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什么是问题?——基于外国文学批评实践的反思
1
作者 于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69,共9页
伴随当下外国文学批评事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看似带有“问题意识”的研究成果,而究其实质却发现它们并未提出真正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批评理论操控下的预设性“伪问题”。由此,批评实践中逐渐失去了批评者真实情感的介入,... 伴随当下外国文学批评事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看似带有“问题意识”的研究成果,而究其实质却发现它们并未提出真正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批评理论操控下的预设性“伪问题”。由此,批评实践中逐渐失去了批评者真实情感的介入,进而也失去了文学批评活动中的人文关怀。鉴于上述现状,拟提出“什么是问题?”这一回归学术起点的本初反思,分别从“隐身性”“合理性”“层级性”三个方面厘清学术“问题”的核心属性,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借鉴科学哲学研究中的“问题逻辑”,另一方面诉诸外国文学批评中的典型案例,得出如下结论:其一,“问题”隐身于文本表层现象的逻辑悖论之中;其二,“问题”通过因循文本自身的逻辑限制条件获得其合理性;其三,“问题”借助“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这两类基本层级模式获得其在批评进程中的系统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批评 问题 隐身性 合理性 层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言”与“关心自己”——福柯的古代哲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杜玉生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30,共8页
福柯对古代哲学的研究首先是着眼于古代对性快感的道德质疑及其与基督教伦理实践之间的差异,此主题是1984年出版的《性史》第二卷《快感的运用》和第三卷《自我的关注》的主要内容。在法兰西学院1982—1984年的课程讲座《对自我与他人... 福柯对古代哲学的研究首先是着眼于古代对性快感的道德质疑及其与基督教伦理实践之间的差异,此主题是1984年出版的《性史》第二卷《快感的运用》和第三卷《自我的关注》的主要内容。在法兰西学院1982—1984年的课程讲座《对自我与他人的治理》和《真理的勇气》中,福柯脱离了这一主题,将理论触角延伸至对整个古代哲学的挖掘深耕。以"关心自己"和"直言"为主线,这两次课程讲座从另一个侧面对西方思想史进行了全景式的勾勒,其探讨的内容涉及西方思想史的各个关键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言 关心自己 福柯 法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说略 被引量:7
3
作者 赵国新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8-12,共5页
通过区分新历史主义批评与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差异,概述了格林布拉特的批评方法和理论渊源。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传统社会历史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作为“文学化空间”——德语文学中的美国图景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赟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6-29,共4页
受空间转向影响,空间问题在近年来的德语文学界炙手可热。从当代德语文学、地理学学者芭芭拉·皮亚蒂的"文学化空间"这一基础概念入手,结合近年美德两国对一份五百年前的世界地图的争夺和关注这一热点事件,采用纵向综述... 受空间转向影响,空间问题在近年来的德语文学界炙手可热。从当代德语文学、地理学学者芭芭拉·皮亚蒂的"文学化空间"这一基础概念入手,结合近年美德两国对一份五百年前的世界地图的争夺和关注这一热点事件,采用纵向综述的方式,对"新大陆"美国自15世纪末期以来在德语文学中的图景进行梳理,考察了美国作为"文学化空间"在德语文学中的书写脉络。可以看到,德语作家们对美国这一他者形象的建构,游走于希望与失望、肯定与否定之间,随历史的进程展现出阶段性的认知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转向 文学化空间 美国图景 德语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荡与现代性经验 被引量:21
5
作者 汪民安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2-27,共6页
在本雅明的笔下,现代都市中的游荡者既是现代性的产物,也是现代性的观察者。游荡者漫无目的地在都市中游逛,行走在店铺林立的街头,穿梭于熙攘的人群中,欣赏着商品经济制造的琳琅满目的文化形象,但却脱离于现代都市生活的节奏。游荡者被... 在本雅明的笔下,现代都市中的游荡者既是现代性的产物,也是现代性的观察者。游荡者漫无目的地在都市中游逛,行走在店铺林立的街头,穿梭于熙攘的人群中,欣赏着商品经济制造的琳琅满目的文化形象,但却脱离于现代都市生活的节奏。游荡者被现代都市生活所遗弃,但又深处都市生活的中心地带,以冷眼旁观的姿态观察着都市生活,他的视角是那些忙忙碌碌的都市男女所不具备的,正是这个视角使他能够洞悉都市生活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游荡者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观看 被引量:3
6
作者 安婕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49,共5页
在古希腊神话中,观看与语言同谋而成为主体生产、建构和处理的技术;古希腊哲学确立了表象的观看逻辑,也造就了主客二分的隐患;现象学通过意向直观来弥合主客二分的鸿沟,却陷入更深的分裂之中;批判现代性的哲学家本雅明溢出现代性之外去... 在古希腊神话中,观看与语言同谋而成为主体生产、建构和处理的技术;古希腊哲学确立了表象的观看逻辑,也造就了主客二分的隐患;现象学通过意向直观来弥合主客二分的鸿沟,却陷入更深的分裂之中;批判现代性的哲学家本雅明溢出现代性之外去观看,而福柯则深入其中去研究"看"的权力机制;因此,观看不仅是哲学的姿态、美学的态度、意识形态的操控,也是看与被看的辩证运动、主体的建构与规训、社会的批判力量。观看的研究在景观社会的今天还将更加丰富和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看 视觉中心主义 可见性 批判现代性 景观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里达的动物问题 被引量:3
7
作者 庞红蕊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38,共8页
德里达认为,海德格尔虽然承诺避免人类中心主义,但始终都没有从中摆脱出来。在《动物故我在》一文中,德里达从个人经验出发证明了动物同样具有伦理性的中断力量,同样可以引发人类的伦理回应。在这"原初-伦理"的时刻,动物不再... 德里达认为,海德格尔虽然承诺避免人类中心主义,但始终都没有从中摆脱出来。在《动物故我在》一文中,德里达从个人经验出发证明了动物同样具有伦理性的中断力量,同样可以引发人类的伦理回应。在这"原初-伦理"的时刻,动物不再是人类认知的客体,而是一个"无法被概念化"的他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哲学 德里达 海德格尔 动物他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修·阿诺德的“天人之策” 被引量:3
8
作者 赵国新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8-192,共5页
马修.阿诺德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既是一部文化批评名著,也是一部政治学名作。作者应时势之需要,赋予文化以政治教化的功能,以此来纠偏中产阶级的市侩习气,驯化底层民众的反抗精神,以力求社会摆脱陷入无政府状态的可能。阿诺德的对策... 马修.阿诺德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既是一部文化批评名著,也是一部政治学名作。作者应时势之需要,赋予文化以政治教化的功能,以此来纠偏中产阶级的市侩习气,驯化底层民众的反抗精神,以力求社会摆脱陷入无政府状态的可能。阿诺德的对策固然有迂阔不实的一面,可他从文化角度去解决社会问题,对于20世纪新左派知识分子倡导的文化政治多有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与社会的传统 希腊精神 希伯来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志愿军与西班牙内战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国新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25,79,共5页
本文考察了西班牙内战期间(1936—1939年)国际纵队中的英国志愿军的成军经过、参战经历以及它与英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之间的互利关系,以此来说明,英国志愿军之所以积极参战是当时国内外严峻的局势使然:德意法西斯的崛起、英国政府的绥... 本文考察了西班牙内战期间(1936—1939年)国际纵队中的英国志愿军的成军经过、参战经历以及它与英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之间的互利关系,以此来说明,英国志愿军之所以积极参战是当时国内外严峻的局势使然:德意法西斯的崛起、英国政府的绥靖政策以及即将爆发的欧洲大战;他们参战的动机是为了打击法西斯,防止它在英国本土传播蔓延;作为同路人,他们在战争期间拥护了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政治路线,但这并非像某些持论苛刻的西班牙内战史家所认为的那样,是因为盲目信仰而被操控,事实上,他们参战是纯粹出于自觉自愿,大量的回忆录和访谈显示,绝大多数幸存老兵并不后悔当年的选择,而且终生以之为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班牙内战 共产国际 英国志愿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的自隐和转逆——以克莱斯特小说《侯爵夫人封·O》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冬瑶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37,共6页
本文以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的小说《侯爵夫人封·O》为例,首先分析了文本内人物间"少即是多"的交际模式:从差强人意的口语到公开可信的书面文字,关掉了声音,屏蔽了身体,却达成了共识。跳出情节,不可靠叙述者的... 本文以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的小说《侯爵夫人封·O》为例,首先分析了文本内人物间"少即是多"的交际模式:从差强人意的口语到公开可信的书面文字,关掉了声音,屏蔽了身体,却达成了共识。跳出情节,不可靠叙述者的省略不语有效地刺激了文本与接受间的互动张力。媒介从信息源的一部分抽离成独立的他者信使,为更好传递信息而逐渐自隐的词在描述物的同时也定义了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爵夫人封·O》 克莱斯特 交际模式 沉默 媒介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先声
11
作者 赵国新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0-165,共6页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奠基者克里斯多弗·考德威尔,一直被视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瑕瑜互见,既有机械教条的一面,又有发人深省的思想洞见。本文比较分析了考德威尔与恩斯特·布洛赫、赫伯特·马尔库...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奠基者克里斯多弗·考德威尔,一直被视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瑕瑜互见,既有机械教条的一面,又有发人深省的思想洞见。本文比较分析了考德威尔与恩斯特·布洛赫、赫伯特·马尔库塞、吕西安·戈德曼、西奥多·阿多诺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视角上的共同之处,以昭示他的思想原创性和预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结构主义 大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史背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史
12
作者 赵国新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00-204,共5页
《从卢卡奇到萨义德:西方文论讲稿续编》一书虽以讲稿形式问世,但究其思想主旨、内容编排,实为一部系统全面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史。作者按照"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一思想史写作路数,梳篱整理了二十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 《从卢卡奇到萨义德:西方文论讲稿续编》一书虽以讲稿形式问世,但究其思想主旨、内容编排,实为一部系统全面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史。作者按照"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一思想史写作路数,梳篱整理了二十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代表人物的思想渊源、立场主张、后世影响。行文论证,既追溯诸家思想发展的内在学术理路,又考察促进思想生发的外在因缘——社会历史语境。文字亦庄亦谐,让生涩费解的理论变得妙趣横生,为此书增添了可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论 卢卡奇 萨义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复兴的另一面——《文艺复兴简史》述评
13
作者 赵国新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5-208,共4页
与以往大多数文艺复兴研究著作不同,杰里.布罗顿的这本书在考察文艺复兴的起源和成就之时,主要着眼于东西方之间在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相互交往这一历史背景,显示出作者本人反欧洲中心论的鲜明立场。从作者的行文和立论可以看出,文... 与以往大多数文艺复兴研究著作不同,杰里.布罗顿的这本书在考察文艺复兴的起源和成就之时,主要着眼于东西方之间在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相互交往这一历史背景,显示出作者本人反欧洲中心论的鲜明立场。从作者的行文和立论可以看出,文艺复兴的横空出世,一方面是欧洲文明内部古典精神复苏所致,正如传统史家所论,另一方面,也可归因于外部因素,即,东方伊斯兰世界对欧洲文明的冲击。作者反欧洲中心论的坚定立场,以及书中对于东方手工艺品和日常器具的重视——与某些研究者的不屑态度恰成对照,表明作者得益于其他学科的影响,即,爱德华.萨伊德和雷蒙.威廉斯倡导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 后殖民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与“野蛮”的组合游戏——论《晚风酋长或令人毛骨悚然的盛宴》
14
作者 王炳钧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11,共4页
以19世纪后半叶欧洲殖民主义对外扩张的高峰时期为历史语境,对奥地利大众剧作家内斯特罗伊的短剧《晚风酋长或令人毛骨悚然的盛宴》中所演示的文化模式进行探讨。所涉及到的有构成殖民扩张主导观念的文明、技术、"进步"与野... 以19世纪后半叶欧洲殖民主义对外扩张的高峰时期为历史语境,对奥地利大众剧作家内斯特罗伊的短剧《晚风酋长或令人毛骨悚然的盛宴》中所演示的文化模式进行探讨。所涉及到的有构成殖民扩张主导观念的文明、技术、"进步"与野蛮的交织、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文化阐释模式,以及饮食仪式、好客、暴力与秩序、膜拜与牺牲的关系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野蛮 文化阐释 异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的美学与可见的声音:抖音的媒介物质性批判 被引量:8
15
作者 车致新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3-60,共8页
论文尝试在数码转型的历史语境中,从媒介物质性的角度重新对抖音进行批判性考察。不仅通过视觉(抖音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听觉(抖音作为一种从声音到图像的媒介转换游戏)和触觉(抖音用户的触屏欲望)这三个维度的认知图绘来分析抖音自... 论文尝试在数码转型的历史语境中,从媒介物质性的角度重新对抖音进行批判性考察。不仅通过视觉(抖音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听觉(抖音作为一种从声音到图像的媒介转换游戏)和触觉(抖音用户的触屏欲望)这三个维度的认知图绘来分析抖音自身作为“新媒介”的媒介特性,还在此基础上将抖音视为当今数字时代的一种症候性表征,反思隐藏在抖音表面化的数字美学背后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通过重启批判理论与媒介理论的思想资源,辩证看待以抖音为代表的新兴数字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抖音 物质性 界面 声音 触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高的性别维度——女性主义视野中的崇高论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榕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8-108,共11页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重新解读了崇高理论的概念史,辨析了父权制权力话语在经典崇高论中的深刻印痕,勾勒了当代女性主义对崇高美学的重塑,展现了基于女性经验的审美范式、主体立场以及伦理驱动如何影响了当代的概念演进。一种跨越边...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重新解读了崇高理论的概念史,辨析了父权制权力话语在经典崇高论中的深刻印痕,勾勒了当代女性主义对崇高美学的重塑,展现了基于女性经验的审美范式、主体立场以及伦理驱动如何影响了当代的概念演进。一种跨越边界、尊重情感、拥抱异质性、提倡主体间性的新的崇高美学主张正在发展中。这是女性主义为崇高美学的理论场域带来的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高 女性主义 女性书写 越界 主体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电报与象征主义——论19世纪美国象征主义小说的媒介技术诗学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雷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4-204,共11页
电磁电报作为19世纪初的“新媒介”为美国象征主义文学文化开创了独特的历史时空语境,然而象征主义与电磁电报在诗学意义上的同构性却始终游离于相关研究视野之外。象征主义诗歌和侦探小说在麦克卢汉那里意味着电磁电报时代精神召唤之... 电磁电报作为19世纪初的“新媒介”为美国象征主义文学文化开创了独特的历史时空语境,然而象征主义与电磁电报在诗学意义上的同构性却始终游离于相关研究视野之外。象征主义诗歌和侦探小说在麦克卢汉那里意味着电磁电报时代精神召唤之下的文类新产品,但电磁电报赖以发生的技术文化条件恰恰源自象征主义那一古老的认识论本身,尤其是它与19世纪上半叶电磁现象的揭示、埃及象形文字考古新发现以及美国清教主义思维范式之间发生的某种机缘巧合的碰撞。19世纪美国的三位象征主义小说巨擘爱伦·坡、霍桑和麦尔维尔恰恰以其独特的叙述策略成了上述同构性的最具代表性的见证者:他们不仅从电磁电报的信息加密技术中汲取灵感,更在元语言意义上围绕电磁电报的象征主义运作逻辑,演绎出一种从模型化到失真化再到自反化的逐步推进的媒介技术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主义 电磁电报 媒介技术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可言说之美”:评《美与崇高:文艺认知美学》——兼与帕特里克·霍根教授商榷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雷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1-178,共8页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文学认知研究专家霍根教授再推力作《美与崇高:文艺认知美学》(1);该书尤其旨在为文学中诸多纷繁的个体审美反应探求一种结构性主张,同时借助与认知科学的对话,使得文学美学研究中那向来"未可言说"的部分获...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文学认知研究专家霍根教授再推力作《美与崇高:文艺认知美学》(1);该书尤其旨在为文学中诸多纷繁的个体审美反应探求一种结构性主张,同时借助与认知科学的对话,使得文学美学研究中那向来"未可言说"的部分获得空前的认知审美观照。本文拟聚焦于"信息加工"与"情感机制"、"审美共性"与"个性品味"以及"变奏""经典化"与"审美争议"等三大关键节点,在对它们加以厘清的同时,凸出围绕文学认知研究路径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加以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特里克·霍根 《美与崇高》 美学 文学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空间中的牺牲者:《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的暴力隐喻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嫽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7-42,共6页
在德布林的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柏林这个"城市空间"是主人公毕勃科普夫承受命运击打的"擂台"。一方面,小说的蒙太奇结构赋予了它一种鲜活的主体性,构成了"现代城市空间"饱含攻击性的暴力隐喻,... 在德布林的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柏林这个"城市空间"是主人公毕勃科普夫承受命运击打的"擂台"。一方面,小说的蒙太奇结构赋予了它一种鲜活的主体性,构成了"现代城市空间"饱含攻击性的暴力隐喻,它像施暴者主体一样,参与了为毕勃科普夫特别准备的"强制疗法";另一方面,混乱无序、瞬息万变的现代都市同样是等待毕勃科普夫去认识和感受的。作为外部环境的客体,它处在主人公牺牲命运的两端:一端是他毫不理解的诱惑和随时准备吞噬他的危险,而另一端则是"冷静"和"理智"的目光中这个"城市空间"真正意义上的客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 城市 牺牲者 德布林 《柏林 亚历山大广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代叙事与生命叙事的“叠影”书写——读朱辉小说《万川归》
20
作者 苏笑嫣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8-173,共6页
朱辉新作《万川归》以一代知识分子的生命历程为核心,在对主人公生活史与心灵史进行深入挖掘的同时,展现了时代的发展与变革,通过对形形色色人物命运的描绘,透视了当代中国改革时代的两个十年。小说中时代叙事与生命叙事叠合交响,显示... 朱辉新作《万川归》以一代知识分子的生命历程为核心,在对主人公生活史与心灵史进行深入挖掘的同时,展现了时代的发展与变革,通过对形形色色人物命运的描绘,透视了当代中国改革时代的两个十年。小说中时代叙事与生命叙事叠合交响,显示出作者对人生、对个人与时代关系的深沉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辉 《万川归》 时代叙事 生命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