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某传染病医院近十年蜱传疾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范子博 高旭 +2 位作者 张媛媛 陈志海 张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5-322,共8页
目的对蜱传疾病患者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蜱传疾病诊治能力提升提供帮助。方法收集北京地坛医院2013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蜱传疾病患者资料,对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2例蜱传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包... 目的对蜱传疾病患者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蜱传疾病诊治能力提升提供帮助。方法收集北京地坛医院2013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蜱传疾病患者资料,对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2例蜱传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17例,莱姆病5例,立克次体病10例。发病时间集中在每年的5—10月。北京本土病例14例(43.8%),平谷区占比最高(4例,28.6%),外省输入性病例16例(50.0%),境外旅居患病人员2例(6.3%)。病例年龄21~80岁,平均(50.16±14.61)岁。病例数最多的职业为农民(14例,43.8%)。游走性红斑为莱姆病典型皮损特点,发热多见于SFTS及立克次体病患者,以中度发热为主。WBC及NEUT降低多见于SFTS。SFTS及立克次体病均有EOS降低。PLT减少为SFTS典型特征。立克次体病及SFTS患者表现出明显的肝脏损伤,ALT、AST明显升高。SFTS患者存在明显心肌损伤,CK、CK-MB均有升高。CRP升高主要见于立克次体病。PCT升高最常见于立克次体病,其次为SFTS。结论北京地区蜱传疾病存在逐年上升趋势,多有延误诊断,需提升此类疾病的诊断能力,根据流行病学史和蜱传疾病临床特征进行早期识别,及早行病原学检测,从而提高早期诊断率,实现早诊早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传疾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莱姆病 立克次体病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T3在肿瘤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文秀 熊阳 +1 位作者 于明航 王玺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2-447,共6页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是一种核转录因子,其功能除调节细胞周期、细胞存活相关基因的表达之外,还参与肿瘤相关免疫应答反应。STAT3活化可以驱动肿瘤细胞增殖,抵抗细胞凋亡...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是一种核转录因子,其功能除调节细胞周期、细胞存活相关基因的表达之外,还参与肿瘤相关免疫应答反应。STAT3活化可以驱动肿瘤细胞增殖,抵抗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和转移等,且STAT3的异常激活与肿瘤预后不良相关。STAT3是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因此其成为免疫治疗中有效靶点之一。本文将从STAT3在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及肿瘤免疫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展望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转导 STAT3 免疫 肿瘤免疫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研究甘草甜素免疫调节靶基因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妍 成军 +5 位作者 白桂芹 张黎颖 纪冬 郭江 周静 肖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9-330,共2页
目的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甘草甜素刺激的人T淋巴细胞Jurkat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筛选并克隆甘草甜素免疫调节靶基因,阐明甘草甜素免疫调节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以甘草甜素刺激Jurkat细胞,同时以生理盐水刺激的相... 目的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甘草甜素刺激的人T淋巴细胞Jurkat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筛选并克隆甘草甜素免疫调节靶基因,阐明甘草甜素免疫调节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以甘草甜素刺激Jurkat细胞,同时以生理盐水刺激的相同细胞作为对照;24h后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进行抑制性消减杂交分析并构建cDNA消减文库,随机挑选文库克隆,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文库扩增后得到28个阳性克隆,进行菌落PCR分析,均得到200~1000bp插入片段。挑取含有插入片段的22个克隆进行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11种已知蛋白基因编码序列。主要包括IL-12、IL-18、胸腺素等免疫调节基因。结论应用SSH技术成功构建了甘草甜素处理的淋巴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为进一步阐明甘草甜素的免疫调节机制及深入了解甘草甜素用于防治病毒性肝炎的药理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甜素 免疫调节 抑制性消减杂交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相关分泌蛋白c18orf54的克隆表达及初步功能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常路丝 乔雍 +5 位作者 魏洪莲 肖凡 郝晓花 张仁雯 成军 魏红山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8-323,共6页
目的体外原核表达C18ORF54的重组蛋白,对其进行纯化,制备兔抗C18ORF54蛋白多克隆抗体,并对该重组蛋白对HepG2细胞可能的生物学作用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技术,以HepG2细胞总RNA... 目的体外原核表达C18ORF54的重组蛋白,对其进行纯化,制备兔抗C18ORF54蛋白多克隆抗体,并对该重组蛋白对HepG2细胞可能的生物学作用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技术,以HepG2细胞总RNA为模板,反转录并扩增c18orf54目的基因片段,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c18orf54。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isopropylβD thiogalacttpy ranoside,IPTG)诱导并通过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laur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o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分析、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生物质谱技术分析证实c18orf54重组蛋白表达正确。用Ni+亲和柱纯化表达蛋白。C18ORF54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获得抗c18orf54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以纯化的C18ORF54蛋白为抗原,分别以免疫前后的新西兰兔血清作为第一抗体,利用Western blotting和酶联免疫吸附(enzyin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对多克隆抗体进行特异性分析及效价检测。将不同浓度范围的C18ORF54重组蛋白与培养的HepG2细胞共孵育,初步了解该重组蛋白对HepG2细胞可能的生物学作用。结果 PCR法扩增获得c18orf54基因片段,成功表达了C18ORF54重组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得到证实。成功获得重组蛋白及抗C18ORF54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证实多克隆抗体效价>1∶320 000。结论利用大肠埃希菌BL21(DE3)能够成功表达C18ORF54蛋白,获得高特异性、高效价兔抗C18ORF54重组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为今后研究C18ORF54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c18orf54 细胞周期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诱导型NOS基因启动子DNA结合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郭风劲 成军 +3 位作者 钟彦伟 刘妍 张黎颖 宋方洲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0-292,共3页
目的筛选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启动子DNA结合蛋白,探索iNOS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iNOS基因启动子序列,以PCR扩增iNOS基因启动子DNA片段,构建真核报告载体pCAT3iNOSp,并转染HepG2细胞系,用ELISA法检测... 目的筛选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启动子DNA结合蛋白,探索iNOS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iNOS基因启动子序列,以PCR扩增iNOS基因启动子DNA片段,构建真核报告载体pCAT3iNOSp,并转染HepG2细胞系,用ELISA法检测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的表达活性以明确所得到的DNA片段具有启动子活性;以iNOS基因启动子片段作为固相筛选分子,对噬菌体人肝细胞cDNA文库进行4轮“吸附洗脱扩增”富集过程,噬斑裂解液PCR扩增后,进行DNA序列分析和蛋白质同源性生物信息学搜索。结果pCAT3iNOSp瞬时转染的HepG2细胞的CAT表达活性是pCAT3Basic空载体的4.2倍,说明所得到的DNA片段具有启动子活性;噬菌体经富集后,筛选出12个阳性克隆,成功获得了iNOS基因启动子的DNA结合蛋白编码序列。结论所构建的iNOS基因启动子具有顺式激活下游基因表达的作用;筛选得到的iNOS启动子DNA结合蛋白对于研究iNOS基因的转录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展示技术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启动子DNA结合蛋白质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云平台的二代测序数据近似去重方法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赵晓永 陈晨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1-5,共5页
新一代测序因其数据量大、数据处理过程复杂、对计算资源要求高等特点,需要通过云计算进行处理。然而,云计算的处理方式要求先将测序数据上传到云平台中。但由于测序过程的随机性,使得同一样本的两次测序、两个相似样本分别测序后所产... 新一代测序因其数据量大、数据处理过程复杂、对计算资源要求高等特点,需要通过云计算进行处理。然而,云计算的处理方式要求先将测序数据上传到云平台中。但由于测序过程的随机性,使得同一样本的两次测序、两个相似样本分别测序后所产生的文件在二进制层面会有较大差别。目前已有的去重方法无法有效识别出这样的"重复"测序文件和测序结果中的"重复"内容。重复上传和存储这些重复数据,不仅消耗网络带宽,而且浪费存储空间。针对现存的重复数据删除方法仅仅基于文件的二进制特征,并未有效利用测序结果数据相似性特点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云平台的海量高通量测序数据近似去重方法NPD(Near Probability Deduplication)。该方法对Fast Q中的序列和质量信息,使用Sim Hash计算分块指纹,采用客户端与云平台双布谷过滤器(Cukoo Filter)对指纹值进行快速存在性检测,最后由云平台使用近似算法对指纹值近似去重。实验结果表明,NPD方法在保证高效的同时,大幅提升了去重率,进而减少了网络流量,缩短了数据上传时间,能够支撑海量数据处理,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重复数据删除 近似去重 布谷过滤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基因XTP11表达蛋白在酵母细胞中的转录激活功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妍 徐东平 +2 位作者 戴久增 李进 成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76-678,共3页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反式激活基因XTP11的酵母表达载体,探索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克隆与XTP11蛋白结合的肝细胞蛋白的可行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XTP11编码基因,并在其5′端引入NcoI/BamHI酶切位点,连接入酵母表达载体pGB...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反式激活基因XTP11的酵母表达载体,探索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克隆与XTP11蛋白结合的肝细胞蛋白的可行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XTP11编码基因,并在其5′端引入NcoI/BamHI酶切位点,连接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中,构建编码XTP11全序列与酵母蛋白GAL4DNA结合域融合蛋白的酵母表达质粒,转化酵母细胞AH109并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XTP11蛋白表达。然后铺于含有X-α半乳糖的SD/-Trp和SD/-Trp-His-Ade营养缺陷型培养基上进行自激活验证(蓝/白筛选)。结果成功地构建了XTP11的酵母表达载体并在酵母细胞中表达相应的融合蛋白,转化了pG-BKT7-XTP11的AH109酵母细胞在两种营养缺陷型培养基上均可正常生长,并且可以产生α-半乳糖苷酶,从而在铺有X-α半乳糖的培养基上呈现蓝色,表明XTP11蛋白代替了酵母GAL4蛋白的DNA激活域发挥作用,从而激活下游报告基因(ADE2,HIS3,MEL1和LacZ)的表达。结论全序列XTP11蛋白与GAL4DNA结合域的融合蛋白在酵母细胞中呈现转录激活功能,限制了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XTP11的肝细胞结合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基因 XTP11蛋白 酵母蛋白表达 转录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体外诱导人HepG2细胞铁蛋白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吴顺华 郑玉建 +3 位作者 成军 张跃新 刘妍 刘开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96-598,共3页
目的了解低剂量三氧化二砷诱导的HepG2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揭示慢性砷中毒对肝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体外用三氧化二砷(5μmol/L)处理HepG2细胞,同时以PBS处理的相同细胞系作为对照;24h后制备细胞裂解液,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经... 目的了解低剂量三氧化二砷诱导的HepG2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揭示慢性砷中毒对肝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体外用三氧化二砷(5μmol/L)处理HepG2细胞,同时以PBS处理的相同细胞系作为对照;24h后制备细胞裂解液,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经RsaⅠ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2组,分别与2种不同的接头衔接,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2次消减杂交及2次抑制性聚合酶链反应(PCR),将产物与T/A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并转染大肠杆菌JM109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三氧化二砷处理HepG2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文库扩增后得到109个白色克隆,进行菌落PCR分析,均得到200~1000bp插入片段。挑取含有插入片段的36个克隆进行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铁蛋白重链和轻链在三氧化二砷诱导的肝HepG2细胞正向消减cDNA文库中显著上调,共有8个阳性克隆子。结论低剂量三氧化二砷刺激细胞后可诱导铁蛋白的表达上调,暗示铁蛋白在砷诱导的肝细胞损伤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HEPG2细胞 铁蛋白 抑制性消减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孔测序技术在血流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和展望 被引量:5
9
作者 郭伟 范帅华 +1 位作者 杜鹏程 郭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7-321,共5页
血流感染(BSI)是由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血液播散性疾病,可导致菌血症、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危及人类生命健康。明确病原体是精准治疗BSI的重要核心。传统血培养是病原体诊断的金标准,其不足是耗时长,会产生假阴性结果等... 血流感染(BSI)是由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血液播散性疾病,可导致菌血症、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危及人类生命健康。明确病原体是精准治疗BSI的重要核心。传统血培养是病原体诊断的金标准,其不足是耗时长,会产生假阴性结果等,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纳米孔测序作为新一代测序技术,能快速检测病原体,完成耐药基因、毒力基因检测,可优化临床治疗。本文就纳米孔测序技术在BSI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孔测序 血流感染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反式激活蛋白5基因的克隆化研究
10
作者 张健康 郭江 +6 位作者 成军 王丹琼 赵龙凤 伦永志 蓝贤勇 洪源 毛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9-461,共3页
目的克隆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蛋白反式激活新基因PS1TP5的cDNA,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初步探讨其结构及功能。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以HepG2细胞的cDNA为模板扩增PS1TP5,以pGEM-T载体进行TA克隆,通过PCR、限制性酶切分析及测... 目的克隆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蛋白反式激活新基因PS1TP5的cDNA,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初步探讨其结构及功能。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以HepG2细胞的cDNA为模板扩增PS1TP5,以pGEM-T载体进行TA克隆,通过PCR、限制性酶切分析及测序进行鉴定,再将其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TM3.1/myc-HisA,通过PCR、限制性酶切分析进行鉴定,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初步分析其物理化学性质、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结果PCR成功扩增出PS1TP5基因,并将其分别克隆进pGEM-T和pcDNATM3.1/myc-HisA载体,经PCR、限制性酶切鉴定后测序证实。因其可以被前-S1蛋白反式激活,故命名为前-S1反式激活蛋白5(PS1TP5),已在GenBank中注册,注册号AY427953。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其ORF为438个核苷酸(nt),编码产物为145个氨基酸残基(aa)。结论发现了HBV前-S1蛋白反式激活新基因PS1TP5,构建了pcDNATM3.1/myc-HisA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及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前-S1蛋白 反式激活 基因 PS1TP5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eAg结合蛋白4剪切体HBeBP4A基因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研究
11
作者 张健康 成军 +3 位作者 郭江 刘春艳 赵龙凤 洪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3-215,共3页
目的在真核生物酵母细胞中表达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结合蛋白4基因剪切体HBeBP4A基因。方法以pcDNATM3.1/myc-HisA-HBeBP4A重组质粒作为模板,经RT-PCR扩增HBeBP4A基因,克隆到pGEM-T载体中并测序鉴定,酶切回收后连接到酵母表达质粒pGBKT7中... 目的在真核生物酵母细胞中表达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结合蛋白4基因剪切体HBeBP4A基因。方法以pcDNATM3.1/myc-HisA-HBeBP4A重组质粒作为模板,经RT-PCR扩增HBeBP4A基因,克隆到pGEM-T载体中并测序鉴定,酶切回收后连接到酵母表达质粒pGBKT7中并转化酵母AH109,色氨酸缺陷型培养基(SD/-Trp)上筛选阳性菌落,提取酵母蛋白质,行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成功扩增出HBeBP4A基因,测序结果符合GenBank报告序列。酶切回收的HBeBP4A基因片段成功克隆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并转化入酵母细胞AH109中,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该基因在酵母细胞中表达,表达产物相对分子量为61.37kD。结论成功构建了HBeBP4A酵母表达载体,并在酵母细胞中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e抗原 乙型 剪切体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敲减Blimp1基因表达对CCl_(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早期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2
作者 秦秋实 李蕊 +3 位作者 周妍希 张玥 韩铭 朱鏐娈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7-734,共8页
目的:探讨敲减转录因子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 lymphocyte induced maturation protein 1,Blimp1)基因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_(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早期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57BL/6小鼠腹腔注射5%(体积... 目的:探讨敲减转录因子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 lymphocyte induced maturation protein 1,Blimp1)基因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_(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早期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57BL/6小鼠腹腔注射5%(体积分数)CCl_(4)橄榄油溶液制备肝纤维化小鼠模型,采用小鼠腹腔注射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敲减Blimp1基因表达。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实验组(n=10),无意义RNA对照组(n=10)和Blimp1敲减组(n=10)。CCl_(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制备27 d后取材,通过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小鼠肝组织Blimp1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Ⅰalpha 1,COL1A1)、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Ⅲalpha 1,COL3A1)及其mRNA表达水平;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Masson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法鉴定小鼠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及肝纤维化程度。结果:与空白实验组相比,无意义RNA对照组小鼠肝脏Blim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2.036±0.244,t=3.690,P=0.002),Blimp1敲减组小鼠Blimp1蛋白表达降低至基础水平(0.783±0.249,t=6.223,P=0.003)。与无意义RNA对照组小鼠血清ALT[(1957.8±633.6)U/L]和AST[(1808.8±260.1)U/L]相比,Blimp1敲减组小鼠血清ALT[(894.0±360.1)U/L,t=3.998,P=0.003]和AST[(820.0±100.6)U/L,t=6.141,P=0.004]水平均显著降低,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纤维化程度减轻,肝脏α-SMA(0.676±0.064,t=7.930,P=0.001)、COL1A1(1.426±0.143,t=6.364,P=0.003)、COL3A1(1.124±0.198,t=3.440,P=0.026)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且mRNA表达与蛋白水平变化一致。结论:Blimp1在CCl_(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敲减Blimp1表达有利于保护小鼠的早期肝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肝损伤 动物模型 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研究的临床意义
13
作者 成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195-197,共3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引起的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LC)、肝细胞癌(HCC)的治疗十分困难,主要是由于我们对于HB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以及HBV相关性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的认识还存在许多问题和误区.我们都知道,不同患者血清中的HBV...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引起的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LC)、肝细胞癌(HCC)的治疗十分困难,主要是由于我们对于HB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以及HBV相关性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的认识还存在许多问题和误区.我们都知道,不同患者血清中的HBV不同拷贝之间的核苷酸序列不同,并就此分成不同的血清型和基因型.但是,对于一个特定患者来说,血清中的HBV DNA拷贝数目巨大,不同拷贝之间的序列是否相同,是否对于临床疾病状态和临床抗病毒治疗产生影响,多年来我们相对忽视这一问题.HBV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结果提示,我们必须重视每一例患者血清中HBV核苷酸序列的这种异质性,特别是HBV的准种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准种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临床意义 DNA拷贝数 慢性病毒性肝炎 分子生物学特性 核苷酸序列 血清型 肝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
14
作者 成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87-789,共3页
关键词 肝炎病毒 肝炎 病毒性 基因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调控固有免疫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黎紫怡 王玺 梁璞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1-357,共7页
免疫系统存在性别二态性,女性的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比男性更强,且女性对多种病原生物感染及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均较低。与此同时,女性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则更高。造成这些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雌激素,在人体内发挥广... 免疫系统存在性别二态性,女性的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比男性更强,且女性对多种病原生物感染及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均较低。与此同时,女性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则更高。造成这些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雌激素,在人体内发挥广泛的生物学效应。目前,雌激素已被报道可调节固有免疫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寿命和效应功能。本篇综述详细讨论了雌激素如何调节免疫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在各种疾病状态下的不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雌激素受体 固有免疫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信使核糖核酸疫苗研究:开启革命性疫苗科学——解读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琪 张杰 +2 位作者 赵学森 王玺 金荣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2023年第12期1-7,I0003,共8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 RNA)疫苗的快速问世挽救了许多生命。这一成功的关键在于m RNA化学设计和呈递技术的进步,包括对m RNA的碱基修饰和递送平台的研发。本文旨在总结和讨论传统疫苗与新兴m RNA疫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 RNA)疫苗的快速问世挽救了许多生命。这一成功的关键在于m RNA化学设计和呈递技术的进步,包括对m RNA的碱基修饰和递送平台的研发。本文旨在总结和讨论传统疫苗与新兴m RNA疫苗技术的区别,以及m RNA疫苗的关键化学设计和原理。同时,探讨m RNA疫苗在不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包括对肿瘤治疗和传染病防控的预期突破。m RNA疫苗将对改善人类健康和推动医学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NA疫苗 碱基修饰 mRNA递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中SWI/SNF复合物突变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应答反应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尹雪 于明航 +1 位作者 王玺 陈京龙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68-774,共7页
SWI/SNF(SWItch/sucrose non-fermentable)复合物是一类依赖ATP的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其亚基在肝癌中频繁发生突变或缺失。这些突变或缺失易导致染色质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影响肝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并影响肝癌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 SWI/SNF(SWItch/sucrose non-fermentable)复合物是一类依赖ATP的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其亚基在肝癌中频繁发生突变或缺失。这些突变或缺失易导致染色质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影响肝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并影响肝癌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应答反应。本文主要总结了肝癌中SWI/SNF复合物亚基突变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应答反应的研究进展,探讨其亚基突变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应答率、耐药性和预测标志物的关系,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I/SNF复合物 肝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染色质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群流行的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CTL表位特点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晓东 徐东平 +5 位作者 成军 钟彦伟 刘妍 董菁 王琳 张玲霞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75-777,共3页
目的研究中国人群中流行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B型和C型特异性CTL表位的序列特点。方法以国外文献报道的13个HBV的CTL表位氨基酸序列为参考序列,分析其与GenBank下载的45条及作者从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扩增的另外5条B型或C型CTL表位... 目的研究中国人群中流行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B型和C型特异性CTL表位的序列特点。方法以国外文献报道的13个HBV的CTL表位氨基酸序列为参考序列,分析其与GenBank下载的45条及作者从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扩增的另外5条B型或C型CTL表位氨基酸序列的差别。结果与参考序列相比,本研究分析的B型和C型HBV特异性CTL表位氨基酸序列变异发生频率较高。在本研究分析的13个表位中,变异发生率超过70%的表位在B型HBV有4个,分别是表位FLLTRILTI(A0201,S183-191)、VLQAGFFLL(A0201,S188-196)、ILSPFLPLL(A0201,S382-390)和FLPSDFFPSV(A0201,C18-27),C型HBV有2个,分别是表位ILSPFLPLL(A0201,S382-390)和FLPSDFFPSV(A0201,C18-27)。其中文献中研究最多的HBcAg表位18-27(FLPSDFFPSV),在我国流行的B型和C型HBV中表位的变异率分别高达71%和97%。结论中国人群流行的B型和C型HBV特异性CTL表位与国外文献报道的CTL表位相比在大多数位点上都出现变异,并且不同表位的变异率差异很大,在检测CTL数量和功能时应根据这一特点设计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T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 表位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反式调节人类新基因HBVDNAPTP1的克隆及原核表达与组织表达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伦永志 张黎颖 +3 位作者 成军 郭江 洪源 赵宝昌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克隆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得到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聚合酶反式调节新型靶基因HBVDNAPTP1,构建HBVDNAPTP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诱导其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并进一步分析HBVDNAPTP1在组织中的分布表达水... 目的克隆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得到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聚合酶反式调节新型靶基因HBVDNAPTP1,构建HBVDNAPTP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诱导其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并进一步分析HBVDNAPTP1在组织中的分布表达水平。方法应用RT-PCR技术扩增获得HBVDNAPTP1基因片段,测序正确后插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转化BL21(DE3)宿主菌,IPTG诱导以获得HBVDNAPTP1融合蛋白的表达,利用Westernblot证实表达蛋白的特异性。应用UniGene数据库对HBVDNAPTP1基因的染色体中定位及组织分布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RT-PCR扩增获得HBVD-NAPTP1基因片段,插入pET-32a(+)表达载体,转化BL21(DE3)受体菌,经IPTG诱导获得了HBVDNAPTP1重组蛋白的表达,Westernblot证实了表达的重组蛋白的特异性。HBVDNAPTP1在多数组织中低表达,仅在脑垂体腺、扁桃体、舌、胸腺、气管与脐带中无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HBVDNAPTP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利用大肠埃希菌原核表达系统获得了重组蛋白的表达,并初步了解了HBVDNAPTP1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与组织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DNA聚合酶 反式调节蛋白 原核表达 组织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core与其结合蛋白HCBP6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小权 成军 +3 位作者 张树林 王琦 李国力 洪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90-792,共3页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core与其结合蛋白HCBP6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分别扩增HCV核心蛋白core及其结合蛋白HCBP6的cDNA片段,克隆入pGEM-T载体。测序正确后应用双杂交技术把目的片段分别插入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core与其结合蛋白HCBP6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分别扩增HCV核心蛋白core及其结合蛋白HCBP6的cDNA片段,克隆入pGEM-T载体。测序正确后应用双杂交技术把目的片段分别插入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系统的表达质粒pBIND和pACT中构建重组载体。将构建的pBIND-core和pACT-HCBP6重组载体和报告质粒pG5luc共转染HepG2细胞,并设背景对照组(pBIND+pACT)、阳性对照组(pBIND-Myod+pACT-Id)、2个阴性对照组(pBIND-core+pACT、pBIND+pACT-HCBP6)和空白对照组。采用Dual-荧光检测系统和TurnerBiosystemsVeritas微孔板化学发光检测仪检测荧虫素酶活性。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载体pBIND-core和pACT-HCBP6,共转染HepG2细胞之后,其荧虫素酶活性与海肾素酶活性的比值与各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CV核心蛋白core与其结合蛋白HCBP6在肝癌细胞系中确有一定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阐明HCV核心蛋白在细胞凋亡及细胞恶变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病毒核心蛋白质类 双杂交系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