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3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顾与前瞻:中国比较文学新视野——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乐黛云先生访谈 被引量:2
1
作者 乐黛云 邹赞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7,共5页
邹赞(以下简称邹):乐先生您好,《社会科学家》杂志近年来开设了“名家访谈”栏目,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好的反响。编辑部委托我对您进行一次学术访谈,同时借此机会向您请教一些比较文学方面的学理问题。您曾经担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 邹赞(以下简称邹):乐先生您好,《社会科学家》杂志近年来开设了“名家访谈”栏目,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好的反响。编辑部委托我对您进行一次学术访谈,同时借此机会向您请教一些比较文学方面的学理问题。您曾经担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长期担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比较文学 博士生导师 回顾与前瞻 北京大学 乐黛云 《社会科学家》 学术界 编辑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古典学视野来看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
2
作者 钱志熙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70,共15页
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是现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形态的开山之作,但其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学及文学史观。由于与后来主流的文学史著作在观念与方法上的巨大差异,林著向来以受批评为多。林氏融合近代的桐城派、扬州派的文学史观念,采... 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是现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形态的开山之作,但其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学及文学史观。由于与后来主流的文学史著作在观念与方法上的巨大差异,林著向来以受批评为多。林氏融合近代的桐城派、扬州派的文学史观念,采用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研究法”的教学提纲,以述词章、列文体为基本的内容,将其书分为十六专题,并以传统的“纪事本末”之体,对每一文学史专题问题进行通史式的叙述。林著是在经、史、子、集四分的体系中叙述文学史,与后来以历时为结构、以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为单元体的文学史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林著着重于“文章”,其书所述古文、骈文的内容较多,其述诗歌史不太成系统,于小说、戏曲有所轻视,但还是适时地纳入其中。林著可以说是一本以新体述古学的古典学性质的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传甲 文学史 京师大学堂 古典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外国文学教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意青教授访谈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意青 邹赞 聂凤芝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共5页
邹赞、聂凤芝(以下简称"邹、聂"):刘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慨允本次学术访谈,您多年来一直在北大外国语学院从事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我们知道,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悠长历史中,文学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比如肇始于东汉后期的佛经翻... 邹赞、聂凤芝(以下简称"邹、聂"):刘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慨允本次学术访谈,您多年来一直在北大外国语学院从事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我们知道,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悠长历史中,文学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比如肇始于东汉后期的佛经翻译。佛经故事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印度的神话与民间传说,而且还催生了一些新的文学样式如唐代的俗讲。佛经翻译应该可以算作早期传入的外国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教学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 历史 教授 中外文化交流 佛经翻译 教学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品课程的理念:能力先于知识--北京大学理论语言学系列课程建设 被引量:2
4
作者 陈保亚 杜兆金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8-51,共4页
本文从北京大学理论语言学系列课程的具体做法谈精品课程的理念。提出高年级精品课程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主;方法论上应是教学与讨论相结合;评价上不能根据学生的打分,而应该看和这门课相关的研究人才培养了多少;效果上应看学生... 本文从北京大学理论语言学系列课程的具体做法谈精品课程的理念。提出高年级精品课程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主;方法论上应是教学与讨论相结合;评价上不能根据学生的打分,而应该看和这门课相关的研究人才培养了多少;效果上应看学生的研究能力能否实现。高年级精品课程设计和建设,应该紧紧围绕"能力先于知识"这一基本理念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学 精品课程 课程理念 研究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研究与新新中国的经验叙述--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访谈
5
作者 张颐武 徐勇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7,共5页
徐勇(以下简称徐):作为学术研究,在我们的理解中,其首要的问题应是与时代和社会保持一种必要的距离。而当现实或时代产生新的经验时,学术研究应做如何反应?
关键词 北京大学 文化研究 经验 张颐武 中文系 新中国 教授 叙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学与比较文学:学科分野与方法整合——北京大学陈跃红教授访谈录
6
作者 陈跃红 闫真真 蒋金珅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5-89,共5页
2015年2月,陈跃红教授在澳门大学做了一场精彩的“汉学与比较文学:学科分野与方法整合”的讲座,就汉学与比较文学两种学科间的历史渊源与纠缠,面对现代性转型的“焦虑趋同”与“范式交集”,以及大陆比较文学的“学术溢出”与港台比较... 2015年2月,陈跃红教授在澳门大学做了一场精彩的“汉学与比较文学:学科分野与方法整合”的讲座,就汉学与比较文学两种学科间的历史渊源与纠缠,面对现代性转型的“焦虑趋同”与“范式交集”,以及大陆比较文学的“学术溢出”与港台比较文学的"幽灵化"等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受此启发,笔者有幸邀请到陈教授就讲座中言之未尽的相关话题做进一步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跃红 《诗经》研究 现代性转型 中国研究 比较诗学 台湾文学 中国文学 文化中心 香港文学 澳门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中的“劳动”与“尊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 被引量:9
7
作者 黄子平 张楠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1,共8页
"劳动"是当代文学中占据核心位置的概念,黄子平的演讲从蔡翔的《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一书中引出了这一命题。通过对张爱玲的《秧歌》、赵树理的《登记》《"锻炼锻炼"》、张贤亮的... "劳动"是当代文学中占据核心位置的概念,黄子平的演讲从蔡翔的《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一书中引出了这一命题。通过对张爱玲的《秧歌》、赵树理的《登记》《"锻炼锻炼"》、张贤亮的《绿化树》以及革命京剧《海港》等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讨论了"因为他/她能劳动"、"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和"劳工神圣:主人公精神"这样三个话题,进而对蔡翔的观点进行了呼应与对话。同时借由诸多历史事实和重要文献,达到了对历史现场的还原,展现了"劳动"与"尊严"之间复杂的内在逻辑。即一方面,政权为了确保劳动者的"尊严",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但另一方面,这种"尊严"有时却又是很不可靠的——"劳动"还可以作为一种惩罚和改造手段存在,劳动者也缺少闲暇时间、专业选择的自由,这些反过来又拆解着劳动者的"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 劳动 尊严 改造 劳工神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研究范式与作为现代学术方法的“比较”--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陈跃红教授访谈 被引量:5
8
作者 陈跃红 邹赞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7,共5页
邹赞(以下简称邹):陈老师您好,您多年来从事比较诗学研究,并坚持为北大中文系本科生开设"比较文学原理"课,为研究生开设"比较诗学"课,您的课程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尤其是在进行比较文学论文的选题时,您强调要首先追问... 邹赞(以下简称邹):陈老师您好,您多年来从事比较诗学研究,并坚持为北大中文系本科生开设"比较文学原理"课,为研究生开设"比较诗学"课,您的课程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尤其是在进行比较文学论文的选题时,您强调要首先追问"比较"的有效性,"不比较可以吗?"这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语。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不同文学/文化间的交流对话也越来越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研究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 学术方法 教授 现代 范式 文学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先锋批判到从容对话——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晓明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晓明 张晓琴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7-100,共4页
学术开端:孤军深入的出场 张晓琴:陈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的访谈。受《甘肃社会科学》杂志杨文德先生委托,对您进行这次访谈,也想借此机会请教一下您有关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思考。您在中国现当代文... 学术开端:孤军深入的出场 张晓琴:陈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的访谈。受《甘肃社会科学》杂志杨文德先生委托,对您进行这次访谈,也想借此机会请教一下您有关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思考。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是为数不多的兼文艺理论研究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于一身的学者,同时您有关德里达与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学术影响。前段时间做您的学术年谱时,发现您进入学术领域较早,著述也非常丰厚,学术著作二十余部,中英文学术论文则有四百余篇,您敏锐的学术视角和强大的理论思维构成了当代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孙绍振先生用“见证中国当代文学话语变革”来形容您的学术品格。今天的访谈可否先从您的学术道路开始呢?每一个学者的人生经验、学术积累、知识结构等都是影响学术品格的重要因素,您的学术兴趣的最早来源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北京大学 访谈录 陈晓明 中文系 中国当代文学 《甘肃社会科学》 学术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里的城市空间——也谈《动物凶猛》 被引量:1
10
作者 洪子诚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0,共4页
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1980年代文学中,许多重要作家,如王蒙、莫言、张承志、史铁生等,我都没有讨论,自然不是他们不重要。这就是我开头说的,选择的对象主要与能否阐释我的某些想法有关系。这一讲谈王朔,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也就是他的... 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1980年代文学中,许多重要作家,如王蒙、莫言、张承志、史铁生等,我都没有讨论,自然不是他们不重要。这就是我开头说的,选择的对象主要与能否阐释我的某些想法有关系。这一讲谈王朔,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也就是他的小说、随笔写作、他的活动产生的影响,都与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初的重要文化现象有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体现这一时期思想、文化“转型”的某些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动物凶猛》 史铁生 莫言 重要文化现象 王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大学体制的困境——答《北京大学教学促进通讯》记者郭九苓、缴蕊问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平原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9,共6页
一、“大鱼前导,小鱼从游”:中文系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记者:非常感谢陈老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天想请您先谈一谈您自己教学上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 大学教学 大学体制 记者 研究型教学模式 通讯 北京 心得体会 中文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述与反思:伯明翰学派与文化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卓越教授访谈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卓越 邹赞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7,共5页
邹赞(以下简称邹):黄老师,您好!您带领的科研团队近年来从事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的文化研究,并且取得了系列成果。我们知道,源起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研究思潮,经过理论的旅行来到中国大陆,并且已经发展为极... 邹赞(以下简称邹):黄老师,您好!您带领的科研团队近年来从事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的文化研究,并且取得了系列成果。我们知道,源起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研究思潮,经过理论的旅行来到中国大陆,并且已经发展为极具活力的理论资源。人们在梳理文化研究的学术发展史时,往往会追溯到伯明翰学派。现在大家对伯明翰学派耳熟能详,但是对该学派的学术谱系并不十分清楚,请您介绍一下伯明翰学派的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明翰学派 文化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 博士生导师 伯明翰大学 科研团队 中国大陆 发展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土传统与现代诉求:1930年代前期清华中国文学系的新文学活动 被引量:2
13
作者 季剑青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4-89,共6页
1930年代前期,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以“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学”为宗旨,在历史考据占主流地位的学术氛围中,显得颇为引人注目。一方面,新文学是通过反抗古典文学传统来建立自身合法性的,而另一方面,当时的大学国文系普遍仍是以古典文... 1930年代前期,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以“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学”为宗旨,在历史考据占主流地位的学术氛围中,显得颇为引人注目。一方面,新文学是通过反抗古典文学传统来建立自身合法性的,而另一方面,当时的大学国文系普遍仍是以古典文学课程为主体,在此条件下,大学国文系如何展开对于新文学的想象?古典文学可以成为新文学的资源么?本土传统如何与现代诉求相调和?1930年代前期清华中国文学系对新文学的想象及其挫折,折射出的正是这样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 中国文学系 新文学 古典文学 本土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学的宏观视角——论中国新文学的三次语言革命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毓海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2-28,32,共8页
我在最近一篇文章中曾提出,大兴于“五四”的白话文革命,其实并非五四先驱者的发明,而是由近代就已提出来的主张,所以,“五四”时倡导白话文的人也认为,“梁任公实为创造新文学之一人”。“鄙意论现代文学之革新,必数梁君”。
关键词 语言革命 中国新文学 语言世界 启蒙主义 文学革命 白话文革命 现代文学 李大钊 先驱者 故事新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语言的自由和人的自由--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的流变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中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46,共4页
文学语言由充满限定性的语言符号构成,它的矛盾与复杂之处在于它以语言破语言的遮蔽,以自身反自身。而一切"反"都指向一种召唤,即"文学应成为语言的乌托邦",它是语言、人、文学的自由境地。
关键词 文学语言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根’思潮与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学术工作坊笔谈
16
作者 黄子平 李庆西 +9 位作者 韩少功 陈思和 许子东 李杭育 陈晓明 王尧 宗仁发 张清华 洪治纲 来颖燕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2,共18页
四十年后话“寻根”我与子东在去珠海的路上,听说有这个会,“寻根文学四十年”,子东问要不要去?我说去啊,去了不必讲理论(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之类),四十年了嘛,“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就讲故事好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另外一个以地名... 四十年后话“寻根”我与子东在去珠海的路上,听说有这个会,“寻根文学四十年”,子东问要不要去?我说去啊,去了不必讲理论(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之类),四十年了嘛,“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就讲故事好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另外一个以地名命名的会议是“大连会议”(1962),“杭州会议”(1984)成为第二个,别的有没有,我还没有想到。结果来了以后,我讲的故事全部被庆西否定了,所有的地点、时间都不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会议 寻根文学 文化主体性 珠海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作家”的生成与困境——沈从文早期创作与新文学场域的转型
17
作者 季剑青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6,共14页
本文以沈从文早期作为“职业作家”的创作生涯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其1920年代后期在京沪两地的创作历程,探讨新文学场域转型对沈从文写作方式与文学观念的影响与形塑。1924—1927年间,沈从文依托北京同人性质的副刊和小周刊,以大量写作构... 本文以沈从文早期作为“职业作家”的创作生涯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其1920年代后期在京沪两地的创作历程,探讨新文学场域转型对沈从文写作方式与文学观念的影响与形塑。1924—1927年间,沈从文依托北京同人性质的副刊和小周刊,以大量写作构建某种“工作伦理”,强调文学作为严肃职业的尊严。1927年迁居上海后,沈从文继续以职业作家身份投身新书业,虽获经济收益与声名提升,却陷入市场规训与艺术探索之间的矛盾。通过对沈从文创作转型的个案分析,本文试图揭示早期新文学场域从以业余性和同人性为特色的非商业化运作机制转向商业化逻辑的演变轨迹,呈现其中经济、文化与权力的复杂互动,并提示“职业作家”作为文学史分析概念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新文学场域 职业作家 副刊 新书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流大学的责任与目标
18
作者 陈平原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阐述了一流大学在培养博士生中应该持有的教育理念,即“为中才定规则,为天才留空间”,一流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既要讲规则,强调“水桶效应”,为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提供保障,更要关注“锥子的高度”,为优异的学生留出成长的空间;建议教育管理... 阐述了一流大学在培养博士生中应该持有的教育理念,即“为中才定规则,为天才留空间”,一流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既要讲规则,强调“水桶效应”,为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提供保障,更要关注“锥子的高度”,为优异的学生留出成长的空间;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对一流大学采取宽松的管理办法,允许一流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自行探索、自由发展,通过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酿成良好的学术风气,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以培育优异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大学 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立场与总体性的建构——读《历史、传说与精神:中国大学百年》
19
作者 袁一丹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9-123,共5页
在陈平原先生那里,今天的中国大学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里面还包含着诸多被压抑的可能性,以近百年的中国大学为话题,既是专业研究的延伸,有其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也带有明显的现实关怀。其新著《历史、传说与精神——中国大学百年》(香港... 在陈平原先生那里,今天的中国大学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里面还包含着诸多被压抑的可能性,以近百年的中国大学为话题,既是专业研究的延伸,有其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也带有明显的现实关怀。其新著《历史、传说与精神——中国大学百年》(香港:三联书店,2009年)叩问了中国大学的来龙去脉,其实是关心现代中国从哪里来、往何处去这个大问题。在陈平原的大学研究中,文学始终占据着一个相当特殊的位置。这里所说的"文学",不是指一门专业技能,或在分科体系中日益边缘化的文学,而是作为趣味,更确切地说,是作为人的基本教养的"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就是"教育"。只有站在作为教养的"文学"的立场上,才可能给出大学一个总体性的前景,才可能打通百年中国大学的气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文学 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力代表的发言——坚定不移地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力 《语文建设》 1986年第Z1期40-41,共2页
同志们. 今天我就讲一个问题:怎样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有人说:现在不讲汉字拼音化,看来是不搞汉语拼音文字了。还有没有必要继续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呢? 我说,要不要继续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跟是否实行汉字拼音化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关键词 王力 中文系教授 推广普通话 普通话水平 拼音方案 注音识字 方言区 中国人名 人民代表 汉语普通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