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26
1
作者 季崇萍 刘伟东 轩春怡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9-77,共9页
利用1971—2000年北京20个气象观测站逐日4个时次(02:00、08:00、14:00、20:00)的温度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区和郊区多个站点的平均值对北京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和长期变化进行了研究.分... 利用1971—2000年北京20个气象观测站逐日4个时次(02:00、08:00、14:00、20:00)的温度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区和郊区多个站点的平均值对北京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和长期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指出:(1)北京城市热岛强度和总人口对数呈线性相关关系,其长期变化相关系数为0.76;(2)北京城市建成区的范围与城市热岛影响范围呈同步变化趋势;(3)不同时次城市热岛强度的长期变化指出,北京城市热岛强度以平均每10年0.22℃的速率加剧,其中1999年北京热岛强度达1.13℃(夜间,02:00);(4)夜间热岛强度明显大于日间.就10年平均而言,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夜戒热岛强度均超过0.5℃;(5)一天4个时次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冬季强、夏季弱.并且,夜间02:00时热岛最强,中午14:00时热岛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城市化进程 城市热岛 长期变化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下垫面对雾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亦洲 苗世光 +1 位作者 李青春 戴永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36,共15页
为了探究北京城市下垫面对雾天气过程的影响,为北京地区雾数值预报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选取2011年10月29日北京地区雾天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通过对WRF/Noah/UCM模式系统中城市冠层参数的调整,显著改善了模式对此次雾... 为了探究北京城市下垫面对雾天气过程的影响,为北京地区雾数值预报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选取2011年10月29日北京地区雾天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通过对WRF/Noah/UCM模式系统中城市冠层参数的调整,显著改善了模式对此次雾天气过程的模拟效果.使用参数调整后的模式系统通过敏感性试验分析研究了北京城市下垫面对雾发生、发展和消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参数调整后的WRF/Noah/UCM模式系统能够与实际观测较相符地模拟此次发生在北京地区的雾天气过程,北京城市下垫面主要通过对温度的改变对雾的形成、发展和消散产生显著影响,使雾不易在城市及其附近形成和发展,延后城市地区雾的形成,但城市的存在也使得城市地区及其附近雾不易消散,相较于没有城市时消散时间延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城市冠层模式 城市热岛 城市下垫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下垫面的非均匀性度量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勇洪 何文斌 徐永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5期444-450,共7页
城市下垫面非均匀性度量研究对于改进中尺度数值模式、提高城市气象预报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分形布朗运动理论和Landsat-TM卫星遥感图像,估算了2011年北京典型下垫面类型个例和整个空间区域的分数维,由此来度量北京城市下垫面的非... 城市下垫面非均匀性度量研究对于改进中尺度数值模式、提高城市气象预报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分形布朗运动理论和Landsat-TM卫星遥感图像,估算了2011年北京典型下垫面类型个例和整个空间区域的分数维,由此来度量北京城市下垫面的非均匀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分数维能有效度量北京城市下垫面的非均匀程度,典型下垫面类型的分数维高低顺序为商业区>大型居民区>城市绿地>农田>林地>水体;北京六环内区域及郊区城镇地表非均匀特征明显,分数维一般在2.50以上,北京城市中心(二环内)存在一个分数维相对低值区,二环—四环之间区域分数维普遍较高,在2.70以上,五环以外分数维则不断降低,反映出北京城市下垫面非均匀性从中心向外呈低—高—低的空间分布;下垫面类型中建筑用地、绿地、未利用地、农田、林地和水体的平均分数维分别为2.71、2.62、2.55、2.38、2.30和2.28,分数维值的高低反映了城市下垫面类型的非均匀程度大小,对定量描述城市边界层参数的复杂特征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下垫面 非均匀 分形布朗运动 分数维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化对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及降水的月平均影响 被引量:32
4
作者 苗世光 CHEN Fei +1 位作者 李青春 范水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80-1593,共14页
为克服针对一次或几次天气过程研究城市化对边界层结构及降水影响的局限性,尝试研究北京城市化对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及降水的月平均影响,本文首先总结了2006年8月份的主要天气过程,分析了气象站观测的10 m高度风速、2 m高度气温、2 m高... 为克服针对一次或几次天气过程研究城市化对边界层结构及降水影响的局限性,尝试研究北京城市化对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及降水的月平均影响,本文首先总结了2006年8月份的主要天气过程,分析了气象站观测的10 m高度风速、2 m高度气温、2 m高度比湿和24 h降水的月平均分布特征,然后利用WRF/Noah/UCM模拟系统,进行了该月30个个例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及检验分析,并通过多组不同城市化情景的敏感性试验对比分析了城市化对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及降水的月平均影响.研究表明:本文所用对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月平均的方法可以较合理地模拟出城市化对大气边界层结构及降水的影响,并再现观测到的各站风频差异.8月份,北京城市化对气温的影响高度白天约为800 m,近地面气温升高1℃以上;夜间约为200 m,对近地面气温的影响达到最大(1.4℃以上).白天,城市化使城市及下风向的一些区域风速略有减小;夜间,城市及周边区域200 m以下风速明显减小,且在100 m左右高度处风速减小最明显,减小达0.8 m/s以上.城市化白天使700 m以下比湿减小,近地面处减小达1.2g/kg以上,夜间使近地面空气比湿略有减小.城市化对城市区域平均降水量的影响随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同.初步模拟分析表明,北京城市化已使上风向区域以及城区三环以内降水量减少,海淀和昌平降水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大气边界层结构 降水 月平均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气候图系统的初步建立 被引量:21
5
作者 贺晓冬 苗世光 +1 位作者 窦晶晶 申双和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9-771,共13页
现代城市化发展给当地气候和环境带来巨大影响,然而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中对城市气候信息的应用却非常有限.以北京为示范案例,初步建立北京城市气候图系统,将城市气候信息应用于北京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定量分析北京自然环境和典... 现代城市化发展给当地气候和环境带来巨大影响,然而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中对城市气候信息的应用却非常有限.以北京为示范案例,初步建立北京城市气候图系统,将城市气候信息应用于北京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定量分析北京自然环境和典型城市形态因子对城市气候的影响,评估城市热环境和城市风环境现状,形成北京城市气候分析图.结合各典型城市气候空间不同建筑区域内建筑物可分辨风场数值模拟,完成北京市区范围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北京四环以内近乎闭合式的"单中心+环状"城市发展布局,使大部分区域承受极强的热压,且通风廊道不足,通风严重不畅.针对此现状,分别对五类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区提出初步规划建议,审慎开发决策,缓解城市气候问题.北京城市气候图系统在传统城市气候图的基础上,强调了对规划方案的预测评估.且提出对城市气象灾害进行风险评估,从规划预警的角度应对城市气象灾害,加强北京应对极端天气、防灾减灾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气候 城市形态空间分析 数值模拟 北京城市气候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区PM_(2.5)不同时间尺度周期性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李梓铭 孙兆彬 +4 位作者 邵勰 廖晓农 张小玲 熊亚军 马小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07-415,共9页
为研究北京城区PM_(2.5)浓度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及其演变特征,利用2010~2015年PM_(2.5)浓度和常规气象资料,对其进行Morlet小波和交叉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城区PM_(2.5)浓度存在显著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周期包括24h左右,8d左右和14d左右... 为研究北京城区PM_(2.5)浓度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及其演变特征,利用2010~2015年PM_(2.5)浓度和常规气象资料,对其进行Morlet小波和交叉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城区PM_(2.5)浓度存在显著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周期包括24h左右,8d左右和14d左右.14d左右的周期主要受大气准双周振荡的影响,8d左右周期不仅与天气尺度系统周期有关,此外可能还与人类活动引起"星期效应"有关,其中天气尺度系统的影响可能居于主要地位.通过交叉小波分析,PM_(2.5)与平均风速在8d和14d左右存在显著的共振现象,并且二者表征为负位相关系.气象要素日变化、城市居民行为习惯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差异可能是造成24h左右振荡周期的重要因素.北京城区PM_(2.5)浓度的各周期在秋冬季较为显著,与北京地区秋冬季低层大气更多受强天气系统的影响有关;春夏季PM_(2.5)浓度较低和影响因素较多以及局地中尺度热力环流对于低层大气的影响更为显著是该时期周期性较弱的主要原因;季节内振荡(40~60d)在2014年后减弱可能与北京市开展的减排措施有关.尽管本研究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得到一些关于北京城区PM_(2.5)浓度振荡周期及其演变特征的有效信息,但所用资料时长较短且站点相对单一,所得结论还需要大量的实测数据或其他分析方法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PM2.5 准双周振荡 季节内振荡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雪灾害对北京城市交通影响的预警评估方法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勇洪 扈海波 +1 位作者 房小怡 谢璞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73-379,共7页
依据灾害学原理,利用1952—2011年北京历史冰雪灾情资料分析构建了冰雪灾害对北京城市交通运行的预警评估指标体系:发生时间、冰雪强度、交通脆弱度、预警能力和减灾能力,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城市冰雪灾害预警评估模型和评判标准,并对... 依据灾害学原理,利用1952—2011年北京历史冰雪灾情资料分析构建了冰雪灾害对北京城市交通运行的预警评估指标体系:发生时间、冰雪强度、交通脆弱度、预警能力和减灾能力,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城市冰雪灾害预警评估模型和评判标准,并对北京历史上38次冰雪灾害事件进行了影响评估及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预警评估因子对冰雪灾害影响贡献的权重分别为冰雪强度0.4404、交通脆弱度0.2789、减灾能力0.1797、发生时间0.05264、预警能力0.0484,建立的预警评估模型准确率达76%。冰雪强度不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子,而是与城市化背景下的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着冰雪灾害对北京城市交通运行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运行 冰雪灾害 评估指标 层次分析法 预警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北京气象铁塔上测量城市边界层辐射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正兴 江玉华 +2 位作者 李炬 刘伟东 王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27,共8页
测量边界层辐射对研究地气系统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城市边界层辐射的变化影响着城市局地气候和环境。目前辐射测量仪器的精度不能满足城市大气边界层辐射分层测量的特殊要求。2004年10~12月,在北京325m气象铁塔上的280m和2m高度上分... 测量边界层辐射对研究地气系统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城市边界层辐射的变化影响着城市局地气候和环境。目前辐射测量仪器的精度不能满足城市大气边界层辐射分层测量的特殊要求。2004年10~12月,在北京325m气象铁塔上的280m和2m高度上分别安装了长波辐射表和短波总辐射表,进行辐射测量。为提高辐射测量精度,采取多种方法,进行了较细致的误差分析和资料订正,使两层不同高度上仪器的一致性得到明显提高,计算订正了铁塔塔体发射的长波辐射对辐射测量的影响,取得了比较合理的结果。辐射观测资料分析表明,边界层内辐射通量密度随高度的变化是明显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边界层结构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城市边界层 辐射测量 测量误差订正 气象铁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地区CO_2通量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窦军霞 苗世光 +1 位作者 李炬 李爱国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27,共10页
城市CO2排放是全球大气CO2的重要来源.为探讨不同气象背景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和覆盖类型以及能源消耗方式对城市CO2排放的影响,利用北京325 m气象塔(39°58'N、116°22'E)上140 m高涡动相关仪监测的湍流数据,对2009年6... 城市CO2排放是全球大气CO2的重要来源.为探讨不同气象背景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和覆盖类型以及能源消耗方式对城市CO2排放的影响,利用北京325 m气象塔(39°58'N、116°22'E)上140 m高涡动相关仪监测的湍流数据,对2009年6月26日—2011年12月31日气象塔周边区域共919 d CO2通量的时间变化及方向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计算了CO2的年排放量.结果表明:CO2通量受交通因素影响明显,各季节CO2通量日间早、晚峰值出现时间与车流量高峰时间一致,该特征在冬季表现尤为突出.冬季取暖会显著增加CO2排放量;受供暖排放和植物休眠的影响,冬季CO2通量全天均高于其他季节,日均值为30.1μmol/(m2·s),显著高于春、夏、秋三季的15.2、17.9和15.8μmol/(m2·s)(t-test,P<0.001).CO2通量在不同方向的分布特征表明,其值与源区内人工建筑面积所占比例成正比;而在植被覆盖比例较高的方位,其CO2通量相应较小.气象塔周边区域CO2年均排放量达到30.0 kg/(m2·a),但仍小于伦敦的35.5 kg/(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通量 涡动相关技术 城市地区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北京城市大气边界层湍流通量的塔层观测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新平 王琳琳 +1 位作者 高志球 苗世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29-638,共10页
利用2003年8月13-26日期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气象塔47、120和280m3层高度上三维风速和温度脉动的观测资料,结合涡动相关方法,分析了夏季北京市城市下垫面的动量和感热等湍流通量。结果表明:3层高度上动量通量和感... 利用2003年8月13-26日期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气象塔47、120和280m3层高度上三维风速和温度脉动的观测资料,结合涡动相关方法,分析了夏季北京市城市下垫面的动量和感热等湍流通量。结果表明:3层高度上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日变化彼此非常接近,且3层高度上最大感热通量达到200-250W·m^-2。观测期间盛行南风,120m高度的水平风速小于10m·s^-1同时分析了由慢响应传感器采集的15个高度上的气温和8个高度上的相对湿度。结果表明:受地表加热影响,320m高度上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非常显著。不同高度上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比较表明:城市下垫面的空气动力不均匀性比热力不均匀性显著。用廓线法计算了32和65m高度之间的湍流通量,结果表明:1)夏季晴好天气情况下,北京城市下垫面能量输送以感热为主;2)由廓线法计算得到的动量通量、感热通量和由涡动相关法直接测量结果相近。此外还初步讨论了大气边界层温度、湿度垂直廓线随时间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大气边界层 近地层 塔层 湍流通量 涡动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下垫面对北京冬季气象要素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程宸 王晓云 +1 位作者 苗世光 王颖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45-1056,共12页
首先总结和分析了气象站观测的2012年1月北京地区主要天气过程和月平均物理量分布特征,然后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通过个例模拟平均和平均场模拟两种方法分别模拟了1月北京新、旧城市土... 首先总结和分析了气象站观测的2012年1月北京地区主要天气过程和月平均物理量分布特征,然后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通过个例模拟平均和平均场模拟两种方法分别模拟了1月北京新、旧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下月平均2 m温度、2 m比湿和10 m风速;将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验证之后,对比分析了两种模拟方法反映城市发展对冬季月平均气象要素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模拟方法均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对城区月平均2 m温度、比湿的模拟命中率在70%以上,10 m风速超过60%,且二者对研究区月平均物理量的模拟在空间分布特征和日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平均场对2 m气温的模拟效果好于对湿度和风速的模拟;城市下垫面发展对北京地区冬季月平均气象条件影响显著,两种方法在模拟城市发展对月平均气象条件影响方面有较好的一致性,个例模拟平均方法能得到极端影响状况,平均场模拟方法局限性在于无法得到极端影响状况和降水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月平均气象要素 城市下垫面影响 个例模拟平均 平均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北京城市生态环境的气候指数变化趋势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祚芳 轩春怡 高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41-1846,共6页
应用北京地区15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观测的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资料,在对数据进行均一化订正的基础上,分析了近50年来北京地区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关的几个气候指数如植物生长季指数、人体舒适度指数、度日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 应用北京地区15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观测的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资料,在对数据进行均一化订正的基础上,分析了近50年来北京地区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关的几个气候指数如植物生长季指数、人体舒适度指数、度日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响应。结果表明:近50年北京地区生物生长季指数、人体舒适日数呈上升趋势,表明北京地区的气候在朝着更加适于人们居住的方向发展,但自1990年代以来,人体感觉冷、热不舒适日数的年际振幅均在增加;北京地区冷度日指数(CDD)呈增加趋势,热度日指数(HDD)则呈下降趋势。热度日指数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冷度日指数的上升幅度,意味着未来北京地区用于夏季制冷的能耗仍将进一步增加,但用于冬季取暖的能耗有望较大幅度减少,这将有利于减少冬季燃煤取暖排放的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受城市发展导致下垫面变化的影响,北京地区各生态环境气候指数倾向率空间差异明显,城区及东南部平原地带气候指数倾向率明显高于郊区及山区站点;北京城市化效应对区域生态环境气候指数的贡献率在47.2%~76.3%之间,表明北京地区城市气候效应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城市化 人体舒适度 生长季 度日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放烟花爆竹对北京城区气溶胶细粒子的影响 被引量:74
13
作者 徐敬 丁国安 +6 位作者 颜鹏 章建成 王淑凤 孟昭阳 张养梅 刘玉彻 张小玲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5期79-82,共4页
为了研究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中气溶胶细粒子污染的影响,采用TEOM于2003年1月31日—2月25日对PM2.5和PM10质量浓度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春节期间北京城区气溶胶细粒子的污染特征。结果显示:燃放烟花爆竹会导致空气中PM2.5在短时... 为了研究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中气溶胶细粒子污染的影响,采用TEOM于2003年1月31日—2月25日对PM2.5和PM10质量浓度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春节期间北京城区气溶胶细粒子的污染特征。结果显示:燃放烟花爆竹会导致空气中PM2.5在短时间内上升到很高的水平,最大小时平均质量浓度达549μg/m3,平均每小时质量浓度增加100μg/m3左右。并且随着PM2.5质量浓度的上升,PM2.5在PM10中的比例也明显上升,两者质量浓度小时平均值的比值最大可达0.9。稳定天气条件下,燃放高峰期过后随着粒径在2.5~10μm之间的较粗粒子的沉降(约需3~4h),PM10的质量浓度下降,但PM2.5/PM10的比值仍持续偏高。燃放烟花爆竹导致PM2.5中以燃烧为代表的元素(S、P、As)、部分金属元素(Al、Fe、Ti、Se、K)、可溶性离子成分以及OC的升高。这些成分与烟花爆竹的金属粉末、无机盐类,以及复杂的S、P化合物等主要成分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大气环境 北京 PM2.5 PM10 烟花爆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区夏季静稳天气下大气边界层与大气污染的关系 被引量:62
14
作者 王耀庭 李威 +1 位作者 张小玲 孟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92-1098,共7页
利用ALS300激光雷达系统测量的信号,根据Fernald方法反演的气溶胶消光系数的最大突变即最大递减率的高度确定大气边界层高度.结果表明:在夏季静稳天气下,大气边界层平均高度为600 m,其中晴天为1 000 m,雾天为700 m,阴雨天在200~300 m之... 利用ALS300激光雷达系统测量的信号,根据Fernald方法反演的气溶胶消光系数的最大突变即最大递减率的高度确定大气边界层高度.结果表明:在夏季静稳天气下,大气边界层平均高度为600 m,其中晴天为1 000 m,雾天为700 m,阴雨天在200~300 m之间.静稳天气下的大气边界层不容易被有效突破,故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大气边界层高度对污染物浓度影响显著,没有降雨时,大气边界层降低(400 m),大气污染加重,在城区宝联站监测的ρ(PM2.5)近200μg/m3,在大气本底站———上甸子站近150μg/m3;如果伴有降水,大气边界层高度升至600 m,大气污染则减轻,2个站点观测的ρ(PM2.5)均降至50μg/m3以下.静稳天气下的大气污染呈现区域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静稳天气 大气边界层高度 大气污染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雷达探测北京城区夏季大气边界层 被引量:40
15
作者 王珍珠 李炬 +2 位作者 钟志庆 刘东 周军 《应用光学》 CAS CSCD 2008年第1期96-100,共5页
为了研究北京城区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变化特征及大气边界层内气溶胶消光特性,2004年8月利用便携式米散射激光雷达对北京城区夏季大气边界层进行了系统观测。反演了观测站上空大气气溶胶的消光特性垂直分布以及大气边界层的高度。分析了... 为了研究北京城区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变化特征及大气边界层内气溶胶消光特性,2004年8月利用便携式米散射激光雷达对北京城区夏季大气边界层进行了系统观测。反演了观测站上空大气气溶胶的消光特性垂直分布以及大气边界层的高度。分析了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大气边界层结构的影响。观测数据表明:北京城区夏季大气边界层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早晚比较低,日间有一个从低变高再变低的过程,中午前后达到最高。结合气象参数对测量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北京城区夏季大气边界层高度相对稳定,多分布在1.8 km以下,平均值为0.68 km;大气边界层内存在浓度较高的气溶胶粒子,平均光学厚度(3 km以内)在0.3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大气边界层 气溶胶光学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气象研究动向的思考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迎春 梁旭东 +4 位作者 苗世光 李炬 孟燕军 CHEN Fei 刘伟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32-1237,共6页
基于近年来城市气象观测与模拟研究的最新进展,展望了城市气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城市气象数值模拟、新观测技术及同化应用、观测与数值模拟互动、城市化对天气气候影响机理、城市气候资源利用与热岛... 基于近年来城市气象观测与模拟研究的最新进展,展望了城市气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城市气象数值模拟、新观测技术及同化应用、观测与数值模拟互动、城市化对天气气候影响机理、城市气候资源利用与热岛效应减缓措施,以及城市化对大气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指出了城市冠层模式发展、城市水文过程及城市降水、城市边界层及其他模式物理过程和模式评估等方面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气象 观测 数值模拟 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中央商务区(CBD)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程志刚 李炬 +5 位作者 周明煜 窦军霞 曹晓彦 张京江 张鑫宇 贺晓冬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33-644,共12页
利用2012~2013年北京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加密观测资料,分析CBD区域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UHI)强度日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发现,CBD区域气温高于周边自动站气温,平均偏高0.64°C;CBD... 利用2012~2013年北京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加密观测资料,分析CBD区域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UHI)强度日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发现,CBD区域气温高于周边自动站气温,平均偏高0.64°C;CBD区域城市热岛强度呈现夜间强、白天弱的现象,中午甚至存在"城市冷岛"现象。季节平均UHI日变化表现为:在夜间,秋季最强,冬季次之,春季和夏季较弱;在白天,夏季最强,冬季次之,春季和秋季较弱。相对于晴朗无风天气,雾、雨、大风等天气对城市热岛有抑制作用,并结合小波分析结果发现,秋季城市热岛强度强于冬季是由于冬季雾、雨、大风等天气过程发生比例较高的缘故。CBD区域城市热岛空间变化特征研究发现,花园、学校等绿地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雾日、雨日和大风日的CBD区域城市热岛强度空间变化标准差比晴朗无风日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商务区 城市热岛 天气类型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区近地面比湿和风场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4
18
作者 窦晶晶 王迎春 苗世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59-569,共11页
利用2008—2012年北京城区平均5 km的高密度自动气象站逐时观测数据,分析了北京城区近地面比湿、风向和风速的时空精细分布特征,初步探究了城市下垫面对局地气象要素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夏季白天北京城区为干岛,冬季城区表现为弱湿岛... 利用2008—2012年北京城区平均5 km的高密度自动气象站逐时观测数据,分析了北京城区近地面比湿、风向和风速的时空精细分布特征,初步探究了城市下垫面对局地气象要素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夏季白天北京城区为干岛,冬季城区表现为弱湿岛特征。受城市效应的影响,北京城区与郊区比湿日变化有明显差异。近地面10 m风受到地形、城市和季节性盛行风的共同影响。当气流经过城区时有明显的绕流现象。夏季05:00—10:00(北京时,下同),受山风、弱的夏季偏南风和城市热岛共同作用,气流向城市中心辐合。冬季15:00—19:00,受季节盛行风偏北气流和谷风偏南气流的共同作用,在城区形成一条西北一东南走向的辐合线。对风速研究发现:城市粗糙下垫面使北京城区风速减小,二环路和三环路之间存在一条"n"状的风速小值带。由此可见,除已开展较多研究的城市热岛效应外,北京城市效应对近地面湿度和风场亦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城区 近地面 比湿 风向和风速 城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对北京夏季极端高温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5
19
作者 郑祚芳 高华 +1 位作者 王在文 刘伟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89-1694,共6页
利用一个耦合了城市冠层模式(UCM)的区域数值模拟系统(WRF/NCAR),引入由Landsat TM提取的京津冀区域30 m分辨率下垫面GIS数据集代替美国USGS地表分类数据,对2009年6月24—25日出现在北京地区的一次超过40℃极端高温天气过程进行了高分... 利用一个耦合了城市冠层模式(UCM)的区域数值模拟系统(WRF/NCAR),引入由Landsat TM提取的京津冀区域30 m分辨率下垫面GIS数据集代替美国USGS地表分类数据,对2009年6月24—25日出现在北京地区的一次超过40℃极端高温天气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用以考察WRF/UCM系统对北京"城市热岛"及城市高温天气的模拟效果,并分析了城市化对北京地区城市高温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及其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采用精细化下垫面分类数据集后能更好地模拟出主要高温区的分布特征,并能较好再现夜间的"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化发展对近地层气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会促使城区及其下风向近郊区气温的升高,增幅可达0.5~2℃,这与城市热岛及其下游效应有关。城市下垫面的高粗糙度对近地层风速表现出明显的阻挡效应,表现在模拟的10 m风场减弱明显。考虑了城市下垫面属性的敏感性试验更好地再现了城区温度的日变化,其模拟的日间最高温度与实际观测值更为接近,也较好地模拟出了城区具有较高最低温度的特征。通过城区与郊区能量平衡过程差异的分析表明,城市化可以显著改变能量平衡中各项所占的比重。地表对近地层大气热量输送过程的变化表明随着城市下垫面的日愈扩大,会显著增强白天地表对大气的向上感热输送,增大城区日间出现高温的可能。夜间,模式反映出地表能量收入来自土壤热通量的向上输送,同样由于城区的潜热通量小,收入的能量仍主要以感热形式加热大气,夜间城区具有较高的最低温度并表现出较强的热岛特征,主要与夜间感热加热的持续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热岛 地表能量平衡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郊地区二氧化碳通量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窦军霞 刘伟东 +1 位作者 苗世光 李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5228-5238,共11页
利用位于北京市顺义气象局45 m气象塔上36 m高度的湍流观测资料,对该区域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共365d的二氧化碳通量(CO2)的时间变化和各方位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计算了CO2年排放量。结果表明,CO2受交通因素和居民日... 利用位于北京市顺义气象局45 m气象塔上36 m高度的湍流观测资料,对该区域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共365d的二氧化碳通量(CO2)的时间变化和各方位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计算了CO2年排放量。结果表明,CO2受交通因素和居民日常生活排放的影响较小,冬季耗能取暖会显著增加CO2的排放量;受供暖排放和植物生长季节光合作用的影响,冬季的CO2通量值在全天绝大多数时刻均高于其他季节,其日平均值为15.6μmol m-2s-1,显著高于春、夏、秋季的日平均值5.6、5.7和8.8μmol m-2s-1(t-test,P<0.001)。各方向CO2通量值的大小与其源区内土地利用/覆盖方式以及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使用性质密切相关,住宅楼、饭店、工厂、旅馆等人工建筑面积占比例越大,CO2排放量越大;而植被覆盖比例较高的方向CO2值较小。观测点周边区域是CO2的排放源,且年平均排放量达到13.6 kg m-2a-1,但低于同一时期北京市内高密度住宅区域的CO2年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通量 涡动相关技术 城郊地区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