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yTorch深度学习框架的武汉市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邓春成 孙巧峰 +3 位作者 唐星 李艳丽 卢秉俊 陶章思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1期45-49,共5页
基于武汉市2期遥感影像数据,采集变化识别样本,采用深度学习框架PyTorch对样本模型进行训练、效果预测,构建变化监测模型,利用变化监测模型进行遥感影像变化信息的提取,形成变化提取成果。结果显示:武汉市森林资源变化识别准确率达88.1%... 基于武汉市2期遥感影像数据,采集变化识别样本,采用深度学习框架PyTorch对样本模型进行训练、效果预测,构建变化监测模型,利用变化监测模型进行遥感影像变化信息的提取,形成变化提取成果。结果显示:武汉市森林资源变化识别准确率达88.1%,召回率达88.5%,且随着样本数量的增加和影像质量的提升,基于深度学习框架的变化识别提取准确率和召回率也得到了提升。构建的武汉市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模型可应用于森林资源变化识别,能够为森林资源监测监管提供疑似变化图斑,及时准确地发现森林违法活动、林业灾害等信息,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遥感影像 森林资源 变化监测模型 PyTorc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栎-糠椴天然混交林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艳丽 杨华 邓华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41,共9页
【目的】天然林的可持续经营是我国乃至世界林业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三岔村蒙古栎-糠椴天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探究该地区蒙古栎和糠椴天然混交林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为目的,为天然林的保护、管理以及抚育间伐... 【目的】天然林的可持续经营是我国乃至世界林业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三岔村蒙古栎-糠椴天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探究该地区蒙古栎和糠椴天然混交林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为目的,为天然林的保护、管理以及抚育间伐等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方法】根据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三岔村蒙古栎-糠椴天然混交林1 hm2样地数据,采用单变量O-ring函数分析方法研究蒙古栎和糠椴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双变量O-ring函数分析方法研究蒙古栎和糠椴的空间关联性,并统计分析其径级结构。【结果】(1)蒙古栎和糠椴的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分布。(2)林分整体水平、蒙古栎以及糠椴在小尺度上均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增加,聚集强度减弱,逐渐趋于随机分布。(3)蒙古栎与糠椴在小树和中树阶段小尺度上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随着树木的生长发育,聚集强度减弱,到大树阶段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4)蒙古栎和糠椴种间空间关联性主要表现为小尺度上负相关为主,随着尺度增加,逐渐趋于不相关。(5)蒙古栎不同生长阶段之间种内关联性主要表现为小尺度负相关为主,其他尺度不相关。(6)糠椴不同生长阶段之间种内关联性主要表现为小尺度正相关为主,大尺度不相关。【结论】该地区蒙古栎和糠椴天然混交林林分结构比较稳定,属于增长型种群;从天然林可持续性经营角度出发,可以进行适当的人为干扰,采用抚育间伐,使林分结构更加合理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 糠椴 点格局分析 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智慧造林工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
作者 袁传武 罗勇 +1 位作者 黄光体 刘永杰 《湖北林业科技》 2016年第5期1-5,共5页
根据湖北省造林特点,基于湖北林业专网,以湖北省林业厅数据中心为核心,采用面向服务架构、异构空间数据共享、瓦片地图与地图服务联动更新以及在线分析处理等关键技术,设计开发了湖北智慧造林系统。该系统将各类造林工程信息及核查信息... 根据湖北省造林特点,基于湖北林业专网,以湖北省林业厅数据中心为核心,采用面向服务架构、异构空间数据共享、瓦片地图与地图服务联动更新以及在线分析处理等关键技术,设计开发了湖北智慧造林系统。该系统将各类造林工程信息及核查信息进行了统一管理,建立了以造林小班为主体的全省统一的造林数据库,形成了全省造林数据"一张图",实现了造林业务流程化管理和造林数据的共享与开放,提高了造林数据的权威性与真实性,对造林成果实现了实时快速输出,为湖北造林信息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信息管理 造林系统框架设计 造林数据架构 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江堰市银杏物候时序特征的数码相机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廖韵 董奎 +3 位作者 付静静 曹钦 王韵 廖邦洪 《四川林业科技》 2016年第3期54-61,共8页
红叶树种秋天呈现的色彩是由树种的遗传基因决定的,而在一年中不同季节的颜色表现和变换是由叶片内含的叶绿素、花青素和叶黄素数量及其比例消长制约的;环境气候条件和季节的变化则起着空间和时间上的驱动和引导作用。采用可见光一红... 红叶树种秋天呈现的色彩是由树种的遗传基因决定的,而在一年中不同季节的颜色表现和变换是由叶片内含的叶绿素、花青素和叶黄素数量及其比例消长制约的;环境气候条件和季节的变化则起着空间和时间上的驱动和引导作用。采用可见光一红外数码相机延时摄影方法得到四川都江堰市银杏2014年的物候时序图像数据,用ENVI/IDL编程进行图像分析提取其NDVI、Gcc、ExG3种植被指数的时序数据;利用TIMESAT拟合建立双逻辑斯蒂曲线模型,用1/2最大值法计算得到都江堰市银杏2014年的关键物候期(年序日):生长季开始期(SOS)、生长最大值时期(MOE)、生长季结束期(EOS)和生长期(LOS)。然后,对银杏秋季的NDVI、Gcc、ExG3种指数曲线模型的下降速率(百分率)进行分析,表明:下降百分率在50%~90%区间所对应的物候年序日,与同年四川省四期红叶指数的发布时间(反映全省红叶景区的观赏适宜时期)有良好的响应关系,其中由NDVI植被指数得到的时间最为接近。基于数码相机植被颜色指数的树木物候遥感监测方法,在森林生态旅游研究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物候 时序特征 数码相机 植被指数 遥感监测 生态旅游 都江堰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湿地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
作者 屈明 刘新科 +2 位作者 李艳丽 曾盛生 蒋彤 《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6期17-22,共6页
为全面掌握湿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消长变化及受保护情况,通过对已有湿地成果数据进行规范整合,采用云计算、大数据、遥感等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开发广东省湿地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具备湿地资源动态监测更新管理、湿地资源可视化与... 为全面掌握湿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消长变化及受保护情况,通过对已有湿地成果数据进行规范整合,采用云计算、大数据、遥感等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开发广东省湿地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具备湿地资源动态监测更新管理、湿地资源可视化与服务等功能,以期构建广东湿地资源管理“一张图”,建立省级湿地信息管理平台,促进湿地资源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提高全省湿地资源保护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湿地资源监管能力,为各级湿地管理人员提供方便的信息查询与管理支撑平台,为湿地管理提供辅助决策支撑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资源 总体架构 部署架构 功能设计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