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2009年道路交通事故伤的特点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艳华 彭建平 +6 位作者 张振军 张殿英 王静 王天兵 张培训 张宏波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5-738,共4页
目的:探讨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事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市急救中心提供的2009年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资料进行整理录入,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2009年经北京市急救中心参与抢救的道路交通事故伤且病例记录... 目的:探讨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事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市急救中心提供的2009年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资料进行整理录入,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2009年经北京市急救中心参与抢救的道路交通事故伤且病例记录相对完整者2 984人,其中受伤2 942人,死亡42人,伤亡人员以男性为主,年龄主要分布于18~59岁之间。(2)机动车和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受伤人数最多,为1 883人;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事故死亡人数最多,为26人;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的重、特大事故最多,为11起。(3)一个月中的交通事故呈现持续频发均匀分布的状态,8∶00~10∶00、14∶00~18∶00是一天中的事故高峰,死亡事故高峰多发生在2∶00~4∶00和18∶00~20∶00。(4)伤员最常见的损伤部位是头面伤,为921人,其次分别为多发伤761人,下肢伤541人。(5)事故原因中人为因素为主,其次为车辆因素。结论:司机违章驾驶、行人违章穿行车道等人为因素是导致北京市道路交通伤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市民尤其是外来流动人口的交通安全教育以及对驾驶员进行严格的交通规章培训,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进一步完善事故高发时段和路段的交通管控措施,是预防和控制交通伤害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事故 交通 数据说明 统计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至2008年北京市不同年龄组人群交通伤发生时间分布特点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彭建平 王艳华 +4 位作者 张振军 王静 张培训 王天兵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9-742,共4页
目的:分析2004年至2008年北京市不同年龄组交通伤发生时间的分布特点,为交通伤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北京市急救中心转送的交通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数据,将交通伤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少年组(0~17岁... 目的:分析2004年至2008年北京市不同年龄组交通伤发生时间的分布特点,为交通伤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北京市急救中心转送的交通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数据,将交通伤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少年组(0~17岁)、中年组(18~64岁)、老年组(65岁以上)。计算3个年龄组交通伤例数在24 h单时间点的构成比、1~12月的单月构成比,描述性统计分析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受伤时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结果:交通伤24 h分布特点3组不同:青少年组有两个发生高峰点,分别是早上7∶00~8∶00(6.75%,39例),下午16∶00~18∶00(10.38%,60例;10.73%,62例);中年组交通伤的24 h内分布比较平稳,8∶00~24∶00每小时的构成比变化不大,维持在1.67%~5.60%之间;老年组交通伤发生的高峰点在9∶00~11∶00之间(11.19%,151例;11.04%,149例)。3组单月交通伤发生数量的构成比基本一致,最低点均是2月份(4.15%,24例;5.28%,640例;5.26%,71例),最高点均是10月份(12.11%,70例;10.38%,1 257例;12.30%,166例)。结论:3个年龄组交通伤的24 h分布特点不同,而12个月的分布特点基本一致,急救人员和交通管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时间段交通伤发生特点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提高院前急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故 交通 创作和损伤 年龄组 时间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区院前救治的道路交通损伤特点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安帅 王天兵 +4 位作者 张培训 殷晓峰 范达 张进军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77-781,共5页
目的:描述北京急救中心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救治城区道路交通损伤的现状,总结其社会学特点,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改善方法。方法:所有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和北京急救中心病案室,在收集后者数据时检索并录入2004年1月1日至2010... 目的:描述北京急救中心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救治城区道路交通损伤的现状,总结其社会学特点,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改善方法。方法:所有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和北京急救中心病案室,在收集后者数据时检索并录入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共7年期间由北京急救中心参与救治的道路交通损伤病例,应用Excel 2007、SPSS 17.0进行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结果:共收集符合准入标准的完整病例19 550例,道路交通伤的年发病率约为120人/10万人,死亡率约为4.97人/10万人,其中男性(11 737,60.04%)明显多于女性(7 813,39.96%),平均年龄(38.76±16.84)岁。各年龄组交通伤均多发于每年的10月份,日间多于夜间,以中午前、后最多,但不同年龄患者交通损伤发生的每日时间分布特点不同。受伤者多为行人(7 588,38.81%)和骑自行车者(3 790,19.39%),发生部位多在头面(8 343,42.68%)和下肢(6 828,34.93%),损伤程度以中等损伤为主(11 718,59.94%),造成损伤的一方多为小型汽车(11 490,58.77%)。结论:防治道路交通损伤,需要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时段和不同交通方式,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规范化的院前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故 交通 创伤和损伤 急救 城市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显性和隐性失血量分析 被引量:82
4
作者 张培训 薛峰 +6 位作者 安帅 顾航宇 芦浩 徐小东 付中国 张殿英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1-894,共4页
目的:对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screw,DHS)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中及术后显性、隐性失血量进行分析,为临床围手术期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方... 目的:对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screw,DHS)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中及术后显性、隐性失血量进行分析,为临床围手术期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30日至2010年9月30日间采用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16例及采用DHS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6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以及术中及术后失血、输血情况等指标进行分析,同时对围手术期的显性、隐性失血情况做出评估。结果:采用PFNA治疗的患者平均术中失血(48.9±2.8)mL;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为(62.3±3.8)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85.0±6.2)mL。采用DHS治疗的患者平均术中失血(124.9±7.8)mL;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为(73.9±4.7)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243.4±6.3)mL。两组相比,DHS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的显性出血量均多于PFNA(P<0.01),但PFNA术后隐性出血量及PFNA总体出血量均多于DHS(P<0.01)。结论:PFNA和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存在较多的术后隐性失血量,提醒临床医生注意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手术后出血 失血 手术 骨钉 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近端骨折锁定接骨板治疗术后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45
5
作者 付中国 邓磊 +5 位作者 白露 陈建海 张培训 党育 张殿英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66-670,共5页
目的:对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的肱骨近端骨折病例共计83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66.4岁(33~89岁)。术后平均随访23.5个月(1... 目的:对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的肱骨近端骨折病例共计83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66.4岁(33~89岁)。术后平均随访23.5个月(10~51个月),采用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活动度评价术后肩关节功能。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活动度。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年龄组、不同骨折类型及是否有内科合并症组间的内固定相关及非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在全部83例患者中,共1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3例合并两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18.1%,其中浅表感染1例、延迟愈合1例、术后大结节移位2例、接骨板撞击肩峰3例、螺钉穿出3例、肱骨头坏死3例、肱骨头内翻畸形愈合6例,有4例合并两种或以上并发症。四部分骨折发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P=0.009)及非内固定相关并发症(P=0.003)的几率均远高于较为简单的骨折类型。相比较而言,年龄和内科合并症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影响。结论: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虽疗效较为肯定但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骨折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的年龄是影响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合理的术前评估与计划、规范的手术操作,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骨板 骨折固定术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部骨折对老年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黄伟 许力月 +2 位作者 邵森垚 姚岚 王天兵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42-744,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的变化,观察髋部骨折对老年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髋部骨折入院的老年患者127例,采集患者术前、术后静脉血,检测FIB和D... 目的:通过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的变化,观察髋部骨折对老年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髋部骨折入院的老年患者127例,采集患者术前、术后静脉血,检测FIB和D-二聚体,并统计年龄、骨折类型、骨折时间、合并疾病等因素。结果:127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FIB为(3.91±1.06)g/L,其中42.52%(54/127)的患者高于正常值;所有患者中28例术后进行了FIB检测,均值为(4.21±1.24)g/L,高于手术前,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15例患者进行D-二聚体测定,均值为(2 059.5±1 948.0)μg/L,术后26例患者进行D-二聚体测定,均值为(2 574.9±1 702.4)μg/L,术前、术后D-二聚体均显著高于正常值(P<0.05);FIB升高与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无关;术前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FIB升高的比例为45.83%(22/48),股骨颈骨折患者FIB升高的比例为40.50%(32/79),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骨折时间分组,骨折时间大于96 h组,其FIB高于正常值的比例为26.7%,显著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部骨折对老年患者的凝血系统具有直接影响,FIB和D-二聚体显著高于正常值。根据髋部骨折后FIB的变化情况,推测骨折后96 h行手术可能对患者凝血系统打击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纤维蛋白原 血液凝固 D-二聚体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 被引量:48
7
作者 寇玉辉 殷晓峰 +1 位作者 王天兵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7-210,共4页
创伤是全球性的社会突出问题,每年全世界死于创伤的人数达580万[1]。建筑工伤和交通伤成为日常创伤的主要原因,目前严重创伤已成为我国青壮年的第一位死亡原因,这不仅由于创伤的持续高发,也与我国创伤救治的整体发展滞后密切相关。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事故 交通 急救 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2
8
作者 芦浩 姜保国 +8 位作者 付中国 张殿英 王天兵 徐海林 薛峰 陈建海 张培训 党育 杨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74-877,共4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0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10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依据Vancouver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功能、骨折部位疼痛和肢体长度进行...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0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10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依据Vancouver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功能、骨折部位疼痛和肢体长度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间6~69个月,平均35.1月。所有患者的骨折均达愈合,对位和对线良好,无假体松动以及内固定断裂或移位。髋关节Harris评分71~90分,平均79.8分,优良率达到70%。负重行走时骨折部位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0~3分,平均1.4分。假体周围骨折术前测量患侧肢体较对侧肢体短缩0~2.5 cm,平均(1.6±0.9)cm;术后随访时短缩0~1.8 cm,平均(0.6±0.6)cm,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可根据患者年龄、一般情况、功能要求以及骨折的Vancouver分型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假体周围骨折 股骨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肘关节松解术治疗17例肘关节僵硬患者 被引量:26
9
作者 杨明 张殿英 +4 位作者 付中国 陈建海 王天兵 芦浩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70-873,共4页
目的:探讨开放肘关节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僵硬患者的要点和疗效。方法:2007年8月至2012年4月,采用开放肘关节松解手术治疗17例肘关节僵硬患者,其中创伤后僵硬1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退变性关节炎所致肘关节僵硬6例。术前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 目的:探讨开放肘关节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僵硬患者的要点和疗效。方法:2007年8月至2012年4月,采用开放肘关节松解手术治疗17例肘关节僵硬患者,其中创伤后僵硬1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退变性关节炎所致肘关节僵硬6例。术前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为(65.1±16.4)分。15例采用后正中入路,2例采用前次手术的原外侧切口。对明显屈曲受限的12例患者采用了尺神经前移,对于清除完严重异位骨化后不稳定的2例患者采用了铰链式外固定架。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3.1个月(6~41个月),17例均获随访。末次随访时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为(87.5±16.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7例患者中,优9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23%。主动屈伸活动度范围达到110.6°±27.5°。1例患者术后发生慢性感染,1例患者术后出现了尺神经症状。结论:应用开放性肘关节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僵硬患者,只要能松解彻底,又能保证肘关节的稳定性和早期活动,即可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关节强直 关节松解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6
10
作者 徐海林 徐雷 +4 位作者 张培训 王天兵 付中国 张殿英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04-707,共4页
目的:观察踝关节骨折伴随三角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于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了伴有三角韧带断裂的踝关节骨折16例,其中,AO分型A型2例、B型8例、C型6例,均对骨折行切开复位板钉或张力带内固定... 目的:观察踝关节骨折伴随三角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于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了伴有三角韧带断裂的踝关节骨折16例,其中,AO分型A型2例、B型8例、C型6例,均对骨折行切开复位板钉或张力带内固定,三角韧带行切开探查并行手术修复以恢复踝关节内侧结构的稳定性.术后随访评价指标包括X线检查、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全部病例得到30~84个月,平均47个月的随访.所有骨折均已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2.8周(10~14周),未发生伤口并发症.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优8例,良8例,优良率100%,平均93分(85~100分).VAS为0.94分(0~2分).结论:在处理踝关节骨折时,应重视是否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如损伤严重,手术修复或重建断裂的三角韧带能取得良好的功能恢复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韧带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内固定稳定系统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 被引量:12
11
作者 熊建 付中国 +8 位作者 张殿英 姜保国 王天兵 徐海林 薛峰 陈建海 党育 张培训 杨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4-717,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内固定稳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纳入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收治的采用切开复位股骨远端LISS内固定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内固定稳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纳入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收治的采用切开复位股骨远端LISS内固定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8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对患者术后的膝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等进行评定。结果:随访时间3~39个月,平均11个月。8例患者未出现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假体未见松动,至随访时骨折愈合好。患膝术后关节活动度平均为0~94°,患膝外翻角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膝关节功能平均HSS评分为79.38分,Lysholm评分为80.25分,优良率均为87.5%。结论:LISS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一种有效的方法,结合植骨及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早期恢复,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固定术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假体和植入物 股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1
12
作者 芦浩 姜保国 +4 位作者 付中国 张殿英 王天兵 徐海林 张培训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6-770,共5页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手术治疗的15例锁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患者,依据骨折分型、内固定失效时间以及内固定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肩关节功能...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手术治疗的15例锁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患者,依据骨折分型、内固定失效时间以及内固定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肩关节功能、肩关节疼痛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间5~101个月,平均43.8个月,所有患者的骨折均愈合。患侧肩关节Constant评分为82~100分,平均93.3分;健侧肩关节Constant评分为85~100分,平均96.7分,双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随访时有8例患者的患侧肩关节没有疼痛,而另外7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轻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1~3分,患侧和健侧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锁骨骨折术后早期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是内固定稳定性不佳,可通过更换内固定治疗,而晚期失败是由骨折不愈合所引起,萎缩性骨不连应使用锁定钢板进行桥接固定并使用自体髂骨植骨,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 骨折固定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剖锁定接骨板(LCP)治疗11例粉碎尺骨鹰嘴骨折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明 张殿英 +4 位作者 付中国 陈建海 王天兵 熊建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71-674,共4页
目的:探讨解剖锁定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粉碎的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收治粉碎尺骨鹰嘴骨折11例,平均年龄52岁,按照Mayo分型:ⅡB型9例,ⅢB型2例。全部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锁定接骨板... 目的:探讨解剖锁定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粉碎的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收治粉碎尺骨鹰嘴骨折11例,平均年龄52岁,按照Mayo分型:ⅡB型9例,ⅢB型2例。全部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进行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以Broberg&Morrey评分评定患肘功能。结果:经过2~20个月(平均8.4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得愈合,愈合时间为7~18周(平均愈合时间11周)。Broberg&Morrey评分结果:优4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0.9%。1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1例患者出现活动度明显受限。结论:解剖锁定接骨板LCP治疗粉碎的尺骨鹰嘴骨折,可达到牢固固定及早期活动,并最终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岁以下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术后功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周靖 党育 +13 位作者 张培训 王静 付中国 张殿英 王天兵 徐海林 薛峰 陈建海 杨明 王钢 沈惠良 王光林 吴新宝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03-706,共4页
目的:探讨60岁以下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随访资料中关节功能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09年8月采用手术治疗的93例60岁以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年龄、性别、合并疾病、骨折侧别、骨折类型(Garden分型)、自受... 目的:探讨60岁以下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随访资料中关节功能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09年8月采用手术治疗的93例60岁以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年龄、性别、合并疾病、骨折侧别、骨折类型(Garden分型)、自受伤至手术的时间、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内固定是否取出以及随访时髋关节功能评分等因素进行术后随访调查。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非参数检验、等级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功能评分呈偏态分布,非参数检验得出对功能评分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骨折类型(Garden分型,H=7.900,P=0.048),等级相关分析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亦为骨折类型(Garden分型,rs=0.206,P=0.048),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对功能评分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同样也是骨折类型(Garden分型,P=0.030)。结论:髋关节术后功能评分呈偏态分布,骨折类型(Garden分型)是60岁以下股骨颈骨折术后功能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 功能恢复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导入导针结合纯侧位透视简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操作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明 张晓萌 +4 位作者 张培训 王天兵 傅中国 张殿英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中,应用改良的经皮导入主钉导针结合纯侧位透视技术,简化PFNA操作步骤。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 目的:探讨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中,应用改良的经皮导入主钉导针结合纯侧位透视技术,简化PFNA操作步骤。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采用常规PFNA内固定技术与改良的经皮导入导针结合纯侧卧透视的PFNA内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随访到的共60例患者,分析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尖顶距、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评分等指标。结果:经皮导入导针结合纯侧卧透视的改良PFNA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透视时间分别为(70.5±12.5)min、(34.9±6.1)m L、(63.6±9.7)s,常规PFNA内固定组则为(80.6±17.1)min、(47.8±6.7)m L、(68.5±8.7)s,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6、0.013、0.022)。在尖顶距、术后髋关节功能和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子尖处的骨折线对于部分转子间骨折可能是一个天然的进针点,经皮先导入主钉导针结合术中纯侧位透视,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中透视时间,使PFNA操作更简单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骨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内克氏针临时固定并桥接钢板治疗粉碎性锁骨干骨折 被引量:8
16
作者 杨明 张殿英 +5 位作者 王天兵 付中国 张培训 郭蒙 熊建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5-818,共4页
目的:探讨髓内克氏针临时固定并桥接钢板治疗粉碎性锁骨干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7月间应用切开复位、髓内克氏针临时固定并桥接钢板固定技术治疗锁骨干粉碎性骨折22例,术后对其进行回顾性随访研究,定期复查X线片... 目的:探讨髓内克氏针临时固定并桥接钢板治疗粉碎性锁骨干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7月间应用切开复位、髓内克氏针临时固定并桥接钢板固定技术治疗锁骨干粉碎性骨折22例,术后对其进行回顾性随访研究,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用Constant评分评估患者的肩关节功能。结果:经过平均15个月的随访,22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4.6周,Constant评分平均为95.3分。优,13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0.9%(20/22)。2例患者因接骨板隆起致局部皮肤感觉不适,而行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结论:应用髓内克氏针临时固定并桥接钢板技术治疗锁骨干粉碎性骨折,操作简单,愈合率高,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 骨折固定术 骨固定钢丝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填充对血压的影响及干预 被引量:9
17
作者 郭蒙 姜保国 +1 位作者 付中国 张殿英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93-697,共5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中不同干预条件下使用骨水泥对血压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住院因股骨颈骨折行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共172例,根据麻醉记录对其使用骨水泥...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中不同干预条件下使用骨水泥对血压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住院因股骨颈骨折行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共172例,根据麻醉记录对其使用骨水泥前后血压变化及升压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升压药使用情况将入选患者分为未用升压药干预组、骨水泥使用前使用升压药组、骨水泥使用后使用升压药组、骨水泥使用前后均使用升压药组共4组,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未用升压药干预组88例,使用了骨水泥后收缩压下降(4.0±10.3)mmHg(1 mmHg=0.133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0,P=0.000),舒张压下降(1.3±7.5)mmH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86,P=0.149)。骨水泥使用前以升压药干预组19例,使用骨水泥后收缩压下降(0.5±20.2)mmH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4,P=0.911),舒张压升高(0.7±10.2)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6,P=0.756)。骨水泥使用后以升压药物干预组48例,使用骨水泥后收缩压下降(6.9±15.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5,P=0.002),舒张压下降(3.6±7.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7,P=0.001)。骨水泥使用前后均使用升压药干预组17例,使用骨水泥后收缩压下降(5.0±12.2)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7,P=0.115),舒张压上升(1.3±8.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6,P=0.521)。结论: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骨水泥可导致血压降低,预防性使用升压药物可以发挥稳定血压作用并缩短血压降低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骨黏合剂 血压 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对腕管综合征的临床辅助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8
作者 徐林 陈方民 +2 位作者 王蕾 张培训 姜晓锐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1-345,共5页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对诊断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的价值及意义。方法:选择48例(单侧)CTS患者,用高频超声测量钩骨钩水平的腕横韧带厚度,所有病例均行腕管切开减压术,术中直视下采用游标卡尺测量钩骨钩水平的腕横韧带厚...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对诊断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的价值及意义。方法:选择48例(单侧)CTS患者,用高频超声测量钩骨钩水平的腕横韧带厚度,所有病例均行腕管切开减压术,术中直视下采用游标卡尺测量钩骨钩水平的腕横韧带厚度,评价高频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的准确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其测定腕横韧带厚度的诊断阈值,计算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超声检测CTS患者腕横韧带于豌豆骨及钩状骨位置的厚度与神经传导检测的相关性。结果:在钩骨钩采用超声和术中测量CTS患者的腕横韧带,分别为(0.42±0.08)cm和(0.41±0.06)c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2,P>0.05),表明超声可准确测量腕横韧带。钩状骨水平腕横韧带厚度与神经传导取最佳截点0.385 cm,灵敏度为0.775,特异度为0.788。豌豆骨水平腕横韧带厚度的最佳截点为0.315 cm,灵敏度为0.950,特异度1.000。豌豆骨及钩状骨位置处腕横韧带的厚度与腕-示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腕-中指SCV均呈负相关性。结论:高频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协助诊断腕管综合征可能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腕管综合征 韧带 关节 腕关节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骨骨折的螺钉居中固定:生物力学试验 被引量:11
19
作者 郭阳 田光磊 +2 位作者 姜保国 陈山林 韩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84-687,共4页
目的:对于斜形不稳定的舟骨骨折,通过生物力学试验评价舟骨螺钉的位置居中与否对其固定强度的影响。方法:将32例外形、材质相同的Sawbone舟骨分为4组,每组8例,模拟腰部骨折,用螺钉固定,分组依据骨折的水平(远、近)及螺钉的位置(居中、... 目的:对于斜形不稳定的舟骨骨折,通过生物力学试验评价舟骨螺钉的位置居中与否对其固定强度的影响。方法:将32例外形、材质相同的Sawbone舟骨分为4组,每组8例,模拟腰部骨折,用螺钉固定,分组依据骨折的水平(远、近)及螺钉的位置(居中、不居中)。对其中的1例Sawbone舟骨进行CT扫描,流量数据导入术前设计与手术模拟软件(VxWork 4.0),建立舟骨的中央区,同时在软件中设计骨折模拟平面、螺钉导针位置。将螺钉固定后的舟骨置于生物力学试验机平台,测量不同试验组标本固定失效时的最大负荷及位移。结果:不同组间固定失效时的最大负荷和位移有统计学差异(F=31.485,P=0.001;F=33.328,P=0.018)。对于腰部偏近端的骨折,居中组与非居中组最大负荷[(80.82±15.63)N vs.(58.32±17.18)N]及位移均值[(2.3±0.5)mm vs.(3.1±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对于腰部偏远端的骨折,居中组最大负荷及位移优于非居中组[(76.83±14.54)N vs.(70.38±13.32)N;(2.2±0.7)mm vs.(2.5±0.6)mm],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对于舟骨斜形不稳定骨折,将螺钉在舟骨内居中放置可以提供更高的固定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骨 骨折固定术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形可折断椎弓根螺钉微创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6
20
作者 薛峰 付中国 +3 位作者 张殿英 张培训 周靖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28-731,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U形可折断椎弓根螺钉利用椎旁肌间隙通过小切口微创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其优越性.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共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男27例,女13例,年龄22~60岁.T11骨折4例,T12骨折13例,L1骨折17例,L2骨折6... 目的:探讨应用U形可折断椎弓根螺钉利用椎旁肌间隙通过小切口微创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其优越性.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共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男27例,女13例,年龄22~60岁.T11骨折4例,T12骨折13例,L1骨折17例,L2骨折6例.依据Denis骨折分型,均为爆裂型骨折,椎管占位小于1/3.依据AO分型,均为A型或B1型损伤.均无神经损伤症状和体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微创组)20例采用U形可折断椎弓根钉小切口微创内固定手术方法于伤椎上下一个节段植入椎弓根钉;B组(开放手术组)20例采用常规后正中入路开放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VAS评分、X线暴露时间、远期随访结果.结果:微创组在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缓解疼痛等方面较开放手术组有显著优势,在X线暴露时间和远期疗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U形可折断椎弓根螺钉小切口微创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好,具有微创、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无需特殊器械,不增加X线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