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0天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建旗 胡大一 +4 位作者 杨进刚 刘杰 边红 李田昌 傅研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901-904,共4页
目的 分析预测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30天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283例非ST段抬高ACS患者就诊即刻的临床情况、心电图变化和心肌生化标志物水平,判断预测30天内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急... 目的 分析预测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30天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283例非ST段抬高ACS患者就诊即刻的临床情况、心电图变化和心肌生化标志物水平,判断预测30天内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定义为死亡、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和心绞痛、急性左心功能衰竭、需重复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再次住院。结果 共33例患者(11.7%)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多因素分析发现30天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高龄(OR=1.39,95%CI 1.13~1.82,P=0.006)、糖尿病史(OR=2.21,95%CI 1.29~3.79,P=0.013)、就诊时心电图ST段压低(OR=2.49,95%CI 1.26~3.98,P=0.004)、就诊12小时内心肌生化标志物阳性(OR=2.84,95%CI 1.42~5.38,P=0.003)。结论 年龄增加、糖尿病、就诊即刻心电图ST段压低和就诊12小时以内心肌特异性酶学改变(CK-MB或TNT)4项因素是非ST段抬高ACS患者在30天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心电描记术 因素分析 统计学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非甾体抗炎药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被引量:4
2
作者 史旭波 胡大一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37-839,共3页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消炎药 非甾类 环氧化酶1 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波离散度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0
3
作者 贾清淼 吴明营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13期5-7,共3页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之一,不仅好发于心脏病患者,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正常人群房颤的发病率也呈增多趋势。P波离散度是近年提出的一种预测房颤和房性心律失常的无创性心电检查方法,是心房非均质性电活动的标志,它的增加与心房...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之一,不仅好发于心脏病患者,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正常人群房颤的发病率也呈增多趋势。P波离散度是近年提出的一种预测房颤和房性心律失常的无创性心电检查方法,是心房非均质性电活动的标志,它的增加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复发相关。测量P波离散度,尤其是将P波离散度与P波最大时限结合观察,对心房颤动的预测具有很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离散度 心房颤动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F-1基因治疗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建勇 王彬尧 +3 位作者 王长谦 厉锦华 李慧丽 胡大一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5年第9期709-711,共3页
目的探讨诱导因子1(HIF-1)在活体心肌内表达后的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方法建立兔缺血心肌的动物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8只,基因注射组8只。采用免疫组化,毛细血管染色、密度分析检测基因表达及疗效。结果实验组动物局部能够表达外源基因... 目的探讨诱导因子1(HIF-1)在活体心肌内表达后的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方法建立兔缺血心肌的动物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8只,基因注射组8只。采用免疫组化,毛细血管染色、密度分析检测基因表达及疗效。结果实验组动物局部能够表达外源基因产物,心肌血管新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IF-1基因治疗,能够促进缺血心肌组织的血管新生,从而为冠心病的治疗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诱导因子1 真核表达质粒 基因治疗 血管生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疾病危险因子重要概念回顾(一) 被引量:46
5
作者 杨水祥 胡大一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4年第5期317-319,共3页
在美国,为了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负担,要求临床医生超出单纯降低密度脂蛋白(LDL)的范围,去评价患者的整体危险性和寻找新的危险因子。本文进行回顾性分析,强调在处理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CHD))危险因子方面的五个重要概念... 在美国,为了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负担,要求临床医生超出单纯降低密度脂蛋白(LDL)的范围,去评价患者的整体危险性和寻找新的危险因子。本文进行回顾性分析,强调在处理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CHD))危险因子方面的五个重要概念:收缩压和脉压,微量蛋白尿,糖尿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疾病 危险因子 CHD 冠心病 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疾病危险因子重要概念回顾(三)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水祥 胡大一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4年第7期489-490,共2页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疾病危险因子重要概念回顾(二) 被引量:9
7
作者 杨水祥 胡大一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4年第6期403-405,共3页
糖尿病增加CV事件的危险性,正如我们在2个独立的研究中所看到的那样,与增加MI的重要性是一样的。MRFIT通过对人群的观察表明糖尿病对CV的作用是额外增加了1~3个危险因子的结果,而且这种增加的危险性与胆固醇和收缩压水平无关。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凝治疗华法林剂量和国际标准化比值监测 被引量:15
8
作者 肖洁 胡大一 +3 位作者 赵秀丽 商丽华 汤楚中 李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4年第10期766-767,共2页
目的 探讨我国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起始剂量、维持剂量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监测、药物剂量调整方法 ,进一步推动抗凝工作的开展。方法 持续性房颤及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患者 96例 ,男 5 8例 ,女 38例。观察华法林治疗起... 目的 探讨我国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起始剂量、维持剂量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监测、药物剂量调整方法 ,进一步推动抗凝工作的开展。方法 持续性房颤及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患者 96例 ,男 5 8例 ,女 38例。观察华法林治疗起始剂量、常用维持剂量、INR监测及出血副作用等。结果 华法林维持剂量及INR达标时间个体差异较大 ,与年龄、性别、体重无关。 89.6 %患者华法林起始剂量为 3mg ,10 .4 %起始剂量为 2mg ;维持剂量波动于 1.5~ 5 .0mg ,81.3%患者用量 2 .0~ 3.5mg/d ;9.4 %患者最大剂量可达 6~ 7mg/d。INR达到 2 .0需 4~12d ;稳定于 2 .0~ 3.0需 8~ 2 6d。调节剂量过程中 79.2 %患者INR曾一度达到 3.0~ 5 .6 ,只要及时调整用药 ,患者无严重出血。但部分高危患者 ,即使INR <2 .0 ,也有出血的可能 ,除监测INR外 ,需严密观察临床情况。结论 华法林抗凝意义重大 ,个体应用差异大 ,但在严密监测下应用 ,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林 抗凝治疗 国际标准化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治疗伴有肺部疾病的心房颤动的预后 被引量:4
9
作者 白英 郭诗东 +4 位作者 史旭波 郭炜华 王建旗 刘心遥 马长生 《临床荟萃》 CAS 2014年第5期534-538,F0002,共6页
目的肺部疾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关系密切。回顾性分析北京同仁医院行环肺静脉消融术治疗伴有肺部疾病的房颤患者预后,评估肺部疾病是否影响手术的复发率。方法入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189例,其中伴有肺部疾病者11例,包括肺栓塞3例,肺... 目的肺部疾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关系密切。回顾性分析北京同仁医院行环肺静脉消融术治疗伴有肺部疾病的房颤患者预后,评估肺部疾病是否影响手术的复发率。方法入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189例,其中伴有肺部疾病者11例,包括肺栓塞3例,肺结核5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3例,设为病例组。分析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疗效,其中2例伴有肺动脉高压及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比较在射频消融术前、术后肺动脉收缩压的变化。同时根据病例组每例的性别、年龄设置2例不伴有肺部疾病的房颤患者作为对照,共22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肺动脉收缩压的差异及术后房颤复发率。结果病例组肺动脉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28.54±12.86)mmHg vs(14.13±5.89)mmHg(P<0.01),且通过CT肺静脉重建证实5例肺静脉解剖结构受损;经过第一次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病例组成功率达72.7%(8/11);经过第二次房颤射频消融术,成功率达90.9%(10/11)。2例伴有肺动脉高压的心功能Ⅳ级患者,1例经射频消融术后随访1个月肺动脉高压有所好转,而另外1例加重;平均随访(7.3±6.7)月,两组短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动脉压升高且心功能Ⅲ级的伴有肺部疾病的房颤患者可进行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且安全有效。虽然部分慢性肺部疾病影响房颤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和肺静脉解剖结构,但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短期复发率与不伴有肺部疾病患者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肺栓塞 结核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或心肌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8
10
作者 马力 刘文玲 +8 位作者 胡大一 郑华 史旭波 杨进刚 贾三庆 赵敏 李翠兰 孙艺红 朱天刚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296-1299,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中国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或心肌病(ARVD/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中国ARVD/C注册研究组收集的中国24个省市1994~2005年间发现的96例ARVD/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病史、家族史、临床表现、心电图... 目的总结分析中国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或心肌病(ARVD/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中国ARVD/C注册研究组收集的中国24个省市1994~2005年间发现的96例ARVD/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病史、家族史、临床表现、心电图(12导联、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以及治疗情况,部分患者接受右心室造影、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和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结果9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37±15)岁.男性75例(78.1%);其中37例(38.5%)患者有晕厥病史,70例(72.9%)患者仅有心悸症状。14例患者(14.6%)因劳力诱发了猝死(SD),发生SD的年龄(34±11)岁,其中78.6%(11/14)为男性患者;55例患者(57.3%)心电图记录到起源于右心室(RV)的室性心动过速(VT)。除1例患者外。其余95例(99.0%)超声心动图结果异常,主要为RV扩大;30例(31.25%)患者的心电图中可见epsilon波,47例(49.0%)患者V(1~3)导联T波倒置;有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接受胺碘酮(n=26)、美西律(n=21)、0阻滞剂(n=14)、维拉帕米(n=4)或采用其他抗心律失常治疗。31.52%的患者(29/96)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19例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但其中有11例患者出现VT复发。4例患者植入植入式心脏自动起搏除颤器(ICD)。结论根据国际工作组的诊断指标.在中国只有严重的ARVD病例才能被诊断;30%以上的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很差,57.89%的患者应用射频消融治疗无效,需要植入ICD,但ICD植入率在中国仅占4.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 心肌疾病 流行病学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治疗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潘国忠 马志敏 +5 位作者 胡大一 杨明 李田昌 高亢 岑强 韩凌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5期334-336,共3页
目的探讨高龄(7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及住院期间的预后。方法将连续247名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段抬高的AMI患者分为3组:≥75岁为高龄组(研究组,63例),65~74岁(老年组,80例)及<65岁(低龄... 目的探讨高龄(7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及住院期间的预后。方法将连续247名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段抬高的AMI患者分为3组:≥75岁为高龄组(研究组,63例),65~74岁(老年组,80例)及<65岁(低龄组,104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高龄组及两个对照组患者接受直接PCI治疗的安全性及住院期间的预后。结果高龄组患者的外周血管严重病变、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及钙化弥漫性病变多于两个对照组,但三组PCI治疗的成功率相当(分别为90.5%、93.8%和95.2%,P>0.05);高龄组患者PCI后24h内肾功能恶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龄组患者住院期间严重心血管事件(死亡、再梗死)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2.7%、7.5%、2.9%,P=0.02)。大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段抬高的高龄AMI患者直接行PCI治疗安全可行;但近期疗效略逊于低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血管形成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抑郁变化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利群 李田昌 +1 位作者 胡大一 边红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抑郁的关系,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手术前后抑郁的变化。方法 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患者分别于手术前1~2天、手术后(7±1)天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填写。结果 试验期间154例患者行冠...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抑郁的关系,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手术前后抑郁的变化。方法 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患者分别于手术前1~2天、手术后(7±1)天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填写。结果 试验期间154例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其中117例确诊冠心病并完成手术前后SDS评定。不同病变血管支数和不同狭窄程度组间抑郁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冠心病患者手术前后抑郁患病率、SDS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准备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的患者手术前后抑郁患病率为44.8%、75.9%(P=0.016),SDS抑郁评分为48.75±10.21、52.90±8.29(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抑郁不能反应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②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对大多数冠心痛患者抑郁患病率瘦程度无影响,成功再血管化治疗不能减轻抑郁。③冠状动脉造影后准备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抑郁加重,对这部分患者应给予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与冠心病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杨利群 李田昌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5年第11期863-866,共4页
关键词 冠心病 抑郁 心血管疾病 心理行为因素 世界范围内 死因分析 死亡原因 生物因素 生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延迟强化成像定量评价心肌梗死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青 王振常 +8 位作者 赵波 鲜军舫 田其昌 张华 吴超 李岩 罗福燕 牛延涛 史旭波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96-699,共4页
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测体积法(CAVM)与视觉评分法(VSM)在心脏磁共振延迟强化成像上评价梗死心肌大小的相关性,并探讨梗死心肌质量与室壁运动异常、左室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次屏气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快速成像(FIESTA)序列,对2... 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测体积法(CAVM)与视觉评分法(VSM)在心脏磁共振延迟强化成像上评价梗死心肌大小的相关性,并探讨梗死心肌质量与室壁运动异常、左室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次屏气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快速成像(FIESTA)序列,对21例心肌梗死患者行心脏电影MRI及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的延迟强化成像。①用CAVM及VSM分别评价患者的梗死心肌质量及梗死心肌范围程度。用VSM评价时根据延迟强化的透壁程度分为0~4分;0=无强化,1=1%~25%强化,2=26%~50%强化,3=51%~75%,4=76%~100%强化;②评价患者的室壁运动异常及左室功能。结果两种方法评价梗死心肌高度相关(r=0.825,P〈0.001);梗死心肌质量与室壁运动异常(r=0.740)、射血分数(r=-0.733)、收缩末期容积指数(r=0.702)、收缩末期容积(r=0.698)、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0.657)、舒张末期客积(r=0.648)均密切相关(P≤0.001)。结论计算机辅助测体积法及视觉评分法均可准确定量梗死心肌,梗死心肌质量与室壁运动异常、左室功能有高度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磁共振成像 心肌延迟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冠心病患者α_1-酸性糖蛋白和C-反应蛋白的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正炎 胡大一 +3 位作者 史旭波 王国宏 杨进刚 李田昌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374-376,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α1 酸性糖蛋白(AAG)和C 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35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30 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30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分别...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α1 酸性糖蛋白(AAG)和C 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35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30 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30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分别测定其血浆 AAG 和 CRP 水平。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按Gensini积分法评定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AMI组血浆 AAG、CRP水平高于 UAP组、SAP组和对照组(P<0.001); UAP组血浆 AAG、CRP 水平高于 SAP 组和对照组(P < 0.001); SAP 组血浆AAG、CRP水平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即 Gensini积分的增加,AAG、CRP水平升高越明显(P<0.001)。③冠状动脉3 支病变和双支病变组血浆 AAG、CRP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P<0.005)。结论 血浆AAG和CRP水平可作为识别 CHD高危患者、监测病情变化的指标,其升高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Α1-酸性糖蛋白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洁静 平芬 +2 位作者 李萍 苏力 韩书芝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22期1962-1964,共3页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测定48例OSAHS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转氨酸(AST...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测定48例OSAHS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转氨酸(AST)、乳酸脱氢酶(LDH)及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水平,并将血清心肌酶水平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平均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重度OSAHS患者组血清心肌酶水平均高于轻中度OSAHS组和正常对照组,CK(125.00±104.00)U/L vs(79.50±45.75)U/L和(77.50±27.00)U/L(均P<0.01);CK-MB(12.00±7.50)U/L vs(8.00±7.00)U/L和(7.00±4.25)U/L(均P<0.01);AST(28.00±14.00)U/L vs(18.00±7.25)U/L和(20.50±4.50)U/L(均P<0.01);LDH(156.50±36.75)U/L vs(128.50±36.00)U/L和(128.50±18.50)U/L(均P<0.01);-αHBDH(135.50±38.25)U/L vs(117.50±29.50)U/L和(102.50±24.00)U/L(均P<0.01),轻中度OSAHS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CK、CK-MB、AST、LDH和-αHBDH水平与OSAHS患者的AHI呈正相关(P<0.01或<0.05),与平均最低SaO2呈负相关(P<0.01或<0.05)。结论OSAHS患者血清心肌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并随着病情的加重和缺氧的严重程度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低氧血症 多道睡眠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浆N-proBNP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继敏 刘梅林 +3 位作者 马志敏 高霖 庞永正 胡大一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4年第5期334-336,共3页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浆N—pro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44例研究对象分为2组,2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0例健康对照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所有入选者血浆N—proJBNP水平;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浆N—pro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44例研究对象分为2组,2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0例健康对照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所有入选者血浆N—proJBNP水平;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结果①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N—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并发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浆N—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无左心室肥厚者,P<0.05;③血浆N—proBNP水平与舒张末室间隔厚度(IVSTd)、舒张末左室后壁厚度(LVPWTd)、相对室壁厚度(RWT)、左室重量(LVM)明显相关,P<0.05。结论 并发有左室肥厚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浆N—proBNP水平明显升高,临床测定血浆N—proBNP水平可能有助于鉴别并发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病 血浆N-proBNP 左心室肥厚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吡格雷研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59
18
作者 吴桂萍 李田昌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16-519,共4页
关键词 心肌缺血 氯吡格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学研究的革命性工具——小分子RNA研究进展(一)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水祥 胡大一 唐朝枢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4年第12期923-925,共3页
关键词 基因组学 小分子RNA 调节基因 核糖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成年人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碎裂QRS波群的分布规律与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颖 王晓 +4 位作者 刘兴鹏 董丹丹 李洁 王吉云 王国宏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9期784-788,共5页
目的 比较健康成年人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碎裂QRS波群(fQRS)的检出率、分布规律与特征.方法 前瞻性连续入选1500名无症状的健康体检者,同时回顾性人选经心脏磁共振检查确诊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91例,年龄范围均在18~65岁.记录并分析所... 目的 比较健康成年人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碎裂QRS波群(fQRS)的检出率、分布规律与特征.方法 前瞻性连续入选1500名无症状的健康体检者,同时回顾性人选经心脏磁共振检查确诊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91例,年龄范围均在18~65岁.记录并分析所有患者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fQRS的定义为至少2个连续导联的QRS波群存在≥2个R波或者R波的波顶或S波的波谷出现顿挫波.结果 健康成人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分别有76名(5.1%)和19例(20.9%)检出fQRS(P=0.001),fQRS平均导联数目无明显差异(2.3±0.7比2.1±0.3,P=0.082).健康成人中86.8%(66/76)的fQRS分布于下壁导联,另外13.2%(10/76)分布于胸前导联;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fQRS主要分布在下壁导联(10/19,52.6%),其次分布在前壁导联(6/19,31.8%)及侧壁导联(3/19,15.8%)(与健康成人相比,P<0.01).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fQRS相比,健康成人fQRS的平均额面心电轴更偏左[(27.9±30.7)°比(45.5±63.0)°,P=0.024].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fQRS的检出率高于健康成年人群.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fQRS相比,健康成人的fQRS分布范围更加集中,主要分布于下壁导联,而且额面心电轴更加偏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裂QRS波群 健康成年人 肥厚型心肌病 导联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