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6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实施的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响应路径构建——基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地区规划历程的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庆楠 路林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2-99,共8页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地区以打造站城一体的典范地区为目标,按照定性、定量、定形的路径逐步深化规划内容。构建了以“多场景组合分析+多专业协同攻关+多维度设计验证”为核心的城市空间愿景逐层传导响应机制,力图解决站城融合地区面临的城...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地区以打造站城一体的典范地区为目标,按照定性、定量、定形的路径逐步深化规划内容。构建了以“多场景组合分析+多专业协同攻关+多维度设计验证”为核心的城市空间愿景逐层传导响应机制,力图解决站城融合地区面临的城市文脉传承、人性化场所塑造、城市地标打造和交通系统重构等一系列难题。通过“开展逐级校验、打破无形边界、创新保障机制”等措施,加强了从策划、规划、设计到施工的全链条融合,削减了前期规划“决策主体”、中期“实施主体”与后期“使用主体”之间的“预期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重点地区 规划实施 规划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办院方针及为人处事准则 被引量:2
2
作者 尹稚 《规划师》 2003年第10期5-9,12,共6页
关键词 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 城市建设 知识分子 咨询服务行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特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的“五维”技术体系研究——以北京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高超 陈思伽 王崇烈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3,共7页
根据对超特大城市的更新现状分析,从市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视角总结了规划编制面临的挑战,即空间资源复杂性、更新诉求复杂性与制度设计复杂性。从空间维度、组织维度、方法维度、动力维度与实施维度5个维度阐述了城市更新专项规划... 根据对超特大城市的更新现状分析,从市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视角总结了规划编制面临的挑战,即空间资源复杂性、更新诉求复杂性与制度设计复杂性。从空间维度、组织维度、方法维度、动力维度与实施维度5个维度阐述了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的思维变革,并搭建了超特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的“五维”技术体系。同时,将该“五维”技术体系引入北京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的编制实践,探讨了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的工作目标与定位、技术框架与要点、部门协同与规划实施等的内在逻辑与技术体系方案,归纳总结了在资源评估、政策创新、更新方法与平台搭建等方面可借鉴、可推广的工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专项规划 方法 超特大城市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新三代家庭”育儿模式下的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策略 被引量:6
4
作者 甘霖 邱红 加雨灵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6,共7页
回溯儿童友好城市的理念起源,借鉴家庭社会学对于当代抚育结构的经典研究见解,认识到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不能仅关注儿童个体,而必须以家庭为完整单元,映射到由全龄人群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深部。通过面向北京育儿家庭进行大样本问卷调查,... 回溯儿童友好城市的理念起源,借鉴家庭社会学对于当代抚育结构的经典研究见解,认识到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不能仅关注儿童个体,而必须以家庭为完整单元,映射到由全龄人群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深部。通过面向北京育儿家庭进行大样本问卷调查,提炼当前北京育儿家庭成员之间亲职分配的主流模式,认识到由代际协作育儿纽带联结的“新三代家庭”已经构成了当前北京最典型的家庭育儿模式。这一认知有助于定位超大城市儿童友好政策输出的侧重领域,避免儿童友好城市创建走向千城一面。通过深入挖掘这一典型模式下“双职工中青年”“银发育儿族”“多孩家庭子女”等人群需求,提出6点促进儿童与家人共享城市服务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友好城市 家庭友好城市 新三代家庭 隔代抚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编制宁夏固原市总体规划
5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4-124,共1页
为支持西部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尹稚院长在参加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举办的“规划西部行”相关活动后,决定义务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编制“固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 为支持西部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尹稚院长在参加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举办的“规划西部行”相关活动后,决定义务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编制“固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多次与固原市委市政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回族自治区 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 固原市 清华 北京 老区 编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泰都会(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标《攀枝花市仁和区原控规论证及控规修编》项目
6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4-124,共1页
8月31日,亚泰都会(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一举中标《攀枝花市仁和区原控规论证及控规修编》项目,取得该项目的规划编制权。该项目包含对规划区面积为10.7362Km2的《攀枝花市五十四至仁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4.9194km2的《攀... 8月31日,亚泰都会(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一举中标《攀枝花市仁和区原控规论证及控规修编》项目,取得该项目的规划编制权。该项目包含对规划区面积为10.7362Km2的《攀枝花市五十四至仁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4.9194km2的《攀枝花市干坝塘片区控制性详细观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研究院 攀枝花市 城市规划 控规 中标 北京 控制性详细规划 目的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北京花园城市空间规划框架
7
作者 石晓冬 郭婧 李嘉欣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22,共8页
【目的】北京作为一座迈入存量发展与精细治理时代的超大城市,花园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探索北京花园城市建设路径,搭建花园城市空间规划框架,以期推动绿色空间与城市功能互融互促。【方法】在深入解读花园城市内... 【目的】北京作为一座迈入存量发展与精细治理时代的超大城市,花园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探索北京花园城市建设路径,搭建花园城市空间规划框架,以期推动绿色空间与城市功能互融互促。【方法】在深入解读花园城市内涵与发展历程、汲取中外优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编制实践,立足建设历程、城市定位、建设特征、自然条件、生态系统5个价值维度,解析北京城市特征与花园城市内涵的关系,明确北京花园城市响应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主要方面,进而从数量与质量、空间与功能、规划与实施3个维度提出城市规划高质量转型思路,构建“特征诉求—空间策略”转化的空间规划框架,形成花园城市建设的北京路径。【结果】提出以自然与人文特色引领花园城市格局与风貌、以首都定位引领花园城市空间重点、以北京季相特征塑造多彩城市景观、以人本感知需求深化花园城市营建方法、以安全韧性理念提升花园城市生态效能的五大转化路径,推动北京从传统模式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结论】花园城市理念为北京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存量转型背景下通过高品质“花园”营造推动超大高密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建设路径,为未来中国花园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园城市 城绿融合 空间规划框架 以人为本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行为视角下多层级城市生活圈空间结构测度与类型划分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8
作者 梁弘 鞠秋雯 +4 位作者 柴彦威 金尚琪 孙道胜 张晓东 顾重泰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58,共10页
依据城市生活圈理论,基于时空大数据对北京市的多层级城市生活圈进行研究。利用社团识别、核密度估计和多算法聚类等技术手段,量化测度北京社区生活圈、通勤生活圈和扩展生活圈的空间结构,刻画居民活动产生的“社区—停留点—路径”网络... 依据城市生活圈理论,基于时空大数据对北京市的多层级城市生活圈进行研究。利用社团识别、核密度估计和多算法聚类等技术手段,量化测度北京社区生活圈、通勤生活圈和扩展生活圈的空间结构,刻画居民活动产生的“社区—停留点—路径”网络,揭示了不同生活圈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规律。根据通勤及生活性出行的距离—概率曲线,利用基于Hausdroff距离的K-Medoids聚类算法对北京全市社区生活圈进行类型划分和特征归纳,同时选取代表性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北京全市生活圈依照不同出行特征可划分为均衡型、通勤依赖型、生活依赖型、廊道型及其他类型5大模式,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就业活动和其他生活性活动圈层与居住地和城市中心的空间相对关系上,空间上呈现显著的圈层分布特征。研究为理解城市生活圈的空间结构提供了实证基础,并为城市规划和管理实践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圈 时空行为学 时空大数据 手机信令数据 K-Medoids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县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的“编检一体化”研究——以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为例
9
作者 杨兵 孙雪 王亮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6-92,共7页
梳理市县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的发展脉络及转向,在阐释指标体系“编检一体化”3大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提出“编检一体化”的思路,即厘清“编”与“检”的对应关系,形成刚弹结合的监测模式;强化从“编”到“检”的各环节衔接以及指标数据... 梳理市县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的发展脉络及转向,在阐释指标体系“编检一体化”3大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提出“编检一体化”的思路,即厘清“编”与“检”的对应关系,形成刚弹结合的监测模式;强化从“编”到“检”的各环节衔接以及指标数据的全流程管理;在“编”的基础上细化“检”,加强多维度的综合诊断;以“检”的结论支撑“编”,完善指标体系并指导规划实施。同时,以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为例开展实证探索,为其他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构建及优化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县国土空间规划 指标体系 规划编制 体检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晗晗 周圆心 +6 位作者 何静 韩中鹏 赵怡婷 刘晶 李超 韩子金 肖为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6-470,共15页
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愈发尖锐,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成为提高城市韧性、创建低碳城市的关键策略。地下空间的直接载体为地质环境,加之其自身的三维空间属性,使得三维地质建模对地下空间尤其是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 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愈发尖锐,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成为提高城市韧性、创建低碳城市的关键策略。地下空间的直接载体为地质环境,加之其自身的三维空间属性,使得三维地质建模对地下空间尤其是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并非局限于二维层面,而是涵盖竖向深度与平面范围的三维管控,与三维地质的理念相通。尽管如此,现阶段三维地质建模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尚待明确。本次以北京城区某地为研究区,通过资料搜集、数据分析结合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利用1041个钻孔数据和34条标准化地层剖面,创建了研究区浅部三维地质模型。从三维地层结构、关键地质层和集成评价分区三个方面,探讨了三维地质建模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综合模型与地质适宜性评价成果,从竖向深度和平面范围上为研究区地下空间规划提供了地质支撑,也为后续区域层面的北京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 地质适宜性评价 三维地层结构 关键地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城市中的公园到公园中的城市——北京温榆河公园规划实践 被引量:3
11
作者 尹慧君 吕海虹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77,共5页
北京温榆河公园位于中心城区东北边缘,朝阳、昌平、顺义三区交界,温榆河、清河两河交汇处,是北京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与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的重要通道和节点,也是全市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防洪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郊野公园 城市公园 生态格局 公园规划 温榆河 中心城区 绿隔 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型技术在雨水管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2
作者 刘子龙 张晓昕 +1 位作者 王强 徐宗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1-658,共8页
针对传统雨水管网规划设计方法的适用条件限制和潜在设计风险,基于雨水管网规划设计基础参数,提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模型辅助规划设计的技术应用方案,通过基于模型的管网设计标准评估、瓶颈管段分析和管网抗涝能力评价3个部分,实现对... 针对传统雨水管网规划设计方法的适用条件限制和潜在设计风险,基于雨水管网规划设计基础参数,提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模型辅助规划设计的技术应用方案,通过基于模型的管网设计标准评估、瓶颈管段分析和管网抗涝能力评价3个部分,实现对雨水管网系统排水能力更全面和综合性的评价.通过实例研究表明:基于模型的管网设计标准评估可以验证管网系统是否满足预定的规划设计标准要求,并确定每一段管道排水能力所对应的重现期标准;瓶颈管段分析可以定位系统中的主要问题管段,从而针对问题管段优先制定调整方案;管网抗涝能力评价可以定位系统中的内涝防灾“短板”管段,从而可针对“短板”管段采取相应工程技术措施,提高管网系统的内涝抗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网规划设计 推理公式法 数学模型 模型校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花园城市的微花园社区更新网络治理途径探索——以景山和朝阳门花园社区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侯晓蕾 郭婧 +2 位作者 刘欣 姚莉莎 孔泑涵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2,共7页
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目标推动城市更新走向精细化、生态化和综合化,微花园社区微更新成为重要实践路径。微花园社区更新以公众参与为核心,是空间建设转向社会网络治理的载体,构建了“空间网络-社会网络-网络耦合-场景呈现”的分析体系。从... 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目标推动城市更新走向精细化、生态化和综合化,微花园社区微更新成为重要实践路径。微花园社区更新以公众参与为核心,是空间建设转向社会网络治理的载体,构建了“空间网络-社会网络-网络耦合-场景呈现”的分析体系。从空间和社会网络治理双重角度,提出有效行动路径,通过实证案例验证其促进社会网络修复的可行性。进一步从多元参与协同机制、动态弹性反馈机制和长效韧性协同增益机制3个层面,提出微花园双网耦合治理框架。以景山和朝阳门花园示范社区为例,探索出“1+n+∞”模式,即通过一个示范中心辐射带动多个微花园落地,激发公众参与,形成可持续的社区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花园城市 微花园 社区更新 空间网络 社会网络 双网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排放清单编制的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研究 被引量:43
14
作者 王雅捷 何永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80,共9页
低碳城市规划是城市转型发展、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对传统城市规划学科知识的拓展,目前没有成熟通用的方法。本文以北京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相关研究为基础,提出低碳城市规划技术主要包括碳排放清单编制与核算、规划碳排放情景分析... 低碳城市规划是城市转型发展、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对传统城市规划学科知识的拓展,目前没有成熟通用的方法。本文以北京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相关研究为基础,提出低碳城市规划技术主要包括碳排放清单编制与核算、规划碳排放情景分析、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以及低碳规划策略选择与政策制定等。低碳城市规划技术的核心在于将城市规划要素纳入碳排放清单框架,使碳排放核算与规划策略、城市终端活动相关联。以IPCC碳排放清单框架为基础,将统计数据中的国民经济部类能源消费数据拆分、重组,转化为生产、建筑、交通三个部门的能源消费数据,再转化为承载终端能源消费活动的规划用地分类,实现碳排放清单框架的二次转换。在能源消费数据的拆分、重组过程中,主要采用Kaya公式变形的方法,将规划要素、终端活动、能源供应和用能效率等因子纳入计算公式,进而纳入碳排放计算框架,实现碳排放-规划要素-终端活动的关联。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分析规划策略的碳减排潜力和贡献率,确定规划策略的优先序。这些技术手段是实现低碳城市规划科学化、定量化和可考核的重要保障。根据对北京市城市能耗和碳排放的核算分析,可以发现北京市城市能耗与碳排放总量仍呈增长趋势,但已经和经济增长脱钩。采用"十二五规划"已经确定的政策措施,能够实现国家规定的节能减碳目标,北京应当提出更加严格的规划目标。研究提出强化低碳情景目标,万元GDP碳排放强度降低到2005年的约三分之一,而碳排放总量较2009年仅略有增长。通过对规划策略的碳减排潜力分析发现,在产业、建筑、交通三个部门中,现阶段产业部门节能减碳的潜力仍然最大,未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筑、交通将成为减碳的主要部门。在各类减碳策略中,总体规模、产业结构、人均用地和建筑面积等指标,以及交通出行分担率等与规划相关要素在节能减碳工作中的贡献率超过50%,应成为未来北京市减碳对策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城市规划 碳排放清单 技术方法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空间需求与规划响应--以北京高校毕业生择城落脚观察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科比 甘霖 +2 位作者 徐勤政 王雅捷 冯永恒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3,共9页
以北京高校毕业生的择城落脚分析为切口,整合“个案—社群—群像”的多尺度社会调研工作及“空间分析—网络民族志”交融的多维分析方法,揭示北京高校毕业生择城落脚决策的影响因素及其在落脚城市择业、择居、择游的空间需求特征。在以... 以北京高校毕业生的择城落脚分析为切口,整合“个案—社群—群像”的多尺度社会调研工作及“空间分析—网络民族志”交融的多维分析方法,揭示北京高校毕业生择城落脚决策的影响因素及其在落脚城市择业、择居、择游的空间需求特征。在以北京为代表的超大城市中,高校毕业生在留城发展的链条上存在市民化、自足化、有巢化、家庭化、本地化、高阶化6个关键环节,以规划为空间治理抓手践行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关键是从这6个关键环节着手,面向青年群体释放空间权利,具体可在多元活力的就业机遇区域、职住联动的住房保障资源、过渡时期的落脚关怀服务、青春化公共场景设计等方面为青年群体“充值”城市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发展型城市 高校毕业生 城市选择 空间需求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态分区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魏保义 张文静 +2 位作者 张晶 赵进勇 杨舒媛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43,共5页
从城市生态系统的自身需求、水生态系统的保护需求和遏制城市水生态危机角度出发,介绍了水生态分区对于城市规划的意义,探讨了水生态分区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依据北京市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北京市划分为2个水生态一级区、5个水生... 从城市生态系统的自身需求、水生态系统的保护需求和遏制城市水生态危机角度出发,介绍了水生态分区对于城市规划的意义,探讨了水生态分区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依据北京市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北京市划分为2个水生态一级区、5个水生态二级区和24个水生态三级区。最后,提出了北京市地表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地下水保护区、面源污染控制区、景观休闲区等五类区域的保护规划措施。将水生态分区方法引入城市规划,有助于在宏观规划层面提出对城市发展用地性质、布局的要求,同时可为城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分区 城市规划 生态系统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城市规划中空间信息技术集成研究背景与内容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党安荣 毛其智 史慧珍 《上海城市规划》 2007年第5期49-53,共5页
回顾了数字城市规划概念的提出与内涵的诠释历程,并全面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SIT)集成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背景。在此基础上,从5个方面分析了数字城市规划中SIT集成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确定SIT在数字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数字... 回顾了数字城市规划概念的提出与内涵的诠释历程,并全面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SIT)集成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背景。在此基础上,从5个方面分析了数字城市规划中SIT集成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确定SIT在数字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数字城市规划中SIT集成的技术途径,集成应用的共性问题,不同阶段SIT集成应用模式,以及构建面向数字城市规划的SIT集成应用平台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城市规划 空间信息技术 技术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低碳城乡规划方法研究——以北京市延庆县规划实践为例 被引量:19
18
作者 鞠鹏艳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17,共9页
城市节能减排工作必须强化统筹调控机制,低碳城市总体规划应发挥有效的平台作用,评估并整合部门策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合理减排的关系。通过研究构建了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的低碳城乡规划方法,以技术手段支撑规划从减少碳排放的角度提... 城市节能减排工作必须强化统筹调控机制,低碳城市总体规划应发挥有效的平台作用,评估并整合部门策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合理减排的关系。通过研究构建了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的低碳城乡规划方法,以技术手段支撑规划从减少碳排放的角度提出系统、综合的目标和策略,包括:规划定位、工作步骤、城乡碳排放计量框架与方法、碳排放评估模型与数据库、碳排放驱动因素与城乡发展模式碳情景分析、量化的规划目标和综合策略、制定部门行动。介绍了北京市延庆县试点情况,说明总体规划如何在碳减排工作中发挥积极的统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 城乡规划 总体规划 规划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维效益的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评估
19
作者 张子墨 赵丹 +2 位作者 加雨灵 丛容 宁姗姗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9565-9576,共12页
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持续驱动下,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系统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举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一定时期内生态修复任务的总体纲领和空间指引,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 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持续驱动下,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系统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举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一定时期内生态修复任务的总体纲领和空间指引,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评估是推动规划能实施、不走样、可落地的重要抓手。现有研究多关注特定区域或特定措施下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效果,少有研究开展涉及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与人类生态福祉的实质提升,提出基于多维效益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框架,从生态系统规模、结构、格局和质量四个维度评估生态效益,从公众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认识、评价和建议三个方面评估社会效益,从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与典型案例分析两个方面评估经济效益,评估宏观层面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的生态-社会-经济多维效益。研究结果表明,2020—2022年北京市生态系统规模结构局部调整,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提升,城市绿地修复与复耕工作突出。修复规划实施以来,生态惠民效应凸显,并对生态空间的多元功能提出了进一步需求。面向北京市主导生态功能选取物质供给、水源涵养、减少泥沙淤积、面源削减、洪水调蓄、固碳与气候调节进行价值核算,北京市2022年生态产品总值较2020年有所提升,延庆区、门头沟区和密云区等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于规划实施评估结果,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优化策略应聚焦关键节点与区域突出问题靶向修复,应拓展生态空间横向与纵向的延展性,拓展多元体验感,应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一步激发绿色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规划实施评估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域数字化转型下城市“数字更新”:内涵界定、关键议题与规划策略
20
作者 王伟 朱轶佳 +1 位作者 关国杰 吴运超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共9页
在全域数字化转型与城市更新行动的双重战略驱动下,城市“数字更新”成为重塑城市发展逻辑的核心议题。文章界定了城市“数字更新”的内涵特征,提出其本质是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城市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协同进化,形成“人-技-境”共... 在全域数字化转型与城市更新行动的双重战略驱动下,城市“数字更新”成为重塑城市发展逻辑的核心议题。文章界定了城市“数字更新”的内涵特征,提出其本质是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城市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协同进化,形成“人-技-境”共生的城市生命体。研究基于三维结构框架(城市维、更新维、数字维),解析技术基础设施迭代、空间生产范式转型、社会治理模式重构等关键议题,并从总体、片区、单元、地块4个层级提出立体化规划策略,包括顶层设计、协同治理、精准服务与智能运营等方向。研究旨在为数字化时代的城市更新可持续实施模式构建提供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助力打造更具韧性、包容性与创造力的“数字文明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城市“数字更新” 内涵 议题 规划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