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癌痛控制20年进步与挑战——北京市多中心癌痛状况调查(FENPAI4090) 被引量:104
1
作者 王薇 曹邦伟 +9 位作者 宁晓红 李冬云 王甦 裴文仲 罗健 陈火明 李君 刘端祺 冯威健 李萍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2,17,共9页
目的:通过北京市多中心癌痛状况调查,了解北京市癌痛控制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北京地区11家医院的477例患者和217名医师调查。统计分析使用SAS 9.1.3软件、采取双侧检验方法,并与1992年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中重度癌痛患... 目的:通过北京市多中心癌痛状况调查,了解北京市癌痛控制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北京地区11家医院的477例患者和217名医师调查。统计分析使用SAS 9.1.3软件、采取双侧检验方法,并与1992年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中重度癌痛患者仍有较高比例(65.82%);但强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比例已经明显提高(占48.85%);医患双方对癌痛知识的了解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医患对阿片类药物使用的主要顾虑是担心"成瘾"。结论:北京地区癌痛控制二十年来有明显发展,包括阿片类药物应用比例升高,医师对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关注度提高等;但针对癌痛控制存在的问题,医师培训和患者教育仍是推动癌痛控制的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痛 阿片药物 疼痛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碳氢酶烯类抗生素对粒缺肿瘤患者伴感染治疗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周璨 王婧 +2 位作者 苏强 原振 曹邦伟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44-548,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在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1985—2013年5月之间MEDLINE、EMbase、CBM、CNKI、VIP等电子数据库发表的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治疗肿瘤患者... 目的系统评价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在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1985—2013年5月之间MEDLINE、EMbase、CBM、CNKI、VIP等电子数据库发表的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治疗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由2名评价员独立评价并交叉核对纳入研究质量,方法学评估采用Jadad评分,用于评估各个研究的质量;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使用Revman5.0与Stata10.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Egger's test及Begg's test评价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6个RCT临床研究,总计40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其临床治愈率、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在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之间均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Egger's test及Begg's test没有显示发表偏倚(P>0.05)。仅在不良反应中,亚胺培南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美罗培南高。结论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在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感染的治疗中其有效性与安全性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培南 亚胺培南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ELOX方案与FOLFOXs方案治疗中国晚期胃癌患者的Meta分析 被引量:29
3
作者 张瑞雪 闫涵 +3 位作者 王民 金启成 杨薏帆 曹邦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422-427,共6页
目的目前临床晚期胃癌的化疗中以氟尿嘧啶类+奥沙利铂的方案选择较多,本文拟评价XEL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方案与FOLFOXs(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方案治疗中国晚期胃癌人群的疗效差异,并同时做出该2种方案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在C... 目的目前临床晚期胃癌的化疗中以氟尿嘧啶类+奥沙利铂的方案选择较多,本文拟评价XEL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方案与FOLFOXs(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方案治疗中国晚期胃癌人群的疗效差异,并同时做出该2种方案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在CNKI、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中,检索XELOX和FOLFOXs 2组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按照Jadad质量计分法对所纳入的每篇文献逐篇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纳入患者均为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的中国人群;荟萃分析采用Meta分析专用软件Review Manager Version 5.0和Stata 10.0软件进行系统评价,评价内容为2种化疗方案的有效性(即临床缓解率,PR+CR)与安全性,利用Egger's test评价发表偏倚。结果共有13个临床研究纳入本系统评价(总计783例中国晚期胃癌患者),其中应用XELOX方案化疗患者398例,该组临床缓解率为53.52%;而应用FOLFOXs方案患者385例,该组临床缓解率为45.71%,2组比较其比值比(odd ratio,OR)为1.18(95%CI:1.02~1.35,P=0.03)。在不良反应即安全性评价方面,XELOX方案较之FOLFOXs方案恶心、呕吐及腹泻的发生率明显减低(P<0.05),手足综合征发生率略有增加(P<0.01),而对于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损伤、口腔炎等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ger's test显示无显著性发表偏倚(P=0.993)。结论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中国患者的临床治疗中,XELOX方案在临床缓解率方面优于FOLFOXs方案,而且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略低于FOLFOXs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XELOX FOLFOXs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进展期胃癌患者治疗中替吉奥与卡培他滨的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文婷 张瑞雪 +2 位作者 闫涵 苏强 曹邦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2138-2142,共5页
目的:替吉奥和卡培他滨作为氟尿嘧啶的前体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拟评价替吉奥与卡培他滨在治疗中国进展期胃癌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相关数据库,并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iew Manager5.0软件完... 目的:替吉奥和卡培他滨作为氟尿嘧啶的前体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拟评价替吉奥与卡培他滨在治疗中国进展期胃癌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相关数据库,并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iew Manager5.0软件完成Meta分析.评价内容为替吉奥组和卡培他滨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共纳入14篇相关文献,其中替吉奥组患者514例,卡培他滨组患者520例。其有效率分别为51.95%和46.54%,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OR=0.80;95% CI:0.63~1.03)。安全性评价结果:替吉奥组较卡培他滨组发生恶心、呕吐、腹泻、手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替吉奥与卡培他滨在中国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治疗中均表现出良好的疗效;而在安全性方面,替吉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卡培他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替吉奥 卡培他滨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评估肝硬化患者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李琴 苏强 +7 位作者 王婧 李卉慧 马颖杰 赵志海 钱林学 曹邦伟 贾继东 王宝恩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6-430,共5页
目的探讨无创评估肝硬化患者有无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的指标或模式。方法收集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58例,有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34例。检测血常规、肝功能全套项目、凝血因子,同时行B超与胃镜的检查。结果肝硬化患者静... 目的探讨无创评估肝硬化患者有无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的指标或模式。方法收集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58例,有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34例。检测血常规、肝功能全套项目、凝血因子,同时行B超与胃镜的检查。结果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组与无静脉曲张组比较:血小板,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肝功能指标(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胆碱酯酶),门脉宽度,脾脏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LogitP=12.280×门脉宽度+2.901×脾脏厚度-0.145×PTA-17.746,P为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静脉曲张的概率,预测准确率为68.0%,敏感度为69.2%,特异度为66.6%。Child-PughA级患者静脉曲张组与无静脉曲张组比较:PTA,D-二聚体,凝血因子Ⅱ、Ⅸ,血小板,脾脏厚度,门脉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A、脾脏厚度、门脉宽度可能有助于预测乙肝肝硬化患者有无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凝血因子 食管静脉曲张 胃底静脉曲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3和PEG-PLGA-Rg3纳米微粒对Lewis肺癌小鼠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8
6
作者 耿良 范敬 +2 位作者 高启龙 俞静 花宝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6-501,共6页
目的:观察并比较20(R)-人参皂苷Rg3[20(R)-ginsenoside Rg3,Rg3]和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Rg3纳米微粒(Rg3-N)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的影响,探讨它们体内抗肿瘤作用的机... 目的:观察并比较20(R)-人参皂苷Rg3[20(R)-ginsenoside Rg3,Rg3]和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Rg3纳米微粒(Rg3-N)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的影响,探讨它们体内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方法:建立小鼠Lewis肺癌动物模型,60只小鼠随机分为人参皂苷Rg3纳米微粒组(Rg3-N)、PEG-PLGA纳米载体组(PEG)、20(R)-人参皂苷Rg3单体组(Rg3)、生理盐水组(NS)和空白对照组(C),每组12只,灌胃给药共14 d。每隔2 d测量小鼠的体重并绘制小鼠体重变化曲线,观察各组小鼠毛色、活动和精神状态等一般情况。实验结束当天处死小鼠,计算抑瘤率和肿瘤质量与体重比值;免疫组织化学法CD31抗体标记来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以评价Rg3和Rg3纳米缓释微粒的体内抗血管生成作用,并通过实时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Ki-67等血管新生和细胞增殖相关因子水平,以探讨其体内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NS组和PEG组小鼠的体重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其余3组小鼠的体重则呈现逐渐上升并保持稳定的趋势。相对于NS组,Rg3组和Rg3-N组小鼠的毛色更亮,精神状态更好,更加活跃,一般状况较好。PEG组、Rg3组和Rg3-N组的肿瘤质量与N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Rg3组和Rg3-N组的肿瘤质量与体重比值和微血管密度明显下降,与NS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g3组和Rg3-N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S组相比,Rg3组和Rg3-N组的VEGF mRNA、MMP-9、HIF-1α、VEGF的蛋白表达显著下降,且Rg3-N组上述各指标相对于Rg3组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PEG组、Rg3组和Rg3-N组Ki-67的表达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人参皂苷Rg3和PEG-PLGA-Rg3纳米微粒能抑制Lewis肺癌小鼠VEGF、MMP-9和HIF-1α的表达,从而间接地发挥它们的抗肿瘤作用,并改善小鼠的一般状况;此外,PEG-PLGA纳米微粒包埋可以增强Rg3的体内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3 纳米粒子 Lewis肺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M-3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胃癌易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朱圣韬 曹邦伟 +4 位作者 徐昌青 李琴 赵志海 李丹萍 张澍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9-303,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肿瘤免疫调节基因TIM-3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的遗传易感性关联。方法提取190例胃癌患者及216例健康人群外周血基因组DNA,用PCR-RFLP方法检测2组人群中TIM-3基因启动子区-574G/T、-882C/T、-1516G/T3个多...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肿瘤免疫调节基因TIM-3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的遗传易感性关联。方法提取190例胃癌患者及216例健康人群外周血基因组DNA,用PCR-RFLP方法检测2组人群中TIM-3基因启动子区-574G/T、-882C/T、-1516G/T3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各多态位点的基因型与胃癌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以OR值(odds ratio)及其95%CI(confidence intervals)表示;OR值及其95%CI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均经各混杂因素校正后取得;所有的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概率检验,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1.5软件。结果 PCR-RFLP检测结果显示,TIM-3启动子区的3个多态性位点在检测人群中均存在,但3个位点的多态纯合形式在研究人群中几乎没有出现。190例胃癌患者与216例健康对照人群中3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混杂因素的校正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个位点的基因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74G/T位点:OR=3.92(95%CI:1.40-10.94);-882C/T位点:OR=3.20(95%CI:1.22-8.41);-1516G/T位点:OR=2.32(95%CI:1.23-4.40),P值均<0.05。结论 TIM-3启动子区的基因多态性对于胃癌的发生有着显著的易感关联,虽然该3个位点的多态性纯合基因型存在形式极低,但结果依然提示对于胃癌的发生,TIM-3启动子区的多态性仍是一个重要的易感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3基因 胃癌 单核苷酸多态性 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胚抗原及糖链抗原199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5
8
作者 赵鹏飞 李琴 曹邦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3304-3307,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癌胚抗原(CEA)及糖链抗原199(CA199)与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142例因直肠癌行手术切除的患者,随访42-90个月。分析术前CEA及CA199与... 目的:探讨术前癌胚抗原(CEA)及糖链抗原199(CA199)与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142例因直肠癌行手术切除的患者,随访42-90个月。分析术前CEA及CA199与性别、年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与无疾病进展时间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相关性。结果:术前CEA水平升高与发生远处脏器转移显著相关(P <0.05);术前CEA和CA199均正常组,中位OS为150周,术前CEA 和(或) CA199异常组,中位OS为101周,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EA和CA199均正常组患者OS比CEA和(或) CA199异常组显著延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1)。结论:直肠癌术前CEA水平可以预测远处脏器转移情况,术前CEA和(或)CA199异常组患者总生存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CA199 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甲苷联合西妥昔单抗对人结肠癌细胞系RKO自噬调节与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庞歆桥 赵鹏飞 +2 位作者 杨凡 刘莲 曹邦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992-2995,共4页
目的:通过细胞增殖和自噬讨论黄芪甲苷联合西妥昔单抗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过表达的结肠癌细胞系RKO中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 :MTT方法检测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AST)单药以及与西妥昔单抗... 目的:通过细胞增殖和自噬讨论黄芪甲苷联合西妥昔单抗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过表达的结肠癌细胞系RKO中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 :MTT方法检测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AST)单药以及与西妥昔单抗(cetuximab,CTX)联合应用对EGFR过表达结肠癌细胞系RKO增殖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GFR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后是否在RKO中成功表达,以及黄芪甲苷处理RKO后自噬相关蛋白P62和LC3的表达变化。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100μg/m L的黄芪甲苷与120μg/m L的CTX联合应用对有EGFR表达的RKO细胞有显著的抑制增殖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AST能够通过影响自噬通路P62和LC3的表达从而抑制自噬的发生。结论:体外研究结果显示AST在结肠癌的治疗中能够通过抑制自噬增强CTX的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甲苷 结肠癌 自噬 西妥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与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3
10
作者 娄安琦 余俊先 +1 位作者 程子昭 苏强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6期680-686,共7页
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ruton tyrosine kinase,BTK)是B细胞受体信号转导的关键介体,也是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的临床有效治疗靶标。BTK抑制剂(bruton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BTKI)在MCL治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我... 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ruton tyrosine kinase,BTK)是B细胞受体信号转导的关键介体,也是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的临床有效治疗靶标。BTK抑制剂(bruton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BTKI)在MCL治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介绍了BTKI的作用机制。伊布替尼是第一代BTKI,临床疗效较好,但存在局限性,比如毒性和耐药问题。新型BTKI,如泽布替尼、阿卡替尼及奥布替尼,可以提高第一代BTK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篇综述比较了这两代BTKI在结构、功能上的异同,为BTKI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依据。2019年11月15日,美国FDA批准泽布替尼上市,用于治疗经治的成年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与伊布替尼相比,新一代BTKI泽布替尼靶点选择性更高,抑制更持久,不良反应少,患者受益更多。泽布替尼为复发/难治性MCL患者提供可行的治疗选择,同时也在积极开展治疗其他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是非常有前景的靶向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套细胞淋巴瘤 伊布替尼 泽布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