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冗余电极导线管理策略的现状与展望
1
作者 周晶亮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7-401,共5页
随着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植入量的快速增长,电极导线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冗余电极导线(包括无功能电极导线和废弃电极导线)的管理决策尚存在争议。在CIED装置升级等临床实践中,若选择废弃冗余电极导线,可以避免电极导线拔除... 随着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植入量的快速增长,电极导线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冗余电极导线(包括无功能电极导线和废弃电极导线)的管理决策尚存在争议。在CIED装置升级等临床实践中,若选择废弃冗余电极导线,可以避免电极导线拔除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但未来CIED感染、电极导线植入静脉阻塞等风险会增加,未来电极导线拔除手术难度加大。若选择拔除冗余电极导线,电极导线拔除存在手术风险。因此,冗余电极导线的管理决策需要权衡废弃和拔除的风险获益。本文就当前冗余电极导线管理常见策略及其潜在风险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冗余电极导线 无功能电极导线 废弃电极导线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2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抗炎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孙爽 崔淯夏 +1 位作者 陈红 宋俊贤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5-378,共4页
抗炎治疗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心血管残余风险的重要策略。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通过增加调节性T细胞和Ⅱ型固有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其功能,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随着更多研究证实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在A... 抗炎治疗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心血管残余风险的重要策略。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通过增加调节性T细胞和Ⅱ型固有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其功能,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随着更多研究证实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在ASCVD抗炎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有望成为ASCVD抗炎治疗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白细胞介素2 调节性T细胞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岚 马玉良 +7 位作者 王伟民 朱天刚 靳文英 赵红 曹成富 张前 王静 姜柏林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80-1185,共6页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情况,并探讨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入选2015年11月至2021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并在住院期间完成心肌声学造影(M...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情况,并探讨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入选2015年11月至2021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并在住院期间完成心肌声学造影(MCE)的患者162例。根据MCE结果分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组(CMD组)及微循环功能正常组(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及血运重建情况以及超声心动图资料。评估两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包括急性左心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机械并发症、再发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情况。结果:1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MCE证实存在CMD者100例(61.7%),与对照组相比,CMD组患者B型利钠肽(BNP)水平更高[268(91,671)ng/L vs.190(57,459)ng/L,P=0.006],Killip分级更差(P=0.017);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55.0(44.3,63.0)%vs.60.5(54.0,66.3)%,P<0.001],左心室整体长轴应变(GLS)下降更为显著[-11.8(-9.2,-16.0)%vs.-13.9(-10.7,-17.0)%,P<0.001],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RWMA)发生率更高(93.0%vs.64.5%,P<0.001),室壁瘤发生率更高(18.0%vs.3.2%,P=0.005)。CMD组患者住院期间总MACE发生率为23.0%,校正混杂因素后显著高于对照组8.1%(OR=3.405,95%CI:1.221~9.500,P=0.019),住院期间MACE以急性左心衰竭最多见,CMD组患者急性左心衰竭发生率为17.0%,校正混杂因素后显著高于对照组4.8%(OR=5.205,95%CI:1.138~23.801,P=0.033)。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CMD可增加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风险,尤其是急性左心衰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声学造影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5岁患者经静脉拔除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导线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苑翠珍 李鼎 +6 位作者 昃峰 周旭 段江波 何金山 杨丹丹 王龙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57-961,共5页
目的:探讨≥65岁老年患者经静脉拔除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导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因CIED感染或导线故障而转诊至本院心血管内科行经静脉拔除导线的753例患者的数据,并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6... 目的:探讨≥65岁老年患者经静脉拔除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导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因CIED感染或导线故障而转诊至本院心血管内科行经静脉拔除导线的753例患者的数据,并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65岁组和≥65岁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拔除结果。结果:753例患者中,429例(57.0%)≥65岁[平均年龄(75.6±6.8)岁,男性70.6%]。<65岁组和≥65岁组拔除导线的成功率(97.8%vs.98.8%)和安全性(未发生并发症比例:94.1%vs.96.2%)均较高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的主要并发症在≥65岁组稍低(1.9%vs.4.0%,P=0.0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脏压塞在主要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为66.7%(14/21)。结论:≥65岁老年患者经静脉拔除CIED导线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线 拔除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心脏手术围术期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赵慧颖 陈红 +4 位作者 安友仲 任景怡 宋俊贤 赵秀娟 朱凤雪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3期176-180,共5页
目的评估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连续观察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11月30日入住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年龄>18岁的非心脏手术患者,观察终点为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并根据此终点将患者分为事件组和无事... 目的评估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连续观察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11月30日入住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年龄>18岁的非心脏手术患者,观察终点为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并根据此终点将患者分为事件组和无事件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相关指标。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总结出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1 286例患者,其中事件组63例(4.9%);相继对两组进行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年龄(OR=1.030)、冠心病病史(OR=2.392)、心力衰竭病史(OR=7.333)、糖尿病病史(OR=1.995)、脑梗死病史(OR=2.230)、肾功能不全病史(OR=4.468)、高危手术(OR=10.716)、术中出血量(OR=1.022)和急诊手术(OR=2.583)为术后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非心脏手术围术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冠心病病史、心力衰竭病史、糖尿病病史、脑梗死病史、肾功能不全病史、手术类型、术中出血量和急诊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心脏手术 围术期 心血管事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所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岚 马玉良 +4 位作者 刘健 张静 穆新林 赵红 王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37-1041,共5页
目的:分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所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通过病案系统检索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诊断ICIs所致心肌炎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结果:共检索出ICIs所致心肌炎患者4例。4例患... 目的:分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所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通过病案系统检索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诊断ICIs所致心肌炎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结果:共检索出ICIs所致心肌炎患者4例。4例患者均应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其中1例患者联合应用PD-1抑制剂和T细胞免疫球蛋白/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结构域蛋白(TIGIT)单抗。应用ICIs后发病时间为17~27 d。4例患者3例为女性,年龄范围46~83岁。2例患者合并心力衰竭;3例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1例患者合并少量心包积液;无患者出现严重心脏瓣膜病变。除心肌炎外,4例均合并肝损伤;3例合并肌损伤。除1例较轻患者未予特殊治疗外,3例患者均应用糖皮质激素,其中1例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3例患者治疗后明显好转,1例患者(联合应用PD-1抑制剂+TIGIT单抗,给予糖皮质激素+IVIG治疗)因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原性休克死亡。结论:ICIs所致心肌炎常表现为心律失常及心功能衰竭,多易合并肝损伤及肌损伤,应根据心肌炎病情程度及时给予糖皮质激素,甚至IVIG治疗,但重症患者仍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 不良心血管事件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风险评估:新指南、新工具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红 宋俊贤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4年第5期330-333,共4页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20世纪末以来,各种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均强调了整体风险评估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重要性。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心血管风险评估工具,如Framingham、ATP-Ⅲ、EURO-SCORE、Reynolds...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20世纪末以来,各种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均强调了整体风险评估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重要性。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心血管风险评估工具,如Framingham、ATP-Ⅲ、EURO-SCORE、Reynolds、QRISK、WHO/ISH和ICVD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根据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展而来的Framingham10年风险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风险评估 指南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患者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预测价值
8
作者 王岚 马玉良 +6 位作者 王伟民 朱天刚 靳文英 赵红 曹成富 王静 姜柏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7-271,共5页
目的:评估已行血运重建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CMD)的发生情况、临床特点,以及CMD对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入... 目的:评估已行血运重建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CMD)的发生情况、临床特点,以及CMD对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入选2015年11月至2021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AMI住院,已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完成罪犯血管血运重建,并于住院期间完成心肌声学造影(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MCE)的患者145例,根据MCE结果分为CMD组及冠状动脉微循环正常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CE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率。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探讨CMD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风险,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CMD对患者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预测价值。结果:145例已行PCI的AMI患者中有87例(60%)存在CMD。与正常组相比,CMD组患者肌钙蛋白I(troponin I,TnI)峰值更高[52.8(8.1,84.0)μg/L vs.18.9(5.7,56.1)μg/L,P=0.005],Killip分级更差(P=0.030),罪犯血管分布不同(P<0.001),且罪犯血管PCI术前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3级者更多(65.1%vs.43.1%,P=0.025)。MCE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CMD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整体长轴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及室壁运动计分指数(wall motion score index,WMSI)更差(P均<0.001)。CMD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组(13.8%vs.1.7%,P=0.013),校正罪犯血管分布、罪犯血管术前TIMI血流及TnI峰值后,CMD组患者急性左心衰竭的风险依旧升高(OR=9.120,95%CI:1.152~72.192,P=0.036)。CMD预测已行血运重建的AMI患者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677(95%CI:0.551~0.804,P=0.035)。结论:AMI患者PCI术后依然有60%存在MCE检出的CMD,合并CMD的患者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风险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声学造影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肺栓塞合并右心功能不全患者进入重症监护室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
9
作者 付春 朱凤雪 +5 位作者 陈源源 李纾 赵秀娟 姜娟 王振洲 刘健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1,共7页
目的探讨中、高危急性肺栓塞(APE)合并右心功能不全(RVD)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他们进入重症监护室(ICU)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2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经CT肺动脉造影(CT... 目的探讨中、高危急性肺栓塞(APE)合并右心功能不全(RVD)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他们进入重症监护室(ICU)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2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经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为中、高危APE合并RVD的住院患者共92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67.3±10.9)岁。根据是否收治ICU分为入ICU组(31例)和未入ICU组(61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PE合并RVD患者进入ICU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对APE合并RVD患者进入ICU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结果与未入ICU组比较,入ICU组患者的心率和呼吸频率较快、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较低,心功能指标中B型利钠肽(BNP)、高敏肌钙蛋白I(hs-cTnI)和肺动脉收缩压(PASP)较高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低,凝血功能指标中D-二聚体(D-dimer)较高,合并创伤/骨折病史比例较高(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BP、BNP、hs-cTnI、PASP和D-dimer是影响APE合并RVD患者进入ICU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APE合并RVD患者的SBP>119 mmHg(AUC=0.879,95%CI:0.811~0.947)时进入ICU可能性降低,BNP>416 pg/ml(AUC=0.996,95%CI:0.988~1.000)、hs-cTnI>321.15 pg/ml(AUC=0.801,95%CI:0.694~0.907)、D-dimer>686 ng/ml(AUC=0.852,95%CI:0.771~0.933)和PASP>41 mmHg(AUC=0.967,95%CI:0.905~1.000)时进入ICU可能性增加(均为P<0.001)。根据上述指标是否为高优或低优指标进行赋值,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即Score1模型(取值范围[0,5]),截断点值为3分(AUC=0.999,95%CI:0.996~1.000,P<0.001),即当APE合并RVD患者的Score1≤3分时,患者进入ICU的可能性增加;当APE合并RVD患者的Score1>3分时,患者进入ICU的可能性降低。结论SBP、BNP、hs-cTnI、PASP和D-dimer是影响APE合并RVD患者进入ICU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APE合并RVD患者进入ICU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栓塞 右心功能不全 重症监护室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带药抗胆碱能药物评价
10
作者 郑方芳 靳晶晶 +5 位作者 任艳丽 张椿英 赵美 孙爽 陈红 宋俊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4-297,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带药中抗胆碱能药物使用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40例,根据抗胆碱能认知负荷量表(anticholinergic cognit...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带药中抗胆碱能药物使用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40例,根据抗胆碱能认知负荷量表(anticholinergic cognitive burden,ACB)评分分为抗胆碱能组223例(ACB评分≥1分)和非抗胆碱能组17例(ACB评分0分)。应用ACB评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抗胆碱能负担进行量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抗胆碱能负担与各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抗胆碱能组年龄明显低于非抗胆碱能组[(75.17±7.21)岁vs(79.12±8.75)岁,P<0.05],出院带药种类明显高于非抗胆碱能组[8(6,10)种vs 5(4,7)种,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院带药种类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抗胆碱能负担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75,95%CI:1.249~1.986,P=0.001)。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比例较高。临床上应重点关注多重用药,以降低抗胆碱能药物所致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胆碱能拮抗剂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意外跌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尖瓣黏液样变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1
作者 陈圻炘 张锋 +2 位作者 梁文卿 陈红 李素芳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20-724,共5页
二尖瓣黏液样变性(MMVD)是原发性二尖瓣反流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MMVD的病理表现包括瓣叶增厚、冗杂和脱垂,导致二尖瓣的结构与功能异常,最终引发二尖瓣反流。MMVD的发病机制涉及瓣膜间质细胞、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三种主要的细胞... 二尖瓣黏液样变性(MMVD)是原发性二尖瓣反流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MMVD的病理表现包括瓣叶增厚、冗杂和脱垂,导致二尖瓣的结构与功能异常,最终引发二尖瓣反流。MMVD的发病机制涉及瓣膜间质细胞、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三种主要的细胞类型异常,深入理解这三种细胞类型在MMVD中的调控机制对于诊治MMVD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二尖瓣的正常组织结构特点、MMVD的形态学特征以及上述三种细胞类型在MMVD中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MMVD的早期干预和精准治疗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黏液样变性 分子机制 细胞外基质重构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荟大黄素对兔髂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及血管重塑反应的在体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尹春琳 徐成斌 汪家瑞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460-463,共4页
目的探讨芦荟大黄素对兔髂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及血管重塑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4只纯种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髂动脉球囊损伤用药组和非用药组,于手术前后分别给予芦荟大黄素〔40mg/(kg·d)×7d〕或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肌肉注射。14d... 目的探讨芦荟大黄素对兔髂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及血管重塑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4只纯种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髂动脉球囊损伤用药组和非用药组,于手术前后分别给予芦荟大黄素〔40mg/(kg·d)×7d〕或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肌肉注射。14d后,取出左右髂总动脉,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对其切片进行形态测量分析。结果用药组与未用药组比较,最大内膜厚度均值稍低〔(0.043±0.013)mm比(0.048±0.015)mm,P>0.05〕;新生内膜面积减小〔(0.025±0.005)mm2比(0.035±0.008)mm2,P<0.05〕;管腔面积增大〔(0.098±0.011)mm2比(0.08±0.013)mm2,P<0.05〕;管腔面积和内膜面积及外弹力膜面积之比升高(用药组为0.793±0.036、0.617±0.054;非用药组为0.699±0.063、0.538±0.057,P<0.05)。用药组与未用药组比较,外弹力膜面积稍增大〔(0.160±0.010)mm2比(0.152±0.01)mm2,P<0.2〕,但与未受损伤的正常髂动脉外弹力膜面积〔(0.134±0.023)mm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芦荟大黄素可以抑制球囊损伤后内膜的增生,并有可能对损伤后的血管重塑产生有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荟大黄素 内膜增生 血管重塑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与血管内超声指导下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治疗钙化病变的近期效果比较 被引量:16
13
作者 滕玮利 李琪 +6 位作者 马玉良 曹成富 刘健 赵红 卢明瑜 宋俊贤 王伟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84-1090,共7页
目的:比较腔内影像学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与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治疗钙化病变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OCT或IVUS指导下旋磨术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60例患者... 目的:比较腔内影像学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与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治疗钙化病变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OCT或IVUS指导下旋磨术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60例患者(61处病变),根据术中使用OCT或IVUS指导,分为OCT指导组23例(24处病变),IVUS指导组37例(37处病变)。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病变及手术特点,腔内影像学结果,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病变及手术特点方面:两组患者手术即刻成功率均达100%;住院期间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OCT指导组对比剂用量多于IVUS指导组([322.9±106.1)ml vs(.270.6±81.2)ml,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腔内影像学结果方面:与IVUS指导组比较,OCT指导组可以获得更高的支架膨胀率[(82±8)%vs(.75±10)%,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腔内影像学技术OCT与IVUS对于指导旋磨术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具有重要作用,OCT比IVUS指导下的旋磨术可以获得更高的支架膨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血管内超声 钙化病变 旋磨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左心室整体长轴应变损减对远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岚 马玉良 +4 位作者 朱天刚 靳文英 姜柏林 曹成富 王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1-455,共5页
目的:评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左心室整体长轴应变(GLS)损减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20年9月至2023年8月我院已完成罪犯血管PCI,并于住院期间完成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的STEMI患者156例。去... 目的:评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左心室整体长轴应变(GLS)损减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20年9月至2023年8月我院已完成罪犯血管PCI,并于住院期间完成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的STEMI患者156例。去除基线时心力衰竭(Killip心功能分级Ⅱ~Ⅳ级)患者18例,最终观察138例患者。应用斑点追踪技术检测GLS。根据约登指数将患者分为GLS>-11.7%组(n=57)及GLS≤-11.7%组(n=81)。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超声心动图特点。对患者进行21(13,28)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心力衰竭事件率。结果:入院时GLS>-11.7%组患者肌钙蛋白I(TnI)峰值显著高于GLS≤-11.7%组[85 160(31 297,214 226)pg/ml vs. 34 942(13 571,92 713)pg/ml,P<0.001]、罪犯血管分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超声心动图显示,GLS>-11.7%组患者较GLS≤-11.7%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49.2±8.3)%vs.(60.1±8.7)%,P<0.001],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比例更高(100%vs. 90.1%,P=0.015)。随访期间GLS>-11.7%组的LVEF及GLS均有恢复趋势,但整体仍逊于GLS≤-11.7%组(P均<0.001)。中位随访21(13,28)个月期间,校正年龄、性别、罪犯血管分布、TnI峰值后,GLS>-11.7%组患者心力衰竭风险显著增加(HR=9.123,95%CI:1.720~43.394,P=0.009)。结论:STEMI患者PCI后,GLS相对损减严重的患者远期心力衰竭风险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整体长轴应变 心力衰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15
作者 宋俊贤 崔淯夏 +2 位作者 王萌 陈江天 陈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38-1442,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制定更精准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39例。根据是否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将患...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制定更精准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39例。根据是否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将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55例和非缺血性脑卒中组384例;进一步将其中114例完成头颅CT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7例和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7例,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和颅内动脉病变特点,应用颅内动脉钙化总积分以评价颅内动脉钙化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果与非缺血性脑卒中组比较,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入院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药物使用、糖化血红蛋白、B型脑钠肽水平、3支病变、Gensini评分显著增高,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钙化、重度钙化、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颅内动脉狭窄≥50%比例显著高于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6%vs 78.2%,P=0.041;40.7%vs 21.8%,P=0.037;81.5%vs 62.1%,P=0.039;55.6%vs 35.6%,P=0.04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87,95%CI:1.205~3.970,P=0.010)。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存疾病多,病情以及冠状动脉与颅内动脉病变重;并且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卒中 冠状动脉疾病 颅内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和典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萌 刘传芬 刘健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33,共6页
目的 探究与典型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相比心尖HCM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2001年8月至2023年3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期间诊断为HCM的患者,根据心肌肥厚部位分为心尖HCM组和典型HCM组,比较其临床特征。结... 目的 探究与典型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相比心尖HCM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2001年8月至2023年3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期间诊断为HCM的患者,根据心肌肥厚部位分为心尖HCM组和典型HCM组,比较其临床特征。结果 共纳入594例HCM患者,包括132例心尖HCM (22.2%)和462例典型HCM患者(77.8%)。心尖HCM患者的确诊年龄更大[(56.0±13.5)岁比(50.9±14.9)岁,P<0.001],有HCM家族史的更少(2.3%比8.0%,P=0.020)。心尖HCM的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较典型HCM患者更低[145.0 (72.0,374.0)pg/ml比466.4 (226.0,950.8)pg/ml,P<0.001];更常伴左室高电压(63.6%比39.6%,P<0.001)与T波倒置(91.5%比58.5%,P<0.001)。心尖HCM患者出现左房扩大的比例更少(43.9%比55.4%,P=0.020),左室射血分数更高[69.15 (64.05,73.98)%比66.70 (60.36,72.85)%,P=0.009]。住院期间心尖HCM组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更低(0.8%比7.8%,P=0.007)。结论 心尖HCM患者通常确诊年龄更大、有HCM家族史的更少、BNP水平更低、存在左室高电压和T波倒置的更多、心功能更好、预后也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典型肥厚型心肌病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声学造影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运重建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33
17
作者 王岚 马玉良 +7 位作者 王伟民 朱天刚 靳文英 赵红 曹成富 张前 王静 姜柏林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85-990,共6页
目的:应用心肌声学造影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运重建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6年6月至2021年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 目的:应用心肌声学造影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运重建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6年6月至2021年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于住院期间完成心肌声学造影的患者113例,根据心肌声学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组(CMD组,n=78)及微循环功能正常组(正常组,n=35)。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及血运重建情况以及心肌声学造影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M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13例患者中CMD的发生率为69.0%。女性(OR=4.065,P=0.034)、陈旧性心肌梗死史(OR=13.364,P=0.021)、STEMI(OR=3.248,P=0.031)、术前罪犯血管TIMI血流<3级(OR=3.535,P=0.007)是CMD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在心肌梗死急性期行心肌声学造影后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CMD发生率较高,女性、陈旧性心肌梗死史、STEMI及术前罪犯血管TIMI血流<3级是CMD的预测因素。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行心肌声学造影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声学造影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患者远期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1
18
作者 王岚 马玉良 +5 位作者 王伟民 朱天刚 靳文英 赵红 曹成富 王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6-141,共6页
目的:评估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情况,并探讨其对患者远期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入选2016年8月至2021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前壁STEMI住院并于住院期间完成心肌声学造影(MCE)的患... 目的:评估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情况,并探讨其对患者远期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入选2016年8月至2021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前壁STEMI住院并于住院期间完成心肌声学造影(MCE)的患者73例。根据MCE结果分为CMD组(n=54)及对照组(n=19)。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超声心动图资料及初步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73例前壁STEMI患者中MCE证实存在CMD者54例(74.0%),与对照组相比,CMD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峰值水平更高[80.0(30.0,124.0)ng/ml vs.22.4(1.4,67.2)ng/ml,P=0.002]。对患者中位超声心动图随访3.6(2.5,6.0)个月,总回访率67.1%,校正cTnI峰值后,随访时CMD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50.1±11.8)%vs.(61.3±8.0)%,P<0.001],LVEF<50%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48.6%vs.8.3%,P=0.013),中位随访10.9(5.7,22.4)个月,对照组和CMD组的总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壁STEMI后发生CMD可影响患者远期心功能,亟待加强关注及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前壁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随访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远期预后的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岚 马玉良 +5 位作者 王伟民 朱天刚 靳文英 赵红 曹成富 王静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03-606,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年龄≥75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21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并于住院期间完成心肌声学造影的AMI患者197例,纳入合并CMD患者115例(58.4%)为研...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年龄≥75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21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并于住院期间完成心肌声学造影的AMI患者197例,纳入合并CMD患者115例(58.4%)为研究对象,根据AMI发病时年龄分为≥75岁组20例和对照组(年龄<75岁)95例。收集2组基线资料,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LVEF、整体长轴应变(GLS)、室壁运动评分(WMSI)、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RWMA)以及心肌灌注指数(MPI)。随访8(3,13)个月,观察2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与对照组比较,≥75岁组女性(50.0%vs 18.9%,P=0.003)、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比例明显升高(40.0%vs 15.8%,P=0.014),2组入院时Killip分级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6)。2组LVEDD、LVEF、GLS、RWMA、WMSI及M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性别、Killip分级及NSTEMI后,≥75岁组患者再住院(OR=4.017,95%CI:1.255~12.861,P=0.019)、心力衰竭(OR=4.179,95%CI:1.296~13.470,P=0.017)及总MACE发生率(OR=2.594,95%CI:1.056~6.370,P=0.038)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AMI后年龄≥75岁老年CMD患者左心收缩功能与运动受损,但与年龄<75岁患者无差异。尽管如此,AMI后年龄≥75岁老年CMD患者远期MACE仍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微循环 冠状动脉疾病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晕厥患者病因及诊治状况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立娜 仁晖 +5 位作者 陈江天 李忠佑 罗碧芬 李素芳 宋俊贤 陈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6期3296-3299,共4页
背景目前,晕厥的病因诊断仍有一定困难,并存在诊治不规范现象。目的探讨晕厥的病因分布和诊治的不足之处,提高临床医生对晕厥的正确认识。方法选取2006年12月—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入院和/或出院诊断为"晕厥"和/或&qu... 背景目前,晕厥的病因诊断仍有一定困难,并存在诊治不规范现象。目的探讨晕厥的病因分布和诊治的不足之处,提高临床医生对晕厥的正确认识。方法选取2006年12月—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入院和/或出院诊断为"晕厥"和/或"意识丧失"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以及发作诱因、意识丧失发作前中后症状、"意识丧失"和"晕厥"出现的频次、与"意识丧失"和/或"晕厥"相关的出入院诊断等。结果共纳入509例"晕厥"和/或"意识丧失"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病因明确239例,包括晕厥182例(76.2%),非晕厥57例(23.8%)。病因明确的晕厥患者病因依次为神经介导性晕厥(100例,54.9%)、心源性晕厥(59例,32.4%)、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17例,9.3%)、其他复合病因晕厥(6例,3.4%)。入院诊断为"晕厥",但病因中包含非晕厥疾病(如癫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共116例。出院诊断为"晕厥",但病因中包含非晕厥疾病的患者共21例。84例患者的病程记录中,76例(90.5%)存在"意识丧失"和"晕厥"概念混淆的情况。509例患者共1 084人次发作意识丧失,未记录发作诱因有147人次(13.6%),而未记录前驱症状、发作中或发作后症状分别有354人次(32.7%)、299人次(27.6%)和353人次(32.6%);诊断明确的182例晕厥患者共395人次发作晕厥,未记录发作诱因有47人次(11.9%),未记录前驱症状、发作中或发作后症状分别有131人次(33.2%)、127人次(32.2%)和136人次(34.4%)。临床医生对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的治疗以教育(43例,43.0%)和功能锻炼(13例,13.0%)为主,心源性晕厥患者多给予植入起搏器(24例,40.7%)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14例,23.7%),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患者给予调整药物和教育治疗分别为9、3例。上述3种病因所致的晕厥患者中,未给予任何治疗者共39例(22.2%)。结论住院晕厥患者病因主要为神经介导性晕厥,其次为心源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和其他复合病因晕厥;临床诊疗过程中存在意识丧失和晕厥概念混淆、病史询问不详细、治疗不充分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病因 意识丧失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