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性能模拟和数据分析的屋盖开洞设计研究——以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登科 李科 +2 位作者 李翔宇 赵兴海 贾晓婧 《中外建筑》 2021年第5期38-44,共7页
基于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方案的性能模拟与数据分析,本文总结出适用于大型地下车站屋顶采光的理想建筑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以运行能耗值为导向,研究遮阳形体的设计模式。具体方法是:首先对生成的多样样本进行性能分析得到基础数... 基于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方案的性能模拟与数据分析,本文总结出适用于大型地下车站屋顶采光的理想建筑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以运行能耗值为导向,研究遮阳形体的设计模式。具体方法是:首先对生成的多样样本进行性能分析得到基础数据;其次是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到参变量、因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找到最优决策,得到适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的遮阳设计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能模拟 数据分析 遮阳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商业活力提升的地铁站域站城融合度评价方法与体系构建——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心”项目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翔宇 韩婷 +2 位作者 马英 张威 张君君 《中外建筑》 2021年第5期18-23,共6页
在轨道交通迅猛发展的新时代,提升商业活力是提高站城融合度的催化剂。本文立足于地铁站域站城融合的视角,通过对经济协调度、社会活动满意度、交通换乘便捷度、环境质量舒适度4个影响因子之间关联机制的研究,针对地铁站域缺乏商业活力... 在轨道交通迅猛发展的新时代,提升商业活力是提高站城融合度的催化剂。本文立足于地铁站域站城融合的视角,通过对经济协调度、社会活动满意度、交通换乘便捷度、环境质量舒适度4个影响因子之间关联机制的研究,针对地铁站域缺乏商业活力的现状问题,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商业活力提升的站城融合度评价体系。本文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心项目为例,给出其站城融合度分值,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优化策略,为相关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活力 地铁站域 站城融合度 评价体系 AHP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站城综合体上部建筑的车致振动特征研究
3
作者 刘海舰 杨正航 赵磊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1-177,209,共8页
站城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中上建商业综合体多围绕轨道交通车站或正线集中开发的特点,使得项目在运营期间将面临着复杂的环境振动问题,然而目前缺乏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为例,结合项目中集中开发地块... 站城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中上建商业综合体多围绕轨道交通车站或正线集中开发的特点,使得项目在运营期间将面临着复杂的环境振动问题,然而目前缺乏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为例,结合项目中集中开发地块的规划方案,通过建立精细化的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振动预测模型,开展列车荷载作用下站城综合体上部建筑物的振动响应研究。分别针对非减振轨道和隔离式橡胶减振垫浮置板减振轨道条件下的室外地面振动和室内楼板振动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复杂大型建筑物的车致环境振动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离散性,建议补充振动响应的达标概率作为二次评价指标;(2)由于地上综合体与地下枢纽空间结构为共构建设,车致振动并未经过土体的有效衰减,最终导致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的环境振动问题主要集中在上盖平台区域,相比规定限值超标约5 dB;(3)通过铺设刚度为0.011 N/mm^(3)的隔离式橡胶减振垫浮置板轨道,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振动响应10 dB以上,确保枢纽范围内的环境振动达标概率达到9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站城综合体 综合交通枢纽 车致振动特征 轨道交通 空间分布 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乘客出行全过程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空间环境热舒适性提升策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赵腾飞 李翔宇 +3 位作者 马英 吴南伟 张登科 李科 《建筑技术》 2022年第5期556-561,共6页
本文以某中心站为研究对象,解析功能复合化、空间立体化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UITH)乘客全过程出行行为及行为载体的空间环境,研究自然状态下多层次地下空间环境热舒适性,并基于乘客出行全过程提出有效的设计提升策略,以期为新型城市地下... 本文以某中心站为研究对象,解析功能复合化、空间立体化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UITH)乘客全过程出行行为及行为载体的空间环境,研究自然状态下多层次地下空间环境热舒适性,并基于乘客出行全过程提出有效的设计提升策略,以期为新型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环境舒适性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综合交通枢纽 空间环境热舒适性 乘客出行全过程 设计提升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城市通廊的防火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立忠 余红霞 +2 位作者 袁绯 段毅 史建峰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61-1066,共6页
地下城市通廊具有形态复杂、周围衔接的空间多、内部功能和人员组成多样的特点,在现行的规范中没有直接的解决方案。对城市通廊的形态和特点进行了论述,对一种跨越多层、与地铁融合的多层城市通廊的形式提出了防火分隔和人员疏散的解决... 地下城市通廊具有形态复杂、周围衔接的空间多、内部功能和人员组成多样的特点,在现行的规范中没有直接的解决方案。对城市通廊的形态和特点进行了论述,对一种跨越多层、与地铁融合的多层城市通廊的形式提出了防火分隔和人员疏散的解决方案,并与常规设计进行分析对比。分析表明,城市通廊虽然放弃了传统的防火分区的概念,但是围绕商业进行防火分隔的方案不仅可以满足平面布局的要求,还可以更好地控制火灾蔓延的风险。人员疏散系统的设计要求很好地对现有不同规范之间进行了衔接,既保持了消防安全水平,也兼顾了项目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开发 城市通廊 防火分隔 风险分析 人员疏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列车进站减速段临近高层建筑室内响应影响分析
6
作者 焦旻 陈帆 +3 位作者 何蕾 王立忠 杨斯尧 杨正航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8-244,264,共8页
为研究地铁列车进站减速段临近高层建筑室内振动响应规律,沿列车减速方向在隧道内盾构与明挖交界位置前后开展振动源现场测试,并基于实测钢轨振动加速度对临近框筒结构酒店建筑室内楼板振动响应开展有限元计算与分析,同时比较减速和匀... 为研究地铁列车进站减速段临近高层建筑室内振动响应规律,沿列车减速方向在隧道内盾构与明挖交界位置前后开展振动源现场测试,并基于实测钢轨振动加速度对临近框筒结构酒店建筑室内楼板振动响应开展有限元计算与分析,同时比较减速和匀速过站时室内振动响应的差异。结果显示,沿车速降低方向,隧道壁垂向振动加速度主频向低频移动,且幅值显著降低,减速段3个断面洞壁最大Z振级VLZmax算术平均值分别为73.6 dB、74.6 dB和62.2dB;临近某25层酒店建筑室内楼板垂向振动加速度峰值随楼层升高呈现波动性变化的特征,减速工况下,裙楼首层近轨侧典型楼板位置处典型频带垂向振动加速度级沿列车减速方向依次降低7.9 dB和6.4 dB,而主楼室内振动并未呈现沿列车运行方向降低的趋势;与减速运行相比,列车匀速运行时,裙楼和主楼室内振动响应有所增大,且在低楼层进站端增大较为显著,裙楼典型位置室内振动最大Z振级增加量最大为9.6 dB,主楼典型位置最大Z振级差异可达4.8 dB,说明对车站临近建筑进行地铁振动影响分析时,应尤其注意沿列车减速方向的振动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地铁 进站减速 室内振动 现场测试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深层地埋管热泵系统运行性能测试平台及方法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邓杰文 王成 +8 位作者 李科 李敏 张威 刘立军 段毅 赵兴海 周添 刘加根 魏庆芃 《暖通空调》 2023年第11期35-42,共8页
中深层地埋管热泵供热系统的运行性能受地热地质条件影响显著。本文针对新建项目缺乏地热地质资料的情况,提出了该技术的现场测试平台及方法,在建设初期即可明确实际应用效果。将该方法应用于我国寒冷地区某新建项目,实测结果表明,1根埋... 中深层地埋管热泵供热系统的运行性能受地热地质条件影响显著。本文针对新建项目缺乏地热地质资料的情况,提出了该技术的现场测试平台及方法,在建设初期即可明确实际应用效果。将该方法应用于我国寒冷地区某新建项目,实测结果表明,1根埋深2750 m的中深层地埋管连续运行尖峰取热能力达到450 kW,热泵机组尖峰供热能力达到600 kW。对中深层地埋管取热特性、热泵系统运行特性开展了变工况测试研究,可为项目规划设计及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地埋管 热泵系统 测试平台 测试方法 运行性能 换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激光扫描在顶管穿越高速路变形监测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智 张慧敏 +1 位作者 沈璟璟 张育钱 《城市勘测》 2022年第6期139-141,共3页
某顶管施工期间,西侧顶管顶进中引起某高速路面出现较大隆起,导致路面行车不平顺。由于高速路行车速度较快,上路监测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通过采用三维激光扫描非接触测量方式对路面进行扫描监测,三维激光扫描对穿越道路扫描的同时,采用... 某顶管施工期间,西侧顶管顶进中引起某高速路面出现较大隆起,导致路面行车不平顺。由于高速路行车速度较快,上路监测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通过采用三维激光扫描非接触测量方式对路面进行扫描监测,三维激光扫描对穿越道路扫描的同时,采用人工水准测量的方式对布设的人工水准沉降点进行监测,对比分析三维激光扫描结果与人工水准测量结果的差值。验证结果表明,三维激光扫描结果与人工水准测量结果匹配性好,从而得出穿越期间高速路面的变形量,为相关单位后续处置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激光扫描 点云 人工水准测量 色阶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