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八届中国-澳大利亚-亚太地区微创论坛”暨“北京同仁微创论坛”
1
作者 王伟 任书林 +4 位作者 李志霞 李建业 陈山 曹京红 翟建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12期I0012-I0016,共5页
“第八届中国-澳大利亚-亚太地区微创论坛”暨“北京同仁微创论坛”于2013年11月8-9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关键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亚太地区 澳大利亚 论坛 微创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式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11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2
2
作者 梁存河 王宇 +1 位作者 谭嗣伟 陈志雨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8-401,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3种常用开放式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Lichtenstein术式、Rutkow术式、腹膜前修补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将2003年2月至2009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普外科诊断患腹股沟疝的共1136例住院患者,根据患者当时采... 目的分析比较3种常用开放式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Lichtenstein术式、Rutkow术式、腹膜前修补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将2003年2月至2009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普外科诊断患腹股沟疝的共1136例住院患者,根据患者当时采用的开放式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式的不同分为3类:即Lichtenstein术式、Rutkow术式、腹膜前修补术式。对比分析这3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和术后疼痛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开放式腹股沟疝修补术1136例均成功实施手术。3种手术类型间Lichtenstein组平均住院费用显著低于Rutkow组和腹膜前修补组;术后并发症未见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复发率和术后疼痛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均是治疗腹股沟疝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均有微创、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和术后疼痛轻、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个体化治疗仍是最佳选择。严重的早期术后疼痛预示着持续的慢性腹股沟痛发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 无张力疝修补术 人工合成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整块切除原则在腔镜辅助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周京安 贺建业 +1 位作者 伍冀湘 李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整块与分块切除在腔镜辅助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4年2月北京安贞医院腔镜辅助手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证实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62例资料,前24例先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继而在纳... 目的:探讨整块与分块切除在腔镜辅助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4年2月北京安贞医院腔镜辅助手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证实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62例资料,前24例先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继而在纳米碳示踪下行中央区淋巴结分块清扫(分块切除组),后38例将患侧腺叶、峡部、中央区淋巴脂肪组织连续整块切除一次完成(整块切除组)。对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整块切除组较分块切除组手术时间长[(86.1±10.0)min vs .(73.5±8.9) min,t=4.997,P=0.000],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量整块切除组明显多于分块切除组[(8.2±1.6)枚vs.(6.1±1.5)枚,t=5.131,P=0.000]。2组均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及低钙血症。术后暂时性声音嘶哑整块切除组3例,分块切除组4例,总发生率为11.3%(7/62),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424,P=0.515),未予特殊处理,均于术后8周内恢复正常。术后随访5~17个月,平均10个月,均无局部种植、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整块切除较分块切除更符合无瘤原则,在腔镜辅助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可以得到安全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镜辅助甲状腺微创手术 整块切除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材料治疗复杂肛瘘52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谭嗣伟 梁存河 +2 位作者 陈志雨 杨建林 张帆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3期228-229,共2页
目的探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材料(acellularextracellular matrix,AEM)治疗复杂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7月~2010年3月对52例复杂肛瘘采用近端肛瘘切开结合远端肛瘘AEM填塞进行治疗。结果 42例一期愈合,10例延迟愈合。52例随访12个... 目的探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材料(acellularextracellular matrix,AEM)治疗复杂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7月~2010年3月对52例复杂肛瘘采用近端肛瘘切开结合远端肛瘘AEM填塞进行治疗。结果 42例一期愈合,10例延迟愈合。52例随访12个月无复发,AEM成功率为80.8%(42/52),肛瘘治愈率为100%(52/52)。结论应用AEM治疗复杂肛瘘具有微创、疗程短和不损害肛门功能及外形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材料 复杂肛瘘 填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三孔法”和“帆式”构型技术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许英晨 邢冰琛 +5 位作者 沈凯 杨伯钊 计嘉军 张立军 张东欣 伍冀湘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99-802,共4页
目的探讨“优化三孔法”和“帆式”构型技术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中的应用。方法2017年1月~2022年1月对我院收治的130例阑尾炎采用脐部切口、麦氏点及反麦氏点切口,以及调整反麦氏点为观察孔和脐部切口为... 目的探讨“优化三孔法”和“帆式”构型技术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中的应用。方法2017年1月~2022年1月对我院收治的130例阑尾炎采用脐部切口、麦氏点及反麦氏点切口,以及调整反麦氏点为观察孔和脐部切口为主操作孔为特点的“优化三孔法”和将阑尾系膜提起形成“帆式”构型技术施行LA。结果1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手术时间(56.9±23.6)min。术中出血量1~30 ml,中位出血量5 ml。术后病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9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72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25例,慢性阑尾炎14例。术后1、3、6个月规律随访,除2例合并慢性肠道疾病和4例合并右侧附件炎或盆腔炎的女性患者术后仍有右下腹隐痛不适以外,其余124例(95.4%)未再出现右下腹痛症状。结论优化的LA安全可行,值得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炎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25例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计嘉军 张庆余 +1 位作者 李洁 李志霞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4期338-339,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转开腹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2月~2005年10月852例LC中中转开腹手术25例的临床资料。中转原因:胆管损伤3例,出血1例,腹腔、胆囊周围粘连9例,胆囊三角解剖不清...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转开腹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2月~2005年10月852例LC中中转开腹手术25例的临床资料。中转原因:胆管损伤3例,出血1例,腹腔、胆囊周围粘连9例,胆囊三角解剖不清5例,胆囊十二指肠瘘2例,Mirizzi综合征Ⅱ型5例。结果中转开腹手术均获成功,无并发症。随访1~2年,无胆道狭窄。结论重视术前对胆囊病变程度的判断以及术中采取预防措施可减少中转开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中转开腹 预防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气腹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计嘉军 高峡 +2 位作者 付建柱 栗光明 伍冀湘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6-820,共5页
目的探讨免气腹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免气腹腹腔镜胆道探查术的26例患者,分别测定腹壁悬吊前、悬吊中、悬吊后及术后4组血浆样本中组织因子活性(tissue factor activity,TF:A)、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 目的探讨免气腹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免气腹腹腔镜胆道探查术的26例患者,分别测定腹壁悬吊前、悬吊中、悬吊后及术后4组血浆样本中组织因子活性(tissue factor activity,TF:A)、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Ⅲcomplexes,TAT)、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的变化。结果 (1)TF:A值在4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显示,悬吊后与悬吊前、悬吊中、术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TAT值在4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t-PA值在4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显示,悬吊后与悬吊前、悬吊中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与悬吊前、悬吊中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AI值在4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显示,悬吊后与悬吊前、悬吊中、术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免气腹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处于机体自身可调节范围内,术后早期无高凝状态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气腹腹腔镜 胆道探查 凝血 纤维蛋白溶解 胆石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选择保护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在腹腔镜胃底折叠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小虎 任书林 +4 位作者 刘靖 安大立 李志霞 于磊 伍冀湘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02-907,共6页
目的探讨高选择保护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在腹腔镜胃底折叠手术(短松Nissen术式)中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78例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合并食管裂孔疝行腹腔镜食... 目的探讨高选择保护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在腹腔镜胃底折叠手术(短松Nissen术式)中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78例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合并食管裂孔疝行腹腔镜食道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短松Nissen术式)的临床资料,分为传统手术组和迷走神经保护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GERD Q量表)评分、DeMeester评分、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力(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pressure,LESP)、反流症状控制情况。结果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术中脏器损伤发生。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85.5±13.9)min vs.(88.3±18.6)min,t=0.729,P=0.468];术中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18.6±8.6)ml vs.(18.1±8.5)ml,t=-0.221,P=0.825];术后排气时间差异无显著性(2.0±0.7)d vs.(1.8±1.0)d,t=-1.227,P=0.224]。传统手术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迷走神经保护组[(9.4±3.0)d vs.(8.2±2.1)d,t=-2.172,P=0.033]。传统手术组术后30 d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36.8%(14/38),明显高于迷走神经保护组12.5%(5/40)(χ^(2)=6.267,P=0.012)。传统手术组术后6个月治愈率86.8%(33/48),迷走神经保护组85.0%(34/40),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Z=-0.232,P=0.816)。传统手术组与迷走神经保护组术后6个月GERD Q量表评分、DeMeester评分、LESP差异均无显著性[(5.6±0.9)分vs.(5.8±0.8)分,t=1.232,P=0.222;(4.1±2.2)分vs.(4.2±2.2)分,t=0.261,P=0.795;(23.2±3.5)mm Hg vs.(23.5±3.8)mm Hg,t=0.412,P=0.681]。结论高选择保护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应用于腹腔镜胃底折叠术(短松Nissen术式)中,保护迷走神经安全、可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胃底折叠术 迷走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流性食管炎和胃食管阀瓣分级的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柯冀 伍冀湘 +1 位作者 李建业 于磊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10期126-130,共5页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与胃食管阀瓣(gastroesophageal flap valve,GEFV)分级的相关性,分析RE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接诊的302例RE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胃镜影像对患者GEFV进行分级...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与胃食管阀瓣(gastroesophageal flap valve,GEFV)分级的相关性,分析RE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接诊的302例RE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胃镜影像对患者GEFV进行分级。分析GEFV分级与RE分级的相关性、RE患者GEFV分级与治疗方案的关系,并分析R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随着GEFV分级的增加,RE分级也随之增加,两者呈正相关(r=0.126,P <0.05);随着GEFV分级的增加,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例数亦增加,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455,P <0.001);预后良好组患者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性别、RE家族史、高血压病史、饮酒史、高脂血症病史、GEFV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_均<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RE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饮酒、高脂血症病史、GEFV分级为影响R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GEFV分级判断RE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接受手术治疗的RE患者随着GEFV分级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 胃食管阀瓣 相关性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长链混合脂肪乳剂对梗阻性黄疸病人肝脏及脂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许媛 郁正亚 +4 位作者 侯静 李彤 李善瀛 陈佛来 龚家镇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1996年第1期13-18,共6页
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13例,随机分为两组,围手术期给予不同脂肪乳剂(LCT、MCT/LCT)的PN支持10d。结果显示:MCT组术后及PN期间血CH、TG及LDL逐渐下降,HDL升高,P<0.05。两组血胆红素引流术后... 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13例,随机分为两组,围手术期给予不同脂肪乳剂(LCT、MCT/LCT)的PN支持10d。结果显示:MCT组术后及PN期间血CH、TG及LDL逐渐下降,HDL升高,P<0.05。两组血胆红素引流术后明显下降,IBil在MCT组下降更为明显,POD+6d已达正常,且与LCT组比较P<0.01。两组血糖、肝酶、血浆蛋白与氮平衡变化趋势相同,手术前、后合并血糖升高,需补充适量胰岛素;引流后肝酶逐渐下降,PAB、TRF于PN期间逐渐升高,术后负氮平衡于POD+4d后得到纠正。结论:梗阻性黄疸引流术后双能源PN支持10d,含MCT脂肪乳剂对血脂代谢及胆红素生成影响更小,并达到与LCT同样的节氮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乳剂 梗阻性黄疸 血脂代谢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腐酸钠在大鼠肝纤维化演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5
11
作者 余江洪 毛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3期4018-4020,共3页
目的:观察黄腐酸钠在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制备过程中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变演化的作用。方法:在用四氯化碳橄榄油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过程中用黄腐酸钠100mg/(kg·d)灌胃,每天2次,共7周。模型成功后取下腔静脉血测量血中透明质酸(HA... 目的:观察黄腐酸钠在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制备过程中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变演化的作用。方法:在用四氯化碳橄榄油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过程中用黄腐酸钠100mg/(kg·d)灌胃,每天2次,共7周。模型成功后取下腔静脉血测量血中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浓度,同时取肝左叶肝脏组织病理检查。并分别以正常大鼠(未用药),肝纤维化模型大鼠(仅制备模型)为对照。结果:黄腐酸钠组血清HA、LN、Ⅳ-C值均较对照组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显微镜检查,黄腐酸钠组的肝细胞病理损伤程度比对照组轻。结论:黄腐酸钠在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制备过程中对大鼠肝脏纤维化病变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腐植质素 透明质酸 层粘连蛋白 胶原Ⅳ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糖脂比PN支持对梗阻性黄疸引流术后肝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许媛 郁正亚 +2 位作者 陈佛来 龚家镇 李善瀛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1994年第1期45-49,共5页
本研究选择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13例,随机分为两组,平均年龄63.5±3岁,择期行T管外引流/胆管-空肠内引流术,术后第1~10天给予不同糖脂比PN支持,提供热能117.2~125.5kJ·kg-1/d,N:0... 本研究选择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13例,随机分为两组,平均年龄63.5±3岁,择期行T管外引流/胆管-空肠内引流术,术后第1~10天给予不同糖脂比PN支持,提供热能117.2~125.5kJ·kg-1/d,N:0.2g·kg-1/d。结果显示,两组术后直接胆红素进行性下降,营养支持前后及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肝脏各酶于术后明显下降,累积氮平衡测定,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进一步降低葡萄糖(3.0±g·kg-1/d)及适量应用脂肪乳剂(1~1.5g·kg-1/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支持 梗阻性黄疸 胆道引流术 肝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辅助化疗后腹腔镜辅助食管内翻拔脱术治疗颈段食管癌1例报告 被引量:2
13
作者 伍冀湘 于磊 +4 位作者 陈晓宏 李建业 刘靖 柯冀 李冠群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8期746-748,754,共4页
本文报道2012年8月29日1例新辅助化疗后腹腔镜辅助食管内翻拔脱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男,58岁,吞咽困难进行性加重半年。经胃镜和活检病理诊断为颈段食管鳞状细胞癌。化疗3周期后,分期从T3N1M0降为T2N0M0,行腹腔镜辅助食管内翻拔脱术:腹腔... 本文报道2012年8月29日1例新辅助化疗后腹腔镜辅助食管内翻拔脱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男,58岁,吞咽困难进行性加重半年。经胃镜和活检病理诊断为颈段食管鳞状细胞癌。化疗3周期后,分期从T3N1M0降为T2N0M0,行腹腔镜辅助食管内翻拔脱术:腹腔镜下用超声刀游离胃、下段食管和膈食管裂孔,利用腔镜切割缝合器制成管状胃。同时,经颈部游离食管和清理颈部各组淋巴结。腹部悬吊,腹腔镜辅助食管内翻拔脱后,将管状胃牵至颈部,与食管残端吻合。手术时间2 h 50 min。术中出血量约210 ml。术后第7天进清流食,逐渐加量。术后第12天出院。住院期间未发生声嘶等并发症。术后病理:颈部各组淋巴结15枚,未见癌转移。术后3个月,酸反流4~6次/d,多在夜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段食管癌 新辅助化疗 腹腔镜 食管内翻拔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食管测压指导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 被引量:2
14
作者 余江洪 于磊 +1 位作者 于涛 伍冀湘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21-723,727,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食管测压指导胃底折叠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7年6月35例腹腔镜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根据测压值调整胃底折叠程度至压力达20... 目的探讨术中食管测压指导胃底折叠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7年6月35例腹腔镜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根据测压值调整胃底折叠程度至压力达20~35 mm Hg,分析术前、术后GERD Q评分和测酸、测压结果。结果手术均获成功,10例根据术中测压结果进行折叠改变。手术时间50~100 min,平均70 min。术后住院3~7 d,平均4 d。无中转开腹,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8个月,无吞咽困难和反酸。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24 h内最长反流时间缩短[(22.4±8.3)min vs.(2.1±1.0)min,t=14.712,P=0.000],持续反流>5 min次数减少[(4.3±1.8)次vs.(0.4±0.5)次,t=12.811,P=0.000],GERD Q评分降低[(12.2±2.1)分vs.(5.3±1.6)分,t=8.226,P=0.023],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升高[(10.3±2.3)mm Hg vs.(26.8±2.5)mm Hg,t=-31.711,P=0.000]。结论对于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基于术中食管测压值可以进行折叠襻的调整,减少并发症,保证术后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术中测压 胃底折叠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配修复基因hMSH2和hMLH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涛 严立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10-713,共4页
目的:评价hMLH1和hMSH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病理学确诊的结肠癌手术切除标本72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未接受过放疗或化疗,内镜活检取正常肠黏膜上皮25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MLH1和hMSH2蛋白... 目的:评价hMLH1和hMSH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病理学确诊的结肠癌手术切除标本72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未接受过放疗或化疗,内镜活检取正常肠黏膜上皮25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hMSH2缺失率为88.9%(64/72),高于正常肠组织中hMSH2蛋白缺失率28.0%(7/25)。hMSH2蛋白缺失率随T分期增加而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622,P<0.001);hMSH2蛋白缺失率与N分期相关,有淋巴结转移者的hMSH2蛋白缺失40例,缺失率达97.6%(40/41),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hMSH2蛋白缺失率为77.4%(24/31,χ2=7.251,P=0.007)。而hMLH1蛋白缺失率为90.3%(65/72),高于正常组肠组织中hMLH1蛋白缺失率为32.0%(8/25,χ2=33.847,P<0.001),但与肿瘤部位、分期、分化程度均无关。结论: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错配修复基因hMSH2和hMLH1蛋白缺失,且表达缺失与肿瘤分期有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可以简便、准确地发现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从而对其后期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错配修复基因 HMLH1 hMSH2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营养指数与胃癌术后复发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杨 陈佛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36-939,共4页
目的:研究炎症营养指数(INI)与胃癌术后复发的关系,并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78例术后复发和64例术后无复发的胃癌患者,根据血清白蛋白和C反应蛋白比值计算INI,分析INI与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N... 目的:研究炎症营养指数(INI)与胃癌术后复发的关系,并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78例术后复发和64例术后无复发的胃癌患者,根据血清白蛋白和C反应蛋白比值计算INI,分析INI与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NI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运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模型分析INI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复发组的INI较小,肿瘤直径较大,分化程度较低,浸润较深和TNM分期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NI预测胃癌复发的敏感度为62.5%,特异度为79.5%,临界值为0.36,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INI组的病理特征均差于高IN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NI预测胃癌预后的敏感度为65.9%,特异度为66.8%,临界值为0.34,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INI组预后差于高INI组(48.8%vs 25.0%,P〈0.01),INI是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8,95%CI:1.34~2.59,P〈0.01)。结论:INI与胃癌的病变特征紧密相关,是判断胃癌复发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炎症营养指数 复发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气腹辅助3D腹腔镜改良Heller肌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17
作者 杨兴国 伍冀湘 +3 位作者 于磊 张云峰 于涛 蒋俭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92-895,共4页
目的:探讨免气腹辅助3D腹腔镜改良 Heller 肌切开联合 Dor 胃底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价值。方法2013年7月~2015年11月对32例贲门失弛缓症行免气腹辅助3D腹腔镜下贲门食管肌层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术(前部180&#176;胃底折叠... 目的:探讨免气腹辅助3D腹腔镜改良 Heller 肌切开联合 Dor 胃底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价值。方法2013年7月~2015年11月对32例贲门失弛缓症行免气腹辅助3D腹腔镜下贲门食管肌层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术(前部180&#176;胃底折叠缝合术)。结果32例均成功完成免气腹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71.6±36.8) min,术中出血量(23.6±18.4)ml,住院时间(8.2±2.6)d,无食管漏等并发症及死亡。32例术后随访6~34个月,平均15.3月,Eckardt评分Ⅰ级20例(62.5%),Ⅱ级9例(28.1%),Ⅲ级3例(9.4%);手术有效29例(90.6%),失败3例(9.4%)。23例术后6个月复查食管吞钡造影,食管最大横径(31.1±5.2)mm,较术前(45.3±8.0)mm明显改善(t=11.064,P=0.000)。结论免气腹辅助3D腹腔镜改良Heller联合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腹腔镜Heller肌切开术 Dor胃底折叠术 免气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