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冬奥会延庆复杂地形冬季和早春地面风场精细特征对比研究
1
作者 徐景峰 宋林烨 +3 位作者 陈婧 杨璐 陈明轩 韩雷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8-392,共15页
风是历届冬奥会十分关注的气象条件之一,是影响北京冬奥会山地赛事的首要气象因素,复杂地形下局地风场的精细化时空分布规律可以为赛道施工、风场预报、防风措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利用2017年12月至2022年3月北京冬奥会延庆高山... 风是历届冬奥会十分关注的气象条件之一,是影响北京冬奥会山地赛事的首要气象因素,复杂地形下局地风场的精细化时空分布规律可以为赛道施工、风场预报、防风措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利用2017年12月至2022年3月北京冬奥会延庆高山区不同海拔常规地面自动气象站和冬奥赛道加密站逐小时观测资料,研究了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和早春(3月,残奥会期间)复杂地形下局地风场的精细化时空分布特征,重点对比分析了风速风向频率分布、日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差异。首先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将所有自动站分为四组,组1到组4分别代表延庆低海拔远郊区、东北山麓过渡区、西南过渡区、高海拔山顶区,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精细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大风发生频率与海拔紧密相关,海拔越高,则大风发生频率越高。组1和组2(海拔1000 m以下)小风(<3.3 m·s^(-1))发生频率超过80%,而大风(≥10.7 m·s^(-1))占比为0%;组3(海拔1000 m以上)小风发生频率下降至75%以下,并偶尔发生大风,但占比不足1%;组4(海拔1800 m以上)风速频率分布发生质变,大风出现频率增加至10%以上,其中冬季远高于早春。(2)风向分布特征存在显著的局地性差异。组4受大尺度冬季风环流主导,盛行偏西北风,极少出现其他风向;组1~3受大尺度环流、山谷风环流和局地下垫面综合作用,各个风向以不同频率发生。(3)日循环变化呈现高、低海拔截然相反的特征。组1~3风速夜间小、白天大,组4则表现为夜间大、白天小、午间小风“窗口期”规律;组1~3存在明显的风向日夜转换,转换时间为日出和日落后,组4风向不存在日变化。(4)从季节变化看,早春风场和冬季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且局地差异较大。相比冬季,早春组1~2白天风速增大,组3夜间风速降低,组4全天风速均大幅减小;早春风向相对更多变,组1东北风向显著增多,组2谷风转山风时间比冬季推迟3 h,组3~4西南风向所有增加。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复杂地形下近地面局地风场的精细化时空规律,可为冬奥会及小尺度山地气象监测和预报提供重要的背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形 近地面风 精细化时空特征 聚类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米级快速融合预报RISE系统研发及其北京冬奥会应用评估
2
作者 宋林烨 杨璐 +6 位作者 秦睿 程丛兰 吴剑坤 曹伟华 高峰 陈敏 陈明轩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8-1121,共24页
2022年北京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北京冬奥会)对气象保障服务提出了“百米级、分钟级”的刚性需求,尤其是对平均风、阵风及温度、雨雪等的精细化精准预报。针对该需求,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研发了北京地区高时空分辨率快速融合无... 2022年北京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北京冬奥会)对气象保障服务提出了“百米级、分钟级”的刚性需求,尤其是对平均风、阵风及温度、雨雪等的精细化精准预报。针对该需求,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研发了北京地区高时空分辨率快速融合无缝隙集成预报系统RISE(Rapid-refresh Integrated Seamless Ensemble system,中文简称“睿思”),实现了百米尺度、高频更新的多源数据快速融合预报,在冬奥气象保障服务获得了全方位应用。本文首先总结了RISE系统的基本框架、核心算法和技术进展。该系统通过实时快速融合京津冀尤其是冬奥赛区加密自动站逐5分钟观测资料、天气雷达逐6分钟扫描资料及临近预报、中尺度数值预报、大涡模拟预报等多源数据,引入复杂地形降尺度、无缝隙融合技术、百米级偏差订正技术等,实现京津冀地区500 m网格、冬奥山地赛区100 m网格、逐10 min更新循环的地面温、湿、风、阵风及降水、降水相态的精细化分析和未来0~24 h预报,以及冬奥六个室外核心场馆(群)67 m分辨率、逐12 h更新的地面常规要素的未来0~10 d预报。然后,基于长序列批量检验和若干典型天气个例,评估RISE产品在北京冬奥会测试及正式比赛期间的实时应用效果,给出当前北京及其周边复杂山地区域冬季天气的总体预报水平。最后,讨论了“百米级、分钟级”天气预报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难点。研究成果可以为冬奥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决策提供精细、精准的客观预报支撑,也可以应用于日常天气预报预警服务以及能源、水文等交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业务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SE系统 百米级分辨率 多源资料融合 快速更新循环 北京冬奥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春季城区与远郊区不同大气粒径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3
3
作者 狄一安 杨勇杰 +5 位作者 周瑞 于跃 郭婧 王婧瑞 马志强 张乐坚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04-1610,共7页
为比较北京城区与远郊区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组成特征,2012年4月,利用Andersen分级撞击式采样器同时在2个采样点进行大气颗粒物分级采样,样品采用离子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城区和上甸子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总浓度分别为(8... 为比较北京城区与远郊区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组成特征,2012年4月,利用Andersen分级撞击式采样器同时在2个采样点进行大气颗粒物分级采样,样品采用离子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城区和上甸子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总浓度分别为(83.7±48.9)μg·m-3和(75.5±52.9)μg·m-3,NO-3、SO2-4和NH+4是最主要的水溶性无机离子,分别占总离子浓度的81.2%和84.2%.粒径分布显示,Mg2+和Ca2+在5.8~9.0μm的粒径范围出现峰值,Na+、NH+4、Cl-在0.43~1.1μm和4.7~9.0μm的粒径范围出现双峰,K+、NO-3和SO2-4在0.65~2.1μm的粒径范围出现峰值.后向轨迹簇分析表明,气团来自南方时,城区和上甸子二次离子浓度分别为(92.4±40.0)μg·m-3和(95.0±35.4)μg·m-3,来自其他方向时,分别为(24.0±10.8)μg·m-3和(13.3±10.6)μ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水溶性无机离子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区大气颗粒物中六价铬的污染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7
4
作者 狄一安 周瑞 +4 位作者 于跃 闫岩 刘岩 马志强 杨勇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117-2122,共6页
为研究北京城区大气颗粒物中六价铬污染特征及来源,利用低流量采样器进行大气颗粒物采样,利用离子色谱分离、柱后衍生紫外的方法分析其中六价铬的浓度,优化了样品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采样期间北京城区大气颗粒物中六价铬浓度为200±... 为研究北京城区大气颗粒物中六价铬污染特征及来源,利用低流量采样器进行大气颗粒物采样,利用离子色谱分离、柱后衍生紫外的方法分析其中六价铬的浓度,优化了样品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采样期间北京城区大气颗粒物中六价铬浓度为200±86 pg·m-3,晴天六价铬浓度均值为273±84 pg·m-3;霾天其浓度均值为181±76 pg·m-3.统计分析表明,六价铬与NOx(r=0.394)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六价铬与相对湿度(r=-0.534)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后向轨迹簇分析表明,来自偏南方向的气团时,六价铬浓度为181.0±83.4 pg·m-3,而来自偏北方向气团时,六价铬浓度为226.5±83.1 p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六价铬 来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京津冀地区精细尺度降水临近预报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曹伟华 南刚强 +5 位作者 陈明轩 程丛兰 杨璐 吴剑坤 宋林烨 刘瑞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46-564,共19页
精细尺度降水的临近预报对于提升现代城市内涝和山洪地质灾害预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新兴方法,在挖掘数据内部特征及物理规律方面更具优势,近年来在天气雷达图像领域的应用已初见成效。为进一步提升精细尺度降水的临近... 精细尺度降水的临近预报对于提升现代城市内涝和山洪地质灾害预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新兴方法,在挖掘数据内部特征及物理规律方面更具优势,近年来在天气雷达图像领域的应用已初见成效。为进一步提升精细尺度降水的临近预报能力,基于深度学习网络模型RainNet,研究建立了两种滚动预报方式,开展了京津冀地区1 km分辨率精细尺度降水滚动式临近预报试验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基于交叉相关的外推预报相比,深度学习网络模型RainNet总体可以明显改进降水1 h临近预报的绝对误差和相关系数;两个RainNet相结合的滚动预报方式对1.04 mm/(10 min)及以下阈值降水,在10—50 min预报性能一致优于传统的交叉相关外推预报。深度学习模型对降水消亡过程的时、空演变趋势刻画更好,尤其更适用于降水消亡过程的临近预报。采用两个RainNet模型相结合的滚动式预报方式优于单一模型滚动预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临近预报 深度学习 交叉相关 外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