟分枝杆菌和偶发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男,42岁。左膝关节结节、斑块2年,逐渐增大。1个月前局部皮肤出现肿胀、破溃。皮肤科检查可见左膝关节有一7cm×5cm暗红色斑块,中心有脓性分泌物。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经鉴定为龟分枝... 报告1例皮肤龟分枝杆菌和偶发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男,42岁。左膝关节结节、斑块2年,逐渐增大。1个月前局部皮肤出现肿胀、破溃。皮肤科检查可见左膝关节有一7cm×5cm暗红色斑块,中心有脓性分泌物。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经鉴定为龟分枝杆菌和偶发分枝杆菌。经抗分枝杆菌治疗,皮损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皮肤 龟分枝杆菌 偶发分枝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毛霉病 被引量:3
12
作者 杜娟 李厚敏 +2 位作者 田珊 王晓艳 张建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42-645,共4页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毛霉病。患者男,57岁。右前臂埋置静脉套管针17d后局部出现红肿,迅速坏死并扩大。患者患2型糖尿病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皮肤科检查示右前臂大片坏死区,上覆黑色焦痂及渗出。取黑痂及渗液行真菌镜检,镜下可见大量粗大、...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毛霉病。患者男,57岁。右前臂埋置静脉套管针17d后局部出现红肿,迅速坏死并扩大。患者患2型糖尿病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皮肤科检查示右前臂大片坏死区,上覆黑色焦痂及渗出。取黑痂及渗液行真菌镜检,镜下可见大量粗大、无分隔、垂直分枝的菌丝,培养第2天即有棉花糖样菌落生长,初步诊断为皮肤毛霉病。皮损行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示真皮及皮下组织可见较多粗大、无分隔菌丝,确诊为皮肤毛霉病。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泵入、坏死组织清创术、术后外敷两性霉素B脂质体溶液及外用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患者伤口愈合良好,随访4个月无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霉病 皮肤 原发性 两性霉素B脂质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白血病1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蔡林 杜娟 +2 位作者 何炎玲 张文娟 朱铁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6-187,共2页
患者,男性,22岁。1999年5月出现发热,经血液和骨髓穿刺证实为急性髓性白血病M5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2000年2月行自身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并顺利植活。移植后4个月患者发现前胸部出现紫红色结节、斑块,组织病理为“继发皮肤白血病”,... 患者,男性,22岁。1999年5月出现发热,经血液和骨髓穿刺证实为急性髓性白血病M5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2000年2月行自身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并顺利植活。移植后4个月患者发现前胸部出现紫红色结节、斑块,组织病理为“继发皮肤白血病”,骨髓穿刺和皮损免疫组化诊断为“急性髓性白血病M5型复发”。经10天化疗,患者皮损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白血病 病理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皮肤结核分枝杆菌不典型感染 被引量:5
14
作者 蔡林 赵亭 +1 位作者 丁北川 张建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53-454,共2页
报告1例皮肤结核分枝杆菌不典型感染。患者女,35岁。因左前臂红色丘疹、斑块10年而就诊。患者左前臂可见暗红色略有浸润的斑块,无不适。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感染性肉芽肿”。对患者皮损进行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 报告1例皮肤结核分枝杆菌不典型感染。患者女,35岁。因左前臂红色丘疹、斑块10年而就诊。患者左前臂可见暗红色略有浸润的斑块,无不适。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感染性肉芽肿”。对患者皮损进行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及PCR产物测序,证实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体感染。经抗结核治疗,皮损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皮肤感染 分子生物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屏障与特应性皮炎 被引量:18
15
作者 慕彰磊 张建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07-709,共3页
皮肤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是特应性皮炎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而皮肤屏障的修复已成为特应性皮炎的基础治疗。该文就皮肤屏障主要结构及与特应性皮炎发病的关系以及皮肤屏障修复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简要阐述。
关键词 皮肤屏障 特应性皮炎 丝聚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巨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症 被引量:6
16
作者 杜娟 蔡林 +1 位作者 沈丹华 张建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0-82,共3页
报告1例皮肤巨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女,47岁。面颈部无痛性棕黄色斑块3年,无淋巴结增大及其他系统受累。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真皮全层及皮下组织中有大量组织细胞浸润,其间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并可见组织细胞内吞噬淋巴细... 报告1例皮肤巨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女,47岁。面颈部无痛性棕黄色斑块3年,无淋巴结增大及其他系统受累。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真皮全层及皮下组织中有大量组织细胞浸润,其间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并可见组织细胞内吞噬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组织细胞S-100蛋白、CD68均阳性。皮损组织分枝杆菌PCR扩增、分枝杆菌培养及真菌培养均为阴性。诊断:皮肤巨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症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癜风患者皮肤组织液内皮素-1的测定 被引量:3
17
作者 杜娟 王微 +1 位作者 张文娟 朱铁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5-76,共2页
对白癜风患者皮损组织液内皮素-1进行定量测定,以探讨内皮素-1在白癜风发病及疾病转归中的作用。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了27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白斑及非白斑区皮肤组织液中内皮素-1含量。皮损区皮肤组织液内皮素-1含量为68.86±14.28... 对白癜风患者皮损组织液内皮素-1进行定量测定,以探讨内皮素-1在白癜风发病及疾病转归中的作用。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了27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白斑及非白斑区皮肤组织液中内皮素-1含量。皮损区皮肤组织液内皮素-1含量为68.86±14.28pg/ml,非皮损区皮肤组织液内皮素-1含量为38.80±16.68pg/ml。两组间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白斑区较非白斑区内皮素-1含量显著增高,统计学示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本研究提示内皮素可能与白癜风的发病有关,并可能在白癜风的转归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内皮素-1 皮肤组织液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PCR-RFLP技术检测皮肤感染性肉芽肿组织中的分支杆菌 被引量:3
18
作者 蔡林 张建中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62-465,共4页
目的 :探讨用聚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 -RFLP)方法快速检测皮肤感染性肉芽肿组织中的分支杆菌。方法 :皮肤感染性肉芽肿患者的组织标本 5份 ,提取组织DNA进行巢式PCR扩增 ,对PCR产物分别用HhaⅠ、MboⅠ、BstUⅠ 3种... 目的 :探讨用聚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 -RFLP)方法快速检测皮肤感染性肉芽肿组织中的分支杆菌。方法 :皮肤感染性肉芽肿患者的组织标本 5份 ,提取组织DNA进行巢式PCR扩增 ,对PCR产物分别用HhaⅠ、MboⅠ、BstUⅠ 3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进行RFLP分析 ,并与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从 2份临床诊断为游泳池肉芽肿的组织标本中检测出海分支杆菌 ,从 1份诊断为皮肤感染性肉芽肿的标本中检测出结核分支杆菌 ,此 3例结果与培养鉴定结果完全一致。另两份标本分别检测出结核分支杆菌和偶发分支杆菌。结论 :用PCR -RFLP方法可以快速鉴定皮肤感染性肉芽肿中的分支杆菌 ,可协助临床进行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感染 肉芽肿 结核分支杆菌 组织标本 诊断 PCR-RFLP技术 培养鉴定 PCR产物 限制性内切酶 酶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皮肤病治疗速报 被引量:2
19
作者 金江 郭利劭 张建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77-280,共4页
关键词 皮肤病 自身免疫病 变态反应性疾病 银屑病 治疗 真菌性皮肤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NK/T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海艳 徐宏俊 +1 位作者 刘艳 张建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1-103,共3页
报告1例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女,31岁。躯干、四肢斑块1年,手、足肿痛伴关节痛半年。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散在暗红色浸润性斑块,部分有坏死、结痂。根据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结果确诊为结外NK/T细胞淋... 报告1例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女,31岁。躯干、四肢斑块1年,手、足肿痛伴关节痛半年。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散在暗红色浸润性斑块,部分有坏死、结痂。根据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结果确诊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T细胞淋巴瘤 皮肤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