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青少年心室预激及预激综合征患病率调查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欣 周玉安 +6 位作者 周广华 李蕾 刘雯 张岚 赵杰强 张红 刘文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82-1185,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北京地区青少年心室预激及预激综合征患病率。方法:对北京市西城区和海淀区19484名15-20岁青少年(北京市西城区中学高一年级和职业中学新生、北京大学新人学的本科生)进行心电图筛查、诊断及分型,并对心电图异常者进... 目的:调查分析北京地区青少年心室预激及预激综合征患病率。方法:对北京市西城区和海淀区19484名15-20岁青少年(北京市西城区中学高一年级和职业中学新生、北京大学新人学的本科生)进行心电图筛查、诊断及分型,并对心电图异常者进行随访。结果:一共获得19389份合格心电图,其中心室预激及预激综合征患者30例(0.15%),男性患者17例(0.17%),女性患者13例(0.13%),男、女性患病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5,P〉0.05);6例(0.03%胖有阵发性心悸,记录到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预激综合征2例(0.01%)。30例心室预激及预激综合征患者中,A型心室预激16例(53.33%),B型心室预激14例(46.67%),男、女性患病类型无明显差异(χ^2=4.693,P〉0.05)。平均随访2.5年(1.5-3年)期间,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结论:本研究中北京地区15-20岁青少年心室预激和预激综合征患病率为0.15%,患病率和患病类型无明显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激综合征 患病率 青少年 心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197例健康体检者动脉弹性参数的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源源 孙宁玲 马志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8期1714-1716,共3页
目的调查分析北京地区健康体检者的动脉弹性功能参数。方法选择北京地区197例健康人,男女各半;年龄15~80岁,体质指数(BMI)<30kg/m2;查体检查证实无危险因素及临床疾病,30d内未服用过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的药物,按年龄将受试者分为4组... 目的调查分析北京地区健康体检者的动脉弹性功能参数。方法选择北京地区197例健康人,男女各半;年龄15~80岁,体质指数(BMI)<30kg/m2;查体检查证实无危险因素及临床疾病,30d内未服用过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的药物,按年龄将受试者分为4组,分别测定大、小动脉弹性(C1、C2)。结果男、女受检者C1、C2均随年龄增长而减退(P<0.05);女性C1、C2均略低于男性,但仅在15~30岁组及61~80岁组男、女受检者C2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及性别的健康体检者动脉顺应性数值不同,本研究结果可作为动脉顺应性C1、C2的参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容量顺应性(C1) 动脉振荡顺应性(C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老年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综合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余新艳 苏鹏 +5 位作者 袁晓静 姜清茹 杨建云 赵旭东 王一凡 张海澄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86-1193,1200,共9页
背景心血管疾病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病因,防控形势严峻。心血管疾病风险影响因素管理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国内外应用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针对基层老年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较... 背景心血管疾病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病因,防控形势严峻。心血管疾病风险影响因素管理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国内外应用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针对基层老年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较少,且在既往研究中也未以整体观对患者包含不同数量风险的变量重要性进行排序。目的分析基层管理的65岁以上老年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综合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为基层心血管疾病综合防控提供客观依据及帮助。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2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3039例6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其中至少1种慢性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72 h心电图分析结果划分为正常组632例、风险组2407例。分析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确定最佳λ值,绘制模型,采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综合风险影响因素;并对影响心血管疾病综合风险及包含不同数量风险的变量排序。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教育程度、职业、城乡分布、吸烟、运动、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佳λ值为0.01568531。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BMI、城乡分布、吸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综合风险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650(95%CI=0.627~0.673,P<0.001)。影响综合风险及不同数量风险种类变量排序前五位的分别为:年龄、BMI、城乡分布、饮茶、运动;年龄、高血压+冠心病、性别、城乡分布、吸烟;年龄、高血压+冠心病、性别、BMI、城乡分布;糖尿病+冠心病、年龄、高血压+冠心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糖尿病。结论年龄、BMI、城乡分布、吸烟、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及糖尿病是65岁以上+慢性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因素。除年龄外,BMI及生活习惯对心血管疾病综合风险的发生影响较为重要,随着+风险种类数量的增多,慢性病尤其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增强。基层医护团队应以单导联可穿戴设备为载体定期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心血管疾病综合发生风险管理,其不但可高效、低成本的实现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一级、二级预防及健康管理,并可加速基层医疗服务应加快从不连贯的诊疗服务向全程健康管理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老年人 心血管疾病 影响因素分析 变量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_4R和a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判断价值 被引量:7
4
作者 何金山 岳兵 +4 位作者 李克峰 王立群 苑翠珍 郭继鸿 李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6期4291-4293,共3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V4R导联和a 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2001年1月—2013年6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57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罪犯血管,右冠状... 目的探讨心电图V4R导联和a 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2001年1月—2013年6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57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罪犯血管,右冠状动脉(RCA)近端组87例,RCA远端组35例,左回旋支(LCX)组33例,余2例患者为左前降支闭塞,总结心电图V4R和a VR导联ST段特点。结果 3组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19,P<0.05),其中RCA远端组和LCX组收缩压高于RCA近端组(P<0.05)。3组间V4R导联和a VR导联ST段变化的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842、21.025,P<0.05)。V4R导联ST段抬高预测RCA近端闭塞的灵敏度为41%(36/81),特异度为87%(59/68);a VR导联ST段压低预测LCX闭塞的灵敏度为39%(13/33),特异度为93%(113/122)。结论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时,V4R导联ST段抬高更多见于RCA近端闭塞,a VR导联的ST段压低更多见于LCX闭塞,二者对判断罪犯血管特异度较高,但灵敏度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电描记术 V4R a VR ST段 诊断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7
5
作者 昃峰 李鼎 +7 位作者 周旭 王龙 段江波 吴寸草 苑翠珍 何金山 杨丹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38-1244,共7页
目的:探讨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无导线起搏器(LP)植入的患者,分为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LP组(再植入LP组)和首次植入LP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 目的:探讨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无导线起搏器(LP)植入的患者,分为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LP组(再植入LP组)和首次植入LP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植入部位、释放次数、术后QRS时限。随访两组植入1周、1个月、3个月、1年时起搏参数情况。结果:共入选51例LP植入患者,其中男性30例(58.8%),平均年龄(73.2±13.6)岁。再植入LP组33例(64.7%),其中男性18例(54.5%),平均年龄(69.9±12.2)岁。首次植入LP组18例(35.3%),其中男性12例(66.7%),平均年龄(79.2±14.2)岁。再植入LP组31例(93.9%)患者因囊袋感染行电极导线拔除手术。所有患者LP均植入成功,1例(2.0%)术中发生心包积液,穿刺引流后好转。48例(94.1%)患者植入间隔部位。与首次植入LP组相比,再植入LP组释放≤2次比例、起搏阈值、感知、阻抗、手术时间、起搏QRS波群时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位随访时间为20.1(11.3,31.3)个月,无起搏相关的并发症。1年随访时,与首次植入LP组相比,再植入LP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植入LP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 起搏器再植入 无导线起搏器 心脏植入电子装置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误区 被引量:23
6
作者 史旭波 胡大一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8-160,共3页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的最重大慢性疾病,就慢性疾病而言,全球近50%的人口死于心血管疾病。2010年北京市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已占总死亡的48.2%,与国际水平相近。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病因,如何抑制动脉粥样...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的最重大慢性疾病,就慢性疾病而言,全球近50%的人口死于心血管疾病。2010年北京市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已占总死亡的48.2%,与国际水平相近。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病因,如何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成为全球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最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防治 慢性疾病 疾病死亡 医务工作者 人类健康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臂踝脉搏波速度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8
7
作者 陈虞 胡大一 +1 位作者 杨进刚 赵建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目的观察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111例心血管病高危患者,进行baPWV、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心率测量,病史采集及血液生化检查。高危人群定义为既往发生... 目的观察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111例心血管病高危患者,进行baPWV、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心率测量,病史采集及血液生化检查。高危人群定义为既往发生过心脑血管事件(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具有两种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年龄≥50岁、吸烟、肥胖、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人群。比较高baPWV组(≥1700cm/s)与低baPWV组(<1700cm/s)患者具有危险因素个数和临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与低baPWV组相比,高baPWV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分别为35.3%和60.5%,P<0.01),心血管危险因素数目较多[(3.9±1.2)和(4.4±0.9),P<0.05]。影响baPWV的因素主要为年龄(P<0.001)和收缩压(P<0.01)。结论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baPWV较高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心血管危险因素多。年龄和收缩压是影响baPWV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 心血管危险因素 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院前应用散点图初筛可穿戴单导联远程心电监测心律失常的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余新艳 赵瑞琴 +3 位作者 彭军 张晓娟 杨建云 张海澄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9-165,共7页
背景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具有一过性和阵发性的特点。患者易在院外发生心律失常,而传统的心电图设备因难以随时佩戴,常导致无法捕捉到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信号。目的探讨院前应用散点图初筛可穿戴单导联远程... 背景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具有一过性和阵发性的特点。患者易在院外发生心律失常,而传统的心电图设备因难以随时佩戴,常导致无法捕捉到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信号。目的探讨院前应用散点图初筛可穿戴单导联远程心电监测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银川市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1076例患者,均在有心悸、头晕、胸闷、气短等症状时,在院外佩戴可穿戴单导联远程心电监测设备,采集并实时上传至云端的24 h心电图资料。A组为基层医生依据散点图的诊断,B组和C组为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医生分别依据散点图和散点图结合心电图的诊断。分析三组心律失常检出率、检出类型、诊断一致性及符合率,并以C组为金标准,分析A组和B组诊断心律失常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1)A组、B组、C组分别检出14种1301例次、14种1323例次、15种1647例次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检出率分别为80.9%、81.2%、87.5%。(2)A组与B组诊断心律失常具有强一致性(Kappa=0.891,95%CI(0.711,1.071),P=0.617),诊断符合率为96.7%;B组与C组诊断心律失常具有强一致性(Kappa=0.759,95%CI(0.489,1.029),P<0.001),诊断符合率为93.6%;A组与C组诊断心律失常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0.692,95%CI(0.392,0.992),P<0.001),诊断符合率为91.7%。(3)A组诊断心律失常的灵敏度为91.5%、特异度为93.3%、阳性预测值为99.0%、阴性预测值为61.2%,B组诊断心律失常的灵敏度为92.8%、特异度为99.3%,阳性预测值为99.9%、阴性预测值为66.3%。结论在院前应用散点图初筛可穿戴单导联远程心电监测心律失常,可实现心律失常诊疗关口前移,并以此建立起由社区居民、基层全科医生和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医生共同参与的心律失常防治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血管疾病 散点图 可穿戴单导联远程心电监测 互联网+分级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2016年ESC关于扩张型心肌病和收缩功能减低性非扩张型心肌病定义的修正 被引量:8
9
作者 刘文玲 李忠佑 刘欣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32-535,共4页
近期,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肌心包疾病专家组发表的立场声明中,更新了扩张型心肌病的定义,架起了目前临床疾病谱和疾病早期阶段及亲属临床表现之间的桥梁,这是早期诊断和预防的关键。专家组也提供了鉴别扩张型心肌病综合征亚型的切实... 近期,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肌心包疾病专家组发表的立场声明中,更新了扩张型心肌病的定义,架起了目前临床疾病谱和疾病早期阶段及亲属临床表现之间的桥梁,这是早期诊断和预防的关键。专家组也提供了鉴别扩张型心肌病综合征亚型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中病因指导的疾病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扩张型 基因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过程中圆锥支或右心室支急性闭塞致心电图改变的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玉良 王伟民 +2 位作者 刘建 卢明瑜 李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67-370,共4页
目的:探讨在右冠状动脉近端血管介入治疗过程中,圆锥动脉或右心室支急性闭塞致心电图改变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8至2012-12于我院行介入治疗的病例,发现3例患者在干预右冠状动脉近端血管过程中,圆锥支或右心室支急性闭塞,术中... 目的:探讨在右冠状动脉近端血管介入治疗过程中,圆锥动脉或右心室支急性闭塞致心电图改变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8至2012-12于我院行介入治疗的病例,发现3例患者在干预右冠状动脉近端血管过程中,圆锥支或右心室支急性闭塞,术中出现胸前导联J点和ST段抬高,其中1例呈典型的Ⅰ型Brugada样心电图改变。总结3例患者的病例特点、冠状动脉影像与心电图变化。结果:右冠状动脉近端血管分支(2例圆锥动脉、1例右心室支)急性闭塞可以诱发胸前导联J点和ST段穹窿型抬高,甚至呈现典型的Ⅰ型Brugada样心电图改变,其中1例患者右心室支持续性闭塞,心电图呈持续性J点和ST段抬高,随后发生了心室颤动。结论:右冠状动脉近端血管分支急性闭塞可以导致胸前导联J点和ST段抬高,甚至继发恶性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椎动脉 冠状动脉缺血 BRUGADA综合征 J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及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谭蓓 张海澄 +3 位作者 高瑾 李春 刘元生 郭继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36-439,共4页
目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内源性抑制剂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s),以及细胞因子的表达进行定量研究。方法:选取85例患者,其中永久性房颤组25例,阵发性房颤组28例,窦性心律组32... 目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内源性抑制剂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s),以及细胞因子的表达进行定量研究。方法:选取85例患者,其中永久性房颤组25例,阵发性房颤组28例,窦性心律组32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 MMP-1、MMP-2、MMP-7、MMP-9、TIMP-1、TIMP-2及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血小板源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含量。结果:MMP-1在阵发性房颤组较窦性心律组升高19.80%(P<0.05)。MMP-2在永久性房颤组较阵发性房颤组及窦性心律组分别升高59.18%和41.87%(P<0.05)。MMP-7、MMP-9及 TIMP-1在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TIMP-2在永久性房颤组及阵发性房颤组分别较窦性心律组下降22.0%和13.01%(P<0.05)。转化生长因子β在永久性房颤组较阵发性房颤组及实性心律组分别升高30.04%和20.83%(P<0.05)。肿瘤坏死因子α在永久性房颤组及阵发性房颤组较窦性心律组分别升高28.3%和15.65%(P<0.0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永久性房颤组及阵发性房颤组较窦性心律组分别升高4.45%和3.76%(P<0.0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永久性房颤组较窦性心律组下降21.97%(P<0.05)。血小板源性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房颤时细胞因子调节 MMPs/TIMPs 系统导致胶原降解与合成失衡使细胞外基质重构,这可能是房颤时心房结构重构的机制之一,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结构重构 细胞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中心动脉脉压与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吴寸草 陈琦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4-158,共5页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在高血压患者中应尽早进行诊断和干预。研究发现中心动脉压(CAP)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高于周围动脉压。但目前对于高血压合并ASCVD患者无创CAP的研究鲜有报道...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在高血压患者中应尽早进行诊断和干预。研究发现中心动脉压(CAP)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高于周围动脉压。但目前对于高血压合并ASCVD患者无创CAP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ASCVD患者及不合并ASCVD患者间无创中心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与外周肱动脉压的差异。方法连续选取2019年8-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239例,根据是否存在ASCVD分为ASCVD组(61例)和非ASCVD组(178例)。比较ASCVD组和非ASCVD组肱动脉及无创中心动脉SBP、DBP、PP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合并ASCVD的影响因素。结果ASCVD组较非ASCVD组年龄高、心率慢、吸烟患者比例低,ASCVD组肱动脉DBP、无创中心动脉DBP均低于非ASCVD组,无创中心动脉PP高于非ASCVD组(P<0.05)。总人群、ASCVD组、非ASCVD组无创中心动脉SBP、PP分别低于肱动脉SBP、PP,无创中心动脉DBP高于肱动脉DBP(P<0.05)。年龄与高血压合并ASCVD相关〔OR(95%CI)=1.073(1.040,1.108),P<0.05〕。将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亚组(年龄≥65岁,n=99)和非老年亚组(年龄<65岁,n=140),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老年亚组中ASCVD组肱动脉SBP低于非ASCVD组,非老年亚组中ASCVD组年龄大于非ASCVD组、心率慢于非ASCVD组、无创中心动脉PP高于非ASCVD组(P<0.05)。结论与肱动脉PP相比,无创中心动脉PP与高血压患者合并ASCVD相关;按照年龄分层后,在非老年患者中,无创中心动脉脉压升高与合并ASCVD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无创中心动脉压 中心动脉脉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雯 刘文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73,共3页
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IST)是一种以静息或活动时与生理需求不相符的心率增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个体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除个别的报告外,认为IST的预后良好。目前IST的发病机制还未完全阐明,其致病机制是多因素的,包括自主神经平衡失... 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IST)是一种以静息或活动时与生理需求不相符的心率增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个体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除个别的报告外,认为IST的预后良好。目前IST的发病机制还未完全阐明,其致病机制是多因素的,包括自主神经平衡失调,窦房结功能异常。近年来,肾上腺素抗体升高也认为与IST的发病相关。IST的治疗一直以来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困境,目前治疗主要针对其发病机制,包括心脏康复治疗,药物治疗,消融治疗。射频消融的应用和适应症是临床上极具争议性的话题。近年来,起搏电流(IF)电流阻断剂伊伐布雷定的出现,为IST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对目前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相关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 发病机制 射频消融 伊伐布雷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远程心电云平台辅助决策基层危急值心电图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余新艳 顾志乐 +2 位作者 张晓娟 赵晓晔 张海澄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63-1367,1372,共6页
背景远程心电云平台对心血管疾病防治具有积极的底层支撑作用。在探索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协同医生更好地判读心电图的同时,如何优化诊断流程、提高危急值心电图诊断时效性是研究者在远程心电云平台建设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目的探... 背景远程心电云平台对心血管疾病防治具有积极的底层支撑作用。在探索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协同医生更好地判读心电图的同时,如何优化诊断流程、提高危急值心电图诊断时效性是研究者在远程心电云平台建设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AI在远程心电云平台辅助决策基层危急值心电图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集并上传至纳龙远程心电云平台的20808份12导联静态心电图,同时经AI(AI组)诊断和专业心电图医生(医生组)诊断后,将符合危急值心电图诊断标准的心电图纳入危急值组,符合正常心电图诊断标准的心电图纳入正常组,结果虽异常但不符合危急值心电图诊断标准的心电图纳入阳性组。以医生组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AI组与医生组诊断的一致性、符合率及AI组诊断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统计各组心电图诊断用时。结果AI组诊断的危急值组、阳性组、正常组心电图分别为619、15634、4555份;医生组诊断的危急值组、阳性组、正常组心电图分别为619、15759、4430份。AI组与医生组诊断具有强一致性〔Kappa值=0.984,95%CI(0.982,0.987),P<0.001〕;两组诊断符合率为99.4%;AI组诊断灵敏度为99.4%,阳性预测值为100.0%。危急值组、阳性组、正常组的诊断平均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危急值组诊断平均用时较阳性组、正常组短(P<0.001)。结论AI应用于远程心电云平台中,不但可协助医生判读心电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还可优化诊断流程,缩短危急值心电图诊断用时,有助于基层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人工智能 诊断技术 心血管 心电描记术 远程心电云平台 基层医疗机构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智慧医疗在基层老年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病防控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余新艳 赵珺 +4 位作者 赵晓晔 姜清茹 陈雅田 王艳 张海澄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3期4167-4172,共6页
背景近年来移动智慧医疗在心血管病的筛查、干预、救治、管理中的优势愈加突出。其中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在院外应用于心律失常患者的前期筛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得到了学者及临床的认可。但因其导联和匹配的云平台功能的单一性,限制... 背景近年来移动智慧医疗在心血管病的筛查、干预、救治、管理中的优势愈加突出。其中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在院外应用于心律失常患者的前期筛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得到了学者及临床的认可。但因其导联和匹配的云平台功能的单一性,限制了其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对慢性非传染疾病(简称慢性病)患者风险筛查及长期随访管理中的应用。目的本研究立足分级诊疗,从慢性病防控的视角,以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为载体,探索移动智慧医疗在基层老年慢病患者中心血管病风险防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8月宁夏回族自治区20家基层医疗机构收治的3000例65岁及以上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02例、女1798例;平均年龄(71.3±5.0)岁。基层医生借助手机APP及患者管理云平台录入患者资料,给患者佩戴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采集72 h心电数据上传至患者管理云平台。由专业心电图医生分别对数据进行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HRV)、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分析及风险分层,并综合3种分析方法的分层结果将心血管病综合风险符合低、中及高危的数据在云平台勾选相应的标识。云平台对高、中危患者以短信形式通知基层医生对患者进行不同流程的管理。统计3种分析方法不同风险分层患者检出例数,低、中、高危心血管病风险患者检出例数及按流程管理率。结果检出心律失常符合正常、阳性及重大阳性者分别为1526例(50.87%)、1349例(44.97%)、125例(4.17%)。2968例患者完成HRV和OSAHS分析,HRV符合轻度、中度及重度降低者分别为2330例(78.50%)、630例(21.23%)、8例(0.27%);OSAHS符合轻度、中度、重度异常者分别1769例(59.60%)、573例(19.31%)、626例(21.09%)。心血管病综合风险为低、中、高危患者分别为744例(24.80%)、1640例(54.67%)、616例(20.53%)。心血管病综合风险为高、中、低危患者按流程管理率分别为94.49%(703例)、88.10%(1445例)、100.00%(616例)。结论将移动智慧医疗技术与心律失常、HRV及OSAHS分析方法联合应用于基层老年慢病患者心血管病防控,心血管病风险检出率和患者管理率较高,有利于基层老年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病防控体系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医疗 远程医疗 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 老年人 慢性病 心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心脏性猝死现状与防治 被引量:94
16
作者 郭继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23-326,共4页
中国心脏性猝死的现状严峻而不容乐观,这不仅因每年猝死总人数居世界之首,而且引发猝死的多种因素未被有效控制并有加重趋势,包括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各种心血管病发病有升高趋势等。此外,心脏性猝死防治的关键性环节仍薄弱,就预防而言,... 中国心脏性猝死的现状严峻而不容乐观,这不仅因每年猝死总人数居世界之首,而且引发猝死的多种因素未被有效控制并有加重趋势,包括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各种心血管病发病有升高趋势等。此外,心脏性猝死防治的关键性环节仍薄弱,就预防而言,猝死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肥胖、高血糖、高脂血症远未控制,心血管病的发病与发病后的管理效果不佳,猝死的一级与二级预防措施,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ICD)的植入数量与世界水平相差仍然很大。公众体外自动除颤器(AED)在公众场所的配备虽已启动,但实际使用率仍为零,主要原因是理念的落后,以及缺少相应的法律与法规保护。心脏骤停发生时,心肺复苏的新流程普及与培训,公众知晓率还远远不够,这些都强烈地告诫我们:中国猝死的防治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猝死 防治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风湿性和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诊疗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玉杰 张海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31-1033,共3页
炎症性、风湿性和瓣膜性心脏病本属于器质性心脏病中的不同类别,由不同的发病机制导致了心脏结构的病变。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发现,这三类疾病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室颤)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在临床诊治上也存在一定的特殊... 炎症性、风湿性和瓣膜性心脏病本属于器质性心脏病中的不同类别,由不同的发病机制导致了心脏结构的病变。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发现,这三类疾病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室颤)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在临床诊治上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共通性。在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2015年ESC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与心原性猝死预防指南》中首次将上述三种疾病共同纳入同一章节中,系统性地阐述了这一系列和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疾病的诊治重点。本文将结合国外最新指南和中国诊治现状,从发病、诊断、治疗、预防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力求提高广大心血管医生对炎症性、风湿性和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的认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心律失常 心室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区移动医疗的心律失常筛查方案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余新艳 赵旭东 +3 位作者 赵晓晔 刘海鹏 姜清茹 张海澄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2-200,209,共10页
背景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但由于其症状的隐匿性和发作的不可预测性,传统的心电设备很难捕捉到发作时心电图,无法得以确诊和对因治疗。在社区医生指导下,居民居家自行应用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采集数据并实时上传可以明... 背景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但由于其症状的隐匿性和发作的不可预测性,传统的心电设备很难捕捉到发作时心电图,无法得以确诊和对因治疗。在社区医生指导下,居民居家自行应用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采集数据并实时上传可以明显提升心律失常的诊断率,但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大多缺乏真实世界数据的支撑。目的探讨基于社区移动医疗的3种心律失常筛查方案的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银川市所属社区纳入的435例居民作为受试者,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177例)、女性组(258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35例)、中年组(200例)、老年组(100例);根据受教育程度分为小学组(77例)、中学组(165例)、大学组(193例);根据既往有无明确心血管病病史分为有病史组(233例)和无病史组(202例)。应用单导联可穿戴远程心电设备,分别按以下方案采集心电数据:间断采集3次24 h心电数据(方案1);采集1次24 h及至少3次1 h心电数据(方案2);连续采集1次72 h及至少1次1 h心电数据(方案3)。由受试者自主自愿选择筛查方案中的任意1种,不论有无症状均自主选择时间,自行佩戴单导联可穿戴远程心电设备采集心电数据并上传至云平台。统计选择3种筛查方案的受试者数量、不同分组与方案选择的相关性,及3种筛查方案的心律失常检出率。结果选择3种筛查方案的受试者分别为321、40、74例。其中3种筛查方案受试者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受试者性别、受教育程度、有/无病史与方案选择无相关性(χ^(2)=0.670,P=0.715;χ^(2)=2.994,P=0.559;χ^(2)=2.225,P=0.893);不同年龄分组与方案选择有相关性(χ^(2)=9.939,P=0.041)。3种筛查方案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别为85.67%、82.50%、8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6,P=0.867);男性组、女性组受试者的3种筛查方案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6,P=0.707;χ^(2)=0.917,P=0.678);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受试者的3种筛查方案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02,P=0.350;χ^(2)=0.871,P=0.706;χ^(2)=1.063,P=0.622);小学组、中学组、大学组受试者的3种筛查方案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21,P=0.271;χ^(2)=1.115,P=0.633;χ^(2)=2.181,P=0.353);有病史组、无病史组受试者的3种筛查方案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2,P=0.507;χ^(2)=0.548,P=0.818)。方案2的1 h心电数据采集次数与心律失常检出率呈正相关(rs=0.912,P=0.011);方案3的1 h心电数据采集次数与心律失常检出率呈正相关(rs=0.852,P=0.026)。方案2中24 h心电数据心律失常检出率为72.5%,1 h心电数据心律失常检出率为77.5%,两种时长心电数据诊断结果间具有较强一致性(Kappa值=0.601,P=0.001);方案3中72 h心电数据心律失常检出率为82.4%,1 h心电数据心律失常检出率为63.5%,两种时长心电数据诊断结果间具有中等一致性(Kappa值=0.410,P<0.001);方案2中1 h心电数据诊断与总方案诊断结果间具有强一致性(Kappa值=0.844,P<0.001);24 h心电数据诊断与总方案诊断结果间具有较强一致性(Kappa值=0.717,P<0.001)。方案3中1 h心电数据诊断与总方案诊断结果具有中等一致性(Kappa值=0.466,P<0.001),一致性强度一般;72 h诊断与总方案诊断结果具有强一致性(Kappa值=0.901,P<0.001)。结论基于社区移动医疗的3种心律失常筛查方案心律失常检出率无显著差异,不论有无症状均可使用,不同年龄受试者选择3种筛查方案倾向性不同,1 h心电数据采集次数与心律失常检出率呈正相关,提示社区医生应结合患者的年龄、职业特点、经济收入等因素进行多维度评估后,选择能达到最优依从性筛查方案,才能真正使移动医疗服务助力于社区心律失常患者的筛查及管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远程医学 单导联可穿戴远程心电设备 心律失常筛查方案 社区卫生服务 真实世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19
作者 刘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7-318,共2页
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广泛开展,口服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治疗手段。目前,用于临床治疗的抑制血小板活性的噻吩并吡啶类药物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不可逆抑制腺苷... 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广泛开展,口服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治疗手段。目前,用于临床治疗的抑制血小板活性的噻吩并吡啶类药物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不可逆抑制腺苷二磷酸(ADP)P2Y12受体活性,如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噻吩吡啶前体药物——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经过生物转化,转变为与P2Y12受体不可逆结合的分子,来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另一类则为可逆结合的ADPP2Y12受体阻断剂,如替格瑞洛、坎格瑞洛,停药后血小板活性可以恢复。(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药物 冠心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关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治疗的国际专家组共识》解读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欣 刘文玲 刘彤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02期66-70,共5页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ARVC/D)是一种主要累及右心室(RV)、以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原性猝死(SCD)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心肌疾病。随着对ARVC/D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和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认识的不断深入,及时解决ARVC/D患者临床治疗问...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ARVC/D)是一种主要累及右心室(RV)、以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原性猝死(SCD)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心肌疾病。随着对ARVC/D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和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认识的不断深入,及时解决ARVC/D患者临床治疗问题迫在眉睫。继2010年国际专家组发布该病新的诊断标准之后,2015年7月又发布了该病治疗的专家共识,首次系统地阐述了ARVC/D的危险分层和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 遗传性心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