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线粒体DNA COⅡ基因的亚洲玉米螟中国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及基因流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李菁 张颖 +2 位作者 王振营 何康来 王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35-1143,共9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17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COⅡ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对中国亚洲玉米螟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流水平进行了初步研究。在获得的413条序列样本中共发现了34个变异位点、35种单倍型... 本文通过对中国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17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COⅡ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对中国亚洲玉米螟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流水平进行了初步研究。在获得的413条序列样本中共发现了34个变异位点、35种单倍型。总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811,种群内单倍型多样度在0.424~0.862范围内。17个种群间的平均基因流(Nm)为2.02。总群体的固定系数Fst为0.234。AMOVA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玉米螟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部(76.45%)。各种群的TajimasD值中性检验符合中性突变,说明中国亚洲玉米螟在历史上没有出现群体扩张,群体大小稳定。各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各地理种群中的单倍型在系统发生树上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缺乏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地理种群 线粒体COⅡ基因 单倍型 遗传分化 基因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型啶虫脒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及降解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刘新刚 董丰收 +2 位作者 王淼 郑永权 姚建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772-1775,共4页
应用GC-ECD测定,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SP)和3%啶虫脒乳油(EC)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并对其在棉花上使用的安全性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20%SP啶虫脒在棉叶中半衰期为2.1~2.7d,在土壤中为1.9~3.1d;3%EC... 应用GC-ECD测定,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SP)和3%啶虫脒乳油(EC)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并对其在棉花上使用的安全性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20%SP啶虫脒在棉叶中半衰期为2.1~2.7d,在土壤中为1.9~3.1d;3%EC啶虫脒在棉叶中半衰期为1.1~1.7d,在土壤中为0.85~1.6d。虽然可溶性粉剂较乳油降解更慢,但最终残留相差不大。用量13.5~27ga.i.·hm-2,间隔10d施药2次,距最后一次施药14d收获棉花籽中啶虫脒残留量小于0.0422mg·kg-1,建议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或3%啶虫脒乳油在棉花上防治蚜虫最多使用2次,用量为13.5ga.i.·hm-2,安全间隔期为14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啶虫脒 可溶性粉剂 乳油 残留 棉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水稻同源四倍体花药培养愈伤诱导率的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陈红 秦瑞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0-125,共6页
以同源四倍体水稻原种零轮、02428、培矮64、轮回422及其成对二倍体为实验材料,分别以琼脂浓度(0.5%、0.75%和1%)、碳源种类(蔗糖和麦芽糖)与用量(60 g L-1和80 g L-1)、不同激动素(KT和Zip)以及不同基本诱导培养基(MS、N6、M8、NB)等... 以同源四倍体水稻原种零轮、02428、培矮64、轮回422及其成对二倍体为实验材料,分别以琼脂浓度(0.5%、0.75%和1%)、碳源种类(蔗糖和麦芽糖)与用量(60 g L-1和80 g L-1)、不同激动素(KT和Zip)以及不同基本诱导培养基(MS、N6、M8、NB)等因素为变量,共设计26种诱导培养基(2种对照),进行了花药愈伤诱导实验,旨在筛选出愈伤诱导率的培养基优化组合。结果表明,琼脂浓度0.75%和60 g L-1蔗糖组合对提高水稻花药诱导率作用较好,N6培养基及其衍生NB培养基对提高四倍体水稻特别是粳稻花药诱导率有着较好作用。激动素的加入,能显著提高愈伤诱导率,最高可达到84%。在供试的26种培养基中,有6种诱导培养基得到较高的四倍体粳稻愈伤诱导率,有2种诱导培养基得到较高的四倍体籼稻愈伤诱导率,在8种较好的诱导培养基中有3种不但有较高的愈伤诱导率而且具有较高的绿苗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四倍体 花药培养 诱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铃木属植物果皮毛性状及其对小鼠肺部的致炎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建甫 刘元硕 赵梁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380-4385,共6页
观察了3种悬铃木聚合果的形态、坚果形态、聚合果上坚果数量、坚果上果皮毛数量、聚合果总果皮毛数量,比较了3种悬铃木聚合果的形态学差异,发现二球悬铃木的聚合果最大,聚合果上的坚果数量与坚果的果皮毛数量最多;采用石蜡切片染色观察... 观察了3种悬铃木聚合果的形态、坚果形态、聚合果上坚果数量、坚果上果皮毛数量、聚合果总果皮毛数量,比较了3种悬铃木聚合果的形态学差异,发现二球悬铃木的聚合果最大,聚合果上的坚果数量与坚果的果皮毛数量最多;采用石蜡切片染色观察和NaOH处理证明悬铃木果皮毛主要有果胶质、纤维素和木质素3种主要成分;通过用不同浓度粒级符合PM10大小的果皮毛对小白鼠进行支气管染毒试验,证明染毒后小鼠肺泡灌洗液中磷酸还原酶(ACP)含量升高,显示肺细胞受损;GSH-Px含量下降,显示小鼠肺部氧化和抗氧化系统失衡。试验结果证明,悬铃木果皮毛破碎后所形成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对小鼠的呼吸道具有致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铃木 果皮毛 可吸入颗粒物 小鼠 肺泡灌洗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