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托基层医院组建临时创伤团队进行灾难救援
1
作者 王振洲 赵秀娟 +2 位作者 郭辅政 朱凤雪 王天兵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327,共5页
目的:探讨依托基层医院在灾难当地迅速组建由创伤专家主导的临时创伤团队进行灾难救援的可行性。方法:在2021年12月15日山西省孝义市煤矿透水事故中,在矿难发生后至医务人员被允许进入灾难现场的短暂时间间隔内,由创伤专家对救援医务人... 目的:探讨依托基层医院在灾难当地迅速组建由创伤专家主导的临时创伤团队进行灾难救援的可行性。方法:在2021年12月15日山西省孝义市煤矿透水事故中,在矿难发生后至医务人员被允许进入灾难现场的短暂时间间隔内,由创伤专家对救援医务人员进行简要的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ATLS)和损伤控制性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念和技能培训,组建由创伤专家、ATLS小组和DCS小组构成的临时创伤团队,在院前、院内对升井矿工进行早期救治。结果:矿难发生的第36小时发现井下幸存者,22名被困矿工均为男性,其中2人死于井下,另外20人幸存并在矿难发生后第39~43小时依次升井,中位年龄48岁(34~57岁)。所有幸存者均遭受失温、脱水和浸渍足等多种损害,急性吸入性气管支气管炎18例,电解质酸碱紊乱14例,躯干顿挫伤6例,腰大肌血肿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高凝状态4例。ATLS小组在院前的50~60 min内对患者进行伤情评估、复温、补液、根据预案诊治,在入院2 h内完成辅助检查明确诊断。DCS小组评估6例躯干机械性钝伤患者并排除紧急手术指征,创伤专家全程督导和质量控制。所有幸存者入院3 h内足趾毛细血管再充盈实验阳性率较升井即刻显著降低(75.0%vs.15.0%,P=0.0003),均于入院后第4~7天康复出院。结论:以创伤专家主导尽早在灾难当地依托基层医院迅速组建并培训具备ATLS和DCS能力的临时创伤团队,参与灾难医疗救援是可行的,符合当前我国国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创伤生命支持 灾难 救援 基层医院 临时创伤团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外科医师学会第七版“创伤患者最佳救治资源(2022年标准)”主要更新内容解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晋菲斐 周靖 +1 位作者 黄伟 王天兵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7-1142,共6页
2023年12月,美国外科医师学会创伤专业委员会正式发布第七版“创伤患者最佳救治资源(2022年标准)”。相较于第六版标准,第七版的主要更新内容包括:(1)创伤中心需满足新的人员配置和人员资质要求;(2)创伤中心需制定更加结构化及有效的创... 2023年12月,美国外科医师学会创伤专业委员会正式发布第七版“创伤患者最佳救治资源(2022年标准)”。相较于第六版标准,第七版的主要更新内容包括:(1)创伤中心需满足新的人员配置和人员资质要求;(2)创伤中心需制定更加结构化及有效的创伤救治效果改进与患者安全计划;(3)创伤中心需制定数据质量计划;(4)创伤中心需面向特定患者制定新的诊疗方案;(5)创伤中心需具备新的专业领域知识;(6)创伤中心需满足新的响应时间和资源可用性标准;(7)创伤中心需满足新的学术和科研要求;(8)三级创伤中心若提供神经创伤救治需有相应资质证明;(9)儿童创伤中心的新要求;(10)四级创伤中心标准。近10年来学者在创伤领域发表的研究文献为上述更新内容提供了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本文即结合这些证据对第七版标准的更新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急救医疗服务 卫生资源 循证医学 标准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创伤半暗带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及微血管密度定量
3
作者 钟鹏 胡晓丹 王振洲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2-266,共5页
目的:观察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大鼠急性期创伤半暗带内微血管损伤与修复的动态变化。方法:重物坠落致去颅骨骨瓣大鼠TBI后置入封闭式透明颅窗,并设对照组。术后第0、2、4、6、8天经颅窗行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opt... 目的:观察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大鼠急性期创伤半暗带内微血管损伤与修复的动态变化。方法:重物坠落致去颅骨骨瓣大鼠TBI后置入封闭式透明颅窗,并设对照组。术后第0、2、4、6、8天经颅窗行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成像,第1天行头部MRI检查,第2天行脑组织哌莫硝唑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MRI T2W1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均显示创伤脑组织水肿和缺氧深达脑皮质全层,OCTA示TBI组和对照组两组大鼠术后脑皮质表面静脉均显著扩张迂曲,第8天恢复。TBI组有效灌注微血管密度由第0天的39.38%±4.48%最低降至第2天的27.84%±6.01%,显著低于第0、6、8天(P<0.05);第8天最高达61.71%±7.69%,显著高于第0、2、4天(P<0.05);TBI组有效灌注微血管密度第2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1),第8天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0)。结论:OCTA可作为TBI大鼠损伤脑皮质有效灌注微血管成像和计量方法,TBI后创伤半暗带内有效灌注微血管密度降低后逐渐恢复,在第8天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关断层扫描 微血管密度 创伤性脑损伤 大脑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78
4
作者 杜哲 黄伟 +9 位作者 王志伟 周靖 熊建 李明 张鹏 刘中砥 朱凤雪 王传林 姜保国 王天兵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对重症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启动MDT流程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MDT组成和严...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对重症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启动MDT流程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MDT组成和严重创伤者启动MDT的指标,并分析MDT救治模式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启动MDT团队进行创伤救治的病例112例,患者入院GCS(Glasgow coma scale)评分13.0±2.9,TI(trauma index)评分13.0±2.8,ISS(injury severity score)评分21.5±11.9。启动MDT团队呼叫用时(3.7±0.8)min,MDT人员抵达急诊抢救区时间(6.1±0.9)min,完成快速CT时间(23.8±3.0)min,开始损伤控制手术时间(92.6±15.4)min。所有入院患者均得以有效救治,ICU住院时间(12.6±6.7)d,治愈出院患者55例,死亡病例5例,转康复医院患者52例。结论:综合医院创伤救治中心以MDT模式进行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能够明显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能力和水平,弥补了大型综合医院分科过细对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患者治疗的欠缺,提高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为大型综合医院救治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患者以及创伤救治中心建设提供了一种可参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救治中心 MDT 模式 严重创伤 救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冬奥会雪车雪橇项目医疗急救的保障
5
作者 马勇 杜昌 +4 位作者 郭维 朱继红 朱凤雪 党育 郭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317,共5页
目的:对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雪车、雪橇、钢架雪车赛道医疗保障情况进行分析及总结,为今后赛事举办及群众冰雪运动的医疗保障工作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参加2021年10—11月雪车、雪橇、钢架雪车国际训练周和世界杯(以下简称“国际训... 目的:对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雪车、雪橇、钢架雪车赛道医疗保障情况进行分析及总结,为今后赛事举办及群众冰雪运动的医疗保障工作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参加2021年10—11月雪车、雪橇、钢架雪车国际训练周和世界杯(以下简称“国际训练周”),及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雪车、雪橇、钢架雪车项目(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的运动员受伤、救治情况,参考和借鉴《冬季雪上运动项目医疗保障标准》制定具体的分类标准分析受伤部位、受伤类型、事故发生点位等。结果:参加国际训练周和北京冬奥会总计743名运动员,比赛期间共发生翻车、翻撬、碰撞事故58次,其中有28次(运动员28例)出现了运动员受伤,占事故总数的48.3%,占运动员总数3.8%,其中男性9例(32.1%),女性19例(67.9%),平均年龄(26.3±4.7)岁。28例受伤运动员中20例(71.4%)为Ⅰ类伤,在现场得到了救治处理,8例(28.6%)伤情较重的,其中Ⅱ类伤(7例)、Ⅲ类伤(1例)转诊至定点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28例受伤运动员中有3例(10.7%)出现了多发损伤,其中2例为2部位受伤,1例为3部位受伤,最常见的受伤部位为脚踝及脚趾(10/32,31.3%)。28例受伤运动员中有1例(3.6%)同时出现了2种受伤类型,最常见的受伤类型为关节和(或)韧带损伤(11/29,37.9%)。赛道最容易发生事故的点位为第9弯道(18/58,31.0%)。结论:通过对医疗保障工作的分析和总结,能够更好地为今后我国开展雪车、雪橇、钢架雪车运动提供经验和参考,使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奥运资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冬奥会 医疗保障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创伤患者损伤严重度评分的一致性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逸凡 刘中砥 +1 位作者 张鹏 黄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0,共4页
目的:通过3名临床医师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进行一致性分析,确定该评分对于临床严重创伤患者病情评估的准确性及对医疗资源分配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收治... 目的:通过3名临床医师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进行一致性分析,确定该评分对于临床严重创伤患者病情评估的准确性及对医疗资源分配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重伤或严重创伤患者(ISS≥16分),将患者入院后的一般信息(性别、年龄)、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数据分别交由3名创伤外科专业临床医师作为评价者进行回顾性诊断,并进行ISS评分,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对各项数据的观察值进行描述,并使用Fleiss kappa检验对3名医师之间ISS评分可信度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通过3名评价者对10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ISS评分进行一致性分析得出总Fleiss kappa值为0.581,整体一致性为中等。根据ISS评分计算规则对不同分值进行一致性分析,其中单部位严重创伤简明损伤评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为4分或5分、ISS评分为16或25分的患者,3名评价者间Fleiss kappa值分别为0.756及0.712,有较高的一致性;各部位AIS均≥4分,即ISS总评分≥41分的严重创伤患者,3名评价者间Fleiss kappa值均≥0.8,有高度的一致性。结论:根据3名评价者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ISS评分一致性分析可知,当救治或转运ISS≥16分的严重创伤患者时,该评分在用于科室间沟通或医院间转运时存在一定的准确性误差,不同评价者对于同一损伤的评分一致性中等,可能造成对于病情严重程度的误判以及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当,但对于单部位或多部位AIS评分≥4分的创伤患者,ISS评分在不同评价者间高度一致,可准确表明及传达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损伤严重度 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冬奥会雪车雪橇中心医疗保障团队的筹备与建设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慧娟 孙丽冰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2年第9期1325-1328,共4页
对北京冬奥会雪车雪橇中心医疗保障团队的筹备与建设、应战情况进行分析,包括赛场医疗环境、人员配备及其工作职责、物资协调、培训、成果,以期为今后类似冬季赛事的医疗保障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冬奥会 雪橇 雪车 医疗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高处坠落伤患者创伤严重程度评分的院前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杜哲 王天兵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5-1068,共4页
目的:分析严重高处坠落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其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的院前因素。方法: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数据库中检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ISS评分≥16的高处坠落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年龄、性... 目的:分析严重高处坠落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其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的院前因素。方法: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数据库中检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ISS评分≥16的高处坠落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是否存在自杀倾向、精神疾病,以及坠落高度、接触介质的性质、身体着地的部位、简明损伤评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停留时间、是否接受手术,并统计院内死亡人数。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上述因素与ISS评分的关系。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共160例,其中男1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5.56±15.85)岁,有自杀倾向者36例(22.50%),有精神障碍者12例(7.50%),坠落高度平均(7.20±8.33)m,接触介质软者48例(30.00%),身体着地部位为头部40例(25.00%)、下肢26例(16.25%)、腹侧16例(10.00%)、背侧40例(25.00%)、侧方38例(23.75%)。ISS评分22.8±6.85,GCS评分13.49±3.39,ICU停留时间(9.96±8.12)d,接受手术者142例(88.75%)。本组院内死亡8例,均为头部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率为5.00%(8/160)。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ISS评分的主要因素为是否有自杀倾向(P=0.01)和身体着地部位(P=0.0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有自杀倾向和头部撞击地面是ISS评分的影响因素。结论:收集高处坠落伤患者在院前的信息,尤其是是否有自杀倾向、是否为头部着地,可有效预测患者受伤的严重程度,有助于提早诊断、提早护理、提早治疗,从而避免可预防的死亡,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意外跌倒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 院前因素 坠落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出血性休克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9
作者 司筱芊 赵秀娟 +1 位作者 朱凤雪 王天兵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7-312,共6页
目的:探讨创伤出血性休克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2月至2021年8月期间共314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52名,女性患者162名,年龄中位数为63.00(49.7... 目的:探讨创伤出血性休克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2月至2021年8月期间共314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52名,女性患者162名,年龄中位数为63.00(49.75~82.00)岁。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各项临床指标,根据入院7 d内是否发生ARDS将患者分为两组,即ARDS组(n=89)和非ARDS组(n=225),通过判定差异寻找ARDS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是否出现ARDS的回归模型。结果:创伤出血性休克后ARDS的发生率为28.34%,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创伤出血性休克后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史、高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受伤原因为车祸伤和肌钙蛋白Ⅰ升高,各独立危险因素的OR值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分别为4.01(95%CI:1.75~9.20)、5.22(95%CI:1.29~21.08)、1.07(95%CI:1.02~1.57)、2.53(95%CI:1.21~5.28)和1.26(95%CI:1.02~1.57),P值分别为0.001、0.020、0.009、0.014和0.034。预测创伤出血性休克后ARD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男性0.59(95%CI:0.51~0.68)、冠心病史0.55(95%CI:0.46~0.64)、APACHEⅡ评分0.65(95%CI:0.57~0.73)、受伤原因为车祸伤0.58(95%CI:0.50~0.67)、肌钙蛋白Ⅰ0.73(95%CI:0.66~0.80),总体预测值为0.81(95%CI:0.74~0.88)。结论:ARDS在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中发生率较高,男性、冠心病史、高APACHEⅡ评分、受伤原因为车祸伤和肌钙蛋白Ⅰ升高是创伤出血性休克后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监测这几项指标有利于早期识别和治疗创伤出血性休克后A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创伤 出血性休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变化与预后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辅政 赵秀娟 +3 位作者 邓玖旭 杜哲 王天兵 朱凤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52-556,共5页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变化趋势与预后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入院后连续5 d血常规中淋巴细胞变化趋势并进行分组,第...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变化趋势与预后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入院后连续5 d血常规中淋巴细胞变化趋势并进行分组,第1组:淋巴细胞减少后在5 d内恢复正常;第2组:淋巴细胞减少后未恢复正常;第3组:淋巴细胞一直处于正常水平,并记录各组患者在住院28 d后的转归情况。对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创伤早期淋巴细胞变化趋势与预后间的关系。同时,为排除年龄的影响,依据年龄是否≥65岁进行分层,并根据住院时间是否≥28 d分为住院时间延长组和住院时间非延长组,在不同年龄组中分别探讨淋巴细胞变化与住院时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患者83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17例,主要受伤机制为车祸伤和高处坠落伤,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e score,ISS)为(30±11)分。根据连续5 d淋巴细胞变化趋势分组,第1组32例,第2组33例,第3组18例。第2组33例患者中,在住院28 d内死亡5例,死亡率为15.2%(5/33),未出院9例,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进一步按年龄进行分层后,发现在高年龄患者中淋巴细胞处于低水平是住院时间≥28 d的危险因素,但在低年龄患者中,发现中性粒细胞持续偏高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严重创伤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一直处于低水平与预后不佳密切相关,尤其在高年龄患者中明显,淋巴细胞可作为一项可靠指标用于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淋巴细胞减少 适应性免疫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心脏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叶菁菁 郑铭 王天兵 《生理科学进展》 CAS 2022年第4期241-246,共6页
心脏损伤作为创伤死亡的第二大因素,其损伤类型多、临床表现复杂。直接严重的心脏创伤致死率极高,有95%的患者发生院前死亡。而随着创伤救治的进步及院前死亡率降低,创伤后继发性心脏损伤也愈发常见,如失血性休克、烧伤或多发伤后均可... 心脏损伤作为创伤死亡的第二大因素,其损伤类型多、临床表现复杂。直接严重的心脏创伤致死率极高,有95%的患者发生院前死亡。而随着创伤救治的进步及院前死亡率降低,创伤后继发性心脏损伤也愈发常见,如失血性休克、烧伤或多发伤后均可导致继发性心脏损伤;心脏损伤也是多发伤预后不良及住院时间延长的预测因素。创伤性心脏损伤的机制涉及损伤相关分子模式释放、炎症反应、补体激活、钙稳态失衡、线粒体损伤相关分子模式等一系列不尽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导致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本文旨在概述创伤性心脏损伤,尤其是原发性心脏损伤和继发性心脏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为临床诊疗与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心脏损伤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炎症 钙稳态失衡 线粒体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1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石茂静 高伟波 +1 位作者 黄文凤 朱继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0-214,共5页
目的:对61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总结,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4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1例TTP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 目的:对61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总结,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4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1例TTP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血常规、溶血指标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on Willebrand factor-cleaving protease,vWF-cp,又称ADAMTS13)。根据离院时的结局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浆置换的差异。计算PLASMIC评分,与ADAMTS13分组比较,判断PLASMIC评分预测ADAMTS13的准确性。结果:61例TTP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48±17)岁。五联征表现者48例,仅有三联征者9例,其余4例无神经精神症状。死亡27例(44.3%),存活34例(55.7%)。61例TTP患者的血小板(12.9±9.5)×109/L,血红蛋白(66.5±20.7)g/L,外周血破碎红细胞3%(2%,7%),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为360(200,457)mg/L,乳酸脱氢酶1508(811,2134)U/L,出凝血方面基本正常。30例患者的ADAMTS13值49.0(40.8,61.3)μg/L,10例患者ADAMTS活性<5%,其余21例未查。PLASMIC评分为6~7分者58例,5分者2例,4分者1例。PLASMIC预测ADAMTS13减少或活性降低的灵敏度高达97.5%。死亡组NLR较存活组高,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X)总量和次数均较存活组显著减少,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糖皮质激素、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X能明显提高TTP患者存活率。PLASMIC评分可方便、快捷地预测ADAMTS13活性降低的可能性,利于TTP的及早诊断和PEX治疗。NLR可反映全身炎症过程,但在TTP中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 血浆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改良outside-in穿刺缝合技术修复半月板撕裂的中期临床随访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中砥 许庭珉 +2 位作者 党育 张殿英 付中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70-874,共5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利用腰椎穿刺针结合outside-in缝合技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因半月板撕裂采用关节镜下利用腰椎穿刺针结合outside-in缝合技术治疗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利用腰椎穿刺针结合outside-in缝合技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因半月板撕裂采用关节镜下利用腰椎穿刺针结合outside-in缝合技术治疗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病例95例,男36例,女59例;年龄16~77岁,平均(46.79±18.07)岁;左侧53例,右侧42例,致伤原因包括运动、扭伤等。根据Barrett标准判断半月板临床愈合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磁共振对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及康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95例患者随访时间22~36个月,平均(28.32±3.98)个月。根据Barrett标准,90例(94.7%)患者获得半月板临床愈合。对比术前与术后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关节活动度和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手术部位感染、关节周围血管神经损伤、线结反应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关节镜下腰椎穿刺针结合outside-in缝合技术治疗半月板前角及体部撕裂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临床效果满意,可能是治疗半月板前角及体部撕裂的有效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板 关节镜 膝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性反馈管理在预防急诊抢救区患者院内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4
14
作者 赵礼婷 郭金玉 +2 位作者 韩玮芬 田丽莎 王泠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45-1248,共4页
目的:分析发展性反馈管理在预防急诊抢救区患者院内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1月和2018年1—11月就诊于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抢救区的患者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干预组采用发展性反馈管理,... 目的:分析发展性反馈管理在预防急诊抢救区患者院内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1月和2018年1—11月就诊于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抢救区的患者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干预组采用发展性反馈管理,比较两组患者院内压力性损伤情况。结果:对照组共2341例患者,干预组共2804例患者。相比对照组,干预组院内获得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较低(P=0.002),压力性损伤严重程度较轻(P=0.021),压力性损伤面积相对较小(P=0.049)。结论:发展性反馈管理有助于预防急诊抢救区患者的院内压力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性反馈管理 急诊 压力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尺骨茎突与乙状切迹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鹏 贾波 +6 位作者 陈逍堃 王宇 黄伟 赖人杰 王志伟 熊建 王天兵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78-581,共4页
目的:研究尺骨茎突骨折与乙状切迹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桡骨远端骨折139例患者进行门诊随访,评分参照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以腕关节疼痛为重... 目的:研究尺骨茎突骨折与乙状切迹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桡骨远端骨折139例患者进行门诊随访,评分参照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以腕关节疼痛为重点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组和乙状切迹骨折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较差,尺骨茎突骨折行内固定治疗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改善;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组的腕尺侧痛发生率较高;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愈合率优于尖部骨折。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总体效果满意,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乙状切迹骨折是导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是腕尺侧痛的危险因素之一,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愈合率优于尖部骨折。尺骨茎突骨折行内固定治疗可改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尺骨茎突骨折 腕尺侧痛 乙状切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护人员自我防护依从性及满意度的现状调查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礼婷 郭金玉 +1 位作者 孙红 王泠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61-864,共4页
目的: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防护依从性及自我防护行为满意度,为做好防护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疫情期间在京工作和支援武汉的623名医护人员,采用统一的语言使用自行编制的防护行为调查... 目的: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防护依从性及自我防护行为满意度,为做好防护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疫情期间在京工作和支援武汉的623名医护人员,采用统一的语言使用自行编制的防护行为调查表通过微信进行调查。结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防护依从性超过60.00%,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生活中的防护依从性优于在京工作人员(P<0.05),支援武汉医护人员的防护满意度为95.83%,支援武汉医护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在京工作人员(P<0.001)。结论:医护人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能够遵从双向防护的原则,做好自身防护,保障健康地为患者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自我防护依从性 自我防护行为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切开复位髓内外联合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随访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中砥 许庭珉 +2 位作者 党育 张殿英 付中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02-1106,共5页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辅助复位下钛缆环扎联合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46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32例;年龄44~92岁,平均(77.83±10.66)...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辅助复位下钛缆环扎联合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46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32例;年龄44~92岁,平均(77.83±10.66)岁;左侧17例,右侧29例,致伤原因包括高处坠落、交通事故及意外跌倒。按照Seinsheimer分型:ⅢA型26例,ⅢB型11例,Ⅳ型9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所有患者采用有限切开辅助复位下钛缆环扎联合髓内钉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数据,分别采用Sanders创伤性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等指标评价术后康复效果。结果: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31.09±20.36)min,平均术中失血量(191.96±111.03)mL,平均住院天数(10.61±2.85)d。术后Sanders评分和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6.96%和91.30%。随访病例未出现骨折部位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结论:有限切开辅助复位技术可很好解决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术中复位问题,钛缆环扎联合髓内钉固定可获得骨折断端良好的对位对线和稳定性,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切开复位 股骨近端髓内钉 股骨转子下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治疗第2~5跖趾关节疾病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中砥 芦浩 +1 位作者 袁玉松 徐海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6-729,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Swanson双柄硅胶假体行跖趾关节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引起的第2~5跖趾关节病变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应用Swanson双柄硅胶假体实施第2~5跖趾关节置换术21例,成功随访16例,其中,男性2... 目的:探讨使用Swanson双柄硅胶假体行跖趾关节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引起的第2~5跖趾关节病变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应用Swanson双柄硅胶假体实施第2~5跖趾关节置换术21例,成功随访16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6.7±5.5)岁,类风湿关节炎9例,严重骨性关节炎5例,跖骨头骨软骨病2例。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对手术前后行走及跖趾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等进行临床评价。结果:随访时间17个月至5年,平均3.2年。Maryland足部评分:术前为(60.69±6.12)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88.13±5.84)分。术前跖趾关节活动度:背伸5.4°±3.1°,跖屈4.4°±2.7°;术后:背伸15.7°±4.5°,跖屈12.2°±4.3°,术后跖趾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评分:术前评分为(6.8±0.9)分,术后末次随访为(2.3±0.8)分,术后跖趾关节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术后评分较术前评分有显著性提高(P<0.01),优良率达到81.3%。结论:Swanson双柄硅胶假体跖趾关节置换术能够较好地缓解疼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及稳定性,维持前足正常的行走能力,是重建第2~5跖趾关节结构、恢复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但仍存在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需要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趾关节 关节置换 硅胶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手术后重症患者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
19
作者 赵秀娟 朱凤雪 +2 位作者 李纾 周刚 安友仲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4期342-346,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手术后重症患者心肌损伤的发生情况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腹腔手术后重症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心肌损伤情况,收集并观察基础病史、术中(手术时间、是否急诊手术、术中出血&... 目的探讨腹腔手术后重症患者心肌损伤的发生情况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腹腔手术后重症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心肌损伤情况,收集并观察基础病史、术中(手术时间、是否急诊手术、术中出血>800 ml和术中低血压等)及术后指标(改良氧合指数、血乳酸、急性肾损伤和术后24 h内使用升压药情况等)。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将患者分为心肌损伤组和非心肌损伤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手术后重症患者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在纳入的803例腹腔手术后重症患者中,心肌损伤发生率为17.2%(138/803),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仅为0.9%(7/803)。单因素分析显示,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手术时间、急诊手术、术中低血压、术后24 h内使用升压药、高APACHEⅡ评分及术后即刻急性肾损伤与术后重症患者心肌损伤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急诊手术(OR=3.14,95%CI:1.76~5.60,P<0.001)、术后24 h内使用升压药(OR=2.26,95%CI:1.23~4.15,P=0.008)、APACHEⅡ评分(OR=1.05,95%CI:1.01~1.09,P=0.008)和术后急性肾损伤(OR=3.18,95%CI:1.78~5.69,P<0.001)与腹腔手术后重症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独立相关。结论重症患者腹腔手术后心肌损伤发生率高,急诊手术、术后24 h内使用升压药、高APACHEⅡ评分和术后急性肾损伤是导致腹腔手术后重症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手术 心肌损伤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患者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郭辅政 朱凤雪 +2 位作者 邓玖旭 杜哲 赵秀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38-742,共5页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机械通气和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所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住院期间有无机械通气对患者进行分组,进一步将...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机械通气和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所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住院期间有无机械通气对患者进行分组,进一步将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通气时间是否≥7 d分成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组和非延长组。对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明确机械通气和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112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30例,中位年龄52岁(16~89岁),中位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e score,ISS)34分(16~66分)。车祸伤和坠落伤是最常见的受伤类型。使用机械通气患者62例,未使用机械通气患者50例,多因素分析表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OR=0.72,95%CI:0.53~0.92,P=0.03)、血液碱剩余(OR=0.56,95%CI:0.37~0.88,P=0.002)、肋骨骨折(OR=1.72,95%CI:1.60~2.80,P=0.012)是启动机械通气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组机械通气时间≥7 d者38例,<7 d者24例,结果显示ISS评分越高,GCS评分越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越长。结论:GCS评分、血液碱剩余和肋骨骨折是机械通气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ISS评分高和颅脑损伤重可能会延长机械通气时间,患者气管切开的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机械通气 肺挫伤 肋骨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