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部分综合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焦虑、抑郁障碍现况调查 被引量:49
1
作者 史丽丽 赵晓晖 +4 位作者 姜荣环 马弘 白文佩 刘梅颜 魏镜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16-620,共5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综合医院神经科门诊就诊者中抑郁/焦虑障碍的患病情况和门诊诊治现状。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调查3所综合医院神经科门诊就诊者529名。所有纳入者进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筛查,对≥8分者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作出... 目的:了解北京市综合医院神经科门诊就诊者中抑郁/焦虑障碍的患病情况和门诊诊治现状。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调查3所综合医院神经科门诊就诊者529名。所有纳入者进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筛查,对≥8分者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作出诊断。结果:矫正后抑郁障碍检出率20.2%,焦虑障碍9.1%,至少符合抑郁或焦虑障碍一项者21.5%。门诊医生对符合抑郁或焦虑患者中的19.8%进行转诊,15.1%给予精神科药物。患者的就诊意愿依次为: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和精神科就诊。结论:北京市综合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抑郁/焦虑障碍发生率,门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率不高,值得相关部门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焦虑障碍 神经科 现况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感染患者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升级时导线拔除及再植入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2
作者 苑翠珍 昃峰 +6 位作者 李鼎 段江波 周旭 吴寸草 何金山 王龙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0-174,共5页
目的:分析非感染患者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升级时导线拔除及再植入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24年3月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现有CIED[包括心脏起搏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CR... 目的:分析非感染患者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升级时导线拔除及再植入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24年3月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现有CIED[包括心脏起搏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CRT-P)]升级为ICD或CRT-P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或全皮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S-ICD)的66例非感染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和手术资料,分析导线拔除和再植入的策略及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6例患者中,术前造影显示12例(18.2%)患者入路静脉重度狭窄/闭塞,合并导线磨损/穿孔26例(39.4%)。32例(48.5%)患者接受经静脉导线拔除(TLE),其中27例(84.4%)患者拔除所有导线,5例(15.6%)患者仅拔除非功能导线。TLE手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66例患者中28例(42.4%)患者保留功能性导线同侧植入,22例(33.3%)患者拔除所有导线对侧再植入,5例(7.6%)仅拔除非功能导线同侧再植入,5例(7.6%)拔除所有导线同侧再植入,6例(9.1%)患者弃置导线再植入。升级手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非感染患者现有CIED(包括心脏起搏器、ICD、CRT-P)升级为ICD或CRT-P或CRT-D或S-ICD时,导线拔除及再植入安全、可行,可同侧或对侧再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升级 导线拔除 导线弃置 再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基层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程与自主神经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余新艳 杨建云 +5 位作者 姜清茹 陈涛 苏鹏 王思洋 罗占武 张海澄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4期4359-4370,共12页
背景高血压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主要慢性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引起血压调控失衡,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借助高效便携的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探索老年高血压患者与自主神经之间关系,可为... 背景高血压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主要慢性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引起血压调控失衡,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借助高效便携的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探索老年高血压患者与自主神经之间关系,可为基层高血压患者管理和心血管疾病防控提供简单、高效、低成本且可持续的适宜方法和客观依据。目的基于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探索宁夏回族自治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程与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2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用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采集并上传至云平台的2137例6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72 h心电图资料及云平台收集的患者基本信息、心理健康及生活方式等资料。自主神经损害依据心率变异性(HRV)时域参数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结果分为正常组(SDNN>100 ms)470例及异常组(SDNN≤100 ms)1667例。通过1∶1比例行倾向评分匹配校正混杂因素,卡钳值为0.02,以逆概率处理加权法作为参考,验证倾向评分匹配的匹配效果,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病程与自主神经损伤之间的关系,同时进一步验证倾向评分匹配的效果,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基于高血压病程和自主神经损伤,行匹配前和匹配后敏感性亚组分析,同时采用限制性三次样条(RCS)分析来检验高血压病程与自主神经损害是否存在非线性关联及反应效应。结果共收集1级高血压479例,2级高血压1658例;病程<5年者1203例、5~<10年者753例、10~<15年者110例、15~<20年者41例、20~<30年者26例、≥30年者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匹配前后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损害与病程呈正相关(P<0.001)。亚组分析显示,匹配前后80岁以下、较低的教育程度、无共病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以及女性、共病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OSA)的高血压患者病程与自主神经损害的相关性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RCS分析显示匹配前后高血压患者病程与自主神经损害无非线性关系。结论宁夏回族自治区基层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程与自主神经损害呈正相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可延缓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老年人 病程 自主神经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VEIR VR单腔植入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的初步临床观察
4
作者 隗祎 昃峰 +3 位作者 吴寸草 苑翠珍 李鼎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77-582,共6页
目的:初步评价AVEIR VR单腔植入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在中国真实世界的表现及起搏阈值的预测因素,以评估其应用于中国患者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选2024年6月至2024年10月全国多家医院接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熟术者实施的AVEIR VR单腔植入... 目的:初步评价AVEIR VR单腔植入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在中国真实世界的表现及起搏阈值的预测因素,以评估其应用于中国患者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选2024年6月至2024年10月全国多家医院接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熟术者实施的AVEIR VR单腔植入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分析患者基线特征、手术数据(包括各时相的起搏器电学参数)及随访结果。结果:共20例符合植入指征的患者接受了AVEIR VR单腔植入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年龄为(71.40±13.37)岁,体重指数为(23.05±3.71)kg/m^(2),体表面积为(1.70±0.16)m^(2)。2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起搏器,1例患者在起搏器释放后新发频发室性早博。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1周的临床随访,无主要并发症(围术期新发心包积液、心包填塞、起搏器功能不良、起搏器脱位/穿孔、三尖瓣损伤、心肌梗死、脑卒中、肺栓塞以及临床死亡)发生。相关性分析显示,对接栓模式时相的起搏阈值(r=0.650,P=0.009)、释放后时相的起搏阈值(r=0.596,P=0.019)均与术后1周起搏阈值相关,各时相的感知、阻抗与其不相关(P均>0.05)。结论:初步研究显示AVEIR VR单腔植入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在我国真实世界患者中表现良好,尤其在高龄、低体重患者中证实了其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导线起搏器 AVEIR VR起搏器 真实世界数据 起搏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经静脉导线拔除非完全成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5
作者 张欣欣 昃峰 +6 位作者 李学斌 张海澄 段江波 杨丹丹 李鼎 王龙 何金山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06-812,共7页
目的:筛选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经静脉导线拔除(TLE)非完全成功危险因素,依据结果构建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能力。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CIED TLE的1029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训练集(n=720)和... 目的:筛选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经静脉导线拔除(TLE)非完全成功危险因素,依据结果构建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能力。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CIED TLE的1029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训练集(n=720)和验证集(n=309)。训练集根据TLE结局是否完全成功分为完全成功组(n=664)和非完全成功组(n=56)。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非完全成功的相关指标,再行多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非完全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及列线图。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区分TLE患者非完全成功的能力,使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预测风险与实际风险的一致性。结果:训练集和验证集各变量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完全成功组比,完全成功组患者首次植入CIED时年龄更大,拔除的导线数目更少,拔除导线的最长植入时间更短,存在废弃导线患者比例更低,需要特殊工具牵引拔除患者比例更低,拔除导线数目>3根患者比例更少,双侧植入患者比例更低,菌血症、导线故障或脱落、囊袋感染等TLE指征的患者比例更高(P均<0.05)。多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废弃导线(OR=2.252,95%CI:1.111~4.564,P=0.024)、拔除导线的最长植入时间(OR=1.009,95%CI:1.005~1.012,P<0.001)、拔除的导线数目>3根(OR=3.177,95%CI:1.306~7.733,P=0.011)是CIED TLE非完全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发现,训练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5%CI:0.75~0.85,P<0.001);验证集的AUC为0.81(95%CI:0.72~0.90,P<0.00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训练集P=0.089,验证集P=0.136。结论:存在废弃导线、拔除导线的最长植入时间、拔除的导线数目>3根是CIED TLE患者非完全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静脉导线拔除 危险因素 废弃导线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邻近标记技术检测心肌细胞的分泌蛋白组
6
作者 何洁清 郭聪婷 +4 位作者 李际婷 柏宝辰 王泽 郭宇轩 刘健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6-314,共9页
目的利用邻近标记技术建立检测心肌细胞分泌蛋白组的新方法。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质粒,用于表达内质网(ER)定位的TurboID蛋白。在生物素处理的HEK293T细胞中,通过免疫荧光成像和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对TurboID蛋白的表达、... 目的利用邻近标记技术建立检测心肌细胞分泌蛋白组的新方法。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质粒,用于表达内质网(ER)定位的TurboID蛋白。在生物素处理的HEK293T细胞中,通过免疫荧光成像和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对TurboID蛋白的表达、亚细胞定位和邻近标记功能进行验证。在上述质粒基础上包装腺病毒,侵染原代新生大鼠心室肌细胞(NRVM),加入生物素处理后,使用链霉亲和素磁珠对NRVM培养上清中NRVM细胞分泌的生物素化蛋白进行富集,进行蛋白质质谱分析,检测分泌蛋白组。结果在HEK293T细胞和NRVM中,免疫荧光成像结果显示,TurboID蛋白能够定位在细胞核周围对应的ER区域。在添加生物素的作用下,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urboID能将ER蛋白生物素化。用链霉亲和素磁珠对NRVM培养上清中的生物素化蛋白进行富集后,通过蛋白质质谱分析,结果发现心肌细胞的ER、细胞膜和细胞外的蛋白质被显著富集,包括经典的心肌细胞分泌蛋白质心房利尿钠肽。对不含ER-TurboID的NRVM培养上清进行蛋白质组分析,主要获得白蛋白等培养基中的成分,难以检测到心肌细胞的分泌蛋白质。结论ER-TurboID技术可有效富集和检测心肌细胞通过ER分泌的蛋白质组,并排除培养基中非细胞来源蛋白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 分泌蛋白组 邻近标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青少年心室预激及预激综合征患病率调查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欣 周玉安 +6 位作者 周广华 李蕾 刘雯 张岚 赵杰强 张红 刘文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82-1185,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北京地区青少年心室预激及预激综合征患病率。方法:对北京市西城区和海淀区19484名15-20岁青少年(北京市西城区中学高一年级和职业中学新生、北京大学新人学的本科生)进行心电图筛查、诊断及分型,并对心电图异常者进... 目的:调查分析北京地区青少年心室预激及预激综合征患病率。方法:对北京市西城区和海淀区19484名15-20岁青少年(北京市西城区中学高一年级和职业中学新生、北京大学新人学的本科生)进行心电图筛查、诊断及分型,并对心电图异常者进行随访。结果:一共获得19389份合格心电图,其中心室预激及预激综合征患者30例(0.15%),男性患者17例(0.17%),女性患者13例(0.13%),男、女性患病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5,P〉0.05);6例(0.03%胖有阵发性心悸,记录到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预激综合征2例(0.01%)。30例心室预激及预激综合征患者中,A型心室预激16例(53.33%),B型心室预激14例(46.67%),男、女性患病类型无明显差异(χ^2=4.693,P〉0.05)。平均随访2.5年(1.5-3年)期间,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结论:本研究中北京地区15-20岁青少年心室预激和预激综合征患病率为0.15%,患病率和患病类型无明显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激综合征 患病率 青少年 心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老年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综合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余新艳 苏鹏 +5 位作者 袁晓静 姜清茹 杨建云 赵旭东 王一凡 张海澄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86-1193,1200,共9页
背景心血管疾病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病因,防控形势严峻。心血管疾病风险影响因素管理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国内外应用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针对基层老年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较... 背景心血管疾病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病因,防控形势严峻。心血管疾病风险影响因素管理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国内外应用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针对基层老年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较少,且在既往研究中也未以整体观对患者包含不同数量风险的变量重要性进行排序。目的分析基层管理的65岁以上老年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综合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为基层心血管疾病综合防控提供客观依据及帮助。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2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3039例6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其中至少1种慢性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72 h心电图分析结果划分为正常组632例、风险组2407例。分析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确定最佳λ值,绘制模型,采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综合风险影响因素;并对影响心血管疾病综合风险及包含不同数量风险的变量排序。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教育程度、职业、城乡分布、吸烟、运动、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佳λ值为0.01568531。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BMI、城乡分布、吸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综合风险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650(95%CI=0.627~0.673,P<0.001)。影响综合风险及不同数量风险种类变量排序前五位的分别为:年龄、BMI、城乡分布、饮茶、运动;年龄、高血压+冠心病、性别、城乡分布、吸烟;年龄、高血压+冠心病、性别、BMI、城乡分布;糖尿病+冠心病、年龄、高血压+冠心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糖尿病。结论年龄、BMI、城乡分布、吸烟、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及糖尿病是65岁以上+慢性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因素。除年龄外,BMI及生活习惯对心血管疾病综合风险的发生影响较为重要,随着+风险种类数量的增多,慢性病尤其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增强。基层医护团队应以单导联可穿戴设备为载体定期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心血管疾病综合发生风险管理,其不但可高效、低成本的实现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一级、二级预防及健康管理,并可加速基层医疗服务应加快从不连贯的诊疗服务向全程健康管理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老年人 心血管疾病 影响因素分析 变量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感染经静脉导线拔除后的再评估和再植入策略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苑翠珍 昃峰 +6 位作者 李鼎 段江波 周旭 吴寸草 何金山 王龙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06-1210,共5页
目的: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感染患者经静脉导线拔除(TLE)后个体化再评估和再植入策略进行临床分析。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CIED感染行TLE的患者。根据患者的病史、感染类型和心脏检查结果,决定是... 目的: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感染患者经静脉导线拔除(TLE)后个体化再评估和再植入策略进行临床分析。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CIED感染行TLE的患者。根据患者的病史、感染类型和心脏检查结果,决定是否再植入以及再植入策略,统计患者再植入率、装置类型、植入部位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因CIED感染行TLE的患者993例,其中囊袋感染840例(84.6%)。TLE临床成功率为98.3%(976例),围术期死亡率为0.9%(9例)。除围术期死亡病例外,984例患者再评估后,186例(18.9%)无再植入指征,69例(7.0%)拒绝再植入,729例(74.1%)选择再植入。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制定个体化再植入策略:再植入传统装置703例(71.4%),均植入感染对侧以降低再感染风险;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24例(2.4%),再植入全皮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2例(0.2%),主要用于有特定适应证的患者;TLE术中同台再植入率为19.4%(191/984),主要是囊袋感染患者中的心脏起搏器依赖者。CIED升级或降级70例(7.1%)。对984例患者随访(3.9±2.6)年,全因死亡率8.9%(88例),再植入后囊袋感染率1.5%(15例)。结论:TLE后,对CIED感染患者进行个体化再评估能够帮助优化再植入决策,避免不必要的再植入及相关并发症。再植入策略的选择严格基于临床情况。传统装置应优先选择在感染对侧植入,以降低再感染风险;无导线起搏器和全皮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适用于特定适应证患者。部分囊袋感染患者在TLE术中同台再植入是可行的,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评估其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经静脉导线拔除 再植入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感染拔除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后再次植入双心室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装置患者的临床研究
10
作者 苑翠珍 昃峰 +4 位作者 李鼎 段江波 吴寸草 杨丹丹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98-1102,共5页
目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因装置相关感染经静脉拔除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后再植入双心室心脏再同步化治疗(Biv-CRT)装置的策略及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感染经静脉行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拔... 目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因装置相关感染经静脉拔除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后再植入双心室心脏再同步化治疗(Biv-CRT)装置的策略及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感染经静脉行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拔除及再植入Biv-CRT装置的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数据,并进行随访,以评估并发症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结果:167例患者进行了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拔除,161例(96.4%)拔除成功,6例(3.6%)拔除失败。拔除成功的患者,109例(67.7%)患者拟行Biv-CRT装置再植入。中位时间7(5,7)d后,行再植入Biv-CRT装置的患者6例(5.5%)失败;103例(94.5%)成功,其中102例(99.0%)通过右侧入路植入,1例(1.0%)选择左侧入路植入(因双侧均曾囊袋感染)。161例拔除成功的患者中58例(36.0%)未再植入Biv-CRT装置,其中39例(24.2%)因初始适应证可疑或消失。术后1年随访期间,再植入Biv-CRT装置的103例患者共有7例(6.8%)死亡,1例(1.0%)患者囊袋感染,1例(1.0%)患者右心房导线脱位。结论:患者因感染行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拔除后再植入Biv-CRT装置是可行的,右侧入路植入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因此,对于拔除后再评估有Biv-CRT装置植入指征的患者,应推荐进行右侧入路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双心室心脏再同步治疗 导线拔除 心脏装置感染 再植入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静脉导线拔除后植入全皮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结果
11
作者 苑翠珍 昃峰 +6 位作者 李鼎 段江波 吴寸草 何金山 周旭 王龙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1-784,共4页
目的:评估没有起搏指征的静脉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TV-ICD)患者经静脉导线拔除(TLE)后植入全皮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S-I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3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TLE后再植入S-ICD的所有患者... 目的:评估没有起搏指征的静脉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TV-ICD)患者经静脉导线拔除(TLE)后植入全皮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S-I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3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TLE后再植入S-ICD的所有患者。统计并分析TLE指征、S-ICD植入适应证、除颤阈值(DFT)测试、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共有11例TV-ICD患者在TLE后接受了S-ICD植入,男性8例,中位年龄56(44,65)岁。TLE的指征为感染和导线功能障碍。ICD二级预防的有9例患者,最常见的植入原因是离子通道疾病(5例)。S-ICD的手术时间为51(48,58)min,未发现围术期并发症。8例患者进行了DFT测试,全部成功。在中位30(9,39)个月的随访中,2例患者共发生6次适当的治疗,无并发症发生,包括不适当的治疗、无效治疗、感染、导线故障和死亡。结论:本研究为S-ICD作为TV-ICD移除后的替代提供了依据。TLE后植入S-ICD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全皮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经静脉导线拔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电极导线拔除情况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文琼 昃峰 +4 位作者 李鼎 吴寸草 周旭 隗祎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9-864,共6页
目的:分析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的发生率及患者的临床特征、电极导线拔除情况,进一步指导电极导线拔除工具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心律植入装置感染行电极导线拔除患者405例,其中男性... 目的:分析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的发生率及患者的临床特征、电极导线拔除情况,进一步指导电极导线拔除工具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心律植入装置感染行电极导线拔除患者405例,其中男性263例(64.9%),平均年龄为(62.4±13.2)岁。所有患者拔除术前在X线透视下行双侧肘正中静脉造影检查,评价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情况。按是否发生静脉闭塞分为静脉闭塞组(n=119)和非静脉闭塞组(n=286),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电极导线拔除情况。结果:静脉造影检查发现,发生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患者119例(29.4%),静脉闭塞的最常见部位为锁骨下静脉48例(40.3%),无名静脉闭塞37例(31.1%),腋静脉闭塞30例(25.2%),上腔静脉闭塞4例(3.4%)。静脉闭塞组和非静脉闭塞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植入装置类型、电极导线植入数量、药物治疗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静脉闭塞组相比,静脉闭塞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较长[(5.9±4.1)年vs.(10.4±3.8)年,P=0.042]。在电极导线拔除方面,与非静脉闭塞组相比,静脉闭塞组患者的拔除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均较长(P均<0.05),拔除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静脉闭塞组相比,静脉闭塞组需要更高级电极导线拔除工具(激光鞘、机械扩张鞘、下腔拔除装置)的患者比例更高(67.1%vs.84.0%,P=0.001)。结论: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发生率为29.4%。静脉闭塞患者电极导线植入时间更长,拔除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也更长,且拔除电极导线时多需要更高级的拔除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闭塞 起搏器感染 静脉造影术 电极导线拔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式循环记录仪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13
作者 贯玲儿 张海澄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2-369,共8页
心房颤动(房颤)是住院患者中常见的心律失常。基于植入式循环记录仪(ILR)的超长程心电监测在检测和监测房颤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本文评估了ILR在卒中患者房颤负荷监测中的便携性和监测精度,建议其应用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监测和抗凝药物管... 心房颤动(房颤)是住院患者中常见的心律失常。基于植入式循环记录仪(ILR)的超长程心电监测在检测和监测房颤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本文评估了ILR在卒中患者房颤负荷监测中的便携性和监测精度,建议其应用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监测和抗凝药物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植入式循环记录仪 心电监测 抗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人健康问卷和广泛性焦虑量表在非心源性胸痛患者中筛查抑郁焦虑的效度和信度 被引量:71
14
作者 曲姗 史欣欣 +2 位作者 谢稚鹃 丁荣晶 郑敏婕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76-381,共6页
目的:分析病人健康问卷(PHQ-9)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在非心源性胸痛(non-cardiac chest pain, NCCP)患者中应用的效度和信度,探索快速筛查焦虑抑郁的可行性。方法:连续选取2017-2018年就诊的非心源性胸痛患者343人。完成PHQ-9和GAD-... 目的:分析病人健康问卷(PHQ-9)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在非心源性胸痛(non-cardiac chest pain, NCCP)患者中应用的效度和信度,探索快速筛查焦虑抑郁的可行性。方法:连续选取2017-2018年就诊的非心源性胸痛患者343人。完成PHQ-9和GAD-7评定,随机抽取30人重测。采用Cronbach α系数评估内部一致性,以精神科医生应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根据ICD-10做出的诊断为"金标准"评估效标效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验诊断效能。结果:PHQ-9 Cronbach’α系数为0.89,重测信度为0.85,最佳分界值11分,灵敏度81%,特异度84%,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GAD-7 Cronbach α系数为0.92,重测信度为0.83。最佳分界值8分,灵敏度为96%,特异度为38%,ROC的AUC为0.61。结论:NCCP患者抑郁评估中PHQ-9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焦虑评估中GAD-7特异度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心源性胸痛 抑郁 效度 信度 病人健康问卷 广泛性焦虑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腹部外科术后重症患者脱离机械通气的心血管因素及非心血管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纾 安友仲 +2 位作者 任景怡 朱凤雪 陈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11-916,共6页
目的:分析影响腹部外科术后重症患者脱离机械通气(简称"脱机")的心血管因素及非心血管因素,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接受腹部外科手术并术后机械通气超过24 h的重症患者资... 目的:分析影响腹部外科术后重症患者脱离机械通气(简称"脱机")的心血管因素及非心血管因素,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接受腹部外科手术并术后机械通气超过24 h的重症患者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探索影响患者脱机成功率的心血管及非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脱机成功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患者381例,根据脱机成功与否将患者分为脱机成功组(n=274)和脱机失败组(n=107)。统计结果显示,高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低、术后发生非心脏术后心肌损伤、脱机时血白蛋白偏低是影响脱机成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脱机成功组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和28 d生存率均优于脱机失败组。结论:对于腹部术后机械通气超过24 h的重症患者而言,心血管因素包括术前左心功能障碍以及术后发生非心脏术后心肌损伤,其他因素包括高龄、脱机时血白蛋白偏低,是影响患者脱机成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 通气机撤除法 腹部 手术后医护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点追踪成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形变与重构的关系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欣 朱天刚 +1 位作者 权欣 丁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11-1515,共5页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局部、整体左室心肌形变及其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①对10例健康人和10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组织多普勒和斑点追踪成像结果的对比性分析。②回顾分析80例正常对照和30例急性心肌...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局部、整体左室心肌形变及其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①对10例健康人和10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组织多普勒和斑点追踪成像结果的对比性分析。②回顾分析80例正常对照和3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患者,测量心尖两腔、三腔和四腔切面左室节段、整体峰值收缩长轴应变和应变率,并分析其与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舒张末期容积(LVEDV)、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结果①应用STI、TDI两种方法测量正常心肌和缺血心肌左室峰值收缩长轴应变和应变率的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正常组左室各节段峰值收缩长轴应变和应变率呈现一致性分布(P>0.05)。③心梗组左室各心肌节段峰值收缩长轴应变和应变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④心梗组患者左室收缩、舒张末期长径和左室射血分数无差异(P>0.05),但LVESV、LVEDV和WMSI明显增加(P<0.05)。⑤峰值收缩二维总应变、总应变率与LVESV、LVEDV、LVEF和WMSI相关良好。结论斑点追踪成像既能定量测定左室局部和整体心肌的收缩形变,评价局部和整体心肌组织的收缩功能,且与反映左室重构的指标间相关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追踪成像 组织多普勒成像 急性心肌梗死 左室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_4R和a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判断价值 被引量:7
17
作者 何金山 岳兵 +4 位作者 李克峰 王立群 苑翠珍 郭继鸿 李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6期4291-4293,共3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V4R导联和a 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2001年1月—2013年6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57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罪犯血管,右冠状... 目的探讨心电图V4R导联和a 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2001年1月—2013年6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57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罪犯血管,右冠状动脉(RCA)近端组87例,RCA远端组35例,左回旋支(LCX)组33例,余2例患者为左前降支闭塞,总结心电图V4R和a VR导联ST段特点。结果 3组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19,P<0.05),其中RCA远端组和LCX组收缩压高于RCA近端组(P<0.05)。3组间V4R导联和a VR导联ST段变化的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842、21.025,P<0.05)。V4R导联ST段抬高预测RCA近端闭塞的灵敏度为41%(36/81),特异度为87%(59/68);a VR导联ST段压低预测LCX闭塞的灵敏度为39%(13/33),特异度为93%(113/122)。结论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时,V4R导联ST段抬高更多见于RCA近端闭塞,a VR导联的ST段压低更多见于LCX闭塞,二者对判断罪犯血管特异度较高,但灵敏度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电描记术 V4R a VR ST段 诊断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5
18
作者 王洲 李健 +1 位作者 任永凤 朱天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59-962,共4页
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是一种通过标准二维成像测量应变的新方法.没有角度依赖性,能够简单、快速、可重复性定量评价整体和局部心肌功能。
关键词 二维超声心动图描记术 斑点追踪 应变 应变率 室壁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DQA1及-DQB1基因第二外显子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遗传易感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巍 李为民 +4 位作者 刘颖 尹鹏志 王政 张瑞红 孙宁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QA1,HLA-DQB1基因第二外显子多态性与我国北方汉族人群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IDC)的相关性及连锁关系。探讨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发病的免疫学... 目的: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QA1,HLA-DQB1基因第二外显子多态性与我国北方汉族人群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IDC)的相关性及连锁关系。探讨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发病的免疫学机制及遗传易感性。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对68例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和15例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家系成员(n=83,IDC组)及100名健康个体(正常对照组)行HLA-DQA1,HLA-DQB1第二外显子基因分型;IDC组均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测射血分数并据此分层:射血分数0.35-0.5者(n=21),射血分数0.15-0.34者(n=36)及<0.15者(n=26)。 结果:HLA-DQA1*0501基因和HLA-DQB1*0303基因频率在IDC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该趋势随射血分数降低而愈趋明显,表现为HLA-DQA1*0501及HLA-DQB1*0303基因型在射血分数<0.15(阳性基因数分别为41和21)的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分布高于射血分数≥0.15(阳性基因数分别为27和15)者。IDC组HLA-DQA1*0201基因频率和HLA-DQB1*0502、*0504基因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HLA-DQA1,HLA-DQB1基因与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家系连锁分析Lod值<1。 结论:HLA-DQA1*0501和HLA-DQB1*0303与我国北方汉族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遗传易感性相关;而HLA-DQ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特发性 HLA-DQB1 HLA-DQA1 第二外显子 遗传易感性 射血分数 基因频率 北方汉族 汉族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喜定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0
20
作者 吴春波 席晓芳 +1 位作者 朱继红 孙宁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9期695-696,共2页
目的 观察利喜定 (盐酸乌拉地尔 )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 ,观察了 3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静脉滴注利喜定的血流动力学效应。结果 心力衰竭患者用药 30分钟后 ,血管总外周阻力 (TPR)、肺毛细血管... 目的 观察利喜定 (盐酸乌拉地尔 )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 ,观察了 3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静脉滴注利喜定的血流动力学效应。结果 心力衰竭患者用药 30分钟后 ,血管总外周阻力 (TPR)、肺毛细血管楔压 (PCWP)、每搏输出量 (SV) ,每分输出量 (CO) ,心脏指数 (CI)与治疗前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用药后 30分钟、 60分钟、 2 4小时、 72小时的血流动力学呈稳定改善。用药后 2 4小时的心率、血压与用药前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利喜定可降低总外周阻力、肺毛细血管楔压 ,增加心输出量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且不引起血糖、血脂值的改变及肝、肾功能的损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利喜定 心力衰竭 疗效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