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译与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雪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5,5,165,共9页
今天我想简单谈一下这些年来从国际汉学转到全球史研究之后,特别是跟全球史的专门史结合在一起后我对翻译的一些并不成熟的看法。在德文里有一个词Ansätze,意为“萌芽”,所以这些看法和想法基本上还是一些思维的萌芽,尚未形成系统... 今天我想简单谈一下这些年来从国际汉学转到全球史研究之后,特别是跟全球史的专门史结合在一起后我对翻译的一些并不成熟的看法。在德文里有一个词Ansätze,意为“萌芽”,所以这些看法和想法基本上还是一些思维的萌芽,尚未形成系统的有逻辑的思想。我今天讲四个部分,一开始会从冯至的一首诗谈起,之后讲跨文化性和翻译,第三个部分谈翻译的创造性,第四个部分是结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性 国际汉学 全球史 谈翻译 创造性 萌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史与世界史对话:中外关系史学科建设”笔谈 被引量:1
2
作者 荣新江 顾銮斋 +2 位作者 李安山 李雪涛 陈佳荣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4,共20页
主持人语:21世纪以来,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已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中外关系史形成史学热点已成必然之势,同时提出了中国史与世界史研究深度融合的时代课题。有鉴于中国中外关系史在中国史与世界史两大学科之间构筑... 主持人语:21世纪以来,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已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中外关系史形成史学热点已成必然之势,同时提出了中国史与世界史研究深度融合的时代课题。有鉴于中国中外关系史在中国史与世界史两大学科之间构筑了一座桥梁,为了加强中国史与世界史对话,以中国中外关系史为议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合作组织了这组笔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关系史 研究生阶段 中国古代史 历史学系 断代史 学科建设 选修课 北京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战时刻与举国节庆--林肯与作为政治宗教的感恩节 被引量:1
3
作者 董成龙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48,共9页
美国立国八十余年后爆发内战,对此人道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均有不足,应当回到林肯本人的提示,借助政治现象学考察内战和战后重建。感恩节在内战时期被林肯确认为举国节庆,作为政治宗教与联邦戡乱相配合,推动战后国家重建。本文在调... 美国立国八十余年后爆发内战,对此人道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均有不足,应当回到林肯本人的提示,借助政治现象学考察内战和战后重建。感恩节在内战时期被林肯确认为举国节庆,作为政治宗教与联邦戡乱相配合,推动战后国家重建。本文在调用亚里士多德、托克维尔等思想资源的同时,分析内战事件与节日构建的政治现象,使事件与文本的阐释朝向政治现象本身,还原感恩节在政教分离的共和国作为政治宗教的意义,呈现内战作为护国和护法战争的属性,以及林肯对"分裂之家"和"分裂的遗产"双重问题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肯 政治宗教 公民教育 美国内战 感恩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革命与爱情:《红与黑》中的“心灵之爱”与“头脑之爱” 被引量:3
4
作者 潘丹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6-181,共26页
《红与黑》呈现了于连与德雷纳夫人在外省小城维里埃所孕育的心灵之爱以及与玛蒂尔德在巴黎所焕发的头脑之爱,二者共同构成了司汤达的"精神之子"于连所承载的"高卢特质",即以强烈的激情投入世界,同时又以冷峻的理... 《红与黑》呈现了于连与德雷纳夫人在外省小城维里埃所孕育的心灵之爱以及与玛蒂尔德在巴黎所焕发的头脑之爱,二者共同构成了司汤达的"精神之子"于连所承载的"高卢特质",即以强烈的激情投入世界,同时又以冷峻的理智剖析自我及其感情。两条线索在构成某种对称性推进的同时又相互交错纠缠,呈现出三位主人公在暴风雨般的炽烈爱情中相互激发,在自然与伪善之间剧烈摆动,在想象的表演与现实的表演之间不停跳跃,折射出后革命时代新旧交错的精神面貌,在个体虚无主义与舆论专制互为表里的复辟王朝不断突破自恋与虚荣,从而打开新的精神向度,在一次次突破惯常的自然呈现中不断消散表面化的自我,又激活内在本真的自我,呈现出自我的不同面向与丰富层面,在心灵世界充满悖论性的、轻盈而壮烈的交战当中淬炼出自我本质的精神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与黑》 自我 心灵之爱 头脑之爱 司汤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迁移与民初陈师曾对“图案画”的引介和再创造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梓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55,共9页
现代中国的美术知识迁移是在异质文化间通过不断碰撞、调试和融合实现的,其中知识迁移主导者的作用非常重要。1920年前后,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第一人”的陈师曾为了解决绘画如何在实业救国中发挥作用、国画如何走向现代化的问题,颇具... 现代中国的美术知识迁移是在异质文化间通过不断碰撞、调试和融合实现的,其中知识迁移主导者的作用非常重要。1920年前后,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第一人”的陈师曾为了解决绘画如何在实业救国中发挥作用、国画如何走向现代化的问题,颇具创新性地从实用的角度着手,借舶来品“图案画”来重塑国画在现代社会的价值,通过演讲、撰文、教学和图案画实践等方式实现了图案画在北京美术界的重新阐释、传播和推广。陈氏将日本图案画新理念与中国美术传统相结合,使移植的图案画与本土现有的美术知识发生了有效融合,成为现代中国美术知识体系的一部分。陈氏对图案画的重新解释体现了他对中国与西方美术兼收并蓄的态度,改变了民初北京“保守”的文化图景和京派画家作为“传统派”的刻板印象,也体现了民初传统文人画家向现代美术知识分子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师曾 图案画 知识迁移 现代性 中日美术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上第一部中文俄国史——俄藏清代稿抄本《罗西亚国史》考 被引量:2
6
作者 柳若梅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1-151,共11页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三处历史悠久的图书馆中,藏有清代稿抄本《罗西亚国史》一书。该书是俄国第一位国家历史学家卡拉姆津于俄国首都彼得堡出版的俄国第一部“正史”《俄罗斯国家历史》(12卷本)前三卷的中译本,于1828年成书于北京,是世...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三处历史悠久的图书馆中,藏有清代稿抄本《罗西亚国史》一书。该书是俄国第一位国家历史学家卡拉姆津于俄国首都彼得堡出版的俄国第一部“正史”《俄罗斯国家历史》(12卷本)前三卷的中译本,于1828年成书于北京,是世界上第一部中文俄国史。该本的存在,不但表明19世纪俄国在与清代中国交往的历史上曾主动努力从文化上与清朝交流会通的愿望,也表明在19世纪上半叶已有汉语的俄国史问世,将俄国史中文书写的历史提前了近百年,具有重要的史学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西亚国史 俄罗斯国家历史 列昂季耶夫斯基卡拉姆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