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自信”语境下艺术理论研究的“中国”取向 被引量:7
1
作者 秦佩 李心峰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1期121-129,共9页
自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中国精神文化生活中最能提振精神、凝心聚力的时代强音与精神坐标。在这样一个以"文化自信"为主要精神标识的独特历史文化语境之中,近年来中国艺术理论研究呈现出一个突出... 自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中国精神文化生活中最能提振精神、凝心聚力的时代强音与精神坐标。在这样一个以"文化自信"为主要精神标识的独特历史文化语境之中,近年来中国艺术理论研究呈现出一个突出特征与趋势,即具有鲜明的"中国"取向。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弘扬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形成热潮;探寻传统艺术理论资源,建设中国话语;艺术学理论建设努力追求中国特色。在这样的"中国"取向中,艺术理论和艺术学学科建设应立足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和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实践,做出对世界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理论 文化自信 中国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4
2
作者 “新时代艺术学理论研究发展报告”课题组 张新科 +3 位作者 李心峰 孙晓霞 李新 秦佩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34,共13页
新时代以来,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紧随时代步伐,着重阐释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诸如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及艺术学“中国学派”,“中国梦”“新时代”与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文艺工作座谈会引领中国文化艺术发展... 新时代以来,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紧随时代步伐,着重阐释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诸如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及艺术学“中国学派”,“中国梦”“新时代”与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文艺工作座谈会引领中国文化艺术发展新气象,改革开放40周年与中国艺术学科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70年与中国艺术学的发展道路、历史经验,“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学科建设等。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作为艺术学理论三大核心学科,向纵深处发展,艺术跨学科研究也取得显著进展,丰富了艺术学研究的视野和方法。艺术学理论的科研项目以及以丛书、文库等形式推出的学术成果十分亮眼。人才培养、期刊及其他平台建设成果不凡。展望未来,艺术学理论将积极应对学科转型带来的变革与挑战,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艺术学理论 三大体系 艺术学科 艺术理论 艺术史 艺术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艺术的“参与性诗学” 被引量:6
3
作者 赵立诺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3年第8期39-56,I0002,共19页
本文以媒介比较学为研究方法,通过对参与式文化与虚拟现实技术之间的有机转化关系的探讨,试图阐明参与性作为这一艺术的技术性实在、文化性前提和诗学本质,如何在作品中发挥作用。故本文以《OP.VR》《历历在目》《呼吸》等作品为例,借... 本文以媒介比较学为研究方法,通过对参与式文化与虚拟现实技术之间的有机转化关系的探讨,试图阐明参与性作为这一艺术的技术性实在、文化性前提和诗学本质,如何在作品中发挥作用。故本文以《OP.VR》《历历在目》《呼吸》等作品为例,借鉴贝林特、许煜、保罗·维希留的相关理论,探讨虚拟现实艺术与卷轴画、塞尚绘画、全景画等经典视觉技法在参与性上的异同。本文提出,当代虚拟现实艺术的有机诗学应具有三个特征:“邀请性”“融合知觉”与“精神图像的双向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R/AR 参与性诗学 参与式文化 新媒体艺术 AIG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空间艺术中“云”的象征意义
4
作者 秦佩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51-58,共8页
中国传统空间艺术并不完全符合格罗塞所说“借静物的变形或结合”完成创作的观点,其表象是静态的,深层的实质却是流动的。中国传统的空间艺术始终隐含着时间的流动,这是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也是中西方空间艺术的重要区别。云,是这种特质... 中国传统空间艺术并不完全符合格罗塞所说“借静物的变形或结合”完成创作的观点,其表象是静态的,深层的实质却是流动的。中国传统的空间艺术始终隐含着时间的流动,这是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也是中西方空间艺术的重要区别。云,是这种特质的典型象征,它不仅体现出空间艺术“变形与组合”的一般特征,而且鲜活地表明中国传统空间艺术时空交融的特殊性,更是联通了艺术与中国古人的宇宙观、人格修养、艺术精神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艺术 象征 艺术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电影到戏曲:《土炕上的女人》改编研究
5
作者 冯昱玮 《戏剧之家》 2021年第19期16-17,共2页
近年学术界对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文本到戏曲文本的改编、舞台艺术的呈现、音乐舞美、人物形象、演员表演这五方面,但是忽略了小说文本到戏曲剧本的转换中电影剧本在其中发挥的介质作用。本文主要从电影剧作文... 近年学术界对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文本到戏曲文本的改编、舞台艺术的呈现、音乐舞美、人物形象、演员表演这五方面,但是忽略了小说文本到戏曲剧本的转换中电影剧本在其中发挥的介质作用。本文主要从电影剧作文本出发,分析电影剧本的改编、电影剧本到戏曲剧本是如何完成成功跨越的,深入探讨戏曲剧本《土炕上的女人》改编成功的具体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炕上的女人》 纪丁 电影剧本 戏曲剧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西方文化想象中研究中国形象——以戏剧《寂静的房子》为例
6
作者 庞庆 《艺海》 2020年第6期14-16,共3页
在西方文化想象中研究中国形象,包括三个相关问题:一、被极端美化的"理想国",是西方现代化初期用以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助力器;二、以《寂静的房子》中的常富等东方恶棍形象为代表的"黄祸",是西方建立起世界霸权... 在西方文化想象中研究中国形象,包括三个相关问题:一、被极端美化的"理想国",是西方现代化初期用以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助力器;二、以《寂静的房子》中的常富等东方恶棍形象为代表的"黄祸",是西方建立起世界霸权后用以肯定自我、强化自我的文化"他者";三、在西方用权力操控的话语体系之下不断衍变的中国形象,很难客观地展现中国现实,而只能帮助西方社会完成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形象 西方文化想象 形象衍变 《寂静的房子》 戏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将变?作为知觉合成器的电影与元宇宙 被引量:4
7
作者 赵立诺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1-19,共9页
作为半机械化装置,电影是20世纪最重要的“知觉合成器”,它在制造运动影像上的自动化,使之可以实现调节、管理观众情绪、情感、认知、神经的作用,这一目标适用于进一步自动化、且基于感知反馈回路的元宇宙。从知觉合成器的历史而言,元... 作为半机械化装置,电影是20世纪最重要的“知觉合成器”,它在制造运动影像上的自动化,使之可以实现调节、管理观众情绪、情感、认知、神经的作用,这一目标适用于进一步自动化、且基于感知反馈回路的元宇宙。从知觉合成器的历史而言,元宇宙也可被看作电影知觉合成器的新版本。本文借用保罗·维希留的“知觉合成器”理论,论述了电影与元宇宙的历时性关系,并以此讨论基于元宇宙的当代技术与文化的电影之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知觉合成器 VR/AR 运动影像 N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释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唐璐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第6期109-113,共5页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文化遗产领域具有全球影响的重要公约之一。该公约的通过,既有《老鹰之歌》“不眠广场”等关键事件的影响,也有挽救《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失效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缺失的内在需求。该公约形...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文化遗产领域具有全球影响的重要公约之一。该公约的通过,既有《老鹰之歌》“不眠广场”等关键事件的影响,也有挽救《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失效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缺失的内在需求。该公约形塑了一种全新的遗产保护范式,即赋权社区、群体和个人。缔约国大会和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及其相关文件,保证了该公约的正常实施和各缔约国的履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技术物的融合电影:DAO、WEB3.0与物质性 被引量:1
9
作者 赵立诺 方乐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40-49,共10页
当下,电影本体研究转向了对电影进行物质性的比较与阐释。作为WEB3.0技术体系之下诞生的新互联网技术物,DAO提供了重要的比较维度与新型文本。根据海德格尔等理论家的“物质性”理论,这两种看似不同的技术物都具有集群性、非触觉实体、... 当下,电影本体研究转向了对电影进行物质性的比较与阐释。作为WEB3.0技术体系之下诞生的新互联网技术物,DAO提供了重要的比较维度与新型文本。根据海德格尔等理论家的“物质性”理论,这两种看似不同的技术物都具有集群性、非触觉实体、数字化、光子化的特征,徐冰、池田亮司、Pak等艺术家的电影装置作品鲜明地显现出这一点。因此,电影与DAO等新数字文化结构之间的相互转化与融合生成,正是技术物之间的物质性流动的绝佳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物质性 DAO NFT 加密艺术 装置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水上戏曲传播活动考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帆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1年第3期69-79,共11页
古代的戏曲传播活动除以陆地上的勾栏、戏台、厅堂等为空间媒介外,还存在一个水上的演出传播系统。这种在近水场域,包括亭台轩榭以及舟船上等开展的传播活动由来已久,却鲜为人所关注。通过重点观察明清以来的水上戏曲传播,梳理其脉络,... 古代的戏曲传播活动除以陆地上的勾栏、戏台、厅堂等为空间媒介外,还存在一个水上的演出传播系统。这种在近水场域,包括亭台轩榭以及舟船上等开展的传播活动由来已久,却鲜为人所关注。通过重点观察明清以来的水上戏曲传播,梳理其脉络,分析其背景,可以提出水上戏曲传播是中国古代戏曲传播方式之补充的主要观点。这可以形成对古代艺术传播活动研究的有益补充,并为戏曲的表演、导演及观演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戏曲 戏曲传播 水上演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的历史叙事与现实对应”——“纪念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理论二十周年”座谈会综述
11
作者 秦佩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7年第3期34-37,共4页
"文化的历史叙事与现实对应——纪念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理论二十周年座谈会"从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个视角重新解读了费孝通的文化自觉思想。既涉及历史叙事,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包容、文化转... "文化的历史叙事与现实对应——纪念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理论二十周年座谈会"从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个视角重新解读了费孝通的文化自觉思想。既涉及历史叙事,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包容、文化转型、文化反思以及文化研究方法论等多方面内容做出了梳理和深入分析;又有现实对应,与当前"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国家战略和方针政策相联系,阐发文化自觉的现实意义。此次座谈会对于引导学者深入理解费孝通的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费孝通谈论文化时的反思精神和全局观念,也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学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文化自觉 历史叙事 现实对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动者网络视域下表演类非遗项目与高校的联动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璐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第5期45-51,共7页
表演类非遗项目在现实传承中面临表演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高质量表演人才稀缺;表演传统不同程度地走样,甚至消亡;观众断层、流失等诸多问题。而非遗项目与学校教育结合是促进其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艺术基金的支持下,由高校作为申报... 表演类非遗项目在现实传承中面临表演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高质量表演人才稀缺;表演传统不同程度地走样,甚至消亡;观众断层、流失等诸多问题。而非遗项目与学校教育结合是促进其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艺术基金的支持下,由高校作为申报主体主导的京剧叶派武丑青年演员培训项目通过经典剧目的培训和复排,培养了接班人才,实现了对京剧武丑艺术的抢救性传承。同时,剧目的重新编排也有利于吸引年轻观众。该培训项目建构的行动者网络显示,高校与艺术基金、艺术院团的联动,研究人员与非遗实践者的互动是表演类非遗项目传承的有益模式。其中,高校研究人员扮演了重要的文化经纪人角色,是推动传承网络良好运行的有力行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行动者 文化经纪 艺术基金 京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的文化——台湾歌仔戏历史变迁与观演现状考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阮馨仪 《中国艺术时空》 2019年第6期91-97,共7页
歌仔戏是土生土长于台湾的传统艺术,它从大陆漳州锦歌调子中吸取养分,又回流福建。百年来,尽管各类新兴艺术不断涌现,歌仔戏却依旧活跃于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渐形成内台精致歌仔与庙口民戏两种截然不同的观演文化。台湾歌仔戏... 歌仔戏是土生土长于台湾的传统艺术,它从大陆漳州锦歌调子中吸取养分,又回流福建。百年来,尽管各类新兴艺术不断涌现,歌仔戏却依旧活跃于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渐形成内台精致歌仔与庙口民戏两种截然不同的观演文化。台湾歌仔戏团多为民营剧团,各团的演出并不固定在某剧院乃至某区域,在演员流动演戏、观众追随其后的持续互动中,催生出丰富而生动的社区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仔戏 历史变迁 观演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俗视野下的安澜戏与祈雨戏
14
作者 张帆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68-77,共10页
从文化学与民俗学角度切入戏曲研究,能够看到戏曲文化与民间祭礼的独特关系。以安澜戏与祈雨戏这一对辩证统一的祭祀演剧类型为例,从演出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进行考量,都能看到水崇拜、水神信仰在中华民族演进中的重要地位,甚至其对戏曲史... 从文化学与民俗学角度切入戏曲研究,能够看到戏曲文化与民间祭礼的独特关系。以安澜戏与祈雨戏这一对辩证统一的祭祀演剧类型为例,从演出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进行考量,都能看到水崇拜、水神信仰在中华民族演进中的重要地位,甚至其对戏曲史本身也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古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的水上演出活动及留存至今的水上戏台、船台等演出空间,以及戏曲文本中俯拾皆是的水神信仰内容,为我们提供了资料与实物两方面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水崇拜 水神信仰 水上演出 安澜戏 祈雨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上演乐:明清传统节俗与戏曲演出的互构
15
作者 张帆 《文化艺术研究》 2021年第2期71-81,114,共12页
古人的水上演乐传统源自先秦,最初与祭祀关系密切。至宋元时期演出种类逐渐多样化,歌舞、杂技、百戏等无所不包。明清以降,逐渐转向敷衍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作品,并与传统民俗尤其是节日习俗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元宵、端午、中元、中秋等... 古人的水上演乐传统源自先秦,最初与祭祀关系密切。至宋元时期演出种类逐渐多样化,歌舞、杂技、百戏等无所不包。明清以降,逐渐转向敷衍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作品,并与传统民俗尤其是节日习俗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元宵、端午、中元、中秋等重要节俗的水上演出活动丰富多彩,形成古代水上演出活动的高峰。对节俗与水上演乐的关系,节俗水戏与戏曲演出活动的相互影响等的研究,能为戏曲学、民俗学、人类学等提供新的材料和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上演乐 节俗演剧 明清戏曲 春日水戏 端午水戏 中元水戏 中秋水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连成社”与中国戏曲教育传承
16
作者 黄骁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13-21,共9页
北京“富连成社”对中国戏曲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和影响。这家持续时间最长、培养人才最多、后世影响最大的京剧科班,既承续了晚清四箴堂、小荣椿的旧式传统,又能在自身的发展中积极面对各种挑战,不断进行探索革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北京“富连成社”对中国戏曲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和影响。这家持续时间最长、培养人才最多、后世影响最大的京剧科班,既承续了晚清四箴堂、小荣椿的旧式传统,又能在自身的发展中积极面对各种挑战,不断进行探索革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富连成社”的很多毕业生成为国家公办学校的教师,参与了新中国戏曲教育事业的奠基。梳理“富连成社”的发展历程,既有利于对旧时京剧科班的办学规律作探究,也能通过总结其经验和遗产,给戏曲教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连成 京剧科班 戏曲教育 传承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与“龙”之关系考辨
17
作者 秦佩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28-34,共7页
中华文化的象征“龙”与自然气象的“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云是龙的隐性存在,龙是云的显性表征和生命化形象,龙被中国古人视为云神。中国古代典籍中大量出现的这组关系,与远古人的朴素自然观和泛神论思维直接相关。云参与了龙形... 中华文化的象征“龙”与自然气象的“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云是龙的隐性存在,龙是云的显性表征和生命化形象,龙被中国古人视为云神。中国古代典籍中大量出现的这组关系,与远古人的朴素自然观和泛神论思维直接相关。云参与了龙形象的诞生与演变过程,当龙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象征时,作为其自然意象基础的“云”便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潜在基因,必然表征着中华文化的某种特质。就这个意义而言,“云”成为了一把开启和解读中华文化乃至文学艺术宝库奥秘的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 文化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R技术下未来影像的新美学、新发展与新理论——“知觉机器:XR影像媒介、美学与传播青年论坛”综述
18
作者 赵立诺 张羽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1-36,共6页
“知觉机器:XR影像媒介、美学与传播”青年论坛对XR技术、XR影像与XR传播的研究提供了诸多具有方法、方向性的理论经验与研究路径:运用媒介考古学、对比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从XR技术应用、美学策略、传播创新、元宇宙文化等角度切入X... “知觉机器:XR影像媒介、美学与传播”青年论坛对XR技术、XR影像与XR传播的研究提供了诸多具有方法、方向性的理论经验与研究路径:运用媒介考古学、对比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从XR技术应用、美学策略、传播创新、元宇宙文化等角度切入XR技术;通过回归媒介研究的底层理论,重新思考新媒介环境下人与人、人与媒介、人与社会的关系;展示XR相关视觉技术的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路径;立足XR影像的应用实践,探讨元宇宙背景下媒介形式与内容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R美学 知觉机器 未来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毛姆对中国文化的解读——以戏剧《苏伊士之东》和《信》为例
19
作者 庞庆 《戏剧之家》 2020年第29期4-7,共4页
本文选取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两部戏剧《苏伊士之东》和《信》,二者分别讲述了中国故事和蕴含了中国元素。笔者比照分析了两剧中体现出的毛姆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误读和对中国人物形象的正确解读,探... 本文选取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两部戏剧《苏伊士之东》和《信》,二者分别讲述了中国故事和蕴含了中国元素。笔者比照分析了两剧中体现出的毛姆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误读和对中国人物形象的正确解读,探究了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的原因。误读是"西方中心主义"和"东方主义"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正确解读是受作者的个人生平、感情生活、游览经历等影响的结果。从误读与正确解读两个方面来探讨毛姆这两部戏剧的意蕴,对毛姆的批判研究颇具价值,并且为东西方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姆 《苏伊士之东》 《信》 解读中国文化 跨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中的自由——浅论千利休与丰臣秀吉的茶艺之争和其背后的日本社会
20
作者 姜斯轶 《艺海》 2019年第2期146-149,共4页
千利休是16世纪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侍奉统一日本的战国大名丰臣秀吉十年之久,却因为莫名其妙的"僭越"罪名被秀吉赐死。千利休被赐死的真正原因众说纷纭,作为同是茶道推崇者的千利休和丰臣秀吉二人,他们在茶道及其艺术标准上... 千利休是16世纪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侍奉统一日本的战国大名丰臣秀吉十年之久,却因为莫名其妙的"僭越"罪名被秀吉赐死。千利休被赐死的真正原因众说纷纭,作为同是茶道推崇者的千利休和丰臣秀吉二人,他们在茶道及其艺术标准上的冲突带来的矛盾不容忽视。事实上,正是由于对茶道精神理解的不同,才导致千利休与丰臣秀吉之间由来已久的积怨,更是促使千利休批评秀吉的直接原因。而二人对茶道的不同理解背后,折射出的是16世纪日本社会不同经济和政治理念的剧烈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道 千利休 丰臣秀吉 新兴阶层 威权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