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卡尔·赖希尔的《玛纳斯》史诗研究——兼论口头史诗的表演性
1
作者 葩丽扎提·阿地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5年第1期80-84,共5页
卡尔·赖希尔多年来在口头史诗研究领域不断探究“歌手的创作”和“史诗的表演”等核心话题,著述丰厚,是目前国际口头史诗研究领域里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赖希尔在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口头史诗:从表演到诠释》(The Oral Epic:From ... 卡尔·赖希尔多年来在口头史诗研究领域不断探究“歌手的创作”和“史诗的表演”等核心话题,著述丰厚,是目前国际口头史诗研究领域里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赖希尔在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口头史诗:从表演到诠释》(The Oral Epic:From Performance to Interpretation)中探讨了口头史诗表演特征对于史诗解读的重要意义。该书第六章第二节针对玛纳斯奇表演时的旋律运用、音节改编、节奏特点及诗行变体进行了细致讨论。这本著作不仅是他多年来深耕《玛纳斯》史诗研究的又一力作,也为从口头史诗作为表演艺术的角度思考“副文本”在史诗表演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前沿讨论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 卡尔·赖希尔 口头传统 中亚史诗 表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观古学的认识论虚无主义阐释--以《中论佛护释》为中心 被引量:4
2
作者 叶少勇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3期27-43,196,共18页
龙树、提婆、佛护所代表的中观思想体系可被称为“中观古学”,以区别于清辨之后的“中观今学”,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依托二谛框架承认了世俗假有。龙树、提婆的著作主要以偈颂传世,相比之下《中论佛护释》则充实很多,可作中观古学样本。通... 龙树、提婆、佛护所代表的中观思想体系可被称为“中观古学”,以区别于清辨之后的“中观今学”,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依托二谛框架承认了世俗假有。龙树、提婆的著作主要以偈颂传世,相比之下《中论佛护释》则充实很多,可作中观古学样本。通过文本梳理和分析,可将中观古学判为认识论虚无主义,即主张如凡夫所认识那样的事物根本不存在。而中观今学总体上可被归入反本质主义,它虽然否认恒常独立的自性本质,在世俗上却承认因缘生灭的假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观 龙树 佛护 虚无主义 反本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定位与体系建构 被引量:6
3
作者 方汉文 《北方论丛》 2004年第6期1-6,共6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二级学科 ,围绕这一学科的定位引发的争论中反映了理论与教学科研实践之间的冲突。作者认为必须以尊重中国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与规律来定位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二级学科 ,围绕这一学科的定位引发的争论中反映了理论与教学科研实践之间的冲突。作者认为必须以尊重中国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与规律来定位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学科定位的关键是理论体系的建构 ,只有通过理论体系的建构 ,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与其相关的外国文学与国别文学问题也才能迎刃而解。作者近年来所提出的新辩证论是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理论体系化的一种方案 ,有助于学科定位问题的最终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定位 理论体系 新辩证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文学学科“永恒危机”的逾越──兼及巴斯奈特与米勒的“比较文学危机论” 被引量:5
4
作者 方汉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30-137,共8页
从 2 0世纪中期到今天一直存在比较文学“危机论” ,笔者结合英国学者巴斯奈特与美国学者米勒的观点剖析了这一历史现象。认为这种危机论有合理的一面 ,也存在不足之处。我们承认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的确定方面有缺陷 ,但是通... 从 2 0世纪中期到今天一直存在比较文学“危机论” ,笔者结合英国学者巴斯奈特与美国学者米勒的观点剖析了这一历史现象。认为这种危机论有合理的一面 ,也存在不足之处。我们承认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的确定方面有缺陷 ,但是通过辩证的比较思维可以使得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得到明确。同时对于一些片面理解比较文学研究对象与方法的论点进行了批评 ,提出了新的比较文学学科对象论、比较文学定义与系统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的危机客体论 方法论 新辩证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通约 被引量:4
5
作者 方汉文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114-118,共5页
东西方文学之间的对话主要是克服文化差异性,达到文化间的差异与同一的辩证理解。表现为三个不同层次:文学语言之间的翻译;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沟通;文学共同话语的建立。文学翻译中因为文化原因所形成的误译是一种正常现象,并不能因此... 东西方文学之间的对话主要是克服文化差异性,达到文化间的差异与同一的辩证理解。表现为三个不同层次:文学语言之间的翻译;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沟通;文学共同话语的建立。文学翻译中因为文化原因所形成的误译是一种正常现象,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学翻译。后现代主义者的文化不可通约论是错误的,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关系必须首先承认差异与同一的辩证关系,才可以进行文化对话。人类的语言与思维之间有同一性基础,这是人类理性的共同性。在东西方文化之间通过新的辩证观念进行对话是完全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翻译 文学对话 差异性与同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文泰戈尔传记文学的再思考
6
作者 刘曙雄 曾琼 《长江学术》 2006年第3期100-104,共5页
《中文泰戈尔传记文学简析》(《南亚研究》2006年第一期)一文曾对传记作者的阐述策略进行过分析。在此基础上,有必要继续探究中文泰戈尔传记文学翻译、编著和专著等类作品。传记作者与传主的整体性是一部传记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而充满... 《中文泰戈尔传记文学简析》(《南亚研究》2006年第一期)一文曾对传记作者的阐述策略进行过分析。在此基础上,有必要继续探究中文泰戈尔传记文学翻译、编著和专著等类作品。传记作者与传主的整体性是一部传记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而充满史学性和文学性则是一部成功的传记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传记文学作品应在历史事件中充分展现传主的个性,在真实的前提下处理修辞、虚构等文学表现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戈尔 传记文学 史学性 文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伊斯兰主义在阿拉伯现代文学中的表现
7
作者 林丰民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63-66,共4页
阿拉伯世界自近代以来的文学中出现的一些文学作品与现代伊斯兰主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些历史小说、传记文学作品、古兰经故事、伊斯兰教故事和劝喻文学作品注重于表现伊斯兰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 ,或对伊斯兰主义者有所启示 ,或为伊... 阿拉伯世界自近代以来的文学中出现的一些文学作品与现代伊斯兰主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些历史小说、传记文学作品、古兰经故事、伊斯兰教故事和劝喻文学作品注重于表现伊斯兰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 ,或对伊斯兰主义者有所启示 ,或为伊斯兰主义思想提供通俗而有效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伊斯兰主义 阿拉伯现代文学 伊斯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自然伦理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侯传文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6-111,共6页
非暴力不杀生、慈悲、众生平等、无情有性是佛教伦理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体现了佛教自然伦理的逻辑内涵和体系特点。"不杀生"居佛教戒律之首,属于消极的非暴力,其内在的"慈悲"精神属于积极的非暴力,其伦理学基础... 非暴力不杀生、慈悲、众生平等、无情有性是佛教伦理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体现了佛教自然伦理的逻辑内涵和体系特点。"不杀生"居佛教戒律之首,属于消极的非暴力,其内在的"慈悲"精神属于积极的非暴力,其伦理学基础是"众生平等",体现了宗教伦理、社会伦理和自然伦理的统一。"无情有性"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道德关怀空间。佛教伦理以服从自然律、以自然万物为关怀对象和顺乎自然的无中心,突显了自然伦理的本质特征。不杀生和慈悲基于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众生之间的同情,与现代环境伦理学的个体主义和仁慈主义相通;众生平等和无情有性以对生命共同体和自然界的道德关怀,与现代环境伦理学的整体主义和自然主义相通。佛教自然伦理以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仁慈与自然的统一、学理与实践的统一,为现代环境伦理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自然伦理 非暴力 慈悲 众生平等 无情有性 环境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考据学与西方阐释学 被引量:10
9
作者 方汉文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380-383,388,共5页
西方的阐释学与中国考据学的原理是相通的,只是在不同文化话境下才形成了的不同阐释方式,本文从中西文学与文化比较的角度,对于两者之间的互补与互通进行一种梳理,从而为建立跨文化的阐释考据研究做出努力。
关键词 考据学 阐释学 经典 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利支天——从印度神到中国神 被引量:8
10
作者 薛克翘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3年第5期89-94,共6页
摩利支原本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印度婆罗门教神明,后来被佛教吸收,被称为摩利支天或摩利支菩萨。在佛教中,摩利支天又由男神变为女神,又由曼妙天女变为三头六臂的恐怖之神。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于佛教密宗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摩利支天随佛... 摩利支原本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印度婆罗门教神明,后来被佛教吸收,被称为摩利支天或摩利支菩萨。在佛教中,摩利支天又由男神变为女神,又由曼妙天女变为三头六臂的恐怖之神。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于佛教密宗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摩利支天随佛教来到中国,不仅受到佛教徒的崇拜,而且还被道教吸收,演变为道教神明斗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利支 菩萨 密教 佛教密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赫梯文明起源的历史文化道路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政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3年第5期104-108,共5页
赫梯文明起源的历史文化道路是一个长期以来未受到学术界重视的研究课题。事实上,它的学术意义不仅在于赫梯文明本身和其特点的研究,更在于它对人类文明起源道路多样性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从赫梯文明的开端入手,从其实现文... 赫梯文明起源的历史文化道路是一个长期以来未受到学术界重视的研究课题。事实上,它的学术意义不仅在于赫梯文明本身和其特点的研究,更在于它对人类文明起源道路多样性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从赫梯文明的开端入手,从其实现文明诞生的建国和文化发展的轨迹进行探讨,阐释这个古老文明起源的历史文化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梯文明 起源 历史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酉阳杂俎》所记玄奘与《西域记》诸事 被引量:3
12
作者 薛克翘 《大连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1-5,共5页
玄奘的事迹在唐代广泛传播,《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唐代知识分子了解西域的必读书。对此,段成式在笔记《酉阳杂俎》有较多记载。本文对《酉阳杂俎》一书中有关记载做了逐条校对、考证和分析,纠正了其中一些由传抄导... 玄奘的事迹在唐代广泛传播,《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唐代知识分子了解西域的必读书。对此,段成式在笔记《酉阳杂俎》有较多记载。本文对《酉阳杂俎》一书中有关记载做了逐条校对、考证和分析,纠正了其中一些由传抄导致的错误,指出了点校本的若干不足,以期对后人再校此书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奘 酉阳杂俎 大唐西域记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偈赞曰”:印度古代社会生活中唱赞的使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明 《长江学术》 CSSCI 2008年第4期51-61,共11页
印度是一个诗歌高度发达的文学国度,无论是长篇巨制的史诗,还是精美的偈颂诗句,都具有鲜明的美学特色,而且印度在诗学方面也是名著频出,流派纷呈。正由于诗句的流行,在印度古代社会中,也就处处有偈颂的使用。从普通的社会致敬仪礼到偈... 印度是一个诗歌高度发达的文学国度,无论是长篇巨制的史诗,还是精美的偈颂诗句,都具有鲜明的美学特色,而且印度在诗学方面也是名著频出,流派纷呈。正由于诗句的流行,在印度古代社会中,也就处处有偈颂的使用。从普通的社会致敬仪礼到偈颂在佛教僧团中的扩大使用,这一文学文本的流变过程反映了佛陀对唱赞行为的特别重视与强调,并由此而刺激了佛教赞颂文体在大乘阶段的迅猛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偈赞文学 古代印度 社会生活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伊斯兰世界的民族主义思潮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丰民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28-35,共8页
中东民族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思潮,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思潮。它的兴起与西方在当地的殖民活动密切相关。殖民活动导致了民族主义在中东的形成与发展,民族主义活动则促成了殖民活动在中东的终结。民族主义在中东各伊斯兰国家具有不同的形态,... 中东民族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思潮,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思潮。它的兴起与西方在当地的殖民活动密切相关。殖民活动导致了民族主义在中东的形成与发展,民族主义活动则促成了殖民活动在中东的终结。民族主义在中东各伊斯兰国家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表现出了一定的共性。其复杂性是由历史和现实交织而成的。作为文化思潮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东各国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民族主义的理念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有力地支持了中东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直接引导了中东地区的民族民主和自由独立的解放运动,推动了中东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 民族主义思潮 伊斯兰世界 阿拉伯文学 阿拉伯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作家的中国叙事与印度书写 被引量:1
15
作者 尹锡南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06-112,共7页
英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叙事和印度书写是东西方文化互动的历史产物。英国作家在中国叙事和印度书写方面存在一些深刻的相似之处,也有许多复杂的差异。探索这些相似和差异,对于当今后殖民文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英国作家 中国 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陀与罗摩的血缘关系——读《琉璃宫史》之一得 被引量:1
16
作者 薛克翘 《大连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20-23,共4页
缅甸历史名著《琉璃宫史》,南传上座部佛教文献,印度婆罗门教文献和大乘汉文佛教文献中,均记载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主人公罗摩的血缘关系问题。早期典籍一致认为罗摩属于甘蔗族后裔,但还没有提到释迦牟尼。也许... 缅甸历史名著《琉璃宫史》,南传上座部佛教文献,印度婆罗门教文献和大乘汉文佛教文献中,均记载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主人公罗摩的血缘关系问题。早期典籍一致认为罗摩属于甘蔗族后裔,但还没有提到释迦牟尼。也许是晚出的文献认为释迦族也属于甘蔗族系。这样,同是甘蔗族的后裔,释迦牟尼和罗摩自然就有血缘上的关系,罗摩就成了释迦牟尼的远祖之一。1.大乘佛教文献对佛陀出生于甘蔗族的记载很明确,但似乎还没有与罗摩直接挂上钩。2.南传佛教文献对释迦牟尼与罗摩有血缘关系的记载较明确,其记载并非全不可信。3.印度往世书文献将释迦族列为甘蔗族后裔。显然,罗摩为释迦牟尼远祖的结论,是有充足根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陀 罗摩 罗摩衍那 琉璃宫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基故事在东南亚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玉安 《大连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1-7,共7页
班基故事是继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之后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其他一些国家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一部古典文学作品。它的众多文本和广泛流传证明了它在相关国家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 班基故事 文本 东南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语诗学曲语论和西方诗学比较
18
作者 尹锡南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7-122,共6页
曲语论是印度古典梵语诗学几大流派之一。它不仅注重语言修辞的运用,更强调作者主体作用的发挥,还重视读者的审美接受。本文以曲语论基本原理为准绳,对婆摩诃、恭多迦等人的诗学观与亚里士多德、提利雅德、瑞恰兹、艾伦.退特、索绪尔、... 曲语论是印度古典梵语诗学几大流派之一。它不仅注重语言修辞的运用,更强调作者主体作用的发挥,还重视读者的审美接受。本文以曲语论基本原理为准绳,对婆摩诃、恭多迦等人的诗学观与亚里士多德、提利雅德、瑞恰兹、艾伦.退特、索绪尔、罗兰.巴特、伊瑟尔等西方诗学家或语言学家的理论进行比较,探索东西方诗学的共同规律和独特之处,以丰富当前比较诗学的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语诗学 曲语论 西方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谈东南亚的史诗表演艺术
19
作者 张玉安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3年第5期18-22,共5页
东南亚的史诗表演艺术或称史诗戏剧艺术,其主要表演形式是以本土化的印度两大史诗为题材的影戏、偶戏和歌舞剧。东南亚的史诗戏剧源于史诗诵读,服务于宗教,既是东南亚民族传统表演艺术的源泉和基础,也是东南亚人民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东南亚 印度 史诗戏剧 诵读 综合性 宗教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东民族主义在阿拉伯现代诗歌中的表现
20
作者 林丰民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49-57,共9页
民族主义思潮对20世纪的阿拉伯人和中东政治格局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而阿拉伯现代文学为这种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最为有效的途径和载体。有力地推动了阿拉伯各国争取独立、自由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东民族主义在阿拉伯现代诗歌中主... 民族主义思潮对20世纪的阿拉伯人和中东政治格局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而阿拉伯现代文学为这种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最为有效的途径和载体。有力地推动了阿拉伯各国争取独立、自由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东民族主义在阿拉伯现代诗歌中主要表现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阿拉伯民族的忧患意识;对阿拉伯大一统的梦想;追忆阿拉伯往昔的光荣;对纳赛尔的崇拜;坚定的巴勒斯坦立场;对阿拉伯语标准语的热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民族解放运动 阿拉伯 现代诗歌 忧患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