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超声科陈敏华教授等用数学模型指导建立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方案达到国际水平
1
作者 戴莹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82-482,共1页
关键词 临床肿瘤学 肝癌 射频消融治疗 超声 科主任 放射学 放射科 学院 北京大学 教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荷瘤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进展期大肝癌临床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沈理 陈敏华 +4 位作者 霍苓 严昆 尹珊珊 戴莹 廖盛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3期430-433,共4页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荷瘤动脉栓塞化疗 (percutaneoustumor’sarterychemoembolization ,PACE)治疗进展期大肝癌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经病理确诊 43例进展期大肝癌 ,2 1例行PACE治疗 ,其中 ,9例为经股动脉插管肝动脉化...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荷瘤动脉栓塞化疗 (percutaneoustumor’sarterychemoembolization ,PACE)治疗进展期大肝癌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经病理确诊 43例进展期大肝癌 ,2 1例行PACE治疗 ,其中 ,9例为经股动脉插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 ,TACE)疗效不满意者。对照组为同期行TACE治疗的 2 2例 ,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两组病例平均年龄、病灶大小以及肝功能分级无显著性差异。结果 PACE组行肿瘤动脉穿刺治疗 3 4次 ,穿刺成功率 91.2 % (3 1/3 4) ,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治疗后PACE组 5例缩小 ,占 2 3 .8% (5 /2 1) ,TACE组 10例缩小 ,占 45 .5 % (10 /2 2 ) ,两组肿瘤缩小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术后肝功能受损PACE组 7例 ,占 3 3 .3 % (7/2 1) ;TACE组 16例 ,占72 .7% (16/2 2 ) ,二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 <0 .0 5 )。PACE组平均生存期为 11.2个月 ,最长 1例存活 2 3个月 ;TACE组为 14 .6个月 ,最长 1例存活 3 6个月。结论 超声引导PACE术对肝功能损伤小可用于进展期大肝癌治疗 ,尤对TACE治疗无效者不失为一项补充治疗新技术 ,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介入 导管介入治疗 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体表超声投影及肿瘤定位诊断 被引量:3
3
作者 廖盛日 陈敏华 +3 位作者 张晖 霍苓 严昆 张琳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通过灌肠后结肠体表投影超声观察,并与常规经腹超声对结肠肿瘤定位诊断结果对照研究,分析超声对结肠肿瘤的定位诊断及误诊原因。方法: 91例行灌肠后超声检查,其中 21例肠道恶性肿瘤为常规经腹超声 (未灌肠 )首诊发现,作对照... 目的:通过灌肠后结肠体表投影超声观察,并与常规经腹超声对结肠肿瘤定位诊断结果对照研究,分析超声对结肠肿瘤的定位诊断及误诊原因。方法: 91例行灌肠后超声检查,其中 21例肠道恶性肿瘤为常规经腹超声 (未灌肠 )首诊发现,作对照研究。结果:升结肠及降结肠位置相对固定,位于侧腹。乙状结肠变化较大, 13%达左肋缘及左肋间, 1%达右肋缘, 10%与回盲部紧邻;横结肠 2%达左下腹与乙状结肠及降结肠相邻;结肠肝曲 2%、脾曲 1%达腋中线第 4~ 5肋间。 21例常规经腹超声首诊发现的结肠肿瘤中, 3例部位误诊。结论:结肠肿瘤部位误诊与肠道分布变化有关,了解肠道肿瘤位置变化及其与邻近脏器的关系,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结肠肿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超声造影技术的彩超造影与实时灰阶造影对肝占位病变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姜晓龙 陈敏华 +3 位作者 严昆 沈理 戴莹 高文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398-401,共4页
目的: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及超声匹配成像新技术,比较彩超及实时灰阶超声造影两种方法对肝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肝占位性病变总计77个病灶中的42个重点进行造影观察。结果:彩超造影前后血流增强程度评价差异显著(P<0.00... 目的: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及超声匹配成像新技术,比较彩超及实时灰阶超声造影两种方法对肝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肝占位性病变总计77个病灶中的42个重点进行造影观察。结果:彩超造影前后血流增强程度评价差异显著(P<0.001);实时灰阶造影结果显示可明显提高肿瘤的定性诊断率(P<0.001)。本组35例造影前为77个病灶,彩超造影后为77个病灶;而实时灰阶造影后共计发现101个病灶,增加24个(23.8%)。结论:彩超造影可以提高肝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检出率,有助于诊断;实时灰阶造影不仅可对肝占位性病变作出定性诊断,还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故灰阶超声造影较彩超造影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免疫逃逸与肿瘤热消融原位灭活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艳滨 陈敏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6期466-471,共6页
由于肿瘤患者全身免疫、尤其是局部免疫微环境的变化,造成了肿瘤的免疫逃逸。如何改善肿瘤局部微环境免疫功能状态、提高宿主全身免疫功能状态是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思路。近年来肿瘤热消融原位灭活已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治疗肿瘤... 由于肿瘤患者全身免疫、尤其是局部免疫微环境的变化,造成了肿瘤的免疫逃逸。如何改善肿瘤局部微环境免疫功能状态、提高宿主全身免疫功能状态是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思路。近年来肿瘤热消融原位灭活已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治疗肿瘤的又一重要手段,有关肿瘤热消融原位灭活对宿主局部及全身免疫状态影响方面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就肿瘤免疫逃逸的机理以及肿瘤热消融原位灭活对宿主免疫功能状态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探讨肿瘤热消融原位灭活疗法临床意义的免疫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逃逸 热消融原位灭活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射频治疗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探讨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薇 陈敏华 +6 位作者 严昆 高文 王艳滨 廖盛日 张晖 霍苓 黄信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1-124,共4页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射频消融(RFA)治疗后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182例HCC患者行超声引导下RFA治疗。肿瘤平均大小(3.9±1.2)cm(范围1.2~8.0cm)。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级分别为97、76和9...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射频消融(RFA)治疗后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182例HCC患者行超声引导下RFA治疗。肿瘤平均大小(3.9±1.2)cm(范围1.2~8.0cm)。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级分别为97、76和9例。根据TNM分期,Ⅰ-Ⅱ期,Ⅲ期,Ⅳ期肝癌分别为53、70和59例。筛选22项可能对预后产生影响的临床因素并分层,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in-Meier模型,多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182例HCC治疗后平均总生存期及无瘤生存期分别为(45.5±2.3)和(24.9±2.1)个月。生存期的影响因素为:①总生存期:卫星灶,Child-Pugh分级和TNM分期。②无瘤生存期:肿瘤数目,卫星灶,Child-Pugh分级,按规范化方案治疗,联合TACE。其中,肝功能在两种生存率分析中均为危险度最高的影响因素。结论 生存分析结果提示,保护肝功能,治疗前全面影像学检查,重视规范化治疗和辅助治疗将有助于改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射频消融 生存分析 COX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转移癌射频消融疗效及与化疗关系探讨:附134例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张晖 武金玉 +5 位作者 高文 严昆 王艳滨 杨薇 尹珊珊 陈敏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404-1406,共3页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消融(RFA)结合化疗对肝脏转移性肿瘤(MLC)的疗效。方法134例336个MLC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根据接受化疗情况分为:RFA组40例,RFA前化疗组52例,RFA后化疗组8例,RFA前后全化疗组34例。结果灭活率为95.8%,11.6%病灶局部复发增...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消融(RFA)结合化疗对肝脏转移性肿瘤(MLC)的疗效。方法134例336个MLC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根据接受化疗情况分为:RFA组40例,RFA前化疗组52例,RFA后化疗组8例,RFA前后全化疗组34例。结果灭活率为95.8%,11.6%病灶局部复发增大;前化疗组复发病灶率(6.3%)与后化疗组(23.5%)及全化疗组(19.1%)有显著差异(P<0.01)。本组病例中位生存时间为(21.0±2.2)个月。结论RFA微创治疗MLC局部灭活率高,并可对再发或复发病例反复多次治疗而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并具有并发症少、患者生存质量高的优势;本组病例显示RFA治疗MLC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射频消融 肝转移癌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前后生命质量变化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艳滨 陈敏华 +3 位作者 严昆 吴薇 杨薇 戴莹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05-208,共4页
目的:前瞻性分析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患者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治疗前、后生命质量(qualityoflife,QOL)动态变化,分析术前自我评价及QOL得分与无瘤生存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国内肝癌特异性生命质量... 目的:前瞻性分析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患者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治疗前、后生命质量(qualityoflife,QOL)动态变化,分析术前自我评价及QOL得分与无瘤生存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国内肝癌特异性生命质量量表(QOL-LCV2.0)对经RFA治疗的31例HCC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共三个时间QOL问卷调查,并探讨术前自我评价得分及QOL得分与近期无瘤生存率的关系。结果:RFA后QOL总分和躯体功能领域得分均呈上升趋势,于2~3个月时高于治疗前水平。症状和副作用得分在治疗后1个月后增高,并于2~3个月时保持不变。心理领域得分与自我评价得分的变化相似,先上升后于2~3个月时下降,但仍高于治疗前水平。RFA后复发/新生组自评得分先上升,之后明显下降;非复发/新生组得分则上升后平稳至2~3个月。治疗前躯体功能得分>45、患者自评得分>70的患者,治疗后1年内无瘤生存率分别高于低得分组(χ2=4.30,P=0.038;χ2=4.34,P=0.037)。结论:RFA治疗后1~3个月内,QOL总分及躯体领域得分呈现上升趋势,但患者自我评价和心理状态在第3个月时下降;治疗前躯体功能得分≤45、自评得分≤70且治疗后自评得分下降的患者警惕有复发/新生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生命质量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前后大鼠树突状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范智慧 陈敏华 +2 位作者 戴维德 吴薇 戴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43-1146,共4页
目的探讨肝脏射频消融(RFA)对正常大鼠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方法26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7d组(9只)、治疗14d组(9只)和对照组(8只),对照组不做治疗直接处死取材,后两组分别在RFA治疗后7d和14d处死取材。取外周血、消融区周边0.5cm... 目的探讨肝脏射频消融(RFA)对正常大鼠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方法26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7d组(9只)、治疗14d组(9只)和对照组(8只),对照组不做治疗直接处死取材,后两组分别在RFA治疗后7d和14d处死取材。取外周血、消融区周边0.5cm内肝组织(对照组取正常肝组织)及脾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OX62、OX6、CD86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大鼠OX62+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率为(0.37±0.11)%,治疗7d组增高为(0.59±0.23)%,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肝脏、脾脏OX62+细胞占单个核细胞比率分别为(17.50±9.51)%、(10.36±3.21)%,射频消融后分别增高至(34.94±15.14)%、(18.03±5.70)%(P<0.05);射频后肝组织局部和脾脏DC表面OX6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射频消融后大鼠外周血DC前体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肝脏局部和脾脏DC数量增多,OX6+表达率增高。射频治疗后机体DC的数量及功能发生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射频治疗肝肿瘤对机体抗原递呈功能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树突状细胞 动物 实验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