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肠癌局部浸润的高分辨率MRI征象与病理学T分期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62
1
作者 孙应实 张晓鹏 +4 位作者 唐磊 曹崑 崔湧 张晓燕 段姗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5-468,共4页
目的探讨直肠癌局部浸润的MRI征象与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148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术前接受MR检查。对直肠癌局部浸润的高分辨率MRI征象进行分析、归类,做出分期诊断,并与术后病理组织学肿瘤T分期进行对照。结果148例直肠癌MRIT分... 目的探讨直肠癌局部浸润的MRI征象与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148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术前接受MR检查。对直肠癌局部浸润的高分辨率MRI征象进行分析、归类,做出分期诊断,并与术后病理组织学肿瘤T分期进行对照。结果148例直肠癌MRIT分期总的诊断准确性为90.54%,T1~T4期MRI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8.65%、91.22%、91.89%和99.32%。直肠癌侵犯肠周径程度与病理T分期间呈中等正相关(rs=0.59,P<0.001)。直肠癌局部侵犯的MRI征象与病理T分期间呈中等正相关(rs=0.62,P<0.001)。结论高分辨率MR对于直肠癌T分期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MRI征象的正确识别和肿瘤对肠管周径侵犯程度的评价对MRI直肠癌T分期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磁共振成像 肿瘤分期 高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出BI-RADS 3~5级微钙化病变的动态增强MR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任阿红 张晓鹏 +6 位作者 李洁 孙应实 唐磊 曹崑 欧阳涛 王天峰 陆爱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DCE-MRI对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出BI-RADS3-5级微钙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44例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发现BI-RADS3-5级微钙化的患者于活检前完成双乳DCE-MR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BI-RADS3~5级微钙化病变的DCE-MRI特点... 目的探讨DCE-MRI对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出BI-RADS3-5级微钙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44例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发现BI-RADS3-5级微钙化的患者于活检前完成双乳DCE-MR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BI-RADS3~5级微钙化病变的DCE-MRI特点。结果病理证实良性微钙化病变13例,恶性微钙化病变31例。38.46%(5/13)良性单纯微钙化病变在DCE-MRI上无强化,93.33%(14/15)恶性微钙化伴肿块或局限性致密影病变在DCE-MRI上有明显强化,良恶性微钙化病变在DCE-MRI上早期增强率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DCE-MRI对微钙化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77%和92.31%。结论良恶性微钙化病变的DCE-MRI表现有明显差异,DCE-MRI有助于微钙化病变的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 微钙化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基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MSCT影像信息判断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7
3
作者 王之龙 高云 +3 位作者 唐磊 孙应实 曹崑 张晓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18-1222,共5页
目的应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分析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MSCT影像学信息,建立胃癌淋巴结转移判断模型。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175例,患者术前均接受MSCT检查,术前未接受抗肿瘤治疗,未发现远处转移。根据手术病理是否存在淋巴结... 目的应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分析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MSCT影像学信息,建立胃癌淋巴结转移判断模型。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175例,患者术前均接受MSCT检查,术前未接受抗肿瘤治疗,未发现远处转移。根据手术病理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观察测量治疗前MSCT显示的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癌肿、淋巴结及临床相关指标。以统计学单因素分析筛选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一步建立ANN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结果 175例胃癌患者中,手术病理证实共134例存在淋巴结转移,41例无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癌肿浆膜浸润、大体类型、最大径线、厚度、强化方式、淋巴结数目、分站、最大淋巴结短径共8项指标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其作为输入指标建模,ANN模型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总敏感度、总特异度和总准确率分别为90.30%(121/134)、82.93%(34/41)和88.57%(155/175),而Logistic回归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总敏感度、总特异度和总准确率为85.82%(115/134)、70.73%(29/41)和82.29%(144/175)。结论采用ANN模型,利用MSCT反映的胃癌生物学行为相关信息,可帮助术前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其效能优于Logistic回归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结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阈值法三维体积测量肺结节的64排CT实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孙海林 张晓鹏 +7 位作者 曹崑 唐磊 崔湧 李洁 孙应实 齐丽萍 李艳玲 陈颖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57-1161,共5页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LightspeedVCTGE)对肺结节模型进行三维体积测量的研究,探讨阈值法测量肺结节三维体积的可行性及最佳阈值。方法在肺组织模型上放置17枚大小范围10~45mm的模拟肺结节并在64排螺旋CT上使用表面遮盖法(SSD)三维重建...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LightspeedVCTGE)对肺结节模型进行三维体积测量的研究,探讨阈值法测量肺结节三维体积的可行性及最佳阈值。方法在肺组织模型上放置17枚大小范围10~45mm的模拟肺结节并在64排螺旋CT上使用表面遮盖法(SSD)三维重建成像。以模拟肺结节CT值与周围模拟肺组织CT值平均值为基准值(S),将基准值设为下限阈像,上限阈值为大于模拟肺结节最高像素的CT值(300HU),使用阈值分割技术,分割并测量模拟肺结节三维体积。上限阈值不变,改变下限阈值(基准值+100、基准值+200、基准值-100、基准值-200)。下限阈值为基准值,改变上限阈值(350HU、400HU、450HU),重新分割、测量模拟肺结节三维体积,通过与排水法测量的模拟肺结节真实体积进行配对比较。采用ALA软件对模拟肺结节进行自动体积测量,并与阈值法进行比较。结果以基准值为下限阈值,大于模拟肺结节最高像素的值为上限阈值,所测得三维体积与真实体积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并且与真实体积配对差值最小。下限阈值越大,测量体积越小,下限阈值越小,测量体积越大。大于模拟肺结节最高像素的不同CT值作为上限阈值对测量结果无影响。ALA软件不能对直径大于30mm模拟肺结节进行测量。结论阈值法可以准确测量模拟肺结节三维体积,较ALA软件适用范围广。阈值法测量模拟肺结节三维体积的最佳阈值:下限值为模拟肺结节CT值及周围模拟肺组织的平均值,上限值为大于模拟肺结节最高像素值的CT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动态增强MRI特征:非肿块样强化与肿块样强化的比较 被引量:27
5
作者 李艳玲 李洁 +3 位作者 曹崑 崔涌 李晓婷 张晓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58-1261,共4页
目的对非肿块样强化与肿块样强化乳腺癌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特征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69例经穿刺活检证实为乳腺癌,且在化疗前或手术前接受乳腺MRI检查的病例。根据强化类型分为肿块样强化病变组及非肿块样强化病变组,比较两... 目的对非肿块样强化与肿块样强化乳腺癌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特征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69例经穿刺活检证实为乳腺癌,且在化疗前或手术前接受乳腺MRI检查的病例。根据强化类型分为肿块样强化病变组及非肿块样强化病变组,比较两组动态增强参数差异性。结果 269例乳腺癌患者中,非肿块样强化28例(10.41%),肿块样强化241例(89.59%)。50.00%非肿块样强化乳腺癌增强后晚期达到强化峰值,而81.74%肿块样强化乳腺癌早期即达强化峰值(P<0.001)。39.29%非肿块样强化乳腺癌呈流入型曲线,42.86%呈流出型曲线;75.93%肿块样强化乳腺癌呈流出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仅9.13%呈流入型曲线。两种强化类型病变的流出率、信号增强比(SER)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与肿块样强化乳腺癌比较,非肿块样强化乳腺癌倾向于增强后缓慢强化、呈现流入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非肿块样强化 肿块样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扩散成像评价宫颈癌放(化)疗早期疗效 被引量:22
6
作者 曹崑 张晓鹏 +3 位作者 汪宁 单军 崔湧 齐丽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657-1660,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成像评价宫颈癌放(化)疗早期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21例经病理证实的以放(化)疗为治疗方式的宫颈癌患者,于治疗前、放疗开始后2~3周(早期点)、放疗结束时行常规MR成像及b值=1000s/mm2的扩散成像,于放疗结束点作为判...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成像评价宫颈癌放(化)疗早期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21例经病理证实的以放(化)疗为治疗方式的宫颈癌患者,于治疗前、放疗开始后2~3周(早期点)、放疗结束时行常规MR成像及b值=1000s/mm2的扩散成像,于放疗结束点作为判断病灶是否残余的观察点。将病灶分为有、无残余两组。测量计算各病灶体积、平均ADC值,并将早期点的体积变化率与扩散ADC值的变化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早期点时,宫颈癌病灶体积缩小,ADC值升高,两者变化无相关性,体积缩小幅度比ADC值升高幅度明显(P<0.001)。有、无残余两组的体积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但ADC值的升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有残余组平均ADC值变化幅度(17.06%)明显低于无残余组(27.03%)。结论ADC值的变化差异可能成为帮助早期判断宫颈癌放(化)疗后病灶是否易于残留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石探测器CT与常规探测器CT对正常胰管显示的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崔湧 孙应实 +8 位作者 高顺禹 王之龙 李晓婷 唐磊 李英 齐丽萍 李洁 曹崑 张晓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253-2256,共4页
目的探索宝石探测器CT与常规探测器CT显示正常胰管能力的差异。方法对30例恶性肿瘤患者行宝石探测器CT腹部增强扫描,患者既往均曾接受常规探测器CT扫描。宝石探测器CT应用HD模式薄层扫描及重建,FOV采用36cm及18cm两种模式。常规探测器C... 目的探索宝石探测器CT与常规探测器CT显示正常胰管能力的差异。方法对30例恶性肿瘤患者行宝石探测器CT腹部增强扫描,患者既往均曾接受常规探测器CT扫描。宝石探测器CT应用HD模式薄层扫描及重建,FOV采用36cm及18cm两种模式。常规探测器CT采用常规模式扫描并薄层重建,FOV 36cm。比较两种扫描图像对胰管的显示范围、清晰程度,计算并比较胰管的SNR及胰管与邻近胰腺的CNR、信号强度比(SIR)。记录并比较两次扫描的扫描剂量。结果常规探测器CT及宝石探测器CT两种模式图像对胰管的显示范围(P=0.178)及清晰程度(P=0.5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管与胰腺组织的SIR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337)。宝石探测器CT两种重建图像SNR及CNR均低于常规探测器CT图像(P=0.002、0.005)。应用宝石探测器CT HD扫描模式的扫描剂量明显低于常规探测器CT扫描(P<0.001)。结论宝石探测器CT可以在保证胰管的显示率及清晰程度前提下明显减低扫描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宝石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