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完善创伤骨科护理质量管理的探讨 被引量:6
1
作者 孔祥燕 张艳 关文也 《中国护理管理》 2008年第5期57-59,共3页
为探讨如何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首先,更新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依法管理护理质量,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根据... 为探讨如何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首先,更新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依法管理护理质量,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理部制定的临床护理质量管理考核标准,对创伤骨科临床护理工作服务的全过程进行检查落实及考核,保证临床护理质量符合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及患者要求,对未达到临床护理质量标准的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骨科 护理人员 护理质量 质量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骨科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45-646,共2页
创伤骨科是随着创伤病源群的增加和创伤救治技术的快速发展,从传统骨科学衍生出来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创伤骨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四肢、脊柱和骨盆骨折,皮肤、肌腱和血管神经损伤(包括脊髓损伤)以及严重的多发伤和肢体的毁损伤的综... 创伤骨科是随着创伤病源群的增加和创伤救治技术的快速发展,从传统骨科学衍生出来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创伤骨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四肢、脊柱和骨盆骨折,皮肤、肌腱和血管神经损伤(包括脊髓损伤)以及严重的多发伤和肢体的毁损伤的综合救治,与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共同组成骨科领域的三大主干学科分支,也是骨科范畴内医生人数最多,救治病源量最大的分支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冬奥会雪车雪橇项目医疗急救的保障
3
作者 马勇 杜昌 +4 位作者 郭维 朱继红 朱凤雪 党育 郭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317,共5页
目的:对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雪车、雪橇、钢架雪车赛道医疗保障情况进行分析及总结,为今后赛事举办及群众冰雪运动的医疗保障工作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参加2021年10—11月雪车、雪橇、钢架雪车国际训练周和世界杯(以下简称“国际训... 目的:对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雪车、雪橇、钢架雪车赛道医疗保障情况进行分析及总结,为今后赛事举办及群众冰雪运动的医疗保障工作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参加2021年10—11月雪车、雪橇、钢架雪车国际训练周和世界杯(以下简称“国际训练周”),及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雪车、雪橇、钢架雪车项目(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的运动员受伤、救治情况,参考和借鉴《冬季雪上运动项目医疗保障标准》制定具体的分类标准分析受伤部位、受伤类型、事故发生点位等。结果:参加国际训练周和北京冬奥会总计743名运动员,比赛期间共发生翻车、翻撬、碰撞事故58次,其中有28次(运动员28例)出现了运动员受伤,占事故总数的48.3%,占运动员总数3.8%,其中男性9例(32.1%),女性19例(67.9%),平均年龄(26.3±4.7)岁。28例受伤运动员中20例(71.4%)为Ⅰ类伤,在现场得到了救治处理,8例(28.6%)伤情较重的,其中Ⅱ类伤(7例)、Ⅲ类伤(1例)转诊至定点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28例受伤运动员中有3例(10.7%)出现了多发损伤,其中2例为2部位受伤,1例为3部位受伤,最常见的受伤部位为脚踝及脚趾(10/32,31.3%)。28例受伤运动员中有1例(3.6%)同时出现了2种受伤类型,最常见的受伤类型为关节和(或)韧带损伤(11/29,37.9%)。赛道最容易发生事故的点位为第9弯道(18/58,31.0%)。结论:通过对医疗保障工作的分析和总结,能够更好地为今后我国开展雪车、雪橇、钢架雪车运动提供经验和参考,使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奥运资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冬奥会 医疗保障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 被引量:48
4
作者 寇玉辉 殷晓峰 +1 位作者 王天兵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7-210,共4页
创伤是全球性的社会突出问题,每年全世界死于创伤的人数达580万[1]。建筑工伤和交通伤成为日常创伤的主要原因,目前严重创伤已成为我国青壮年的第一位死亡原因,这不仅由于创伤的持续高发,也与我国创伤救治的整体发展滞后密切相关。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事故 交通 急救 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2009年道路交通事故伤的特点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艳华 彭建平 +6 位作者 张振军 张殿英 王静 王天兵 张培训 张宏波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5-738,共4页
目的:探讨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事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市急救中心提供的2009年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资料进行整理录入,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2009年经北京市急救中心参与抢救的道路交通事故伤且病例记录... 目的:探讨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事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市急救中心提供的2009年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资料进行整理录入,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2009年经北京市急救中心参与抢救的道路交通事故伤且病例记录相对完整者2 984人,其中受伤2 942人,死亡42人,伤亡人员以男性为主,年龄主要分布于18~59岁之间。(2)机动车和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受伤人数最多,为1 883人;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事故死亡人数最多,为26人;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的重、特大事故最多,为11起。(3)一个月中的交通事故呈现持续频发均匀分布的状态,8∶00~10∶00、14∶00~18∶00是一天中的事故高峰,死亡事故高峰多发生在2∶00~4∶00和18∶00~20∶00。(4)伤员最常见的损伤部位是头面伤,为921人,其次分别为多发伤761人,下肢伤541人。(5)事故原因中人为因素为主,其次为车辆因素。结论:司机违章驾驶、行人违章穿行车道等人为因素是导致北京市道路交通伤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市民尤其是外来流动人口的交通安全教育以及对驾驶员进行严格的交通规章培训,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进一步完善事故高发时段和路段的交通管控措施,是预防和控制交通伤害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事故 交通 数据说明 统计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至2008年北京市不同年龄组人群交通伤发生时间分布特点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彭建平 王艳华 +4 位作者 张振军 王静 张培训 王天兵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9-742,共4页
目的:分析2004年至2008年北京市不同年龄组交通伤发生时间的分布特点,为交通伤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北京市急救中心转送的交通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数据,将交通伤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少年组(0~17岁... 目的:分析2004年至2008年北京市不同年龄组交通伤发生时间的分布特点,为交通伤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北京市急救中心转送的交通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数据,将交通伤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少年组(0~17岁)、中年组(18~64岁)、老年组(65岁以上)。计算3个年龄组交通伤例数在24 h单时间点的构成比、1~12月的单月构成比,描述性统计分析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受伤时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结果:交通伤24 h分布特点3组不同:青少年组有两个发生高峰点,分别是早上7∶00~8∶00(6.75%,39例),下午16∶00~18∶00(10.38%,60例;10.73%,62例);中年组交通伤的24 h内分布比较平稳,8∶00~24∶00每小时的构成比变化不大,维持在1.67%~5.60%之间;老年组交通伤发生的高峰点在9∶00~11∶00之间(11.19%,151例;11.04%,149例)。3组单月交通伤发生数量的构成比基本一致,最低点均是2月份(4.15%,24例;5.28%,640例;5.26%,71例),最高点均是10月份(12.11%,70例;10.38%,1 257例;12.30%,166例)。结论:3个年龄组交通伤的24 h分布特点不同,而12个月的分布特点基本一致,急救人员和交通管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时间段交通伤发生特点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提高院前急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故 交通 创作和损伤 年龄组 时间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区院前救治的道路交通损伤特点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安帅 王天兵 +4 位作者 张培训 殷晓峰 范达 张进军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77-781,共5页
目的:描述北京急救中心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救治城区道路交通损伤的现状,总结其社会学特点,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改善方法。方法:所有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和北京急救中心病案室,在收集后者数据时检索并录入2004年1月1日至2010... 目的:描述北京急救中心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救治城区道路交通损伤的现状,总结其社会学特点,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改善方法。方法:所有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和北京急救中心病案室,在收集后者数据时检索并录入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共7年期间由北京急救中心参与救治的道路交通损伤病例,应用Excel 2007、SPSS 17.0进行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结果:共收集符合准入标准的完整病例19 550例,道路交通伤的年发病率约为120人/10万人,死亡率约为4.97人/10万人,其中男性(11 737,60.04%)明显多于女性(7 813,39.96%),平均年龄(38.76±16.84)岁。各年龄组交通伤均多发于每年的10月份,日间多于夜间,以中午前、后最多,但不同年龄患者交通损伤发生的每日时间分布特点不同。受伤者多为行人(7 588,38.81%)和骑自行车者(3 790,19.39%),发生部位多在头面(8 343,42.68%)和下肢(6 828,34.93%),损伤程度以中等损伤为主(11 718,59.94%),造成损伤的一方多为小型汽车(11 490,58.77%)。结论:防治道路交通损伤,需要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时段和不同交通方式,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规范化的院前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故 交通 创伤和损伤 急救 城市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仿生杠杆理论对脊柱稳定性及内固定系统的新认识
8
作者 王昱傑 张晓萌 张殿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1-567,共7页
脊柱作为人体关键躯干骨结构,是支撑身体核心、执行多重生理功能的重要支柱。其不仅限于承重,还涉及减震保护内脏器官、协助身体运动等复杂功能[1]。在人类进化至双足直立行走的进程中,这一适应性变化虽然极大地拓宽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 脊柱作为人体关键躯干骨结构,是支撑身体核心、执行多重生理功能的重要支柱。其不仅限于承重,还涉及减震保护内脏器官、协助身体运动等复杂功能[1]。在人类进化至双足直立行走的进程中,这一适应性变化虽然极大地拓宽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探索能力,但也对脊柱施加了前所未有的负载压力,加剧了其结构上的不稳定因素[2]。在直立姿态下,脊柱必须高效地分散并承受来自躯干及上肢的重力负荷。此外,它还需与头部、上下肢以及与之相连的肌肉系统紧密协作,这些肌肉不仅负责在重力环境中维持身体的静态与动态平衡,还作为动力来源,驱动身体进行复杂多样的活动[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系统 仿生杠杆理论 脊柱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年制医学生骨科全病程管理教育模式 被引量:4
9
作者 姜保国 王天兵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77-978,共2页
临床医学生八年长学制与以往临床本科生教育在医学生培养要求上有很大的不同,对其在临床上的要求是在毕业前达到住院医生第3年的水平,同时要完成临床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标准,而生产实习的时间并没有因为对其要求的提高而延长。临床实习是... 临床医学生八年长学制与以往临床本科生教育在医学生培养要求上有很大的不同,对其在临床上的要求是在毕业前达到住院医生第3年的水平,同时要完成临床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标准,而生产实习的时间并没有因为对其要求的提高而延长。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进入医院后真正开始接触患者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医学 研究生 骨疾病 创伤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急救体系的发展与现状 被引量:39
10
作者 陈逍堃 林维成 +3 位作者 张鹏 匡思杰 黄伟 王天兵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8-370,F0003,共4页
中国在过去的30年里随着经济的巨大进步,工业化水平的逐年提升导致了意外伤害事故也随之增加,中国每年因创伤死亡人数超过400 000,是继恶性肿瘤和心、脑、呼吸道疾病后的第五大死亡原因,是青壮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同时创伤已成为和平时期... 中国在过去的30年里随着经济的巨大进步,工业化水平的逐年提升导致了意外伤害事故也随之增加,中国每年因创伤死亡人数超过400 000,是继恶性肿瘤和心、脑、呼吸道疾病后的第五大死亡原因,是青壮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同时创伤已成为和平时期一项严重的社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急救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脑损伤对骨折愈合影响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旭红 白露 +10 位作者 顾航宇 陈博 黎庆钿 安帅 王志永 邓玖旭 寇玉辉 张培训 殷晓峰 韩娜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31-837,共7页
目的:建立脑损伤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动物模型,并进行稳定性评估。方法:8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骨折合并脑损伤组(A组)和单纯骨折组(B组),再按5个不同时间点(6 h、1周、2周、1个月和2个月)进行取材评估,每次取8只,损伤后观察各组的组... 目的:建立脑损伤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动物模型,并进行稳定性评估。方法:8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骨折合并脑损伤组(A组)和单纯骨折组(B组),再按5个不同时间点(6 h、1周、2周、1个月和2个月)进行取材评估,每次取8只,损伤后观察各组的组织学、神经行为学和影像学等变化。结果:A组脑损伤后大鼠90%出现偏瘫,死亡率为10%(4/40)。脑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NSS)显示造成中度脑损伤,2周后脑损伤虽有所恢复,但NSS评分值趋于稳定。光镜下脑创伤区血脑屏障破坏,神经元广泛变性坏死。伤后1周、2周、1个月和2个月A组和B组骨痂体积测量结果分别为60.03±28.05和32.80±11.04、78.54±15.16和51.36±23.02、93.01±10.65和72.38±20.38、115.26±40.00和60.30±13.34,单位为mm3,A组和B组在2周(P=0.036)、1个月(P=0.006)和2个月(P=0.010)时骨痂体积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1周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实验制作的动物模型定量准确,确实可信,稳定性及可重复性好,是研究骨折与颅脑损伤相关性的有效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愈合 脑损伤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骨折合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例
12
作者 白心竹 何金徽 +3 位作者 陆松松 李春 王依林 熊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74,共4页
随着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逐年上升,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1]。自身免疫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特点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会影响患者的骨形成和骨吸收[2],继而出现严重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因而发生骨质疏松性椎... 随着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逐年上升,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1]。自身免疫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特点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会影响患者的骨形成和骨吸收[2],继而出现严重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因而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风险更高[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性骨折 狼疮抗凝物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显性和隐性失血量分析 被引量:82
13
作者 张培训 薛峰 +6 位作者 安帅 顾航宇 芦浩 徐小东 付中国 张殿英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1-894,共4页
目的:对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screw,DHS)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中及术后显性、隐性失血量进行分析,为临床围手术期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方... 目的:对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screw,DHS)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中及术后显性、隐性失血量进行分析,为临床围手术期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30日至2010年9月30日间采用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16例及采用DHS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6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以及术中及术后失血、输血情况等指标进行分析,同时对围手术期的显性、隐性失血情况做出评估。结果:采用PFNA治疗的患者平均术中失血(48.9±2.8)mL;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为(62.3±3.8)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85.0±6.2)mL。采用DHS治疗的患者平均术中失血(124.9±7.8)mL;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为(73.9±4.7)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243.4±6.3)mL。两组相比,DHS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的显性出血量均多于PFNA(P<0.01),但PFNA术后隐性出血量及PFNA总体出血量均多于DHS(P<0.01)。结论:PFNA和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存在较多的术后隐性失血量,提醒临床医生注意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手术后出血 失血 手术 骨钉 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近端骨折锁定接骨板治疗术后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45
14
作者 付中国 邓磊 +5 位作者 白露 陈建海 张培训 党育 张殿英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66-670,共5页
目的:对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的肱骨近端骨折病例共计83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66.4岁(33~89岁)。术后平均随访23.5个月(1... 目的:对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的肱骨近端骨折病例共计83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66.4岁(33~89岁)。术后平均随访23.5个月(10~51个月),采用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活动度评价术后肩关节功能。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活动度。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年龄组、不同骨折类型及是否有内科合并症组间的内固定相关及非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在全部83例患者中,共1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3例合并两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18.1%,其中浅表感染1例、延迟愈合1例、术后大结节移位2例、接骨板撞击肩峰3例、螺钉穿出3例、肱骨头坏死3例、肱骨头内翻畸形愈合6例,有4例合并两种或以上并发症。四部分骨折发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P=0.009)及非内固定相关并发症(P=0.003)的几率均远高于较为简单的骨折类型。相比较而言,年龄和内科合并症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影响。结论: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虽疗效较为肯定但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骨折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的年龄是影响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合理的术前评估与计划、规范的手术操作,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骨板 骨折固定术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部骨折对老年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黄伟 许力月 +2 位作者 邵森垚 姚岚 王天兵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42-744,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的变化,观察髋部骨折对老年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髋部骨折入院的老年患者127例,采集患者术前、术后静脉血,检测FIB和D... 目的:通过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的变化,观察髋部骨折对老年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髋部骨折入院的老年患者127例,采集患者术前、术后静脉血,检测FIB和D-二聚体,并统计年龄、骨折类型、骨折时间、合并疾病等因素。结果:127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FIB为(3.91±1.06)g/L,其中42.52%(54/127)的患者高于正常值;所有患者中28例术后进行了FIB检测,均值为(4.21±1.24)g/L,高于手术前,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15例患者进行D-二聚体测定,均值为(2 059.5±1 948.0)μg/L,术后26例患者进行D-二聚体测定,均值为(2 574.9±1 702.4)μg/L,术前、术后D-二聚体均显著高于正常值(P<0.05);FIB升高与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无关;术前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FIB升高的比例为45.83%(22/48),股骨颈骨折患者FIB升高的比例为40.50%(32/79),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骨折时间分组,骨折时间大于96 h组,其FIB高于正常值的比例为26.7%,显著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部骨折对老年患者的凝血系统具有直接影响,FIB和D-二聚体显著高于正常值。根据髋部骨折后FIB的变化情况,推测骨折后96 h行手术可能对患者凝血系统打击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纤维蛋白原 血液凝固 D-二聚体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2
16
作者 芦浩 姜保国 +8 位作者 付中国 张殿英 王天兵 徐海林 薛峰 陈建海 张培训 党育 杨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74-877,共4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0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10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依据Vancouver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功能、骨折部位疼痛和肢体长度进行...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0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10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依据Vancouver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功能、骨折部位疼痛和肢体长度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间6~69个月,平均35.1月。所有患者的骨折均达愈合,对位和对线良好,无假体松动以及内固定断裂或移位。髋关节Harris评分71~90分,平均79.8分,优良率达到70%。负重行走时骨折部位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0~3分,平均1.4分。假体周围骨折术前测量患侧肢体较对侧肢体短缩0~2.5 cm,平均(1.6±0.9)cm;术后随访时短缩0~1.8 cm,平均(0.6±0.6)cm,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可根据患者年龄、一般情况、功能要求以及骨折的Vancouver分型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假体周围骨折 股骨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肘关节松解术治疗17例肘关节僵硬患者 被引量:26
17
作者 杨明 张殿英 +4 位作者 付中国 陈建海 王天兵 芦浩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70-873,共4页
目的:探讨开放肘关节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僵硬患者的要点和疗效。方法:2007年8月至2012年4月,采用开放肘关节松解手术治疗17例肘关节僵硬患者,其中创伤后僵硬1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退变性关节炎所致肘关节僵硬6例。术前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 目的:探讨开放肘关节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僵硬患者的要点和疗效。方法:2007年8月至2012年4月,采用开放肘关节松解手术治疗17例肘关节僵硬患者,其中创伤后僵硬1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退变性关节炎所致肘关节僵硬6例。术前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为(65.1±16.4)分。15例采用后正中入路,2例采用前次手术的原外侧切口。对明显屈曲受限的12例患者采用了尺神经前移,对于清除完严重异位骨化后不稳定的2例患者采用了铰链式外固定架。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3.1个月(6~41个月),17例均获随访。末次随访时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为(87.5±16.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7例患者中,优9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23%。主动屈伸活动度范围达到110.6°±27.5°。1例患者术后发生慢性感染,1例患者术后出现了尺神经症状。结论:应用开放性肘关节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僵硬患者,只要能松解彻底,又能保证肘关节的稳定性和早期活动,即可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关节强直 关节松解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6
18
作者 徐海林 徐雷 +4 位作者 张培训 王天兵 付中国 张殿英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04-707,共4页
目的:观察踝关节骨折伴随三角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于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了伴有三角韧带断裂的踝关节骨折16例,其中,AO分型A型2例、B型8例、C型6例,均对骨折行切开复位板钉或张力带内固定... 目的:观察踝关节骨折伴随三角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于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了伴有三角韧带断裂的踝关节骨折16例,其中,AO分型A型2例、B型8例、C型6例,均对骨折行切开复位板钉或张力带内固定,三角韧带行切开探查并行手术修复以恢复踝关节内侧结构的稳定性.术后随访评价指标包括X线检查、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全部病例得到30~84个月,平均47个月的随访.所有骨折均已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2.8周(10~14周),未发生伤口并发症.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优8例,良8例,优良率100%,平均93分(85~100分).VAS为0.94分(0~2分).结论:在处理踝关节骨折时,应重视是否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如损伤严重,手术修复或重建断裂的三角韧带能取得良好的功能恢复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韧带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内固定稳定系统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 被引量:12
19
作者 熊建 付中国 +8 位作者 张殿英 姜保国 王天兵 徐海林 薛峰 陈建海 党育 张培训 杨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4-717,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内固定稳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纳入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收治的采用切开复位股骨远端LISS内固定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内固定稳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纳入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收治的采用切开复位股骨远端LISS内固定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8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对患者术后的膝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等进行评定。结果:随访时间3~39个月,平均11个月。8例患者未出现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假体未见松动,至随访时骨折愈合好。患膝术后关节活动度平均为0~94°,患膝外翻角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膝关节功能平均HSS评分为79.38分,Lysholm评分为80.25分,优良率均为87.5%。结论:LISS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一种有效的方法,结合植骨及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早期恢复,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固定术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假体和植入物 股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1
20
作者 芦浩 姜保国 +4 位作者 付中国 张殿英 王天兵 徐海林 张培训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6-770,共5页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手术治疗的15例锁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患者,依据骨折分型、内固定失效时间以及内固定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肩关节功能...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手术治疗的15例锁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患者,依据骨折分型、内固定失效时间以及内固定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肩关节功能、肩关节疼痛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间5~101个月,平均43.8个月,所有患者的骨折均愈合。患侧肩关节Constant评分为82~100分,平均93.3分;健侧肩关节Constant评分为85~100分,平均96.7分,双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随访时有8例患者的患侧肩关节没有疼痛,而另外7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轻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1~3分,患侧和健侧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锁骨骨折术后早期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是内固定稳定性不佳,可通过更换内固定治疗,而晚期失败是由骨折不愈合所引起,萎缩性骨不连应使用锁定钢板进行桥接固定并使用自体髂骨植骨,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 骨折固定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