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回顾与前瞻:中国比较文学新视野——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乐黛云先生访谈 |
乐黛云
邹赞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2
|
从古典学视野来看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 |
钱志熙
|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3
|
我国外国文学教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意青教授访谈 |
刘意青
邹赞
聂凤芝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1
|
|
4
|
精品课程的理念:能力先于知识--北京大学理论语言学系列课程建设 |
陈保亚
杜兆金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5
|
文化研究与新新中国的经验叙述--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访谈 |
张颐武
徐勇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6
|
汉学与比较文学:学科分野与方法整合——北京大学陈跃红教授访谈录 |
陈跃红
闫真真
蒋金珅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7
|
当代文学中的“劳动”与“尊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 |
黄子平
张楠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9
|
|
8
|
跨文化研究范式与作为现代学术方法的“比较”--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陈跃红教授访谈 |
陈跃红
邹赞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9
|
从先锋批判到从容对话——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晓明教授访谈录 |
陈晓明
张晓琴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10
|
文学里的城市空间——也谈《动物凶猛》 |
洪子诚
|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11
|
走出大学体制的困境——答《北京大学教学促进通讯》记者郭九苓、缴蕊问 |
陈平原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2
|
追述与反思:伯明翰学派与文化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卓越教授访谈 |
黄卓越
邹赞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3
|
本土传统与现代诉求:1930年代前期清华中国文学系的新文学活动 |
季剑青
|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14
|
新文学的宏观视角——论中国新文学的三次语言革命 |
韩毓海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1
|
|
15
|
文学语言的自由和人的自由--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的流变 |
王中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6
|
“‘寻根’思潮与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学术工作坊笔谈 |
黄子平
李庆西
韩少功
陈思和
许子东
李杭育
陈晓明
王尧
宗仁发
张清华
洪治纲
来颖燕
|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7
|
“职业作家”的生成与困境——沈从文早期创作与新文学场域的转型 |
季剑青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8
|
一流大学的责任与目标 |
陈平原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9
|
“文学”的立场与总体性的建构——读《历史、传说与精神:中国大学百年》 |
袁一丹
|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20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力代表的发言——坚定不移地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
王力
|
《语文建设》
|
198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