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俄汉语框架语言类型归属探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徐英平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1-34,共4页
从形态特点而论,俄汉语分属不同的语言类型,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借助运动事件框架理论对俄汉语言类型归属进行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在剖析Talmy框架语言类型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俄汉语运动事件成分构造、路径标志功... 从形态特点而论,俄汉语分属不同的语言类型,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借助运动事件框架理论对俄汉语言类型归属进行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在剖析Talmy框架语言类型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俄汉语运动事件成分构造、路径标志功能及属性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提出并论证了汉语属于类卫星框架语言而俄语属于混合框架语言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 路径 框架语言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汉语非徒手动作语义场义位的词典释义及其对比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志军 徐英平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4-48,共5页
本文运用义素分析理论,通过词典释义的方法对俄汉语非徒手动作语义场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词典编撰、翻译、俄汉及汉俄教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俄汉对比 非徒手动作语义场 义位 词典释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汉语“前、后”在时间域的表征错合 被引量:2
3
作者 徐英平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5-48,共4页
虽然空间语符"前、后"向时间域映射是一种跨语言的普遍现象,但由于俄汉语言类型及认知差异的客观存在,使这种共性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个性表征,主要体现在:汉语"前、后"多借助时移动隐喻系统,而俄语则多借助自移动隐... 虽然空间语符"前、后"向时间域映射是一种跨语言的普遍现象,但由于俄汉语言类型及认知差异的客观存在,使这种共性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个性表征,主要体现在:汉语"前、后"多借助时移动隐喻系统,而俄语则多借助自移动隐喻系统;俄、汉语"前"的时间指向虽然相同,但其指向偏重却相反,而"后"则无时间指向界分对应;汉语"前、后"的语义相对概括,在俄汉对译时虽然存在语符一致类对应,但更多的是语符抵牾和替代类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时间 隐喻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模式的反思与重建——以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为研究视阈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来顺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7-51,共5页
以别尔嘉耶夫、布尔加科夫、弗兰克等为代表的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在对俄罗斯现代化出路的探索过程中,对以往的现代性模式进行了反思。这种反思既集中地表现为对以理性主义为核心价值观念的西方"经典"现代性模式的批判... 以别尔嘉耶夫、布尔加科夫、弗兰克等为代表的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在对俄罗斯现代化出路的探索过程中,对以往的现代性模式进行了反思。这种反思既集中地表现为对以理性主义为核心价值观念的西方"经典"现代性模式的批判,也体现为对以斯大林主义为指导原则的苏联现代性模式的反思。在对两种典型现代性模式的反思与批判过程中,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立足于自身文化传统,对现代性模式进行了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理性 宗教 现代性 白银时代宗教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化理论的认同与艺术、宗教的融合——С.Н.布尔加科夫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早期理论探索
5
作者 周来顺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16,共6页
基于世纪之交俄国社会所面临的深层精神与现实危机,布尔加科夫力图通过理论探索为俄国寻求一条独特的现代化出路。在对现代化出路的早期理论探索过程中,布尔加科夫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发现了真理,发现了克服时代性危机的可能出路。但基... 基于世纪之交俄国社会所面临的深层精神与现实危机,布尔加科夫力图通过理论探索为俄国寻求一条独特的现代化出路。在对现代化出路的早期理论探索过程中,布尔加科夫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发现了真理,发现了克服时代性危机的可能出路。但基于对俄国现实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总体定位与认知,布尔加科夫认为,只有将俄国自身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才能克服这一危机,力图通过"基督教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来消除时代性危机、消除异化,进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哲学 异化 基督教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东方学的学院化历程考论——从皇家亚洲学会到亚非学院 被引量:5
6
作者 李伟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7-204,共8页
从威廉·琼斯在加尔各答创建亚洲学会,到亨利·托马斯·科尔布鲁克在伦敦创建皇家亚洲学会,英国东方学开始了本土化。从东方学者的呼吁到皇家亚洲学会雷伊会长的扎实推进,先后经过两位殖民官员克罗默和寇松为首的委员会的努... 从威廉·琼斯在加尔各答创建亚洲学会,到亨利·托马斯·科尔布鲁克在伦敦创建皇家亚洲学会,英国东方学开始了本土化。从东方学者的呼吁到皇家亚洲学会雷伊会长的扎实推进,先后经过两位殖民官员克罗默和寇松为首的委员会的努力,亚非学院终于成功创建,它是英国东方学学科化的标志。此时的亚非学院在传播东方知识的同时,也为英国的东方殖民培养各类人才。随着殖民主义退出历史,亚非学院才回到了东方学学术本位上,英国东方学走向了真正的学院化阶段。如今,亚非学院是著名的东方学研究中心,它和“父辈”的皇家亚洲学会共同发挥着各自的优势,促进英国东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家亚洲学会 亚非学院 东方学 威廉·琼斯 殖民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