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震探测技术进展——从单纵波到多波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子坤 王赟 +2 位作者 陆敬安 于光明 王祥春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2-104,共13页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是21世纪重要的潜在新能源。针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震探测技术,从水合物储层的地震识别特征、岩石物理模型以及多波地震技术应用3个方面,分析了在针对不同类型水合物储层时现有岩石物理模型的诸多不适应性;介绍了单纯...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是21世纪重要的潜在新能源。针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震探测技术,从水合物储层的地震识别特征、岩石物理模型以及多波地震技术应用3个方面,分析了在针对不同类型水合物储层时现有岩石物理模型的诸多不适应性;介绍了单纯利用海洋高分辨率纵波技术识别水合物储层、预测水合物饱和度的效果及其局限性;从纵波似海底反射(BSR)及地震空白带(SBZ)识别标志与水合物储层指示关系的非唯一性角度阐明了联合使用纵波和横波进行水合物储层识别与饱和度估算的优势,指出海洋水合物多波地震技术发展中面临的提高海底地震仪(OBS)数据处理与成像精度、建立兼顾温压条件的岩石物理模型等亟需解决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水合物储层薄(互)层模型的弹性波响应研究、利用地震技术动态监测水合物储层空间分布及饱和度变化等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以推动水合物勘探开发的地震技术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岩石物理模型 似海底反射 地震空白带 多波 海底地震仪 薄互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三种不同地震成像效果对比 被引量:8
2
作者 薛明喜 陈开远 +1 位作者 李海英 于光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7-15,共9页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具有埋深大、非均质性强、尺度变化大等特点,溶蚀洞体的地震识别特征——串珠状反射的成像精度是制约这类储层成功勘探和开发的控制因素之一。尤其对于小规模溶蚀洞体,如何选取更好的地震成像方法是目前缝洞单元预测...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具有埋深大、非均质性强、尺度变化大等特点,溶蚀洞体的地震识别特征——串珠状反射的成像精度是制约这类储层成功勘探和开发的控制因素之一。尤其对于小规模溶蚀洞体,如何选取更好的地震成像方法是目前缝洞单元预测的关键。以在塔河某油田采集的全方位三维地震为例,在地震偏移成像前的预处理流程相同的基础上,分别利用PSTM(pre-stack time migration)、RTM(reverse time migration)及OVT(offset vector tile)三种不同的成像方法对资料进行了处理。处理效果对比和叠后属性分析表明:OVT处理获得的三维地震数据对溶洞成像聚焦性较好,边界清晰,RTM对中小尺度的洞体成像能力更强,归位精度最高;而从保幅性和P波各向异性分析的角度,OVT成像效果则更有利于方位信息的使用。因此,针对不同尺度的溶蚀洞体成像要求出发,RTM与OVT表现了明显好于PSTM的优点,针对不同的地质任务应分别选择使用不同的成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洞 PSTM RTM OVT 成像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常规三维与三分量三维纵波成像能力对比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海英 白志钊 +1 位作者 于光明 赵海珍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7-725,共9页
对比研究了塔河油田S48井区模拟检波器接收的常规三维(3D)地震数据和三分量数字检波器接收的三分量三维(3D3C)地震数据纵波波场及其成像能力的差异。从野外单炮、成像效果及碳酸盐缝洞识别能力三方面分析发现:三分量纵波数据的主频和频... 对比研究了塔河油田S48井区模拟检波器接收的常规三维(3D)地震数据和三分量数字检波器接收的三分量三维(3D3C)地震数据纵波波场及其成像能力的差异。从野外单炮、成像效果及碳酸盐缝洞识别能力三方面分析发现:三分量纵波数据的主频和频带宽度高于常规三维地震Z分量纵波数据,有利于高分辨率勘探;三分量地震资料信噪比低于单分量地震资料,但现代室内处理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信噪比;处理后的三分量地震资料中纵波具有与常规三维Z分量纵波相同的层位与构造成像能力,且三分量纵波具有更好的横向分辨率;串珠状反射在单分量模拟检波器接收的Z分量地震剖面上表现为窄而长,而在三分量纵波剖面上表现为宽而短;常规三维Z分量地震资料识别的溶蚀孔洞体数量总体稍少于三分量纵波,三分量地震资料中的纵波具有更强的小规模缝洞体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波 三分量 数字检波器 成像 缝洞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域地震资料的多次波及其鬼波的时距解释 被引量:2
4
作者 支明 郝重涛 +2 位作者 姚陈 于光明 蔡明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6-244,共19页
当前陆域活动断层研究的相关理论方法已比较成熟,但针对海域的活动断层探测和研究还很缺乏。由于海域中水表和海底等强反射面的存在,多次波及其鬼波将对海域地震记录造成干扰,有效模拟多次波及其鬼波是进行多次波识别和压制的前提。近... 当前陆域活动断层研究的相关理论方法已比较成熟,但针对海域的活动断层探测和研究还很缺乏。由于海域中水表和海底等强反射面的存在,多次波及其鬼波将对海域地震记录造成干扰,有效模拟多次波及其鬼波是进行多次波识别和压制的前提。近海及构造复杂区往往存在倾斜界面,基于水平界面假设的传统多次波压制方法难以准确地去除多次波的影响。文中结合海域地震记录及其采集方式,基于倾斜界面多次波的时距解析,针对近海等构造复杂区的实际记录利用简化模型预测多次波,给出了来自不同界面(包括倾斜界面)的多次波及其鬼波的时距特征,且与实际记录相吻合,其结果可提高地震资料的观测解释能力;在此基础上,利用时距信息人工合成理论地震记录,进行常规地震数据处理,进一步认识不同界面的多次波时距、速度及其造成的层面假象等特征。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有效识别和预测海域地震记录中的多次波,为多次波的压制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海域地震活动构造探测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 多次波 鬼波 时距模拟 资料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S48井区流体多波属性综合预测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子川 陶磊 +2 位作者 李海英 于光明 张红英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2-747,共6页
随着地震各向异性理论的发展,多波地震技术在储集层流体检测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比常规纵波,多分量地震中纵波与转换波信息的获取为提高储集层流体预测精度提供了可能性。结合塔河油田S48井区采集的三维三分量地震数据,针对碳... 随着地震各向异性理论的发展,多波地震技术在储集层流体检测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比常规纵波,多分量地震中纵波与转换波信息的获取为提高储集层流体预测精度提供了可能性。结合塔河油田S48井区采集的三维三分量地震数据,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层开展了纵横波速度比、泊松比、弱度比、拉梅常数及密度分析等多波属性地震流体预测。与常规纵波频谱分析技术相比,多波联合预测技术提高了储集层预测精度及油气识别精度,能够减少常规纵波预测流体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纵波 多波地震技术 流体预测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层 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伽马曲线重构波阻抗反演在勘探含铀有利成矿砂体中的尝试 被引量:5
6
作者 梁建刚 秦喜林 +3 位作者 匡海阳 孙大鹏 魏剑平 陈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7-358,共12页
【研究目的】在砂岩型铀矿勘查中,利用地震工作手段及传统波阻抗反演,可有效地区分砂、泥岩,却受限于波阻抗差异微小无法区分砂岩中是否含矿。【研究方法】为了寻找含铀有利砂体,本次工作尝试了利用对含矿最为敏感的自然伽玛曲线联合声... 【研究目的】在砂岩型铀矿勘查中,利用地震工作手段及传统波阻抗反演,可有效地区分砂、泥岩,却受限于波阻抗差异微小无法区分砂岩中是否含矿。【研究方法】为了寻找含铀有利砂体,本次工作尝试了利用对含矿最为敏感的自然伽玛曲线联合声波曲线重构波阻抗,以提高反演结果对储层含铀信息的甄别能力,弥补传统波阻抗反演对含铀砂体和非含铀砂体无差异地球物理响应的缺陷。【研究结果】经多个钻探实例验证,该方法确实有效增强了波阻抗反演对岩层属性的描述能力,缩小找矿范围,提高了钻探验证见矿率。【结论】自然伽马曲线重构波阻抗值得在利用石油资料二次开发的砂岩型铀矿勘查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性 波阻抗重构 含铀有利砂体 自然伽马曲线 矿产勘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演速度的煤系地层时深转换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启帆 常锁亮 +1 位作者 张生 于光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5988-5996,共9页
沁水盆地在海陆相-陆相过渡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煤系地层岩性及速度横向变化快,高精度的速度体对时深转换的精度至关重要;但山西许多矿区地震资料老旧,仅有叠后地震数据,常规时深转换方法误差较大。为构建高精度速度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叠后... 沁水盆地在海陆相-陆相过渡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煤系地层岩性及速度横向变化快,高精度的速度体对时深转换的精度至关重要;但山西许多矿区地震资料老旧,仅有叠后地震数据,常规时深转换方法误差较大。为构建高精度速度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叠后反演速度及利用标准层控制的煤系地层精细时深转换方法,首先选择某一标准层作为起算层,用钻孔约束速度谱得到起算层底板标高,用叠后地震反演速度构建速度模型,基于起算层结合速度模型获得标准层初始底板标高,通过钻孔校正得到标准层底板标高。将该方法应用到山西某矿区,结果表明:预测的K8、8、15号煤层深度与实钻数据相比,误差仅为0.78%,较常规方法提高了转换精度,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地层 三维地震 精细时深转换 地震反演 标准层控制 深度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