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CA^(■)灭活型保存液对新冠病毒抗原灭活效果的影响
1
作者 张宇亭 解辉 +2 位作者 王建新 王玺 于明航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88-192,共5页
目的评估LiCA^(■)高敏新冠抗原检测系统对新冠灭活病毒标本抗原检测的效率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LiCA^(■)高敏新冠抗原检测系统评估待测病毒保存液对新冠抗原的灭活效果;依据CLSIEP05-A3和CLSIEP26-A方案,对系统批内差、批间差... 目的评估LiCA^(■)高敏新冠抗原检测系统对新冠灭活病毒标本抗原检测的效率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LiCA^(■)高敏新冠抗原检测系统评估待测病毒保存液对新冠抗原的灭活效果;依据CLSIEP05-A3和CLSIEP26-A方案,对系统批内差、批间差进行分析评估;最后利用该系统对新冠患者灭活后的鼻拭子标本进行抗原检测,验证其对临床样本检测效果。结果友康病毒采样管保存液(阳性对照)病毒灭活率99.92%,其余7种研发用病毒保存液灭活率均≥99.24%。批内重复变异系数(CV)≤10%,批间重复变异系数(CV)≤15%,符合实验要求。利用该系统对新冠患者灭活后鼻拭子的抗原进行检测,感染后第1~7天抗原由阳性逐渐转为阴性,符合病毒感染的规律。结论LiCA^(■)高敏新冠抗原检测系统对灭活型新冠病毒的检测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抗原 LiCA^(■) 灭活病毒 批内差 批间差 鼻拭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致病机制相关新基因克隆化研究策略
2
作者 成军 《大连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1-4,15,共5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慢性感染,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HCC)的发病密切相关,其发病机理涉及到很多基因的共同参与.病毒基因的复制和表达受到肝细胞中蛋白质因子的调节,肝炎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与肝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慢性感染,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HCC)的发病密切相关,其发病机理涉及到很多基因的共同参与.病毒基因的复制和表达受到肝细胞中蛋白质因子的调节,肝炎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与肝细胞中的蛋白能够结合,肝炎病毒蛋白在肝细胞中的表达对于肝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产生影响,也可能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病机制的重要机制.酵母单杂交技术、酵母双杂交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蛋白质分离纯化与基因克隆化的反向遗传学技术等,在肝炎病毒基因调控、肝炎病毒蛋白结合蛋白的研究、肝炎病毒蛋白反式激活靶基因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应用,是促进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研究,探索病毒性肝炎新型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分子克隆 酵母双杂交 致病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NS5ABP37的反式调节基因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雷 马清涌 +2 位作者 孟宪魁 李康 成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9-401,410,共4页
目的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NS5ABP37反式激活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文库,筛选NS5ABP37蛋白反式激活相关基因。方法以表达质粒pcDNA3.1(-)-NS5ABP37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为对照,从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中提取mRNA... 目的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NS5ABP37反式激活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文库,筛选NS5ABP37蛋白反式激活相关基因。方法以表达质粒pcDNA3.1(-)-NS5ABP37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为对照,从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中提取mRNA并合成cDNA,经RsaⅠ酶切消化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两组,分别衔接两种不同接头,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性PCR反应;第2次PCR产物与pGEM-Teasy克隆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并转化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经PCR鉴定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人NS5ABP37蛋白反式激活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文库。扩增后得到60个200~1000bp插入片段的克隆,随机挑选其中20个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其全长基因序列,结果共获得9种已知功能编码基因。结论NS5ABP37基因功能涉及细胞生长调节、信号转导和能量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性消减杂交 NS5ABP37 丙型肝炎病毒 CDNA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HBxAg蛋白结合蛋白XBP1的上调基因 被引量:1
4
作者 樊万虎 成军 +2 位作者 刘小静 张树林 王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1-675,共5页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及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技术获得HBxAg蛋白结合蛋白XBP1,为了解该基因的反式调节机制,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并克隆XBP1蛋白反式激活的靶基因。方法以XBP1表达质粒pcD-NA3.1(-)-myc-his(A)-XBP1转染HepG2...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及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技术获得HBxAg蛋白结合蛋白XBP1,为了解该基因的反式调节机制,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并克隆XBP1蛋白反式激活的靶基因。方法以XBP1表达质粒pcD-NA3.1(-)-myc-his(A)-XBP1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myc-his(A)为对照;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提取mRNA并合成cDNA,经RsaⅠ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两组,分别衔接两种不同接头,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PCR反应,产物与T/A克隆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并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经PCR鉴定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人XBP1蛋白反式激活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扩增后得到80个200~1 000bp插入片段的克隆,随机挑选其中30个插入片段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其全长基因序列,结果共获得28个已知编码序列基因和2个未知的新基因。结论 XBP1在肝细胞内表达后能够上调HepG2细胞中许多不同基因表达的变化,这些基因与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增殖与分化、免疫应答、能量代谢、细胞凋亡、肿瘤发生等生物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BP1基因 HEPG2细胞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 反式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并脂肪肝血清A-FABP与病毒及代谢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杜飞 张锦前 郑志凌 《临床误诊误治》 2013年第2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并脂肪肝(fatty liver,FL)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水平与病毒和代谢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18例初次就诊且未行抗病毒治疗的CHC,根据是否伴FL分为FL组55例和非FL组63例。...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并脂肪肝(fatty liver,FL)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水平与病毒和代谢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18例初次就诊且未行抗病毒治疗的CHC,根据是否伴FL分为FL组55例和非FL组63例。检测两组A-FABP水平,并比较其水平与丙型肝炎病毒、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水平(FINS)、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的相关性。结果 FL组TG较非FL组明显升高,FINS、HOMA-IR及A-FABP血清水平明显低于非FL组(P<0.05)。相关性及回归分析表明,A-FABP同BMI、FPG、FINS、HOMA-IR明显呈正相关,并且同TG水平明显负相关,FINS是A-FABP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r2=0.830,P<0.01)。结论 CHC并发FL与患者血清A-FABP水平下降密切相关,与病毒因素不相关,且FINS是此类患者A-FABP水平变化的独立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 脂肪肝 脂肪酸结合蛋白 脂肪细胞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2型糖尿病及其发病机制 被引量:6
6
作者 杜飞 张锦前 《临床误诊误治》 2012年第11期92-94,共3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2型糖尿病(tyep 2 diabetes mellitus,2-DM)密切相关,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DM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慢性HBV感染与2-DM相互促进,HBV相关2-DM发病机制以糖代谢异常和胰岛素抵抗为主要基础,但确切机制尚不明...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2型糖尿病(tyep 2 diabetes mellitus,2-DM)密切相关,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DM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慢性HBV感染与2-DM相互促进,HBV相关2-DM发病机制以糖代谢异常和胰岛素抵抗为主要基础,但确切机制尚不明确。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在2-DM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烟酰胺单核苷酸腺苷酰转移酶2(NMNAT2)是催化其合成的最主要酶之一。HBV对NMNAT2及其介导的NAD影响可能是HBV致2-DM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另外,NAD相关酶及蛋白质也可能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糖尿病 2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基因C1反式调节基因
7
作者 蔺淑梅 成军 +3 位作者 杨媛 刘敏 张黎颖 郭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对未知功能基因C1转染人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后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探索该基因的表达对肝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调节功能线索。方法以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C1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C1,以表达质粒pcDNA3.1(-)-C1转... 目的对未知功能基因C1转染人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后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探索该基因的表达对肝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调节功能线索。方法以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C1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C1,以表达质粒pcDNA3.1(-)-C1转染HepG2细胞,空载体pcDNA3.1(-)为平行对照,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提取mRNA,逆转录为cDNA。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对差异表达的mRNA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HepG2细胞经转染C1表达质粒后,有26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4条基因表达水平下调,2条基因表达水平上调。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与细胞信号转导、凋亡、细胞增生分化及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成功筛选了C1转染细胞后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阐明C1蛋白可能的生物学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的致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心蛋白 反式激活基因 基因表达谱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BP6模拟磷酸化对肝细胞内三酰甘油合成的调控作用
8
作者 杨雪亮 刘小静 +3 位作者 韩铭 刘顺爱 成军 蔺淑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02-507,共6页
目的探讨HCBP6模拟磷酸化对肝细胞内三酰甘油合成的调控作用,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治疗提供分子靶点。方法利用定点突变技术,模拟HCBP6 Ser-10、Ser-151磷酸化与去磷酸化。油红O染色与三酰甘油含量测定检测肝细胞内三酰甘油水平。qRT-... 目的探讨HCBP6模拟磷酸化对肝细胞内三酰甘油合成的调控作用,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治疗提供分子靶点。方法利用定点突变技术,模拟HCBP6 Ser-10、Ser-151磷酸化与去磷酸化。油红O染色与三酰甘油含量测定检测肝细胞内三酰甘油水平。q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SREBP1c、ACC1及FASN的表达。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SREBP1c启动子活性。结果HCBP6 Ser-10磷酸化促进三酰甘油生成;HCBP6 Ser-10磷酸化上调SREBP1c、ACC1、FASN基因表达;HCBP6 Ser-10磷酸化增强SREBP1c启动子活性。结论HCBP6 Ser-10磷酸化能明显增强SREBP1c启动子活性,上调SREBP1c-FASN信号通路转导,促进三酰甘油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三酰甘油 HCBP6 磷酸化 SREBP1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