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大学文化转型:历史、现状及路径 |
廖可斌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8
|
|
2
|
孝结构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以《大学》、《中庸》为中心的文化阐释 |
王岳川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3
|
重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
贺桂梅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8
|
|
4
|
网络文化的价值定位 |
王岳川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8
|
|
5
|
文本阅读:从《朝花夕拾》到《野草》 |
钱理群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3
|
|
6
|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盲区 |
王岳川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
1999 |
15
|
|
7
|
晚清教会读物的图像叙事 |
陈平原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5
|
|
8
|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重构 |
乐黛云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9
|
|
9
|
试析意识形态转型理论对文艺批评的影响 |
董学文
金永兵
|
《广东社会科学》
|
2001 |
3
|
|
10
|
文艺方法论与本体论研究在中国 |
王岳川
|
《广东社会科学》
|
2003 |
12
|
|
11
|
晚清“现代性”:欲望的发现 |
张颐武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5
|
|
12
|
略说先秦的语体与语书 |
傅刚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13
|
关于人文学科博士生的培养 |
袁行霈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
|
|
14
|
历史与审美双重视野下的散文史--试评范培松《中国散文史》 |
陈晓明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5
|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创新问题(笔谈) 创新:在科学的道路上 |
董学文
|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2 |
3
|
|
16
|
让研究者沉下心来做学问——关于学科建设的一点想法 |
葛晓音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
|
|
17
|
鲁迅:深化研究与自我调整 |
孙玉石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
|
|
18
|
现代性与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
陈晓明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19
|
论中国话剧史上的艺术戏剧运动 |
张健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0 |
|
20
|
《古代文学》(先秦、秦汉部分)要点介绍 |
诸斌杰
|
《远程教育杂志》
|
198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