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体化全程自养脱氮(CANON)工艺的效能及污泥特性 被引量:30
1
作者 胡石 甘一萍 +2 位作者 张树军 韩晓宇 张亮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117,共7页
在氨氮浓度梯度升高的条件下,通过控制 DO 等方式在一体化 CSTR 反应器中实现了一体化全程自养脱氮(CANON-completely aut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over nitrite).结果表明随进水氨氮浓度(76.05~583.93mg/L)的升高,系统的氨氮... 在氨氮浓度梯度升高的条件下,通过控制 DO 等方式在一体化 CSTR 反应器中实现了一体化全程自养脱氮(CANON-completely aut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over nitrite).结果表明随进水氨氮浓度(76.05~583.93mg/L)的升高,系统的氨氮和总氮去除负荷逐渐提高,试验期间无亚硝态氮的积累,反应器后期在高氨氮进水下最高氨氮去除率84.4%,最高去除负荷0.42kg/(m3·d);最高总氮去除率72.0%,最高去除负荷0.35kg/(m3·d).污泥氧消耗速率实验得出好氧氨氧化菌的耗氧速率为169.46 mgO2/(gVSS·h)、硝酸化细菌的好氧速率为39.63 mgO2/(gVSS·h).采用总氮去除量和硝态氮产生量的比值(△TN/△NO3-)表征硝酸化反应对出水氨氮浓度的影响.试验进一步研究了反应器内污泥形态的变化,得出第102d的污泥粒径(86.36μm)比第30d(54.09μm)增加60%,污泥的SEM分析得出实验后期相对于前期污泥表面丝状菌减少,胞外聚合物增多.以上结果表明该反应器具备良好的造粒功能,有利于自养脱氮工艺的启动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养脱氮 CANON 高氨氮 污泥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电絮凝工艺处理初期雨水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杨海燕 付凯 +1 位作者 师路远 谭轶男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96-1301,1305,共7页
采用电絮凝工艺快速处理初期雨水,探究极板材料、电解时间、静沉时间、电极连接方式、极板间距、电流密度和极板数量等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对影响程度较大的3个参数(电解时间、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最... 采用电絮凝工艺快速处理初期雨水,探究极板材料、电解时间、静沉时间、电极连接方式、极板间距、电流密度和极板数量等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对影响程度较大的3个参数(电解时间、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最佳操作条件。结果表明,电解时间和电流密度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影响呈极显著,在电解时间30 min、电流密度40 A/m2、极板间距3 cm的运行条件下,电絮凝法可有效去除初期雨水中的SS、COD和TP,SS去除率为92.46%,COD和TP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5.46%和99.70%,吨水电耗为1.68 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期雨水 电絮凝 Box-Behnken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载体对不同曝气器氧转移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柏永生 梁国强 +3 位作者 常江 王佳伟 白宇 蒋勇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0-125,共6页
以中试装置为研究对象,对比曝气器形式、通气量和悬浮载体填充率对曝气设备氧转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孔曝气器标准氧总转移系数(KLas)高于大孔曝气器;微孔与大孔曝气器的KLas随通气量的增加而提高,悬浮载体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微孔曝... 以中试装置为研究对象,对比曝气器形式、通气量和悬浮载体填充率对曝气设备氧转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孔曝气器标准氧总转移系数(KLas)高于大孔曝气器;微孔与大孔曝气器的KLas随通气量的增加而提高,悬浮载体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微孔曝气器的KLas,也可显著提高大孔曝气器的KLas。随着通气量增加或载体填充率的增大,微孔曝气器比标准氧转移效率(SSOTE)增大,优化通气量和填充率分别为≤40 m^3/h和≤40%;大孔曝气器的SSOTE显著增加,优化填充率为40%。随着通气量增加,微孔曝气器理论动力效率(Ep)保持不变或降低,且其通气量应≤32 m^3/h;而大孔曝气器Ep显著增加;二者优化填充率均为<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曝气器 悬浮载体 填充率 氧总转移系数KLas 比标准氧转移效率 理论动力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Pd-Fe@NF电催化还原Fe(Ⅱ)EDTA脱硝液性能
4
作者 丁静 梁越 +1 位作者 刘紫微 童华 《现代化工》 2025年第11期163-171,共9页
为提高Fe^(2+)还原率和Fe(Ⅱ)EDTA-NO(F-NO)转化的N2选择性,制备了泡沫镍负载Zn或Pd掺杂的Fe@NF电极,用于Fe(Ⅱ)EDTA脱硝液的电催化还原。结果发现,在-0.4 V(vs.SCE)、pH=3~4条件下,采用Zn-Fe@NF电极还原Fe(Ⅱ)EDTA脱硝液可以得到较高的... 为提高Fe^(2+)还原率和Fe(Ⅱ)EDTA-NO(F-NO)转化的N2选择性,制备了泡沫镍负载Zn或Pd掺杂的Fe@NF电极,用于Fe(Ⅱ)EDTA脱硝液的电催化还原。结果发现,在-0.4 V(vs.SCE)、pH=3~4条件下,采用Zn-Fe@NF电极还原Fe(Ⅱ)EDTA脱硝液可以得到较高的Fe^(2+)再生率,而Pd-Fe@NF可得到较高的N_(2)选择性,通过乙酸钠和甲酸钠调节Fe(Ⅱ)EDTA脱硝液的pH缓冲能力和还原性后,Zn-Fe@NF电极上得到Fe^(2+)再生率97.89%,Pd-Fe@NF电极的N2选择性为82.12%,均有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Ⅱ)EDTA N_(2)选择性 Zn Pd 电催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