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学文化转型:历史、现状及路径 被引量:8
1
作者 廖可斌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23,72+156,共14页
目前中国大学存在的一系列弊端,既有种种现实原因,也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传统有关。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体系诞生于小农经济的土壤之上,依附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权专制政治体制,形成了从属于政府、集权管理、实用主义等显著特征。近代... 目前中国大学存在的一系列弊端,既有种种现实原因,也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传统有关。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体系诞生于小农经济的土壤之上,依附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权专制政治体制,形成了从属于政府、集权管理、实用主义等显著特征。近代以来,蔡元培、梁启超等教育家经过不断探索,借鉴西方大学的经验,反思中国高等教育的痼疾,基本确立了中国大学文化的理念。但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大学文化以新的形式向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传统回归。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中国大学文化并未发生根本变化,阻碍了我国大学的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深入反思中国高等教育的传统,在大学理念和制度设计上实现彻底变革,实现中国大学文化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文化 集权管理 实用主义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孝结构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以《大学》、《中庸》为中心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岳川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5-143,共9页
孝文化的最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孝道始终都被看作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 孝文化的最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孝道始终都被看作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往往表征出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意识和行为规范。儒家文化中的孝心理不是仅仅止于孝敬,而是强调这是一个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程序,一个逐渐放大的人伦心理结构完美的进程,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成为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仁爱伦理 行为规范 齐家治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被引量:18
3
作者 贺桂梅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0-152,共13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尘埃落定的文学史概念,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在九十年代后语境中与之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并对其知识肌理作深度解剖和讨论,仍然是一项相当有难度的工作。贺桂梅的文章,将它置于学科/政治、二十世...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尘埃落定的文学史概念,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在九十年代后语境中与之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并对其知识肌理作深度解剖和讨论,仍然是一项相当有难度的工作。贺桂梅的文章,将它置于学科/政治、二十世纪现代化"时间表"、"中国"/"全球化想象"的多重参照中,试图在一个较大的背景中呈现这一"纯文学"主张的意图和价值,并与"作为五十-六十年代‘显学’的‘当代文学’在八十年代出现的危机"、"人们对于‘现代化’的理解和认知",以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中的‘中国’,就成为自我决定的历史主体"等典型的八十年代知识谱系和想象方式相联系,以便对"这一说辞作为特定历史语境中的一种言说方式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历史话语秘密重新予以解释。其中提出的不少新见,值得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重读 知识谱系 历史语境 文学史概念 尘埃落定 九十年代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文化的价值定位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岳川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2-194,共3页
关键词 读图时代 网络文化 文字 传媒 当代文化 兴趣 思维 感悟性 图像时代 边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阅读:从《朝花夕拾》到《野草》 被引量:23
5
作者 钱理群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3-109,共7页
本文认为,应将《朝花夕拾》、《野草》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朝花夕拾》里的回忆,始终有一个“他者”的存在,所要创造的儿时的民间世界是与现代评论派“绅士”的世界相抗衡的。而《野草》所展示的,是鲁... 本文认为,应将《朝花夕拾》、《野草》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朝花夕拾》里的回忆,始终有一个“他者”的存在,所要创造的儿时的民间世界是与现代评论派“绅士”的世界相抗衡的。而《野草》所展示的,是鲁迅在被整个学界、社会放逐,他也自我放逐时所达到的境界:由对“现有”的社会秩序、思想秩序、语言秩序的整体性怀疑和拒绝,达到“空“和“无”;由独自对黑暗的承担,而达到更大的“有”与“实”,获得更为丰富、博大而自由的“欣然”而“坦然”的生命体认,同时服从于不计后果,不抱希望的,永远不停地“向前走”的生命的绝对命令。这是可以通向最后十年的鲁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花夕拾》 《野草》 鲁迅 艺术风格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盲区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岳川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4期103-108,共6页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叙事模式 西方马克思主义 时间空间化 意识形态性 形式主义 旧历史主义 解构主义 权力话语 浪漫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教会读物的图像叙事 被引量:25
7
作者 陈平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12-126,共15页
晚清传教士大规模参与报刊及出版事业,在引进西方宗教、哲学和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书刊的面目,促成了以图像叙事的潮流。如果说《点石斋画报》代表了中国人“以图像为中心”的叙事策略正式确立,那么此前的《教会新报》、《天路... 晚清传教士大规模参与报刊及出版事业,在引进西方宗教、哲学和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书刊的面目,促成了以图像叙事的潮流。如果说《点石斋画报》代表了中国人“以图像为中心”的叙事策略正式确立,那么此前的《教会新报》、《天路历程土话》和《画图新报》则可看作是这场至今仍在上演的历史大剧的“序幕”。《教会新报》最具特色的图像是叙事性质的“圣书图画”,以图像为中心,讲述《圣经》故事; 《天路历程土话》的三十幅插图展示了天路历程的主要情节,如同中国“绣像小说”传统一样,这些图像本身具有某种独立性,客观上具有独立叙事的功能; 《画图新报》的连续性漫画,讲述趣事,以文配图,开创了图像叙事的新局面。从“图说”《圣经》故事到“绣像”《天路历程》,再到“漫画”日常生活的这一世俗化过程,不仅展现了具体图像本身的意义,更体现了图像制作者的心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会读物 图像叙事 《教会新报》 《天路历程土话》 《画图新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重构 被引量:9
8
作者 乐黛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5-109,共5页
20世纪科技的重大发展,迫使人类在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上发生了根本变化,加上20世纪人类生活的苦难历程,使得人类精神不得不发生空前的大变革。在此基础上,西方和东方的文化自觉使全球文化的多元共存成为可能。在世界新文化的重构过程中... 20世纪科技的重大发展,迫使人类在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上发生了根本变化,加上20世纪人类生活的苦难历程,使得人类精神不得不发生空前的大变革。在此基础上,西方和东方的文化自觉使全球文化的多元共存成为可能。在世界新文化的重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可能为人类社会作出特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意识 代际传承 可持续性文明 心灵内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意识形态转型理论对文艺批评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董学文 金永兵 《广东社会科学》 2001年第3期133-138,共6页
面对西方后工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阶级关系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 ,西方许多学者从各种角度提出了“意识形态转型”理论。本文结合其有关内容 ,试析文艺批评在三个认识方面所受的影响 ,即文艺生产实践过程的意识形态... 面对西方后工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阶级关系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 ,西方许多学者从各种角度提出了“意识形态转型”理论。本文结合其有关内容 ,试析文艺批评在三个认识方面所受的影响 ,即文艺生产实践过程的意识形态性 ,“症候式”意识形态批评和“形式的意识形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转型 科学技术意识形态 形式意识形态 文艺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方法论与本体论研究在中国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岳川 《广东社会科学》 2003年第2期125-133,共9页
在新世纪反思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界出现的方法论与本体论研究热,具有特殊的学术史意义。80年代的科学新方法具有敞开言路、推进新学的意义,而人文科学新方法尤其是与文艺本体关系密切的新批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解释学、接受... 在新世纪反思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界出现的方法论与本体论研究热,具有特殊的学术史意义。80年代的科学新方法具有敞开言路、推进新学的意义,而人文科学新方法尤其是与文艺本体关系密切的新批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解释学、接受美学的精神,促使文艺方法论超越了科学方法论维度,进而使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型:以现代批评方法取代传统批评方法。文艺本体论发生发展的历史原因在于在思想禁锢之后对人的存在价值、人的意义与尊严的合法性要求。于是引进西方科学方法论后,一种由外在思维论开放到内在的观念价值重建的内在学理要求,就必然成为文艺理论界的重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方法论 本体论研究 中国 文学批评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现代性”:欲望的发现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颐武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1-43,共3页
关键词 晚清"现代性" 晚清时期 中国 中国 晚清文化 文化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说先秦的语体与语书 被引量:4
12
作者 傅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共7页
引述和依据先秦典籍中有关于语体和语书的记载,通过对语的本义、语体的发展和语书体的变化展开讨论,并对先秦时期语体文献的性质、特点、表现形态等略作分析,以期对先秦时曾被广泛引用的"语"这一文体的大致面貌,有一个清楚的... 引述和依据先秦典籍中有关于语体和语书的记载,通过对语的本义、语体的发展和语书体的变化展开讨论,并对先秦时期语体文献的性质、特点、表现形态等略作分析,以期对先秦时曾被广泛引用的"语"这一文体的大致面貌,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体 语书 先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人文学科博士生的培养 被引量:2
13
作者 袁行霈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8,共2页
关于人文学科博士生的培养袁行霈人文学科博士生的培养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研究,一是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另一个是怎样才能符合人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我想就后一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其实后者和前者也有关系,因为我... 关于人文学科博士生的培养袁行霈人文学科博士生的培养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研究,一是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另一个是怎样才能符合人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我想就后一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其实后者和前者也有关系,因为我们所要建立和发展的人文学科应当是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学科 博士生 研究格局 近代学术史 学术规范 人文素质教育 学术格局 袁行霈 《三国演义》 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与审美双重视野下的散文史--试评范培松《中国散文史》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晓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1-66,共6页
关键词 《中国散文史》 双重视野 审美 历史 文学研究会 学术会议 散文研究 凤凰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创新问题(笔谈) 创新:在科学的道路上 被引量:3
15
作者 董学文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6,共2页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生命和灵魂 ,是它永葆青春和活力的动力之源 ,已成为文艺理论界一项刻不容缓的使命和任务。当前 ,“文化研究”是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派的一个长项 ,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有机成分...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生命和灵魂 ,是它永葆青春和活力的动力之源 ,已成为文艺理论界一项刻不容缓的使命和任务。当前 ,“文化研究”是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派的一个长项 ,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有机成分和不断更新的增长点。创新必须具备科学性 ,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独有的立场和方法论特点 ,必须提供人们把它当作相当彻底、严整的意见与研究的特性。在艺术中 ,“使正确认识世界的深度和正确的自我体验的深度在这里融合成一种新的直接性”。那种缺乏在整体联系中认识事物的一切联系的理论 ,那种把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塞进去”的作法 ,因其缺乏科学性 ,而有损理论创新的声誉。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具有的实践性、民族性品格和时代性原则 ,要倍加珍爱 ,需进一步充分展开和发扬光大。总结和研究许多具有迫切现实性的文艺理论问题 ,会为丰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当代形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创新 科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研究者沉下心来做学问——关于学科建设的一点想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葛晓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3-74,共2页
中国古典文学学科建设,在当下既存在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边缘化、逐渐失去话语权力等危机。如何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学科?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内涵及意义是什么?如何重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学科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 中国古典文学学科建设,在当下既存在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边缘化、逐渐失去话语权力等危机。如何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学科?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内涵及意义是什么?如何重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学科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如何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些都是目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富于前瞻性眼光与忧患意识的学者们所经常讨论、思考的问题。本期邀约石昌渝、葛晓音、李炳海、毛庆、赵敏俐等先生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中国古典文学学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人员 素质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深化研究与自我调整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玉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79-82,共4页
研究者主体姿态的不断调整 ,是研究本身深入发展的关键。新世纪的鲁迅研究 ,除了学术自身的发展突破外 ,更需要一种改造和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精神的现实迫切感 ,需要强化研究者真正的创造性思维 ,只有这样 ,鲁迅研究才能少些平庸、重复... 研究者主体姿态的不断调整 ,是研究本身深入发展的关键。新世纪的鲁迅研究 ,除了学术自身的发展突破外 ,更需要一种改造和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精神的现实迫切感 ,需要强化研究者真正的创造性思维 ,只有这样 ,鲁迅研究才能少些平庸、重复和拼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自我调整 创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与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晓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74-74,76-78,共4页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文革”文学 时代精神 文献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话剧史上的艺术戏剧运动
19
作者 张健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73-75,共3页
关键词 中国戏剧 话剧史 欧阳予倩 中国话剧 中国现代戏剧 戏剧艺术 熊佛西 南国社 爱美剧 戏剧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文学》(先秦、秦汉部分)要点介绍
20
作者 诸斌杰 《远程教育杂志》 1984年第1期6-15,共10页
“古代文学”将要开始上课了。本课是我们文科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将按照我国古代文学发展阶段的顺序,分期讲授。“古代文学”中的先秦、杂汉文学部分,将由我来主讲。这两部分文学内容比较多,将授课七十个课时。为了帮助同学们... “古代文学”将要开始上课了。本课是我们文科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将按照我国古代文学发展阶段的顺序,分期讲授。“古代文学”中的先秦、杂汉文学部分,将由我来主讲。这两部分文学内容比较多,将授课七十个课时。为了帮助同学们能够学好这门课,我先把教材中各章节的内容要点介绍一下,供同学们在课前预习、听讲和复习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 先秦 秦汉 内容比较 文学发展 课前预习 基础课 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