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加坡华文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表征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何伟 刘佳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67-80,共14页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理论为基础,对新加坡华文主流媒体《联合早报》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进行解读,目的在于探讨新加坡华文媒体所代表的华人社团如何表征及认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研究发现,新加坡华文媒体主要通过动...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理论为基础,对新加坡华文主流媒体《联合早报》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进行解读,目的在于探讨新加坡华文媒体所代表的华人社团如何表征及认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研究发现,新加坡华文媒体主要通过动作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交流过程,通过赋予“中国”“一带一路”及“中新”施事、载体、认知者或意愿表现者、交流方等参与者角色,以及通过赋予“新加坡”施事、受事、载体、意愿表现者和情感表现者、交流方等参与者角色,表征了中国及其“一带一路”倡议将对新加坡及东南亚地区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表达了新加坡十分重视与中国在多领域合作的意向。这种表征反映了新加坡华人社团对中国及其“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对中新合作的肯定以及在中新之间所起的桥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早报》 “一带一路” 及物性系统 系统功能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外在学术语言和内在学术语言——兼及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 被引量:17
2
作者 文秋芳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24,共11页
近年来关于学术国际话语权中语言权问题的研究,鲜有论及学术产品生产过程中学者学术思维层面所使用某种语言的作用。事实上这种隐藏在学术思维层面的语言以及构建于其上的概念体系,对于提高中国学术话语权发挥着更为基础性的作用。如果... 近年来关于学术国际话语权中语言权问题的研究,鲜有论及学术产品生产过程中学者学术思维层面所使用某种语言的作用。事实上这种隐藏在学术思维层面的语言以及构建于其上的概念体系,对于提高中国学术话语权发挥着更为基础性的作用。如果中国学者的学术思维长期被以英文为载体的概念所占领,将严重影响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外在学术语言与内在学术语言这一对新概念。就前者而言,英文目前在国际学术界处于“霸权”地位,中国学界对此已有充分讨论,并提出“中英文双语发表”和“中文优先发表”两个应对之策;而对后者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重视。作者以亲身经历为例,展现自我学术思维对语言依赖状况的变化过程,反思内在学术语言对学术创新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多年海外学习的经历使作者大脑中建立了基于英文的概念体系,其积极作用是帮助作者获得最新的学科知识;其负面作用是自我学术思维受该概念体系支配,并依赖于此开展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当认识到这一负面影响时,作者便努力冲破自我学术思维中英文“称霸”的局面,致力于构建平衡互动的中外学术话语体系。这一体系可以为提高中国学术创新提供更广阔的隐性话语空间,同时有利于推进中国学术国际化进程。作者带领团队提出的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理论“产出导向法”,则是平衡互动体系一个有益的应用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国际话语权 外在学术语言 内在学术语言 学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国际话语权中的语言权问题 被引量:38
3
作者 文秋芳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6-85,共10页
近年来有关学术国际话语权的讨论很多,但鲜有涉及语言权问题,主要原因是学术权力与语言权力重叠,导致语言权力被"遮蔽"。目前在国际学术界,"学术创新、强势英语、传播平台、学术影响"这四大因素形成循环,产生马太效... 近年来有关学术国际话语权的讨论很多,但鲜有涉及语言权问题,主要原因是学术权力与语言权力重叠,导致语言权力被"遮蔽"。目前在国际学术界,"学术创新、强势英语、传播平台、学术影响"这四大因素形成循环,产生马太效应,导致学术权力和语言权力不知不觉地合二而一,相互强化,形成学术-英语霸权复合体。国家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是影响学术国际话语权中的语言权的宏观因素;学术语言政策和学者对语言权的意识则是中观因素。当前我国已具备提升中文国际影响力的宏观基础。中国学者和语言政策制定者必须首先觉醒,行动起来,为中文在国际学术领域中争得应有地位。建议在三方面采取行动。(1)制定明确的学术语言政策,力争用30年使中文成为世界第二通用学术语言;(2)提高中文学术创新能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3)政府和学者协同发力,实现国内外创新知识同步双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国际话语权 语言权 中文地位 学术语言政策 创新知识双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哲学观下语言暴力的界定、成因及防治 被引量:13
4
作者 何伟 刘佳欢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4-43,共10页
语言暴力对社会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其防治迫在眉睫。文章从生态语言学角度,根据“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对语言暴力进行界定,认为语言暴力指因生态系统失衡而导致发话人发出令受话人心理上产生羞辱感、恐惧感等负面情绪的话... 语言暴力对社会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其防治迫在眉睫。文章从生态语言学角度,根据“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对语言暴力进行界定,认为语言暴力指因生态系统失衡而导致发话人发出令受话人心理上产生羞辱感、恐惧感等负面情绪的话语;其根本成因在于各类生态系统内部要素之间以及相互之间的不和谐、不共生,具体表现为语言生态系统、人际关系生态系统、思想道德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和法律生态系统内部要素之间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失衡;防治语言暴力的根本措施在于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以及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共生,紧跟时代步伐,推陈出新,注重多元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暴力 生态哲学观 界定 成因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名词的数量范畴看汉英语言的生态性 被引量:9
5
作者 何伟 马宸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12,112,共7页
本文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审视汉语和英语名词数量范畴的表征形式,目的是探究两种语言的内在生态性。本文发现:汉语不强调名词本身的"数",而普遍借用量词表征数量意义,凸显了一切事物皆可被量化的特点,是易于度量和计量的语言。... 本文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审视汉语和英语名词数量范畴的表征形式,目的是探究两种语言的内在生态性。本文发现:汉语不强调名词本身的"数",而普遍借用量词表征数量意义,凸显了一切事物皆可被量化的特点,是易于度量和计量的语言。英语名词具有可数与不可数特征,其使用区分为单数和复数,表明英语将某些事物可数而某些事物数之不尽的概念根植于使用者的思维。这些差异反映了汉语对事物数量的表征形式较具生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语言学 汉语数量范畴 英语数量范畴 表征形式 生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澳大利亚主流媒体之十九大报道 被引量:12
6
作者 何伟 马子杰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共9页
本文在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基于媒体议程设置概念,发展了媒体报道宏观评价系统;以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为基础,阐明了媒体报道微观评价系统。在此前提下,文章对澳大利亚主流媒体有关十九大的报道进行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分析,目的是揭示澳... 本文在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基于媒体议程设置概念,发展了媒体报道宏观评价系统;以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为基础,阐明了媒体报道微观评价系统。在此前提下,文章对澳大利亚主流媒体有关十九大的报道进行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分析,目的是揭示澳媒对十九大的评价特点。研究发现:宏观层面,澳媒对大会的重要客体关注不够,在有限的报道中,对其各属性的报道表现出明显的侧重或忽视;微观层面,所有评价资源中破坏性资源占比过半,且多数有益性资源受到破坏性资源的反驳或否定,多数模糊性或中性资源服务于破坏性资源,报道总体呈现破坏性生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语言学 评价系统 澳大利亚主流媒体 十九大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衔接与连贯 被引量:7
7
作者 何伟 马宸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26-45,共20页
为满足生态话语分析的需求,本文对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的衔接与连贯理论进行了生态化的审视和拓展。本文指出,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衔接与连贯系统包括三个处于合取关系的子系统:一是作为话语生态取向判断依据的“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 为满足生态话语分析的需求,本文对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的衔接与连贯理论进行了生态化的审视和拓展。本文指出,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衔接与连贯系统包括三个处于合取关系的子系统:一是作为话语生态取向判断依据的“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二是作为话语生态取向判断内容的外部条件,即对话语的生态取向有着必然影响的语域三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三是作为话语生态取向判断内容的内部衔接手段,即在语篇的推进中起组织作用的及物性、语气、时态和语态、指称、替代和省略、连接、重复和搭配、修辞以及语音语调,它们的使用和变换特点或传递一定的生态取向,或使生态取向产生程度上的强弱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语言学 衔接与连贯 生态哲学观 生态话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