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北京轨道交通既有线客流特征与优化提升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炎 赵华伟 +5 位作者 杨军 贺鹏 叶轩 王少楠 王俊 张源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6-183,204,共9页
随着北京轨道交通网络化的运营,交通出行总量保持增长态势,乘客通勤时间长、客流吸引力不足、客流负荷不均衡、网络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在服务能力、服务效率、服务水平等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提升。从多源客流数据入手,通过手机信... 随着北京轨道交通网络化的运营,交通出行总量保持增长态势,乘客通勤时间长、客流吸引力不足、客流负荷不均衡、网络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在服务能力、服务效率、服务水平等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提升。从多源客流数据入手,通过手机信令、AFC刷卡等数据从不同层面研究轨道交通网络结构与客流需求的耦合性、网络化进程中客流特征及存在问题、车站层级客流特征。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分析,从宏观层面提出轨道交通网络的织补及服务能力的提升、从中观层面提出轨道交通单条线的服务效率的提升、从微观层面提出北京轨道交通换乘车站服务水平的提升,并针对具体案例给出优化提升的策略及实施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既有线 客流特征 优化提升 实施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模式时空动态超图聚类的公共交通异常团体检测
2
作者 赵霞 李之红 +3 位作者 刘剑锋 杨静 吴梦琳 秦伊萌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41,共10页
针对现有异常团体检测研究忽略刻画个体隐行为模式、邻域团体隐行为模式以及行为模式时序变化特性的现状,本文提出一个时空动态超图聚类(Spatio-temporal Dynamic Hypergraph Clustering, STDHC)模型。先提取个体在连续时间切片的出行... 针对现有异常团体检测研究忽略刻画个体隐行为模式、邻域团体隐行为模式以及行为模式时序变化特性的现状,本文提出一个时空动态超图聚类(Spatio-temporal Dynamic Hypergraph Clustering, STDHC)模型。先提取个体在连续时间切片的出行特征矩阵序列,对应构建行为模式超图序列,刻画各时段下多个体的高阶关联特性;由此运用Transformer,从时间维度学习个体显性出行特征背后的隐行为模式;运用超图卷积网络,从空间维度学习邻域团体的隐行为模式;度量双向时间传播作用下的超图拓扑结构变化值,从时间变化维度捕捉个体行为模式的时序变化特性;利用注意力机制融合上述3类特征,更新超图卷积网络,实现团体的自动检测。将本文提出模型应用于公共交通扒窃团体的检测案例,通过系列对比、消融和鲁棒分析实验,证实能在连续时间步长下取得高于6种基线模型2%~6%的提升性能。研究成果可为智能检测公共交通场所异常团体和提升安全运营水平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异常检测 深度学习 行为模式 超图卷积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驱动的城轨车站行人仿真方法研究
3
作者 韩烽凡 刘爽 +2 位作者 朱亚迪 杨烨 王曦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1,共6页
为解决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行人仿真中个体运动轨迹与真实行走轨迹差异较大的问题,同时提高行人仿真结果与真实轨迹的匹配度,本文基于循环神经网络模型,融合传统社会力模型中行人之间以及行人与障碍物之间的交互机制和视角机制,构建... 为解决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行人仿真中个体运动轨迹与真实行走轨迹差异较大的问题,同时提高行人仿真结果与真实轨迹的匹配度,本文基于循环神经网络模型,融合传统社会力模型中行人之间以及行人与障碍物之间的交互机制和视角机制,构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行人仿真方法。同时,利用残差网络结构考虑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内复杂场景对行人行走轨迹的影响,利用条件变分自编码器融合局部路径终点预测,进一步提高仿真结果的准确度。采用国际公共数据集,以及中国某城市地铁车站视频监控数据进行模型训练,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仿真方法相较于传统社会力方法以及其他研究方法的平均位移误差和终点位移误差至少减少了11.9%和10.2%;结合场景信息和终点信息修正,进一步减少了平均位移误差和终点位移误差28.1%和25.9%,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行人仿真模型 深度学习 乘客行为 城市轨道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车站超高峰系数概念辨析及取值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静 王俊 +2 位作者 刘剑锋 杨冠华 丁漪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3-107,111,共6页
轨道交通车站超高峰系数是反映车站高峰客流特征的关键指标之一,是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设计规模的重要依据。首先对超高峰系数的概念进行辨析,指出车站超高峰系数应为车站高峰小时内最大20 min进出站客流量的小时当量与高峰小时进出站客流... 轨道交通车站超高峰系数是反映车站高峰客流特征的关键指标之一,是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设计规模的重要依据。首先对超高峰系数的概念进行辨析,指出车站超高峰系数应为车站高峰小时内最大20 min进出站客流量的小时当量与高峰小时进出站客流量的比值。然后,以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为实例,对其超高峰系数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轨道交通车站超高峰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虽有约74%的轨道交通车站超高峰系数处于相关规范推荐值1.1~1.4区间,但另有26%的车站超高峰系数处于1.0~1.1区间,低于规范推荐最小值;车站周边用地性质、车站高峰小时进出站客流量及车站客流管控限流措施对车站超高峰系数的取值均会产生影响;就业类车站超高峰系数取较大值的可能性更高;高峰小时客流较小的车站,其超高峰系数往往偏大,而高峰客流规模超大型车站,其超高峰系数取值一般不超过1.2;此外,轨道交通车站限流会降低其超高峰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超高峰系数 多源数据 轨道交通车站 高峰小时 客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